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SH ASSEMBLAG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SECONDARY CHANNEL DESIGNS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U.S.A.:A TEMPLATE FOR RIVER RESTORATION
1
作者 KAISER Joseph E. SMITH Shannon C.F. +1 位作者 SCHRAMM Jr.,HAROLD L. EGGLETON Michael A.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106,共18页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LMR) has been heavily modified for multiple human purposes such as navigation, flood control, and bank stabilization. However, the LMR simultaneously supports a diverse fish fauna that incl...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LMR) has been heavily modified for multiple human purposes such as navigation, flood control, and bank stabilization. However, the LMR simultaneously supports a diverse fish fauna that includes recreational and commercial fisheries. Due to river training and diversion structure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past 80 years, the his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MR have been drastically altered and have likely influenced fishes and fisheries in the system. One common restoration measure used throughout the LMR has been to "notch" wing-dike structures that close secondary(side) river channels. Dike notching allows year-round flows through secondary channels, which enhances habitat diversity and promotes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t the ecosystem scale. Although notching is presumed good for LMR fishes and other biota,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its effects on fish assemblages. In this study, fish assemblages were sampled at seven LMR secondary channels spanning from river kilometer(rkm) 628(Louisiana-Mississippi, U.S.A.) upstream to rkm 1504(Missouri-Kentucky, U.S.A.). Four secondary channels were termed "permanent"(i.e.,with notched dikes) while three secondary channels were termed "temporary"(i.e., without notched dikes).Fishes were sampled by boat-mounted electrofishing conducted during falling and low stages from1995—1997. Fish assemblages differed between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secondary channels, and varied somewhat between falling and low stages. Gizzard shad(Dorosoma cepedianum), threadfin shad(D. petenense), and white bass(Morone chrysops) demonstrated consistent preferences for low-current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emporary secondary channels. Conversely, blue catfish(Ictalurus furcatus), flathead catfish(Pylodictis olivaris), and freshwater drum(Aplodinotus grunniens) were more associated with permanent secondary channels. Futur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in the LMR should consider dike notching and resultant maintenance of permanent secondary channels in selected river reaches. However, temporary secondary channels also contain unique fish species, and also appear to be important sites of riverine primary production. Restoration strategies should consider a balance of both secondary channel types, which should support the greatest biodiversity for the LMR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SISSIPPI river secondary channels DIKES Fish ASSEMBLAGES river restoration river rehabil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vy飞行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集成学习模型的水质估算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爱民 康轩 +3 位作者 袁铮 王海隆 闫翔宇 许有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陷入局部最优,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Levy飞行算法和麻雀搜索算法对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自适应回归(AdaBoost Regression,ABR)和类别提升回归(CatBoost Regression,CBR)3种集成学习模型进行了优化。以郑州东风渠和熊耳河为研究区,基于实测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和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M)数据,构建了LSSA-RF、LSSA-ABR和LSSA-CBR这3种估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经过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最优的是LSSA-CBR模型;CBR模型是在梯度提升框架下进行的建模,对比RF和CBR模型具有更高维度的学习能力。