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被引量:9
1
作者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21-127,134,共8页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直向空间位移,表达返身致使或外向...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直向空间位移,表达返身致使或外向致使。路径"向量"、"距量"与"标量"特征是分析"上/下"由空间到状态、时间认知域投射路径的重要因素,也与驱动的方向性特征具有双向选择关系。两者在空间域上具有上向与下向、依附与脱离、前向与后向的语义对立,在状态域与时间域上对称性较弱。两者产生中立化的语用选择性在于"上"具有难达成性,"下"具有易控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下” 驱动-路径图式 认知域 对称与不对称 语义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外:起始义“V上”的语用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晓麟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0,共8页
现代汉语起始义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表达,比如"V上、V开、V起来、开始V"。这些不同的起始义标记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本文认为"V上"的核心语用意义为"意外"。意外之义使结构获得了评论性和否定性特点,从而... 现代汉语起始义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表达,比如"V上、V开、V起来、开始V"。这些不同的起始义标记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本文认为"V上"的核心语用意义为"意外"。意外之义使结构获得了评论性和否定性特点,从而又间接影响到结构的分布和句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语用意义 意外 评论 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上”结构的语义体系及认知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8,共9页
"V上"结构既可表趋向义,又可表结果义,还可以与"了"一起表示体貌义,横跨了位移、结果和体貌三个语法范畴。究其原因在于意象图式的转换在发挥作用。位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结果范畴和体貌范畴则是从位移范畴转喻引... "V上"结构既可表趋向义,又可表结果义,还可以与"了"一起表示体貌义,横跨了位移、结果和体貌三个语法范畴。究其原因在于意象图式的转换在发挥作用。位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结果范畴和体貌范畴则是从位移范畴转喻引申而来,都与路径图式相关,空间域的到达终点可转喻结果域的实现,凸显起点则可转喻时间域的开始。同时"V上"在共时平面发生的语义泛化过程也可以得到语言历时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范畴 意象图式 凸显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趋式“V上”的语义与位移事件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8,共10页
趋向动词"上"在动趋式"V上"中表示方向意义,凸显射体TR伴随动作V的实施而发生的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方向可接近垂直,亦可接近水平,是一个连续统。位移路径和位移终点是其必有的语义要素。"V上"内部语义松... 趋向动词"上"在动趋式"V上"中表示方向意义,凸显射体TR伴随动作V的实施而发生的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方向可接近垂直,亦可接近水平,是一个连续统。位移路径和位移终点是其必有的语义要素。"V上"内部语义松散,"上"是具有明显词汇意义的趋向性后置成分,对动词V的依附性不强,保留了其动词性,仍可独立使用,表达位移事件的主事件。它还可以和不同的动词组合来表达物理空间位移和虚拟空间位移两类位移事件,有时表达的事件类型相同,但其事件结构却并不完全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位移 事件类型 事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上+数量”构式的语义功能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4
5
作者 董淑慧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2,共8页
本文从共时平面考察"V+上+数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上"的用法及其与动词本义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最后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演成过程。
关键词 v+上+数量” 语义功能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貌义构式“V上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8,共9页
"V上了"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构式,表达事件的起始情状,具有动态性特征。其内部各成分语义之间是互补的,"了"表达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上"指向事件时间内部的起始点,二者一起表示事件的开始,能进入该构式... "V上了"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构式,表达事件的起始情状,具有动态性特征。其内部各成分语义之间是互补的,"了"表达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上"指向事件时间内部的起始点,二者一起表示事件的开始,能进入该构式的多为双限动词和一部分具有变化特征的动态形容词。该构式在语法规则上具有高能产性,但其使用环境却造成其应用的低频率,但也可以把其中的"上"视为起始体标记体貌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了” 体貌义 情状 语义互补 起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时期的龟类遗物与文化信仰
7
作者 周雪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7,共10页
