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方向性研究
1
作者 刘平 刘川 +5 位作者 陈兴周 王海 魏长刚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Newmark位移随方向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其最大值方向与最小值方向夹角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近似垂直的关系。(2)Dn max/Dn min随着临界加速度(a c)的增大而增大;a c较大时,Dn max/Dn min随断层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此外,场地类型对Dn max/Dn min也有一定影响。(3)θmax在断层两侧和同震位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断层两端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关性较弱;θmax与断层走向垂直方向(FN)的相关性不强;此外,θmax不随a c发生显著变化。(4)基于Arias烈度和考虑地震震级的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对考虑方向性的Newmark位移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ewmark位移 方向性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52
2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8-1411,共4页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的远震地震波数据快速反演了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芦山4.20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3小时得到并发布了相关测定结果.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震级约MW6.8,包括两次破裂子事件,但都发生在断层面上震源(破裂起始点)附近,...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的远震地震波数据快速反演了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芦山4.20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3小时得到并发布了相关测定结果.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震级约MW6.8,包括两次破裂子事件,但都发生在断层面上震源(破裂起始点)附近,整个地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雅安芦山地震的破裂没有大规模出露地表,主要地震灾害集中在断层上盘,位于芦山县和宝兴县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反演 地震破裂过程 雅安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被引量:44
3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11 位作者 郑文俊 魏占玉 谭锡斌 韩竹军 李传友 梁明剑 李志强 王虎 王明明 任俊杰 张世民 何仲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1-660,共20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 S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 S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地震滑坡 应急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断层面花状构造及其滑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福昌 李枭 冯淦 许英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219,共18页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震序列的2531个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求解得到芦山地震序列的5个发震断层面位置及其走向和倾角,5个断层面在空间上呈花状构造分布.(2)基于收集和计算得到的该地区的127个震源机制中心解,求解得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得到芦山地区形成了SEE—NWW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3)通过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上,得到这些发震断层面上均容易发生逆冲型破裂事件.(4)将求解的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形状和滑动特性作为接收断层参数,计算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促进作用,而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抑制作用,即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推迟了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发生.基于GPS观测的应变率得到,在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芦山地震被推迟的时间约为5.2~10.5年.这些研究对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序列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面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应变数据的环境响应去除与震前异常提取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凯光 温佳咪 +5 位作者 樊蒙璇 于紫凝 王婷 Dedalo Marchetti 张逸群 陈文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0-632,共13页
基于四川省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4月芦山MS7.0地震的应变异常。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法去除芦山地震前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观测数据的长期背景趋势和周期趋势,其次采用多通道奇异谱分析法分解数据,去除水位和气... 基于四川省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4月芦山MS7.0地震的应变异常。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法去除芦山地震前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观测数据的长期背景趋势和周期趋势,其次采用多通道奇异谱分析法分解数据,去除水位和气压引起的应变响应,最后提取应变数据中的震前负熵异常。结果表明:水位与水位应变响应的相关系数为-0.97;有96.1%天的日气压与其应变响应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9,验证了本文环境响应去除算法的有效性;负熵异常累积与贝尼奥夫应变累积的一致性表明,震前4—6个月出现的负熵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以上结论充分表明本文试验的方法对于钻孔应变数据环境响应的去除及地震前兆异常的提取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环境响应 多通道奇异谱分析 芦山地震前兆异常 姑咱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芦山M_(S)6.1地震前应力状态研究
6
作者 张致伟 曾宪伟 +4 位作者 王迪 路茜 王玮铭 杨鹏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震中及附近的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长期处于低值状态,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出现了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的低值异常,表明芦山余震区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分析认为:巴颜喀拉块体持续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阻挡,震中所在区域长期受挤压逆冲作用,从而使芦山余震区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的状态,芦山M_(S)6.1地震也是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方差 B值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流动地震台网部署及余震序列监测 被引量:2
7
作者 林丽萍 王宇航 +1 位作者 吴朋 谌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站方位角覆盖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受人为噪声的影响,通常流动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于固定台站,平均噪声水平高于NHNM和NLNM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值,高频噪声呈现与附近人为活动相关的日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地震台网白天时段记录的地震数目明显少于夜晚时段,且小震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余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小关子断裂北部,呈NE向分布,NE向约10 km,NW向约6 km;采用最大曲率法计算得到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_(C)=1.2,其中夜晚时段M_(C)=1.1,白天时段M_(C)升高至1.4,说明震区白天时段地震监测能力减弱。中强震后的余震序列随时间快速衰减,震后5 d内的余震数量约占整体余震的80%,特别是震后2 d内的余震最为发育。为更好地认识地震发展过程,必须保障流动地震台站快速有效地部署,以发挥监测台站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流动观测 台站部署 噪声水平 余震序列监测 余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及泸定M_(S)6.8和芦山M_(S)7.0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回归 王兴臣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7,共2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体的阻挡,东南缘中下地壳内存在两条空间分布独立的低速带.