在叶绿素a的估算中,LSSA-CBR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2.325μg·L^(-1),决定系数为0.896;在总悬浮物的估算中,LSSA-CB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598 mg·L^(-1),决定系数为0.882。最后,将精度较好的LSSA-CBR模型应用于卫星Planet影像中,以评估河流叶绿素a和总悬浮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为环保部门快速了解城市河流水质分布及进行水质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集成学习模型 Levy飞行—麻雀搜索算法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急弯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及应用
3
作者 刘鑫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23,共13页
深入研究急弯段水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能为长江中游河段河势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于单元中心格式有限体积法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和二次流的影响,构建了适用于急弯段的二维水沙数学模... 深入研究急弯段水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能为长江中游河段河势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于单元中心格式有限体积法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和二次流的影响,构建了适用于急弯段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长江中游监利—城陵矶河段。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i)考虑整治工程影响时对计算河段中有工程的区域进行节点代码标记,计算过程中有整治工程且前期模拟未形成可冲层的区域不发生冲刷,考虑二次流修正时计算了扩散应力项,用于反映二次流对垂线平均流速横向分布的影响;(ⅱ)采用2014年和2018年监利—城陵矶河段的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广兴洲站水位过程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97以上,且急弯段典型断面水深、垂线平均流速及含沙量横向分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故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急弯段水沙输移过程;(ⅲ)下荆江急弯段弯顶上游的主流线偏靠凸岸,在弯顶下游才向凹岸摆动,比已有研究报道的急弯段的主流摆动过程更滞后,且观音洲弯道凹岸弯顶上游和凸岸弯顶下游均存在回流区。七弓岭和观音洲弯道含沙量均呈现凸岸高于凹岸的特点,且河床总体呈现凸冲凹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水沙模型 整治工程 二次流 急弯段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
4
作者 沈春颖 王靖超 +2 位作者 秦鑫 陈玉斌 薛如展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0,共7页
为了解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的过鱼效果,采用水力学条件监测、红外线水下视频监测和下闸排空捕捞的方法对鱼道内的水力学参数及过鱼种类组成、体型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鱼道内蛮石缝间的平均流速为0.79 m/s,通道内的平均流速为0.... 为了解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的过鱼效果,采用水力学条件监测、红外线水下视频监测和下闸排空捕捞的方法对鱼道内的水力学参数及过鱼种类组成、体型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鱼道内蛮石缝间的平均流速为0.79 m/s,通道内的平均流速为0.635 m/s,符合流速设计要求。监测期间调查统计到过鱼数量共计3954尾,隶属9目、14科、21属、24种,种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占75.99%,鱼类个体数量以头孔无须魮最多,黄尾短吻鱼、裂峡鲃次之,过鱼体型集中在体长10~20 cm、体宽0~5 cm范围内。鱼类洄游游向不同并具有昼夜差异和季节差异,监测到的鱼类中有68%通过鱼道上溯,白天(6:00~18:00)过鱼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时段,过鱼季节集中在7—8月份,原设计过鱼季节选在4—8月份基本合理。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为鱼类洄游提供了通道和适宜的水流环境,具有良好的过鱼功能,对该流域的鱼类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自然鱼道 鱼道监测 过鱼效果 桑河二级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椒江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侯阿飞 陶建峰 朱思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和泥沙动力变化显著;以石仙妇为界,上游涨潮优势增强、下游涨潮优势减弱,但河道沿程涨落潮流速均增大;河口最大浑浊带分布向上游移动超过36km,庙龙港至石仙妇和石仙妇至海门河段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约5、3kg/m^(3);上游潮汐不对称增强和含沙量增大导致河口潮泵输沙作用加强,大、小潮输沙总量和方向发生变化,引起河口输沙机制由“上游向海、下游向陆”的空间分布差异向“大潮向陆、小潮向海”的潮型分布差异转变,进而影响河床冲淤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输沙机制 悬沙通量机制分解 最大浑浊带 河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异常高孔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文奇 昝春景 +5 位作者 张莹 王涛 史朝文 巴李霞 陈亮 季汉成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0,共11页
