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丁茶冬青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熊波 陆慧宁 +2 位作者 刘岚 谢惜媚 邓芹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69,共3页
采用乙醚超声萃取 -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苦丁茶冬青的挥发油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 ,鉴定了挥发油中的57个成分 ,其中主要成分是醇、醛、酮、醚、脂肪酸。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挥发油 成分分析 Gc—MS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中草药 化学成分 分离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提取苦丁茶熊果酸的工艺优化及其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海全 钟晓坤 +1 位作者 黄勤英 农克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1-166,共6页
为优化酶解提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并对熊果酸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对熊果酸含量的影响。以0.1%CCl4橄榄油溶液20 mL/kg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 为优化酶解提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并对熊果酸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对熊果酸含量的影响。以0.1%CCl4橄榄油溶液20 mL/kg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评价苦丁茶熊果酸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熊果酸的适宜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8℃,酶解pH为5.0,酶解时间为1.0 h,该条件下熊果酸含量为(37.28±0.89)mg/g,该模型预测性好、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保肝作用研究表明,苦丁茶熊果酸能显著降低CCl4致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水平,有效提高肝组织SOD和GSH-Px水平。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可以减轻CCl4对肝脏的病理损伤。本研究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响应面法 熊果酸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朱科学 刀春丽 +2 位作者 顾文亮 徐飞 谭乐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9-585,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苦丁茶超声辅助不同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及超临界CO2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苦丁茶超声辅助不同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及超临界CO2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苦丁茶不同提取物DPPH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依次为:超声-乙醇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物>超声-乙酸乙酯提取物>超声-石油醚提取物,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超声-乙醇提取物>超声-乙酸乙酯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物>超声-石油醚提取物。GC-MS结果显示,苦丁茶不同提取物中主要有5类物质,共有49种化学成分,7种共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提取物 超临界cO2 体外抗氧化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分离和纯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宏杨 刘飞 +2 位作者 张凤琴 李小龙 刘国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3期258-260,270,共4页
对超临界CO2萃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酸碱沉淀法纯化萃取液。结果表明:在以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CO2流量为20L·h-1,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时间为3h的萃取条件下,萃取效果最好,萃取率可达0.453%,最... 对超临界CO2萃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酸碱沉淀法纯化萃取液。结果表明:在以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CO2流量为20L·h-1,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时间为3h的萃取条件下,萃取效果最好,萃取率可达0.453%,最终能得到w=21.44%纯度的熊果酸粗品。该工艺优于传统的熊果酸提取方法,适于产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苦丁茶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对苦丁茶冬青成叶样液抗氧化活性与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燕 赵峰 +3 位作者 刘国民 罗志平 柳贤德 李丽辉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3期273-278,292,共7页
分别用0,10,20,30 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苦丁茶冬青成叶的15℃水提物、90℃热水提取物、70%甲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及70%丙酮提取物的样液进行辐照,采用ABTS和DPPH法测定样液在辐照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观察、比较样液在辐照前后的... 分别用0,10,20,30 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苦丁茶冬青成叶的15℃水提物、90℃热水提取物、70%甲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及70%丙酮提取物的样液进行辐照,采用ABTS和DPPH法测定样液在辐照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观察、比较样液在辐照前后的颜色变化。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成叶的15℃水提物样液经过60Co-γ射线辐照后,抗氧化活性有小幅提升;而90℃热水、70%甲醇、70%乙醇和70%丙酮的提取物样液的抗氧化活性则在辐照前后无明显差异。不同溶剂的苦丁茶冬青提取物样液在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后,其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褪减。其中,经20 kGy照射后的70%乙醇提取物的颜色最浅,10kGy照射后的甲醇提取物颜色次之。苦丁茶冬青成叶的提取物作为抗氧化剂应用于肉食品保鲜防腐、保健品或化妆品生产时,从食品和化妆品安全、抗氧化活性强弱以及颜色深浅等方面综合考虑,宜选用甲醇提取,辐照剂量以10 kGy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60co-γ射线辐照 抗氧化活性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CAR标记技术对苦丁茶炭疽病抗性进行早期鉴定的构想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娟玲 潘学峰 刘国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0年第4期293-300,共8页
讨论了苦丁茶冬青的经济价值及其抗炭疽病育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RAPD-SCAR和AFLP-SCAR双重分子标记对苦丁茶抗炭疽病育种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苦丁茶冬青炭疽病抗性基因成功进行SCAR标记所必须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必需解决的关键问... 讨论了苦丁茶冬青的经济价值及其抗炭疽病育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RAPD-SCAR和AFLP-SCAR双重分子标记对苦丁茶抗炭疽病育种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苦丁茶冬青炭疽病抗性基因成功进行SCAR标记所必须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此项研究工作的预期结果,并就RAPD-SCAR和AFLP-SCAR双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苦丁茶冬青的抗炭疽病育种工作的创新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苦丁茶炭疽病 RAPD-ScAR AFLP-Sc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怡 张鑫 +2 位作者 张文芹 曾晓雄 胡秋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0-63,共4页
