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1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S Proc Mixed在林木育种试验统计中应用简介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润辉 胡德活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50-54,共5页
SAS Proc Mixed过程是SAS软件专为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而设计的统计过程,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改良,但在林业上的应用很少。文章就该过程在林业双列杂交、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和裂区试验设计等方面的利用,举例对分析程序、输出结果等作介绍。... SAS Proc Mixed过程是SAS软件专为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而设计的统计过程,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改良,但在林业上的应用很少。文章就该过程在林业双列杂交、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和裂区试验设计等方面的利用,举例对分析程序、输出结果等作介绍。该过程能对试验因子作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大大提高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并能自动适应多个误差效应的混合线性模型检验,与Proc GLM过程相比,Proc Mixed过程更简洁易用、分析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S PROC mixed 林木育种 试验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igue life of asphalt concrete and polypropylene/polyester fiber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d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6
2
作者 Morteza Vadood Majid Safar Johari Ali Reza Rah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37-1946,共10页
While various kinds of fiber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hot mix asphalt(HMA) performance, a few work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the hybrid fiber-reinforced HMA. Therefore, the fatigue life of modified HMA samples using po... While various kinds of fiber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hot mix asphalt(HMA) performance, a few work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the hybrid fiber-reinforced HMA. Therefore, the fatigue life of modified HMA samples using polypropylene and polyester fibers was evaluated and two models namely regress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fatigue life based on the fibers parameters. As ANN contains many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hidden layers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genetic algorithm(GA) was used to solv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ANN. Moreover, the trial and error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GA parameters such as the population size.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regression and optimized ANN with GA shows that the two-hidden-layer ANN with two and five neuron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hidden layers, respectively, can predict the fatigue life of fiber-reinforced HMA with high accuracy(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mix asphalt fatigue property reinforced fib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dry density of mixed soil containing oversize gravel
3
作者 Hamed Farshbaf AGHAJANI Masoud Ghodrati YENGEJEH +1 位作者 Amirmohammad KARIMZADEH Hossein SOLTANI-JIGHE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841-2856,共1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of mixed soils containing oversize particles.At first,the large-scale compaction test data for mixed soils are analyzed by an artificial ...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of mixed soils containing oversize particles.At first,the large-scale compaction test data for mixed soils are analyzed by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action.These factors are then imposed on a genetic programming method and a new mathematical equation emerges.The new equation has more conformity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correction methods.Besides,the mixed soil dry density is associated with most base soil and oversize fraction specifications.With regard to the sensitivity analyses,if the mixed soil contains high percentages of oversize fraction,the mixed soil composition is governed by the specification of oversized grains,such as specific gravity and the maximum grain size and by increasing these factors,the mixed soil dry density is increased.In mixed soil with a low content of oversize,the base soil specification mainly controls the compaction behavior of mixed soil.Furthermore,if the base soil is inherently compacted with greater dry density,adding the oversize slightly improves the mixed soil dry density.In contrast,adding oversized grains to the base soil with a lower dry density produces a mixed soil with greater dry density.By increasing the maximum grain siz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versize fraction and base soil,the dry density of mixed soil is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soil oversize COMPACTION genetic programm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荒漠区雨养梭梭柠条人工林健康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许丽 刘永刚 +3 位作者 王菊莲 姜俊基 李得禄 袁宏波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梭梭和柠条作为石羊河下游荒漠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大,在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气候干旱化,梭梭柠条人工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和死亡。