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6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苏辙《郭纶》诗史事发微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峰 陈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作有题为《郭纶》的诗文,都是为一介武官郭纶所写,全文既记述了其生平概况,也充分表达了同情之意。借助二苏诗文提供的线索,再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不仅这位职官不显的人物事迹得以还原,并且还进一步印证了宋仁宗时代... 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作有题为《郭纶》的诗文,都是为一介武官郭纶所写,全文既记述了其生平概况,也充分表达了同情之意。借助二苏诗文提供的线索,再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不仅这位职官不显的人物事迹得以还原,并且还进一步印证了宋仁宗时代西北边防的相关问题。苏轼、苏辙兄弟这些诗文表露的主旨,反映了其入仕前曾经对武臣的认识。及至他们从政后,因逐渐受到士大夫群体主流观念的影响,对武臣以及武功的态度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也为观察苏轼兄弟二人的文武观及其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郭纶 武臣 御夏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前期的纳粟令格与富民捐输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北宋前期,每遇水旱饥馑等灾荒,宋政府通常会颁布纳粟令格。这些纳粟诏令,每每强调民户纳粟自愿。纳粟令格的覆盖范围,与受灾地域对应,灾伤州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不同,入粟起纳点亦有所区别。官府往往以纳粟令格为法定依据,以官爵、... 北宋前期,每遇水旱饥馑等灾荒,宋政府通常会颁布纳粟令格。这些纳粟诏令,每每强调民户纳粟自愿。纳粟令格的覆盖范围,与受灾地域对应,灾伤州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不同,入粟起纳点亦有所区别。官府往往以纳粟令格为法定依据,以官爵、免役等优惠条件,劝诱富民赈济、赈粜或赈贷。对于纳粟令格,富民群体中既不乏主动响应者,又有不为所动者。从纳粟令格的内容来看,影响富民纳粟选择和官方劝分实效的因素有很多,譬如,纳粟人资格问题,入粟标准过高,赈济、赈粜、赈贷等赈灾方式的差异,恩泽宣敕中的“进纳”二字,等等。对此,宋朝廷的解决办法或是调整入粟标准,或是扩大纳粟主体,或是删去进纳制词中的“进纳”二字,等等。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政府在救灾问题上对于进纳财物的依赖,展示了宋代地方的受灾情况、财政状况、民间财富力量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宋廷处理基层社会突发问题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劝分 纳粟令格 富民 捐输 赈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助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温燕 康保苓 周继红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赛事为例,分析其推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政、协、企的行业产教融合体,组建校内、外协同的优秀导师队伍,形成“育、训、赛、创”结合的培养机制,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以求推动茶业产教融合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杭州 茶文化 仿宋茗战 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耀州窑天青瓷与汝窑天青瓷呈色特征比较研究
4
作者 桑振 付弦之 +4 位作者 刘真 李乐 袁小娟 施佩 付向阳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7,共8页
为了对比研究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与北宋汝窑天青瓷的釉呈色机理,采用色度仪、XRF、XRD、XPS等对其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层中气泡尺寸小且密度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是前者亮度更高的主要原因;前者非晶态衍... 为了对比研究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与北宋汝窑天青瓷的釉呈色机理,采用色度仪、XRF、XRD、XPS等对其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层中气泡尺寸小且密度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是前者亮度更高的主要原因;前者非晶态衍射峰强度低于后者,说明前者烧成温度应该低于后者。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内Fe2+与Fe3+的比值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说明前者的烧制还原气氛应该强于后者,是前者标本釉色比后者标本更加偏青蓝的主要因素。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釉层内分布多种大量的晶体,是二者具有一定乳浊性、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耀州窑 北宋汝窑 天青瓷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盆”缫丝技术与阆中源考