利用带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分析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与绿茶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的色谱峰图呈现明显的不一致,说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不同于绿茶。利用半制备型HPLC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 利用带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分析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与绿茶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的色谱峰图呈现明显的不一致,说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不同于绿茶。利用半制备型HPLC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了5种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分析,将5种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酪醇葡萄糖苷、绿原酸、4,5-O-二咖啡酰奎尼酸、3,5-O-二咖啡酰奎尼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尼酸。因此,认为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主要多酚类化合物为绿原酸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 多酚 纯化 结构鉴定 咖啡酰奎尼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中熊果酸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9
8
作者 任秀莲 钟世安 +1 位作者 魏琦峰 周春山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苦丁茶中提取熊果酸的过程中,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熊果酸的浸出率,提取时间的影响最大,乙醇浓度和固液比的影响次之;最... 在苦丁茶中提取熊果酸的过程中,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熊果酸的浸出率,提取时间的影响最大,乙醇浓度和固液比的影响次之;最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为:在85℃水浴中,以9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液固比为14∶1,提取2次,每次提取2.5h时,熊果酸的浸出率可达到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熊果酸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 降压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苦丁茶熊果酸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海全 钟晓坤 +2 位作者 黄勤英 许丹妮 农克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78-1985,共8页
为优化苦丁茶熊果酸的提取工艺,并探讨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液料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对苦丁茶熊果酸得率的影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 为优化苦丁茶熊果酸的提取工艺,并探讨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液料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对苦丁茶熊果酸得率的影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为供试菌,探究了苦丁茶熊果酸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17∶1(mL/g)、乙醇浓度为83%、提取温度83℃;抑菌实验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对7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6. 25 mg/mL,对生孢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12. 5 mg/mL,对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MIC为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响应面法 熊果酸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粗多糖的分离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科学 朱红英 +3 位作者 贺书珍 张彦军 谭乐和 马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14-2019,共6页
水提醇沉法分离制备苦丁茶冬青粗多糖样品,对其进行初步分离表征(包括总糖、糖醛酸、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粗多糖中... 水提醇沉法分离制备苦丁茶冬青粗多糖样品,对其进行初步分离表征(包括总糖、糖醛酸、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粗多糖中总糖含量为30.67%、糖醛酸含量为12.72%、蛋白质含量为9.35%;含有16种氨基酸成分,总含量为7.72%,其中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41%;红外光谱显示该粗多糖样品中含有α-吡喃糖环结构;此外,苦丁茶冬青粗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与多糖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多糖 结构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吴晓鹏 王一飞 +1 位作者 刘秋英 杨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采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双氧水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实验,对A、K_1、K_3三个苦丁茶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丁茶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 采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双氧水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实验,对A、K_1、K_3三个苦丁茶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丁茶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反应、对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反应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多糖 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晓鹏 王一飞 +4 位作者 刘秋英 郝静 杨珂 罗勇 贺震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44,共4页
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料比20:1、80℃、提取50 min。在此条件下,苦丁茶多糖提取率为2.43%,先后采用Sevag法脱蛋白、分级醇沉法、DEAE—52纤维素离子... 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料比20:1、80℃、提取50 min。在此条件下,苦丁茶多糖提取率为2.43%,先后采用Sevag法脱蛋白、分级醇沉法、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得到K_1和K_22个组分。同时对各苦丁茶多糖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合Sevag法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推测苦丁茶多糖可能为以某种方式结合蛋白的糖缀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多糖 提取工艺 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新河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毛清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29,134,共5页
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工艺参数。分别用AB-8、NKA-9、S-8、X-5、D101、HP-20对其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D101树脂。通过对D101树脂分离苦丁茶总皂苷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流速为2BV/h时... 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工艺参数。分别用AB-8、NKA-9、S-8、X-5、D101、HP-20对其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D101树脂。通过对D101树脂分离苦丁茶总皂苷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流速为2BV/h时,料液的pH值和浓度分别为6和14.47mg/mL;优化的洗脱条件:流速为2.5BV/h,先用2BV水洗脱去杂,然后用3BV 70%乙醇水溶液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总皂苷含量为68.9%粉末,纯化倍数为1.77。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方法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总皂苷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Eh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盛旭 杜兵兵 +3 位作者 高嵩 石立娜 贾振亚 王佰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3,70,共5页
