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1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明医”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3,共6页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倡内心修养的圣贤转而指称精研医学经典的专业医家,"儒医"则取代了其在医家统绪中的榜样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医 佛经词语 养生论 医经 医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庄子》伦理观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性,无法经由后天人为的方式加以解除。君臣之“义”则是政治社会中的一种外在的、应然的伦理规范,是臣者在共同体生活中,因其臣者身份而必须承担的职责,故而臣者身在其中既无所逃离,又无可奈何。儒家内部对庄子的看法,有认同,也有批评。批评的意见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因为理学家认为,父子与君臣的伦理均是由天所赋予,是人性所固有,但庄子将君臣一伦视为外在共同体的规定,实有“无君”的嫌疑。通过比较,可以窥探儒、道两家的伦理观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人间世》 父子 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世纪以降中日“脱夷”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4
作者 董灏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明清鼎革之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华夷之辨”而展开“脱夷”思想的建构。一方面,清统治阶层通过构建“华夷一家”而消弭“华夷之辨”的紧张性,为其统治中国提供了学理依据;一方面,日本江户学人则视中国内地发生了“华夷变态”,并由此塑造... 明清鼎革之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华夷之辨”而展开“脱夷”思想的建构。一方面,清统治阶层通过构建“华夷一家”而消弭“华夷之辨”的紧张性,为其统治中国提供了学理依据;一方面,日本江户学人则视中国内地发生了“华夷变态”,并由此塑造“日本为中华”的优越论。这两种似同实异的“脱夷”思想更间接影响了西方“民族观”在近代中日的传播与演变。换言之,近代中日两国对西方“民族”观念的不同接受历程,正是明清鼎革后中日“脱夷”思想在近代的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脱夷 清代 江户日本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穀《清异录》“茗荈门”茶事考
5
作者 陈功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清异录》为唐、五代至宋初文人陶穀所撰之笔记,记录了唐、五代至宋初之逸闻故实,以及事物的异名及其来历,内容涵盖深广,涉及天文、地理、人事、草木、百虫、装饰、器具、药品、茗荈等方面。其中“茗荈门”所辑录的关于茶汤、茶器、茶... 《清异录》为唐、五代至宋初文人陶穀所撰之笔记,记录了唐、五代至宋初之逸闻故实,以及事物的异名及其来历,内容涵盖深广,涉及天文、地理、人事、草木、百虫、装饰、器具、药品、茗荈等方面。其中“茗荈门”所辑录的关于茶汤、茶器、茶技、品茶、茶之雅称与别称、茶艺与茶戏等方面的记载,颇具特色,是对唐、五代至宋初茶文化的重要补充。对《清异录》“茗荈门”茶事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唐、五代至宋初茶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丰富茶文化的内容也不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穀 《清异录》 “茗荈门”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的元朝观和正统论
6
作者 张光耀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元朝和明朝 正统论 天命观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一生水》辨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8-664,共7页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了该文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 神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 以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龙圣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55,共29页
本文主要利用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文书和《冕宁档案》,试图揭示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明万历后期,为抵抗叛乱,部分大凉山彝人被宁番卫招募到平坝充当营兵,形成白鹿营等彝族聚落。入清后,白鹿营彝人随土... 本文主要利用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文书和《冕宁档案》,试图揭示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明万历后期,为抵抗叛乱,部分大凉山彝人被宁番卫招募到平坝充当营兵,形成白鹿营等彝族聚落。入清后,白鹿营彝人随土司的招立再次被纳入国家体制,但直到乾隆晚期,其聚落形态、权力格局和风俗文化等方面仍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此后,随着移民的到来、保甲的编设及文教的推广,白鹿营彝族的独立性逐渐弱化,国家认同感日益增强,最终形成有别于高山彝族的"水田彝"。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既促进了边疆的稳固,同时也生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化进程 族群性 “水田彝” 白鹿营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7,共7页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合一”思潮 学术社团 宗教化 晚明时期 三一教 林兆恩 社会变迁 士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朝诗集小传》诗人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与阐释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鹏程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共8页
文章通过CHGIS和Q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列朝诗集小传》可考籍贯诗人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明代诗人"南方性"特征明显,主要位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诗人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太湖... 文章通过CHGIS和Q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列朝诗集小传》可考籍贯诗人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明代诗人"南方性"特征明显,主要位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诗人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福建、广东的珠江流域等地;南北诗人比例差距悬殊,但从明代中期开始北方诗人所占比重有一定上升。文章借助地理分布可视化呈现,考察经济、文教、政治对诗人地域分布的作用,由此阐释钱谦益在选录诗人中对吴中诗人的倾向及其诗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朝诗集小传 钱谦益 明代诗人 地理分布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算书《一鸿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迪 王荣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一鸿算法》四卷,明余楷撰,1585年刊印完成。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该书早已失传。实际上仍有明代原刊本存在。该书是一部珠算书,有大量诗歌和口诀,还有形式不同于程大位《算法统宗》所载"丈量步车"的"制车"等新内容。