考古发现显示,夏商时期一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龟类遗骸及仿龟类形态的遗物,这些遗物材质多样,包括龟甲、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龟类遗物最早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史前各文化区域内,随后纳入夏商王朝的宗教信... 考古发现显示,夏商时期一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龟类遗骸及仿龟类形态的遗物,这些遗物材质多样,包括龟甲、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龟类遗物最早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史前各文化区域内,随后纳入夏商王朝的宗教信仰建设中。夏商时期所见的龟类遗物本质上是对史前龟灵意识的传承,并在王朝宗教建设中实现了再发展,创造出诸多形式丰富的文化信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类遗物 文化信仰 夏商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下”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拓展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嘉天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9,共10页
“V下”用来表达汉语最基础的位移运动事件,其空间概念结构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中,形成复杂的语义范畴。本文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探究汉语运动事件“V下”的概念结构,通过分析空间隐喻拓展路径的特征,从而构建隐喻网络模型,梳理汉... “V下”用来表达汉语最基础的位移运动事件,其空间概念结构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中,形成复杂的语义范畴。本文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探究汉语运动事件“V下”的概念结构,通过分析空间隐喻拓展路径的特征,从而构建隐喻网络模型,梳理汉语运动事件“V下”的概念隐喻加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运动事件 v下”概念隐喻 语义拓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趋式“V上”的概念语义要素及扩展路径研究
9
作者 王宜广 宫领强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35-143,共9页
动趋式语义研究重整体的语义扩展关系,但忽略了每一个趋向动词内部的语义小类之间的扩展关系。语义扩展需要分析语义之间的相似点或相似性特征,而这又需要借助动趋式的概念语义要素:参与者要素、空间要素、运动要素、路径要素和主观视... 动趋式语义研究重整体的语义扩展关系,但忽略了每一个趋向动词内部的语义小类之间的扩展关系。语义扩展需要分析语义之间的相似点或相似性特征,而这又需要借助动趋式的概念语义要素:参与者要素、空间要素、运动要素、路径要素和主观视点。文章通过分析"V上"概念语义要素的变化考察其语义扩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概念要素 语义扩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朱光耀 朱诚 +2 位作者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新石器和夏商周遗址 时空分布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子 淡晓红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371,共8页
有关"上"、"下"动词性用法不对称性,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文章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进行认知范畴描述和共性、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优选论为框架构建"上"、"下"动词... 有关"上"、"下"动词性用法不对称性,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文章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进行认知范畴描述和共性、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优选论为框架构建"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优选评估机制,指出"上/下+宾语"结构中后续名词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选择及其分别与这两个动词的搭配能力,由"上/下"所有动词性义项科学排列而成的制约条件等级序列决定。该优选评估机制通过系统解释"上/下"共性、个性义项在与后续名词搭配中的活跃度规律,比以往研究更深入全面地揭示了"上"、"下"动词性组合的搭配规律,并挖掘了"上"、"下"用法的各类不对称现象的深层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性组合 不对称性 原型范畴 制约条件等级序列 优选 “上” “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子 王雪明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7,共6页
文章对"上"、"下"在一组动词性组合中应用的不对称性做出分析,说明"上厕所"与"下馆子"仅具有表层相似性,从深层结构来讲,前者为"动词+事物/事件宾语",后者为"动词+处所宾语&quo... 文章对"上"、"下"在一组动词性组合中应用的不对称性做出分析,说明"上厕所"与"下馆子"仅具有表层相似性,从深层结构来讲,前者为"动词+事物/事件宾语",后者为"动词+处所宾语";意义建构方式上前者为词语转喻,后者为言语行为转喻;动词语义上前者突显施为义,后者突显移动义。由此得出解释:"*下厕所"具有绝对不合法性,这源于该搭配中动词"上"、"下"对称义项的缺失,而"?上馆子"仅是标记性高的表达,且该标记性应归因于"馆子"与相应"上"义项间的语用不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性组合 言语行为转喻 词语转喻 标记性 不对称“上” “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马桥夏商原始瓷的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尧成 张福康 +3 位作者 张筱薇 宋建 何继英 廉海萍 《陶瓷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5-31,共7页
