|
1
|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
周红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9
|
|
|
2
|
意外:起始义“V上”的语用意义 |
郭晓麟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
3
|
“V上”结构的语义体系及认知机制 |
常娜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
4
|
动趋式“V上”的语义与位移事件表达 |
常娜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
5
|
“V+上+数量”构式的语义功能及其语法化 |
董淑慧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6
|
体貌义构式“V上了”研究 |
常娜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7
|
夏商时期的龟类遗物与文化信仰 |
周雪艳
|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V下”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拓展路径 |
王嘉天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9
|
动趋式“V上”的概念语义要素及扩展路径研究 |
王宜广
宫领强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8 |
0 |
|
|
10
|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
朱光耀
朱诚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8
|
|
|
11
|
“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 |
杨子
淡晓红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
12
|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 |
杨子
王雪明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6
|
|
|
13
|
上海马桥夏商原始瓷的制作工艺研究 |
陈尧成
张福康
张筱薇
宋建
何继英
廉海萍
|
《陶瓷学报》
CAS
|
1996 |
6
|
|
|
14
|
上海马桥夏商陶器研究 |
陈尧成
张筱薇
宋建
何继英
廉海萍
|
《陶瓷学报》
CAS
|
1999 |
3
|
|
|
15
|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
钟守满
姚明发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7
|
|
|
16
|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 |
周统权
|
《语言科学》
|
2003 |
33
|
|
|
17
|
夏商周时期的森林生态思想简析 |
樊宝敏
李智勇
|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
18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
田广林
任妮娜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6
|
|
|
19
|
对夏商周“隐性”职业教育的思考 |
路宝利
陈庆合
郭立昌
|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20
|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
刘国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