选择20 a及以上林龄的梭... 梭梭和柠条作为石羊河下游荒漠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大,在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气候干旱化,梭梭柠条人工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和死亡。选择20 a及以上林龄的梭梭、柠条、梭梭+柠条3种林分,对其生长指标、病态指标、更新指标及多样性指标调查,运用模糊判别法从优势种和林下植被两方面评价林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梭梭柠条整体处于中等健康及以下水平。(2)梭梭柠条混交林健康状况相对优于柠条林、梭梭林,柠条的病虫害轻于梭梭,发芽指数高于梭梭。(3)土壤含水量与其健康序列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健康序列越高含水量越高,全盐量、有机质、速效P分别明显影响着梭梭柠条的高生长、幼苗更新、盖度、枝条发芽和生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柠条 人工林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权 罗锋 +1 位作者 柴波 周爱国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解译性差等问题,以A隧道为研究对象,将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耦合,提出了基于DT-SVM-RF模型的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方法。在分析隧道综合测井、地应力及岩石热物理试验、航空物探数据后,选取深度、声波波速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采用随机交叉验证和空间交叉验证对模型的鲁棒性、泛化能力进行检验,构建LASSO回归、随机森林、互信息3种回归模型,分析10个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random forest,DT-SVM-RF)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1、0.88、0.93,均方误差MSE分别为17.64、6.25、8.46、5.20,DT-SVM-RF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预测性能,深度、岩石导温系数、岩石导热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特征较为重要,说明DT-SVM-RF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地温预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地温预测提供一种精度更高的可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隧道安全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 人工神经网络(ANN)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6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条件下亚热带杉木人工混交林林木受损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王旭 郭昊 +3 位作者 宝音满达 周光益 陈跃华 李党仁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2,共11页
【目的】探索南方人工林林分中更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的类型,以及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 【目的】探索南方人工林林分中更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的类型,以及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主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陡坡缓坡2种坡度、2种树种混交与3种以上树种混交4个类型,分别设置3块植物样地,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胸径、树高、单木受损率以及土壤物理性等,分析本次极端干旱气候特征、不同坡度林分受损率、受损木组成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坡度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而混交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无影响,混交类型对表层(0~2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少,相同混交类型中,不同坡度对这些指标无显著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不同程度的损伤,平均受损率为29.18%,其中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分别为15.46%、2.42%和11.3%;受损木中主要为林冠层优势种和林下更新层受损严重,其中阔叶树比针叶树受损严重,人工栽培种比天然更新种受损严重;坡度和坡位对树木受损率影响最大,此外还受林分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团聚体、海拔、20 cm土层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2022年南方极端干旱呈降水格局显著变化的特征,该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一致性,多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坡和上坡位易受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森林的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应以构建多树种混交林为主,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加强表层土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林分结构 土壤物理性质 林木受损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初探
8
作者 韩新生 董立国 +1 位作者 许浩 翟红霞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低效林一般指林分生物量和林地综合效益低于相同立地和林分类型平均水平的林地。在综述低效林的内涵、辨识、分类、成因及其改造原则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林的现状,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改造过稀化、过密化、限制化和... 低效林一般指林分生物量和林地综合效益低于相同立地和林分类型平均水平的林地。在综述低效林的内涵、辨识、分类、成因及其改造原则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林的现状,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改造过稀化、过密化、限制化和老龄化低效林的具体技术方案,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低效林改造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低效林改造 人工生态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
9
作者 王家庭 齐嘉瀚 王浩然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5,共20页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改造和加持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评价指标,定量刻画了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的...