5
作者 刘凯旋 陈祥平 程明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四川省阆中市出土的“缫丝图铜摆件”被专家鉴定为宋代铸造,其展现的煮、缫分离的“冷盆”缫丝技术,乃现代缫丝工业技术之雏形,对于蚕丝品质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现已出版的中国丝绸史书籍中将“冷盆”缫丝技术划归元代加以描述... 四川省阆中市出土的“缫丝图铜摆件”被专家鉴定为宋代铸造,其展现的煮、缫分离的“冷盆”缫丝技术,乃现代缫丝工业技术之雏形,对于蚕丝品质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现已出版的中国丝绸史书籍中将“冷盆”缫丝技术划归元代加以描述。文章对宋代前后缫车及缫丝工艺技术演变过程进行历史追溯和研究,对阆中从宋代至民国与“冷盆”缫丝相关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以探究“冷盆”缫丝技术的渊源。研究表明,“冷盆”缫丝技术源于宋代,而“缫丝图铜摆件”所呈现的煮、缫分离的缫丝生产场景,与现有文献典籍及图考中所载“冷盆”缫丝高度契合,且三者互为映射,从而印证了阆中(古阆州)为宋代“冷盆”缫丝技术源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缫丝图铜摆件 缫丝技术 阆中 冷盆缫丝 源流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话体制之发展与宋代诗学的融摄
6
作者 雷恩海 张方星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6,共12页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宋之际。诗话篇幅较大,渐具专书的面目,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某一中心议题、理论,理论性、系统性日益加强;同时也出现了宣扬某一流派诗歌理论的诗话,呈现出多样性的互动。第三阶段,诗话呈现体制的稳定和诗学理论探讨的相对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见,诗话体制的成熟与宋诗及其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之融摄,促进了诗话体制的定型,也增强了诗话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宋诗的发展有较强的反拨。而《沧浪诗话》以其结构的严谨、主旨的明确和理论的深透,以及对古典诗学的全面观照,成为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总结一代诗学,开启后来诗学理论的大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话 诗学 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7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非已歌论
8
作者 易闻晓 杨淑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之义,同于“重”“倡”之用。倘若“乱”与“少歌”可歌,就须考虑其在全篇不可歌的违逆性或全篇可歌的乐章结构性,二者倶非可能。而楚辞四言与《诗》四言虚字衬贴的“足二”“足四”及重章叠句不同,乃是造语缜密的散语书写,且以长句间破四言,缺乏合乐的句式规范。又“兮”字之用被视为楚辞造语及其可歌的特征,但《诗》用已多,并为《老子》、楚歌及他方之歌所用,都为语助,虽或指为歌唱泛音,也与语助同功。楚歌及楚辞用“兮”所彰显的是个人吟唱的随意散漫,这种吟唱与《诗》整齐划一的句式节奏和诗乐舞的礼乐呈现绝不相侔。在《离骚》一韵两句中仅上句句尾“兮”字拉长导致上下失衡,不同《诗》四言两句为韵适合优婉的咏唱,楚辞“兮”字拉长只是近于口诵的徒歌表证,楚辞也只是以楚歌造语的感觉进行个体自由创制,无须遵循合乐的规范,更不具备《诗》乐舞呈现的条件,也不可能以简单旋律的不断重复徒歌《骚》等长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歌 诗经 四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挽续命:宋代货运的速度
9
作者 程民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8,180,共12页
运输速度是衡量运输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外患频繁的宋朝,军需运输速度显得尤为重要。宋廷高度重视运输速度,对官方运输的劳力队伍予以彻底更新,优化了运输行程,规定了运输速度及奖惩。唐宋政府规定的运输的速度标准低于西汉,但在实际... 运输速度是衡量运输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外患频繁的宋朝,军需运输速度显得尤为重要。宋廷高度重视运输速度,对官方运输的劳力队伍予以彻底更新,优化了运输行程,规定了运输速度及奖惩。唐宋政府规定的运输的速度标准低于西汉,但在实际活动中车载军需的规定速度不但超出最低标准,也远超西汉的速度。战时、平时边防地区运输军需仍是民众最沉重、最危险的劳役,付出的劳动和代价远超农业生产。宋代没有建立起一套快速有效的军需物资运输体系,运输成为制约宋代军事行动的核心瓶颈之一。这一困境本质上并非技术装备限制,而是权力运行机制与管理调度的能力滞后所致,折射出传统宋代后勤体系在战争压力下的制度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速度 货运 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腰腹裹物的形制及称名考察
10
作者 叶娇 徐叶秾 徐凯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7,136,137,共11页