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特征、异常高孔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 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特征、异常高孔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原生粒间孔次之。②研究区异常高孔带主要发育在2400~3400m的深度区,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颗粒溶蚀孔和微裂缝。③研究区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的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储层分选性好、粒径中等、胶结物含量低,具有优良的储集性能。④研究区东营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期,因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0.5%≤Ro≤1.0%),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等不稳定组分被溶蚀而形成了大量溶蚀次生孔隙;硫酸盐的热氧化还原反应(TSR反应)生成的H2S也形成了少量次生孔隙,有效改善了储层的物性。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和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沉积微相中TSR反应区和胶结—溶蚀相分布区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次生溶孔 沉积环境 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 TSR反应 东营组 古近系 西次洼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孙常库 宗小天 +4 位作者 安乐平 李雷 戴宁 丛佩娟 周田硕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复性试验,并将实验室收集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精度分析比选了计算模型;在野外试验中选择天水水土保持监测站罗玉沟断面安装了设备,以人工置换法测定的含沙量作为真值,对2023年8—9月发生的8次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同步比测分析。[结果]试验系统中设计含沙量与人工实测含沙量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2%~-28%,人工实测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差为0.1%~5.0%之间;拟合指数回归模型(模型1)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模型2)在训练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6,0.996,模型2在测试集4项精度评价指标中3项占优,其中决定系数为0.991;野外比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39,平均绝对误差为9.1 g/L。[结论]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可通过布设方式的优化、硬件量程的拓展和计算模型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监测 量子点光谱 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监测站 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骨干河湖悬浮物时空分布及感潮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水芹 孙凤云 季永兴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针对性地控制悬浮物及其浓度,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基于上海骨干河湖1985—2023年20条河湖51个监测断面逐月悬浮物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了上海平原感潮河湖的悬浮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感潮对悬浮物的影响和感潮河湖控制... 为针对性地控制悬浮物及其浓度,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基于上海骨干河湖1985—2023年20条河湖51个监测断面逐月悬浮物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了上海平原感潮河湖的悬浮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感潮对悬浮物的影响和感潮河湖控制悬浮物的措施。结果表明:上海骨干河湖均为悬浮物高浓度水体,东部区域河湖悬浮物浓度整体高于西部,但全区域河湖悬浮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开敞式大江大河大湖的悬浮物浓度季节性波动明显,而受控制的河湖悬浮物浓度季节性波动较小;感潮河网地区河湖的悬浮物受潮汐影响时常处于变化、输移状态,控制悬浮物需要依据悬浮物的感潮特征、输移特性及分布特征,并充分利用潮汐水动力特性,但需要考虑存在承纳水体悬浮物浓度增高的风险;建议悬浮泥沙为主的感潮河湖以减少外源输入作为控制悬浮物浓度的首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时空分布 感潮 河网水系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10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高光谱的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监测模型研究
11
作者 侯峥 侯英卓 +3 位作者 邢前国 马永刚 明星 刘昕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37,共5页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模型,对比其精度。结果表明:针对极高含沙量水体,单波段模型拟合效果不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不足0.25。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模型R^(2)。整体上,波段差值模型效果较好,基于650~720 nm波段反射率与560~700 nm波段反射率构成的波段差值模型的R^(2)大于0.40,其中R687-R685模型的R^(2)最大,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高光谱 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模型 宁夏清水河王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渡江干流热带雨林次生林主要物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12
作者 侯德佳 左永令 +2 位作者 蓝才鑫 胡小飞 穆晓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9-1451,共13页
为探究南渡江干流热带雨林次生林群落生态位特征、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揭示其群落结构、演替现状和趋势,该文以群落内乔灌层中21种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生态位重叠度分析生态位特征,采用Spearman系数、... 为探究南渡江干流热带雨林次生林群落生态位特征、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揭示其群落结构、演替现状和趋势,该文以群落内乔灌层中21种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生态位重叠度分析生态位特征,采用Spearman系数、χ^(2)统计量、联结系数和匹配系数分析群落种间联结关系,采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判断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鹅掌柴重要值最高,银柴生态位宽度最大。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度和重叠度总体较小,其中华润楠-细齿叶柃的生态位相似性C_(ik)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O_(ik)最高,分别为0.69和0.87。(2)主要物种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但是种对间联结性检验显著率为3.81%。(3)拟合曲线与线段y=100-x交点为(39.80,60.20),与稳定点(20,80)的欧氏距离为28.00,表明南渡江干流热带雨林次生林群落状态不稳定。综上认为,南渡江干流热带雨林次生林群落可能处于演替前期向演替中期过渡阶段,应当采取封山育林和减少人类干扰等措施,以达到维持和增强热带雨林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的目的。该研究为推进热带雨林次生林保护修复、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次生林 南渡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13