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改造和加持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评价指标,定量刻画了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进趋势,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领先发展、中部地区稳步发展、西部地区追赶发展的格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演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增长趋势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中国人工智能的空间分异显著,但整体不均衡程度有所下降;关键驱动因素中,技术创新、市场化水平、研发强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大部分驱动因素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非线性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WSR系统方法论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张梦 郭诗宇 +2 位作者 曾龙 汪洋 胡成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06,166,共8页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单元,计算角尺度、混交度、林层指数、开敞度和Hegyi竞争指数并对计算机模拟目标树经营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后,8个样方平均混交度从0.604增加到0.668;角尺度变化表明林木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平均开敞度从0.299增加到0.361,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得以改善;平均林层指数从0.576增加到0.608,6个样方林木的林层结构复杂性增加;平均Hegyi竞争指数从0.875降至0.751,林木间的竞争压力得以释放。目标树经营策略能明显优化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减轻林木间的竞争压力,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并促进林分的阔叶化转化,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 林分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11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厚臻 崔之益 +7 位作者 李小飞 张启雷 朱士铭 方小英 刘小金 徐大平 熊咏梅 苏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林窗规格、种植模式对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人工林效果,为低产、低效杉木纯林转型为杉-珍复层混交林的林窗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肇庆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林窗规格、种植模式对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人工林效果,为低产、低效杉木纯林转型为杉-珍复层混交林的林窗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肇庆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6个珍贵树种(黑木相思、红锥、交趾黄檀、母生、格木、闽楠),设置3种林窗规格(8m×8m、12m×12m、16m×16m)和3种种植模式(纯林、2个树种的低度混交、6个树种的高度混交),分析比较6个珍贵树种在不同林窗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效果。【结果】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差异显著,交趾黄檀与红锥的各项生长指标综合表现最好,林分已基本郁闭成林;闽楠、格木生长表现一般,母生生长表现较差;黑木相思整体长势良好,但其保存率仅有25%。中、小林窗有利于提高红锥的保存率,中、大林窗有利于促进交趾黄檀、红锥径向生长,大林窗能很好地促进闽楠株高与胸径生长,各树种生长整体表现为大林窗>中林窗>小林窗。高度混交模式有利于提高母生保存率及促进交趾黄檀高生长;低度混交模式有利于促进黑木相思的径向生长,并促进交趾黄檀、闽楠、黑木相思的树冠生长,红锥在纯林及高度混交模式下的树冠生长较好。【结论】交趾黄檀、红锥和格木生长表现较好,是适宜广东省杉木林窗混交化改造的珍贵树种。闽楠生长表现一般,鉴于其为慢生树种且保存率较高,推荐其为备选树种。在中大林窗下,交趾黄檀或红锥的纯林、交趾黄檀与母生混交,格木与闽楠混交可作为低产、低效杉木林混交化改造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窗 珍贵树种 混交种植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洁 王纪杰 +7 位作者 巫呷布吉 涂程伟 刘梅 黄玉梅 张健 王红鑫 赵丁凭 肖玖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9-657,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40 m),并在林窗中补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结果】油樟斑块中心土壤线虫数量高于马尾松纯林,各处理下土壤根际线虫丰富度远高于非根际。中小团聚体中的线虫数量均要明显多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开窗补植油樟提高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通道比值。【结论】开窗补植油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土壤线虫 油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朋聚 刘亚敏 +2 位作者 刘玉民 陈胤好 侯明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林下植被去除 人工幼林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数据的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单木因子提取及树高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译今 贾炜玮 +2 位作者 王帆 郭昊天 李丹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以孟家岗林场1 hm^(2)落叶松水与曲柳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株径级标准木法把林木分为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3个等级,然后以人工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分别分析利用TLS提取2种树种的3种等级木单木因子的精度,最后采用TLS数据提取的... 以孟家岗林场1 hm^(2)落叶松水与曲柳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株径级标准木法把林木分为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3个等级,然后以人工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分别分析利用TLS提取2种树种的3种等级木单木因子的精度,最后采用TLS数据提取的单木因子构建树高模型。筛选出2种树种最优基础树高模型,并进一步评价和比较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构建的树高模型。结果表明:针对本研究选取的水落混交林样地,点云数据与实测数据单木匹配结果中,落叶松匹配精度为92.79%,水曲柳为92.25%;2个树种的胸径提取精度达到97%以上,且胸径提取精度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2个树种的树高提取精度达到95%以上,落叶松树高提取精度平均木>优势木>被压木;水曲柳树高提取精度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使用TLS数据构建的基础树高模型中,拟合落叶松效果最好的是Logistic模型(R^(2)=0.783 0、RMSE=1.951 6),拟合水曲柳效果最好的是Gompertz模型(R^(2)=0.724 8、RMSE=1.953 6),因此以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分别为2个树种基于TLS数据构建的最优基础模型,最后2个树种采用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构建的模型R^(2)分别为0.790 7、0.731 2。TLS技术对水落混交林样地单木匹配率很高,单木因子提取精度较好,基于TLS数据所构建的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的模型,在预测树木高度和胸径的生长差异方面表现优于基础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可以为该地区水落混交林的林业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水曲柳 混交林 地基激光雷达 树高 哑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以渭南市华州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培月 李凌茜 +2 位作者 田艳 何松 寇晓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0,共11页