宋人衣外腰腹处的裹物式样繁多,特色鲜明,学界多有关注,却人言人殊。我们从文献出发,结合宋画、文物等形象资料,按形制对其进行分类,明确指出环绕腰腹包裹系结的是“抱肚”,自后向前加系革带的是“扞腰”,自后向前直接系缚的是“搭膊”... 宋人衣外腰腹处的裹物式样繁多,特色鲜明,学界多有关注,却人言人殊。我们从文献出发,结合宋画、文物等形象资料,按形制对其进行分类,明确指出环绕腰腹包裹系结的是“抱肚”,自后向前加系革带的是“扞腰”,自后向前直接系缚的是“搭膊”,左右各一悬垂腰侧的为“义襕”,自前向后打结系缚的称“围裙”。本文称之以宋人时名是为更好地区分各裹物的异同,并规范其称名。裹物形制的多样,离不开多政权共存下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而名称的丰富易混淆,则和同义语素的替换、语言的模糊性及异名同指和同名异指现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腹 裹物 形制 称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的臣权
11
作者 程民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异见的权力,包括坚决要求皇帝更改决定的权力、批评皇帝的权力等。其中,既有顺从性权力,也有逆向性权力。臣权的基础是士大夫集团。大臣的自尊自重维护着臣权,比较宽容开明的君权退让促进了臣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臣权中占比重较大的限制君权的权力,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之光;将与皇帝争辩视为士大夫之使命,堪称现代知识分子批判使命之先声,其先进性与超前性不言而喻。宋代不是君主独裁,依然是君主专制,臣权之光再明亮,仍是君权的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臣权 君权 士大夫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东京的地貌环境与洪涝治理
12
作者 梁建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9,共14页
北宋东京周边冈阜众多,城区地势低平,容易遭受洪水侵袭,特别是城南,地势更为低洼,是内涝的重灾区。东京及其周边散布着水泊、陂塘和园池等水体,客观上发挥着蓄洪排涝的功能。汴河、蔡河及五丈河等河渠流经城区,河面上万舟骈集,河堤上杨... 北宋东京周边冈阜众多,城区地势低平,容易遭受洪水侵袭,特别是城南,地势更为低洼,是内涝的重灾区。东京及其周边散布着水泊、陂塘和园池等水体,客观上发挥着蓄洪排涝的功能。汴河、蔡河及五丈河等河渠流经城区,河面上万舟骈集,河堤上杨柳依依,漕运繁华的背后也潜伏着河道泛滥与河堤决溢的风险。为此,朝廷采取疏浚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京城的行洪压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区域地貌。北宋中后期,东京遭遇洪水时,积水地段由城南向城东、由外城向城外转移。灾情所呈现的地貌变化,折射出城市空间上的分层治理,即优先保障内城安全,其次是外城,最后是城外郊区。这种治理模式带有浓厚的官方统筹色彩,其优势是确保救灾活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东京 地貌环境 洪涝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钱荒的再认识:基于商品流通的考察
13
作者 徐东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北宋钱荒是指引起产品或商品以及劳务不能正常转化为铜钱的货币缺乏,因发生在以江淮浙为核心的东南地区而具有区域性,因其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阶层之间的差别而具有阶层性。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向其他地区大量输出商品以换取铜钱,这是... 北宋钱荒是指引起产品或商品以及劳务不能正常转化为铜钱的货币缺乏,因发生在以江淮浙为核心的东南地区而具有区域性,因其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阶层之间的差别而具有阶层性。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向其他地区大量输出商品以换取铜钱,这是其面对中央财政对铜钱不断增加的索取还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秘密所在。但受运销成本、商品输出地与输入地物价差变动的影响,商品运销的预期收益不断变动,决定了东南地区商品输出量不稳定,铜钱输入量也不稳定,这是东南地区钱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钱荒 商品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被俘军人张温的人生与心路
14
作者 王善军 米欣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辽金时期朔州属于燕云十六州中的西部重镇,因其控遏雁门的军事地位,金宋战争期间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张温墓志》描述了一位生长于此地的军人,在金初从军,后又被俘、回乡直至去世的完整生命历程。不同于大多军人墓志的是,《张温墓志... 辽金时期朔州属于燕云十六州中的西部重镇,因其控遏雁门的军事地位,金宋战争期间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张温墓志》描述了一位生长于此地的军人,在金初从军,后又被俘、回乡直至去世的完整生命历程。不同于大多军人墓志的是,《张温墓志》虽然在“报国”视角下展开叙述,却呈现出一位军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张温的思想深处同时涵有儒释道三种文化因素,其中释、道反映了辽金之际南北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他的熏染。尽管人生经历曲折,但张温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调整心境和变换身份,以此适应时代的变动,并在家乡朔州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通过探讨张温的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北方普通军人的生存状态,也可窥见辽末至金中期晋北地区儒释道兼容的社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碑刻 张温 朔州 金宋争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一味:曾几茶诗中的禅学意蕴