上海马桥夏商遗址出土我国最早的原始瓷,不仅有原始青釉瓷,还有原始黑釉瓷。其胎组成以含高硅(7.6~75.8%)、低铝(16.3~19.1%)为特征,与浙江、江苏商周原始瓷胎组成接近,胎中莫来石发育良好。釉层透明光亮,... 上海马桥夏商遗址出土我国最早的原始瓷,不仅有原始青釉瓷,还有原始黑釉瓷。其胎组成以含高硅(7.6~75.8%)、低铝(16.3~19.1%)为特征,与浙江、江苏商周原始瓷胎组成接近,胎中莫来石发育良好。釉层透明光亮,玻化程度好,有少量残留物和气泡,釉的RO-分子数为0.81~0.895,都属钙质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时期 原始瓷 工艺 陶瓷 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马桥夏商陶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尧成 张筱薇 +2 位作者 宋建 何继英 廉海萍 《陶瓷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上海马桥夏商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硬陶和软陶二类,硬陶是在1077 ~1114 ℃左右温度下烧成,胎中有莫来石晶体,不发生过烧现象;软陶一般在1000 ℃以下的温度烧成,故胎中无莫来石晶体。部分样品表面有涂层和印纹装饰,涂... 上海马桥夏商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硬陶和软陶二类,硬陶是在1077 ~1114 ℃左右温度下烧成,胎中有莫来石晶体,不发生过烧现象;软陶一般在1000 ℃以下的温度烧成,故胎中无莫来石晶体。部分样品表面有涂层和印纹装饰,涂层分二种:(1) 残留物较多的富玻璃相涂层,(2) 细胎泥涂层。还有二样品局部表面有很薄(10 ~50μm) 玻化层,这可能是样品在高温下烧成时由草木灰落在器皿表面而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时期 马桥遗址 陶器 制作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守满 姚明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23-126,共4页
以前 ,对up/down(上 /下 )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语言的表层句法结构方面。虽有人曾就语义认知方面作过讨论、分析 ,但那是就单一语言的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英汉语义对比 ,重点分析、讨论up/down(上 /下 )
关键词 "up" "down" 语义认知结构 英语 汉语 "上"字 "下"字 引申义 空间意义 隐喻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统权 《语言科学》 2003年第1期39-50,共12页
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下"及其相关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及其明显的表现。本文从认知和功能角度阐明:"上/下"的不对称首先源于其原型的不对称,并在语义特征上表现出序列规律性;借助隐喻投射,... 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下"及其相关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及其明显的表现。本文从认知和功能角度阐明:"上/下"的不对称首先源于其原型的不对称,并在语义特征上表现出序列规律性;借助隐喻投射,"上/下"从其方位词用法向动词等其它用法延伸,从而引起了新的不对称。考察"上/下"被投射的历程(从空间认知域到非空间认知域),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演变的一个普遍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知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受制于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这是"上/下"不对称的根本动因,也适合对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 认知 投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时期的森林生态思想简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樊宝敏 李智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夏、商与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先民们为了发展农业而大面积毁林开荒,砍伐林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并时常引发生态危害。为了节制森林利用和减缓生态破坏,更有效地保... 夏、商与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先民们为了发展农业而大面积毁林开荒,砍伐林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并时常引发生态危害。为了节制森林利用和减缓生态破坏,更有效地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产生了某些较原始的关于森林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包括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五行学说对“木”的认识,阴阳学说与生态安全,森林与生态资源持续利用等思想。在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意识的支配和指导下,相对加强了对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思想 图腾崇拜 五行说 夏商周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广林 任妮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推行,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而此间的“中国”认同,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王制时代 “中国”认同 服制 宗法分封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夏商周“隐性”职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路宝利 陈庆合 郭立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81-85,共5页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更进一步发展,受此影响与之相关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隐性 职业教育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国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7,共5页
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导标,一般来说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上"所构成的每个构式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 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导标,一般来说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上"所构成的每个构式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或"距离关系",在这些构式义中"接触关系"较具原型性。但它与方位词"下"并未形成绝对的"对称"关系,并且与方位词"里"也有一定通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方位词 “上” “下” “里” 认知语义 构式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