关键词 明代 数学 一鸿算法 珠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武宗拒绝立嗣与大礼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7-110,共4页
自"靖难之役"之后,"大礼议"是明代历史的一大分水岭。要客观地认知大礼议,须对武宗拒绝立嗣有一全面的认识。武宗生前屡屡拒绝公开从宗室中选立嗣君的要求,未能行使立嗣权,直接造成了武宗的断子和孝宗的绝孙。同时... 自"靖难之役"之后,"大礼议"是明代历史的一大分水岭。要客观地认知大礼议,须对武宗拒绝立嗣有一全面的认识。武宗生前屡屡拒绝公开从宗室中选立嗣君的要求,未能行使立嗣权,直接造成了武宗的断子和孝宗的绝孙。同时,也决定了世宗继位的特殊性。武宗未效法宋仁宗在前,世宗拒绝效法宋英宗在后。武宗拒绝立嗣的行为就已经决定了大礼议的走向。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的失败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武宗 立储 大礼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一统志馆及其修志成就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蔚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3-97,共5页
纂修方志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元明清三代中央有修志机构一统志馆 ,明清地方各级省有“志馆”或“志局”,县有“志科”。
关键词 元明清 一统志馆 修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长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7-111,共5页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通变论》 “二无一” 兼名 语词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订《名医别录》及其与陶弘景著述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育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外的内容并非来源于《名医别录》。另外,在论证过程中,大致勾勒出《名医别录》的内容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中医学 陶弘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6,共6页
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感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偏见。传统华夷观下的晚明统治者,对辽东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施行政治歧视、经济垄断、军事打击和文化输出等一系列民族政策,致使辽东地区民族关系持续紧张,民族矛盾日趋激... 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感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偏见。传统华夷观下的晚明统治者,对辽东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施行政治歧视、经济垄断、军事打击和文化输出等一系列民族政策,致使辽东地区民族关系持续紧张,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对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观 晚明 辽东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陪鹭更何年?——朝鲜李珥出使明朝诗歌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尚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2-28,共7页
朝鲜著名学者李珥出使明朝的诗歌作品,充分而又细腻地表现出他来华后的心情意绪。诗中有他在异邦旅行时的孤寂忧愁,也有他对中国礼义文化的倾慕衷情;有对明朝军防窳败的担忧,也有对京师恢弘场面的神往。透过李珥的这些诗歌作品,我们可... 朝鲜著名学者李珥出使明朝的诗歌作品,充分而又细腻地表现出他来华后的心情意绪。诗中有他在异邦旅行时的孤寂忧愁,也有他对中国礼义文化的倾慕衷情;有对明朝军防窳败的担忧,也有对京师恢弘场面的神往。透过李珥的这些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16世纪朝鲜士大夫对于明朝的复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珥 明朝 对华观 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礼仪与杨廷和阁权的畸变──明代阁权个案研究之一 被引量:9
18
作者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4,共7页
在大礼议激烈论战时期的杨延和与新君世宗的暂时对抗不是间权的扩张,而是其阁权因脆弱和不足所导致的畸变。杨廷和集团的弄权及其对反对者所采取的调出京师、肆意攻击乃至暗杀行为则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权臣专横跋扈现象的再现;要... 在大礼议激烈论战时期的杨延和与新君世宗的暂时对抗不是间权的扩张,而是其阁权因脆弱和不足所导致的畸变。杨廷和集团的弄权及其对反对者所采取的调出京师、肆意攻击乃至暗杀行为则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权臣专横跋扈现象的再现;要突破洪武祖制而实现阁权的扩张,必须具备诸多必要条件,它不可能在与皇帝的对抗中完成,更不可能通过挟持皇帝而侥幸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明朝内阁 大礼议 杨廷和 阁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红楼梦》写作抄寄时间及序中“先人”歧义论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童力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3-685,共3页
明义生于乾隆十年。明义《题红楼梦》七绝20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五年。袁枚误解了明义《题红楼梦》序中“先人”之义,误以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明义誊抄《题红楼梦》寄给袁枚的时间,在乾隆三十一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 明义生于乾隆十年。明义《题红楼梦》七绝20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五年。袁枚误解了明义《题红楼梦》序中“先人”之义,误以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明义誊抄《题红楼梦》寄给袁枚的时间,在乾隆三十一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是明义与尹似村讨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义诗 写作 抄寄 序言 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义命分立”的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9,共9页
将人力所不及的"命"与经过艰苦的精神探索和卓绝的人生实践可以挺立起的"义"明确地加以划分,并进而为"知识分子"找寻到努力的方向,是孔孟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因素,而"知识分子"切中要... 将人力所不及的"命"与经过艰苦的精神探索和卓绝的人生实践可以挺立起的"义"明确地加以划分,并进而为"知识分子"找寻到努力的方向,是孔孟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因素,而"知识分子"切中要害的社会批判和挺立自我则是孔孟"义命分立"的核心内容,但"义"与"命"分立的不彻底也是孔孟思想的重要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义命分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