西侧(L1)从川滇地块北部向南延伸至滇西南地块,其中下地壳平均V_(S)小于3.4 km·s^(-1)并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反映了高原中下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韧性变形;东侧低速带(L2)沿着小江断层南北分布,受到红河断层的阻挡,弱物质不太可能进入滇西南地块,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均显示较强的正各向异性,推测其更可能是沿小江断层相互驱动的块体在横向挤压过程中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而导致.(2)芦山M_(S)7.0地震位于龙门山逆冲断层南段,泸定M_(S)6.8地震位于鲜水河走滑断层东南段,两者都发生在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但其深部孕震环境有所不同.芦山震区西北部中下地壳低速体为负各向异性,推测韧性物质沿着龙门山下方陡倾断层向上运移,上地壳积累应力并通过薄弱区域释放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泸定震区为正各向异性的中下地壳韧性变形促进了川滇地块SE向的水平运动,受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加剧了上地壳发震断层的滑动变形和应力积累,脆性上地壳突然破裂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泸定M_(S)6.8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预警处理能力及效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同林 江鹏 +8 位作者 马康熙 程思智 李萍萍 韦永祥 曾维祖 晋云霞 王竞 苏金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601,共16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JEEW和EEW两套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处理能力及减灾效能进行分析。融合决策系统将多套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JEEW和EEW两套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处理能力及减灾效能进行分析。融合决策系统将多套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警处理结果进行融合选优后,在震后6s对外发布了第1次地震警报。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地震警报的震中位置偏差2.4km,震级偏差1.4级。第1次地震警报的盲区半径为12.3km,并且向盲区以外,地震烈度为Ⅶ、Ⅵ度的预警有效获益区提供了0~6s的预警时间,减灾效能显著。利用此次地震,从观测数据质量、地震预警参数和预警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和发挥减灾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芦山6.1级地震 预警处理能力 减灾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地区农村典型民居LiDAR点云背景值分析
10
作者 杨凡 温超 +4 位作者 范志伟 刘晓丹 李晓丽 李志强 王晓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87,共9页
使用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灾区农村典型民居基本完好砌体建筑物140个独立墙面的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根据标准差原理,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LiDAR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验证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 使用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灾区农村典型民居基本完好砌体建筑物140个独立墙面的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根据标准差原理,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LiDAR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验证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结果表明:芦山地区农村典型民居砌体结构建筑物墙面的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为0~0.45 cm,并证实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点云 背景值 典型民居 砌体建筑 芦山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芦山地震作用下宝兴新华村滑坡动力响应与失稳过程离散元模拟
11
作者 周赞 罗永红 +2 位作者 南凯 李均益 马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37,共12页
斜坡浅表层是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潜在破坏位置,坡面形态和坡体结构往往造成斜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的复杂化。为探究不稳定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动力响应特征与失稳过程,以芦山M_(s)6.1级地震触发的新华村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采用离散... 斜坡浅表层是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潜在破坏位置,坡面形态和坡体结构往往造成斜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的复杂化。为探究不稳定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动力响应特征与失稳过程,以芦山M_(s)6.1级地震触发的新华村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二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该斜坡潜在滑动层及坡面形态的动力响应特征并对其失稳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具有强烈动力放大效应;(2)微地貌对于潜在不稳定斜坡坡面的放大效应具有明显的影响,浅表潜在滑动层水平向及竖直向加速度在凸出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凹陷部位相较于凸出部位放大效应较低;(3)研究揭示新华村滑坡在微地貌的作用下凸起地形呈现先于凹陷地形遭受破坏,其失稳过程分为震动放大局部震裂-凸出地形破坏-凹陷地形破坏-完全破坏整体下滑-重力堆积5个阶段。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防灾人员对地震诱发潜在不稳定斜坡失稳的认识,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级地震 地震滑坡 动力响应 变形破坏模型 二维离散元模拟 新华村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22年M_(S)6.1和2013年M_(S)7.0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及构造关系
12
作者 张胜霞 马晓妹 +3 位作者 尹欣欣 鞠慧超 王祖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3,共11页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究两次地震的余震震源时空分布和震源深度剖面,表明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分布在大川—双石断裂带的不同侧,但发震断层均不是该断裂带;其中2013年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落带;而2022年M_(S)6.1地震的余震分布则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西北侧,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逆冲断层,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该断裂带为近NS走向,与大川—双石断裂同属龙门山前山构造体系。最后,分析两次地震的关联性,发现尽管两次地震空间位置较为接近,但由于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不同,且余震扩展方向差异明显,余震丛集也相对独立,因此认为M_(S)6.1地震是一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灾损遥感快速调查与评估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爱农 张正健 +3 位作者 雷光斌 南希 刘倩楠 赵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共11页