作者 邹蓓 周晚晴 +3 位作者 谢圣涵 陈崇泰 方引 林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4-2184,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127.62±63.87)μg·m^(−3),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秋.临港OC、EC和char、soot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50±3.41)、(1.51±1.05)μg·m^(−3)和(0.87±0.88)、(0.63±0.29)μg·m^(−3),花鸟岛为(3.65±2.21)、(1.13±0.87)μg·m^(−3)和(0.66±0.71)、(0.46±0.23)μg·m^(−3),两地OC、EC和char、soot的变化规律相同,除临港的秋季外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了估算,临港SOC和POC质量浓度分别为(1.92±2.10)、(2.58±1.99)μg·m^(−3),花鸟岛为(1.48±1.00)、(2.17±1.70)μg·m^(−3).同样,临港除秋季POC外均呈现昼高夜低,两地SOC和POC的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POC在碳组分中占比最高.两地OC/EC值的范围大部分在2—7之间,OC与EC的拟合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图谱分析都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冬季和春季的沙尘长距离迁移以及秋季本地扬尘污染等季节性污染时有发生.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指出,陆源传输是花鸟岛OC、EC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陆源输出的海洋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二次有机碳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洪季斜压作用对悬沙浓度与输运的影响
14
作者 冼嘉俊 崔永生 +2 位作者 张光 王嘉希 龚文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7,共14页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应对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的影响。采用控制实验,研究有无斜压作用时悬沙浓度分布的变化;分析有无斜压作用时的泥沙输运通量与海底冲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斜压作用时悬浮泥沙的输运路径、通量均与无斜压时不同,伶仃洋的悬沙除向西口外输运外,还随着河口羽流的扩展向西南方向输运。有斜压作用时在伶仃洋的西南端及下游的西南沿岸均有明显的海底淤积,而无斜压作用时泥沙淤积主要发生于伶仃洋的西口附近及磨刀门口外落潮射流末端。利用悬沙输运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斜压作用导致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变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斜压作用虽然减小了底切应力与垂向混合系数,但由于增大的海底泥沙可侵蚀量及垂向悬沙梯度,悬沙输运方程中的再悬浮量与垂向混合通量要比无斜压时要大。本研究对河口区的悬沙输运过程与机理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作用 悬沙浓度 COAWST海洋模式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bstances Transport in an Underground River of Typical Karst Watershed During Storm Events
15
作者 Pingheng Yang~(1,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aboratory of Geochemistry and Isotop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13,共1页
Hydrologic process,turbidity,suspended particles matters(SPM),major cations and TOC concentrations during two storm events in late April 2008 were monitored at Jiangjia Spring which is the outlet of Qingmuguan undergr... Hydrologic process,turbidity,suspended particles matters(SPM),major cations and TOC concentrations during two storm events in late April 2008 were monitored at Jiangjia Spring which is the outlet of Qingmuguan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EDS) analyses of SPM w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suspended particle matters(SPM) TURBIDITY major CATIONS TRANSPORT underground river Qingmugu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地表水-地下水对湿地形成条件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向向 张学庆 +3 位作者 田夏 苏晨 郭春艳 孟素花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对比分析黄河下游径流及河道变迁特征、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特征,结合遥感解译手段解析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沿黄湿地条件的影响,为该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人工湿地面积增幅较多,自然湿地仍呈萎缩趋势... 