15
作者 李娟 苏鑫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接受发展了“活法”,并在茶诗音韵和语言上追求自然平淡,形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在思想观念层面,曾几接受了茶禅“雅”“清”的精神内蕴,在日常生活和诗歌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禅意。在实践行动层面,他以茶会友,将茶禅之“和”表现在人际往来中;在个体修持中曾几以茶养性,以茶参禅,表现出茶禅之“寂”。深入解析曾几茶诗中所蕴含的茶禅精神,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宋代茶禅文化对诗歌影响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几 茶诗 茶禅文化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16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献与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及圣像建构
17
作者 王玲 王芙蓉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其中衣冠形制与孔子所着衣冠表征的身份之间的联系。与汉代孔子像着儒服章甫为主的士儒身份不同,唐代孔子像的衣冠一改前制,主要为身着朝服或衮冕的“大司寇”“上公”“王”的形象。孔子圣像的建构过程,反映了唐宋两代在礼服制度上的承袭与演变。唐宋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呈现出表达寓教为主和政治功能的图像学特征。这些特征对孔子“儒者”与“官吏”形象的符号化重构及多重身份传播,起到了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孔子像 衮冕 衣冠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书院对话式教学及其教学论意义
18
作者 朱汉民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宋儒在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活跃的对话式教学,生徒记录对话教学的内容而形成一种“语录”体学术著作。宋儒之所以重视对话式讲学,其实是有思想内容的原因。宋儒重视启发生徒精神人格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为了与此讲学内容... 宋儒在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活跃的对话式教学,生徒记录对话教学的内容而形成一种“语录”体学术著作。宋儒之所以重视对话式讲学,其实是有思想内容的原因。宋儒重视启发生徒精神人格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为了与此讲学内容相匹配,他们在自己主持的书院教学中采取自由对话的讲学形式。宋代“语录”的盛行,既是宋儒复兴先秦儒家对话式教学的教育成果,也是宋学重建哲学化儒学的学术成果。宋代书院的对话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教学论意义,它对师生共同教学主体的形成、对知识与意义的生成以及师生共同成长均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建立现代中国教学论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书院 对话式教学 语录 中国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19
作者 沈塔 何建华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113,共5页
枕头虽小,但蕴含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在造型、装饰和胎釉等方面独具艺术特色,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其艺术特征,总结其美学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宋代 景德镇 青白瓷 瓷枕 艺术特征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设计及文化研究
20
作者 邓莉丽 罗馨茹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8,共6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表明,此时这类织物按照其坐具结合的方式可分为系结、披挂、罩合以及简易式四类,材质除纺织品以外,亦有竹藤和毛皮,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纹样多由织锦所形成,亦有刺绣、染缬等工艺表现。此时坐具织物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联,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坐具织物在材质、工艺及装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一时期坐具织物的审美除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之外,又因男女审美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椅凳类坐具织物 形制 纹饰 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