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扦插苗(15个月生)进行盆栽实验,通过土施H2SO4、Ca(OH)2和复合肥,改变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研究土壤pH、Eh条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土壤pH范围内,从酸... 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扦插苗(15个月生)进行盆栽实验,通过土施H2SO4、Ca(OH)2和复合肥,改变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研究土壤pH、Eh条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土壤pH范围内,从酸性到碱性变化,铅在土壤中含量分布趋于减少,在苦丁茶树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布趋于增多,呈现出酸性增大有利于降低铅对苦丁茶树的污染风险。随pH的变化,铅在土壤各层中含量改变较大的是中层,在苦丁茶树的根、茎、叶中含量变化较大的是根。随pH增大,苦丁茶树中铅含量增大,但铅主要被富集在茶树根部。改变土壤的Eh条件,对苦丁茶树及其土壤中铅的分布均有明显影响,其中以土壤的表层和茶树的根、叶影响较大。从减少铅污染的角度,存在适宜的土壤Eh值,如在Eh=260.5时茶树土壤将铅富集在表层,从而降低铅在茶树叶中的含量,对茶叶的安全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树 土壤 PH E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新 何玲玲 刘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40,共4页
苦丁茶冬青叶经乙醇脱脂、水提醇沉和Sevag法除蛋白,得苦丁茶冬青叶粗多糖KPSⅡ。KPSⅡ经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纯化多糖组分KPSⅢa和KPSⅢb。KPSⅢa和KPSⅢb经过硫酸水解,还原乙酰化,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了其组... 苦丁茶冬青叶经乙醇脱脂、水提醇沉和Sevag法除蛋白,得苦丁茶冬青叶粗多糖KPSⅡ。KPSⅡ经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纯化多糖组分KPSⅢa和KPSⅢb。KPSⅢa和KPSⅢb经过硫酸水解,还原乙酰化,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了其组成及相对含量。KPSⅢa与KPSⅢb均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10.2:1.0:1.2:8.0:5.4和17.7:1.0:1.1:1.8:4.1。以Fenton反应为产生·OH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实验了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Ⅱ、KPSⅢa、KPSⅢb)对模型中产生的·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KPSⅡ、KPSⅢa、KPSⅢb对·OH都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清除率与多糖的浓度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苦丁茶冬青叶粗多糖KPSⅡ对·OH的清除作用均比纯化多糖(KPSⅢa、KPSⅢb)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叶 多糖 分离纯化 羟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 Ⅲa的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新 何玲玲 +2 位作者 孔玉梅 徐亮 刘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46,共3页
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Ⅲ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只失去吸附水,在225~625℃间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与肝素、淀粉、半乳糖及甲壳素的热分析比较... 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Ⅲ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只失去吸附水,在225~625℃间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与肝素、淀粉、半乳糖及甲壳素的热分析比较,含有硫酸酯的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和肝素的热稳定性较低,含氨基的甲壳素的热稳定性最好。说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相对稳定,不同的基团对多糖的热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叶 多糖 热重 热重-红外联用 差示扫描量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琼英 李斌 张志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1-44,共4页
报道了苦丁茶不经愈伤组织直接从外植体获得分化芽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结果,讨论了体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在苦丁茶上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 苦丁茶 体细胞组织培养 非胚性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谢惜媚 陆慧宁 邓芹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建立了苦丁茶 (IlexkudinchaC .J .Tseng) 总皂苷F含量的测定方法。以苦丁茶皂苷F作对照品 ,φ =8%香草醛无水乙醇溶液和 φ =77%硫酸溶液为显色剂 ,6 0℃恒温反应 10min ,分光光度法测定苦丁茶总皂苷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 5 34nm ,在 6... 建立了苦丁茶 (IlexkudinchaC .J .Tseng) 总皂苷F含量的测定方法。以苦丁茶皂苷F作对照品 ,φ =8%香草醛无水乙醇溶液和 φ =77%硫酸溶液为显色剂 ,6 0℃恒温反应 10min ,分光光度法测定苦丁茶总皂苷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 5 34nm ,在 6~ 36 μg mL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r=0 9995。平均回收率为 97 17% ,RSD =1 6 9%。测定了苦丁茶不同产品的总皂苷含量 ,结果表明方法简便 ,重现性好。该法可作为苦丁茶质量检测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总皂苷 分光光度法 含量测定 冬青科 质量检测 保健品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苦丁茶与近缘种的微形态研究——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玉国 韦发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2,共4页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拱盖内缘近平滑 ,浅波状或波状 ,外缘角...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拱盖内缘近平滑 ,浅波状或波状 ,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支持将五棱苦丁茶 (I.pentagona S.K.Chen,Y.X.Feng et C.F.L iang)从苦丁茶中独立出来建立一新种 ,但因苦丁茶具有 2种类型气孔器外缘角质膜排列 ,而不支持对扣树 (I.kaushue S.Y.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叶表皮 气孔器 近缘种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活性成分动态累积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蔡鹃 黄敏桃 +4 位作者 黄云峰 赖茂祥 黄荣韶 刘华钢 黄庶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大小,确定最佳采收期。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分析多糖含量与苦丁茶抑菌能力之间相关性;同时采集不同采收期红外光谱,分析与多糖相关的特征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抑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一年的不同月份生长期内,苦丁茶多糖含量在1—3月份逐渐增加,4月份达到最大值96.6 mg/g,然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7—10月变化不大,11月份后含量显著降低,1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47.7 mg/g。苦丁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制作用在4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与苦丁茶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苦丁茶抑菌活性多糖成分4月份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收期;苷类和多糖为苦丁茶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采收期 多糖活性成分 红外光谱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