对比分析黄河下游径流及河道变迁特征、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特征,结合遥感解译手段解析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沿黄湿地条件的影响,为该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人工湿地面积增幅较多,自然湿地仍呈萎缩趋势,滩涂湿地破碎度上升,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2)地表水流量和水位整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河道的游荡摆动依然明显,直接影响了河流滩涂湿地面积及其稳定性。(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位十余年最大下降5 m、二十余年最大下降9 m。浅层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导致北岸堤外湿地面积减少;南岸堤外因引黄水和退水侧渗形成新的背河洼地,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生态环境稳定性相对较好。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较好,较低的地下水位将会削弱河道径流的作用,对沿黄湿地整体发展不利。(4)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确保引黄水量充足,对黄河大堤外背河洼地部位湿地的发展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悬河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湿地 地下水流场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渭河交汇处水流结构与河道演变实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昊 张汇明 +4 位作者 张同强 徐磊 王平 万安 凌宇翔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2,共5页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断面的流场进行现场测量,采用动能校正系数(α)和动量校正系数(β)分析水动力调整过程。通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河道平面形态,分析交汇处及上下游的河道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渭河交汇处可观测到明显的停滞区、最大流速区、流速恢复区等水动力特征区;拐角处未发现明显分离区,主要是因为该处河道过渡平顺。黄河与渭河交汇初期,由于流速差异大和河道缩窄导致流速不均匀性较强,α、β分别约为1.5、1.2,随着河道向下游展宽,流速不均匀性迅速减小。交汇处断面内存在较强的二次流,其流速可达主流流速的1/8,并向下游衰减。遥感研究表明交汇处所属黄河河段不稳定,且存在顶点的岸线淤长和对岸的岸线后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渭河 河流交汇 ADCP 水流结构 二次流 河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LSTM模型的长江上游汛期日含沙量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天宙 彭杨 +1 位作者 罗诗琦 张志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结合的日含沙量预测深度学习模型RF-LSTM。首先,该模型利用RF算法筛选出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水沙因子,然后将这些因子作为LSTM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进一步识别出优选水沙因子与寸滩含沙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以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寸滩区间为研究区域,应用该模型对不同预见期下的寸滩站汛期日含沙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与LSTM模型相比,RF-LSTM模型能较好地考虑预测因子对含沙量影响的滞后效应,且有效捕获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特征,四种预见期下其在预测精度和性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其中无预见期和预见期1 d时两种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2,无预见期下RF-LSTM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可达到0.91,相应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LSTM模型降低了13%和8%,且两种预见期下RF-LST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捕获沙峰及峰现时间;当预见期增加至2 d和3 d时两种模型精度均有明显下降,但RF-LSTM模型计算精度仍优于LSTM模型。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含沙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预测 随机森林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悬沙纵向和横向输运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致尚 李占海 +4 位作者 李霞 杨海飞 施韩臻 卢婷 汪亚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流通量和潮泵通量及累积动态变化,以确定平流和潮汐泵送对悬沙净通量的相对贡献,探讨纵向和横向的水沙输运时空格局和动力机制,弥补了传统通量机制分解法仅限计算时空平均值的缺陷。研究发现:(1)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大潮期间存在横向余环流,小潮期间出现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2)平流和潮泵作用是影响净输运的关键因素,南槽拦门沙海域由平流作用主导、悬沙向海净输运,横向上向西南边滩输运,为南汇边滩围垦区向海淤长提供物源,且靠近主槽区域横向悬沙通量对沉积过程的贡献与纵向通量相当;(3)潮泵输运在河口滞流点和拦门沙海域均较显著,泵送的大小和方向与径潮流相互作用和底床物源有关,纵向上由大潮期间向陆泵送占优转为小潮期间的向海净输运占优。综上,南槽拦门沙海域近底层悬沙呈现由浅滩向主槽辐聚的格局,浅滩区域的近底层悬沙净输运受潮泵作用控制,且对整个水柱悬沙输运贡献显著,可能是拦门沙形成和最大浑浊带发育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通量机制分解 平流作用 潮泵作用 悬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菊英 杜博文 +4 位作者 韦美怡 李阳东 胡松 李鸿莉 常亮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D观测数据与水样分析数据呈较强线性相关关系。反距离权重插值对TSM和Chl-a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整体最优的效果。TSM浓度在近岸和近海底较高,在观测区域内出现两个高值中心;Chl-a浓度在近岸海域较高,有较明显的片状高值结构,垂向上表层较高。TSM与Chl-a浓度分布在长江口南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长江径流、外海洋流、潮汐混合等水动力过程是影响该区域TSM和Chl-a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 叶绿素A浓度 空间插值 断面分析 大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