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醉驾入刑”之必要性再审视——基于实证分析的初步回应 被引量:7
1
作者 邓崇专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155,共4页
通过实证分析,"醉驾入刑"不能有效遏制醉驾,且存在查获不均、处罚不均、罪责刑不相适应、法律的公平价值受损等诸多弊端,并有造成司法资源浪费、滋生新的司法腐败、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风险。因此,对"醉驾入刑"... 通过实证分析,"醉驾入刑"不能有效遏制醉驾,且存在查获不均、处罚不均、罪责刑不相适应、法律的公平价值受损等诸多弊端,并有造成司法资源浪费、滋生新的司法腐败、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风险。因此,对"醉驾入刑"的合理性有必要进行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酒驾驶 犯罪化 必要性 实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争议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灿平 温新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4,共7页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设立十一年来的法律实施效果存在争议。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看,单一注重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入罪标准可能导致针对醉酒驾驶的法律制裁效果落入非帕累托改进区。破解有关争议的关键不在于法律制裁的严厉程度,而在于其系统性...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设立十一年来的法律实施效果存在争议。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看,单一注重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入罪标准可能导致针对醉酒驾驶的法律制裁效果落入非帕累托改进区。破解有关争议的关键不在于法律制裁的严厉程度,而在于其系统性与合理性。醉驾入刑后,我国醉驾制裁体系至少出现了三个问题影响了其系统性与合理性,即严苛的“血液中酒精浓度值”醉驾测试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刑法》的行刑衔接真空,以及醉驾制裁体系内生的隐性制裁打击失当。基于此,时机适当时宜修订关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条规定,构建更为科学的罪状标准;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在醉驾制裁方面的合理衔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瑞安模式”,尽快增设“前科消灭”制度,实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真正微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威慑理论 行刑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醉驾司法出罪的学理展开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逯星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4期122-128,F0003,共8页
针对实践中大量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案件,无论基于刑法性质、刑法效益,还是基于刑法机能,皆有司法出罪的必要。司法机关以《刑法》第13条但书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法律和政策依据,使醉驾出罪成为可能。具体到醉驾出罪的实务运作... 针对实践中大量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案件,无论基于刑法性质、刑法效益,还是基于刑法机能,皆有司法出罪的必要。司法机关以《刑法》第13条但书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法律和政策依据,使醉驾出罪成为可能。具体到醉驾出罪的实务运作,盗窃罪司法解释提供了出罪的模式范本;应在主客观相统一基础上,综合考虑醉酒、道路、驾驶、车辆状况、后果、动机等因素,设定出罪标准;出罪不仅可在审判阶段实现,在立案、侦查、起诉等刑事司法环节也可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驾 出罪 刑事政策 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醉驾入刑的实践困境阐释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2,共4页
醉驾入刑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导致了选择性司法的不可避免,进而使我国本已有限的司法权威更加弱化。其次,侦查主体角色的混乱,证据标准的不合理,诉讼期间的不合理缩短都对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构成了破坏。再... 醉驾入刑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导致了选择性司法的不可避免,进而使我国本已有限的司法权威更加弱化。其次,侦查主体角色的混乱,证据标准的不合理,诉讼期间的不合理缩短都对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构成了破坏。再次,入罪标准的降低,将使更多的人背负罪犯恶名,从而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有可能促使更多的人犯罪。此外,罪驾入刑的实施,将对制酒、餐饮以及娱乐等行业的正常经营构成冲击。所以,我们应该严守犯罪圈的界限,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当能够通过现有立法对醉酒驾驶进行治理时,就坚决不单独适用刑罚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驾入刑 选择性司法 罪犯标签化 犯罪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犯罪圈扩张的趋势及其合理控制——以醉驾的刑法治理为切入点的思考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志祥 融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6,共13页
近年来,我国刑法立法中犯罪圈扩张的趋势极为明显。犯罪圈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创设新罪和调整原有犯罪的罪状这两条路径进行的。犯罪圈扩张导致我国刑法结构开始出现轻重微分层的嬗变。虽然犯罪圈的扩张可能带来对公民权利的负面效果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刑法立法中犯罪圈扩张的趋势极为明显。犯罪圈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创设新罪和调整原有犯罪的罪状这两条路径进行的。犯罪圈扩张导致我国刑法结构开始出现轻重微分层的嬗变。虽然犯罪圈的扩张可能带来对公民权利的负面效果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讲,其符合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的需要。犯罪圈的划定与犯罪成立和反社会行为的制裁模式密切相关。当前,从我国特殊的法治现状、国民规范意识培养、对轻微反社会行为的治理效果以及司法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来看,保留并完善现行的二元制模式优于彻底替换为一元制模式。并且,还应当积极探索完善微罪的出罪路径,在犯罪圈扩张的过程中坚持自由价值与安全价值并重,协调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理性回应舆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立法 犯罪圈 一元制模式 二元制模式 醉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醉驾行为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志祥 融昊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95-103,共9页
自醉驾行为入刑以来,我国对于醉驾行为的治理一直坚持普遍入罪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既有悖于刑法的谦抑性理念,也与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相抵触,又会削弱刑法规范的权威性,还会带来相当规模的负面治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其向"合理分... 自醉驾行为入刑以来,我国对于醉驾行为的治理一直坚持普遍入罪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既有悖于刑法的谦抑性理念,也与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相抵触,又会削弱刑法规范的权威性,还会带来相当规模的负面治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其向"合理分流"的方向调整。就合理分流刑事政策的贯彻而言,需要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两个层面进行努力。对于前者,在立法中需要恢复对醉驾行为的二元制制裁模式,在司法中需要依据现行刑法对不符合犯罪成立条件的醉驾行为予以出罪;对于后者,需要以酌定不起诉制度作为主要的程序化出罪分流途径,并应当积极运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制度,对证据不足的醉驾案件予以程序化出罪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驾行为 刑事政策 普遍入罪 合理分流 出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