作为全球水资源中最普遍的污染物,NO_(3)^(-)主控因素和来源的识别对NO_(3)^(-)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人体健康风险、随机森林模型、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揭示了浅层... 作为全球水资源中最普遍的污染物,NO_(3)^(-)主控因素和来源的识别对NO_(3)^(-)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人体健康风险、随机森林模型、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揭示了浅层地下水NO_(3)^(-)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浓度呈西高东低趋势分布,西南部尤为显著,NO_(3)^(-)浓度高达271mg/L。主要控制NO_(3)^(-)浓度的指标依次为:EC>ORP>Ca^(2+)>Mg^(2+)>T>TDS>HCO_(3)^(-)。NO_(3)^(-)来源以土壤氮和粪肥及污水为主,且粪便及污水对NO_(3)^(-)含量贡献率最大(63.8%),其次是土壤氮(19%)和化肥(12.7%)。长期饮用研究区NO_(3)^(-)浓度较高的浅层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儿童,其HHRA评估风险值高达7.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硝酸盐 N-O同位素 贝叶斯混合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人工林土壤的斥水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晋波 李那 +2 位作者 高志丽 陈治豪 黄新会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关键因子,探究土壤斥水性对灌草盖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的土壤斥水性最强,平均滴水穿透时间(t)为混交林和柏树林下土壤的1.6~2.7倍,3种林分土壤整体表现出无斥水性(t<5 s),部分表现为轻微斥水性(5 s≤t<60 s);相同林分下,3种盖度之间的t均无显著差异,3种盖度下,柏树林的t均极显著低于桉树林和混交林(P<0.01)。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水解氮含量、体积含水量和植物盖度为影响土壤斥水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含量和体积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土壤斥水性,而土壤pH值和灌草盖度主要以间接效应发挥作用。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林分和灌草通过调节土壤pH值、体积含水量和水解氮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人工林 灌草盖度 土壤理化性质 表层土壤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碳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林下种植天门冬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珍先 马道承 +3 位作者 蒋丰璟 杨梅 徐圆圆 申礼凤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人工林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种植效果,在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桉树混交林及木荷纯林下种植1年生天门冬,探究不同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间林间土壤多数物理指标呈... 为探究人工林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种植效果,在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桉树混交林及木荷纯林下种植1年生天门冬,探究不同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间林间土壤多数物理指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土壤持水能力木荷-天门冬模式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杉木混交林总体情况优于纯林。0~2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仅全氮、全钾含量模式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而20~40 cm土层中所有养分指标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木荷-天门冬模式林间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杉木+马尾松/桉树-天门冬模式0~2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含量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而20~4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积累状况因模式而异。对于天门冬根际土壤,仅全碳含量各模式间差异极显著(P<0.01);木荷-天门冬模式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整体表现最好,杉木混交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较杉木纯林更高。综上,木荷-天门冬模式下林间土壤性质得到综合提高,可在生产中进行推广,但应注重氮、钾肥补充;杉木与马尾松、桉树混交林种植天门冬土壤性质整体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人工林 林下种植模式 土壤物理性质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东天山戈壁沙漠覆盖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性填图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凡 杨华清 +2 位作者 唐奥 黄旋财 王翠翠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12,共14页
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构造演化复杂,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它们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区域构造环境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覆盖层的遮蔽作用,覆盖区内中-酸性... 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构造演化复杂,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它们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区域构造环境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覆盖层的遮蔽作用,覆盖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的地质填图信息是不完整或完全缺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天山区域构造与成矿规律的认识。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研究新范式发展起来的融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图像等多源探测数据进行间接岩性填图的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机器学习算法被诸多实例证明是数据融合的有力工具,它对复杂非线性地学数据的分类和判别等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此,本文提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融合重力、航磁、地球化学、遥感影像数据,快速、经济、更准确地进行东天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填图工作。对研究区内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类别标定并将其作为目标变量,将布格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和Landsat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解决岩性样本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基于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超参数进行网格搜索得到最优预测模型,分别对东天山地区覆盖区内隐伏中-酸性岩体的空间分布和岩性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准确率、召回率和F 1得分都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优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故最终选取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为东天山覆盖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岩性填图的最终结果,进一步讨论了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分布对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的控制规律。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地质填图方式,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源数据融合的间接岩性填图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较低廉和不受地质地理景观条件制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多源数据 岩性识别 随机森林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