以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龙门乡、宝盛乡、太平镇当日获取的部分无人机影像和震前SPOT影像为基础,以面向对象分析系统eCognition为平台,采用规则确定靶区与目视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受灾区的房屋损毁以及崩塌... 以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龙门乡、宝盛乡、太平镇当日获取的部分无人机影像和震前SPOT影像为基础,以面向对象分析系统eCognition为平台,采用规则确定靶区与目视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受灾区的房屋损毁以及崩塌、滑坡等地震诱发灾害进行了遥感快速解译与评估,总体解译精度达到92.46%。结果表明:(1)调查区内完全倒塌及部分受损房屋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0.72%和64.50%,房屋损毁严重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2)农村房屋的受损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震核心区内房屋受损的严重程度与震中距离远近无直接联系,而与房屋结构密切相关。(3)调查区内共解译出新增崩塌、滑坡斑块1 113个,总面积0.97 km2,占整个调查区的面积比例为1.13%。(4)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崩滑为主,其中面积小于0.5 hm2的崩滑斑块数所占数量比例为96.77%。(5)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峡谷及其他坡度较大的区域,形状以条带状为主,调查区内并未发现严重威胁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大型崩滑灾害。(6)本次遥感快速评估结果获得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及门户网站的关注与认可,突显了所提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遥感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调查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 “4·20”强烈地震 核心区 遥感 快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4·20”地震公路交通系统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金龙 林均岐 +3 位作者 刘如山 郭恩栋 叶飞 颜冬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3,共6页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公路交通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道路和桥梁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交通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交通系统的总...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公路交通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道路和桥梁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交通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交通系统的总体破坏情况进行了评述,为加深对公路交通系统地震破坏特征的认识、掌握震害影响因素以及开展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交通系统 震害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通讯系统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金龙 林均岐 +3 位作者 刘如山 郭恩栋 颜冬启 叶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97,共7页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通讯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通讯系统建筑物、基站、设备、光缆及信号发射塔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通讯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通讯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通讯系统建筑物、基站、设备、光缆及信号发射塔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通讯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通讯系统的总体破坏情况进行了评述,为加深对通讯系统地震破坏特征的认识、掌握震害影响因素及实施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通讯系统 震害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被引量:112
16
作者 刘杰 易桂喜 +4 位作者 张致伟 官致君 阮祥 龙锋 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4-1407,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7 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触发大岩崩滑坡-碎屑流特征与运动过程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卸文 顾成壮 +5 位作者 牛彦博 梁敬轩 潘聪 吴建利 林晋辉 陈定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0-598,共9页
"4·20"芦山强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较不发育,且规模小.但在天全县老场乡大庙村大岩崩却形成了地震灾区唯一一处大规模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沿大岩崩单薄山脊两侧各约35.2万和42.0万m3的强风化白云质灰... "4·20"芦山强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较不发育,且规模小.但在天全县老场乡大庙村大岩崩却形成了地震灾区唯一一处大规模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沿大岩崩单薄山脊两侧各约35.2万和42.0万m3的强风化白云质灰岩岩体高位、高速滑出,分别沿两侧高速运动,左、右侧沿途分别滑行约504和740 m后与各自主沟道形成撞击爬坡,在春尖窝沟左岸和干沟头主沟右岸爬高分别约35和26 m.随后又各自顺沟而下(沿春尖窝沟滑行763 m,沿干沟头沟滑行409 m),并在干沟头沟撞击点下游409 m处交汇,交汇后由于坡道较缓运动约223 m后停止,在主沟和春尖窝沟各形成8 000和600 m3的小堰塞湖,沿沟因无保护对象而未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对滑坡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大岩崩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陡峭单薄山脊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白云质灰岩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芦山7.0级地震对滑源区的震动效应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芦山地震 大岩崩滑坡 远程滑坡-碎屑流 运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之再思考 被引量:64
18
作者 祝意青 申重阳 +3 位作者 张国庆 赵云峰 刘芳 徐云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1-446,共6页
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我国流动重力监测网络的发展、重力场时变在强震危险性判定中的作用以及重力监测仍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流动重力监测能力与预测研究的现状,探讨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预测三要素的特征指标,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我国流动重力监测网络的发展、重力场时变在强震危险性判定中的作用以及重力监测仍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流动重力监测能力与预测研究的现状,探讨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预测三要素的特征指标,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异常变化,尤其是6级以上的强震,并提出了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战略之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监测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4
19
作者 杜方 龙锋 +7 位作者 阮祥 易桂喜 宫悦 赵敏 张致伟 乔慧珍 汪智 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72-178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km,短轴约20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8.0级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与“5·12”汶川地震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殷志强 赵无忌 +1 位作者 褚宏亮 孙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5-1156,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其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文章分析了"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其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文章分析了"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典型案例,并与"5·12"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次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区断裂带活动性质、地貌特征、地形坡度、地震烈度等对崩塌滑坡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滚石)、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四类,与汶川地震诱发灾害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中小型浅表层滑坡崩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陡边坡和高山峡谷区;②芦山地震区宝兴县冷木沟和校场沟泥石流和2010年甘肃舟曲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灾害具有极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孕灾条件;③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机制主要有:拉裂-崩滑-碰撞-铲刮-碎屑流、拉裂-崩落、震动-降雨-崩塌(滑动)-泥石流、震动-抛掷(滚动)四种,震后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叠加的结果;④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因其震级、断裂带性质及破碎程度、地形地貌等差异诱发的地质灾害存在明显的异同点,灾害类型基本相同,而方量、数量、危害等方面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基本特征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