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MDCW-16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
作者 许睿 徐心艳 +5 位作者 徐辉 陈敏君 杨雪芳 李培海 孔凡栋 王聪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目的对广西北部湾来源的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MDCW-16与香蕉枯萎病菌共培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并研究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柱色谱等技术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目的对广西北部湾来源的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MDCW-16与香蕉枯萎病菌共培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并研究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柱色谱等技术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基于斑马鱼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促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吡喃酮类化合物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4-羟基苯乙酸甲酯(2)、对乙酰氧基苯乙醇(3)、对羟基苯甲醛(4)、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5)、4-羟基苯乙基-2-(4-羟基苯基)-乙酸酯(6)、戊内酯D(7)、2-(4-羟基苯基)-乙醇(8)、6-((2S,3S)-2,3-二羟基-2-丁基)-3-甲基-2H-吡喃-2-酮(9)、6-((2R,3S)-2,3-二羟基-2-丁基)-3-甲基-2H-吡喃-2-酮(10)。化合物5和8在10和20μmol/L浓度下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5和8具有一定的促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木霉菌MDCW-16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UN32石斛碱型生物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秦一彤 余娧凡 +4 位作者 钱旭 姚云君 金磊磊 陈集双 虞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6-232,共7页
石斛碱是传统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特征药用活性成分,结构上属于石斛型生物碱(dendrobine-type total alkaloids,DTTAs)。石斛碱的积累受周期和环境的影响,仅从植物中获取难以满足需求。该研究的对象Trichoderma longibrac... 石斛碱是传统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特征药用活性成分,结构上属于石斛型生物碱(dendrobine-type total alkaloids,DTTAs)。石斛碱的积累受周期和环境的影响,仅从植物中获取难以满足需求。该研究的对象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UN32是实验室前期通过复合诱变获得的产DTTAs的正突变株。为提高UN32的生物碱产量,使产物表达水平趋于稳定,该研究从UN32发酵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添加量出发,利用响应面法确定金属离子的最优配比。根据Plackett-Burman法设计筛选出对响应结果影响程度最显著的3个因素分别为Zn^(2+)、Cu^(2+)、Fe^(2+),其最佳添加时间和添加浓度分别是Cu^(2+)0.5 mmol/L(第6天)、Fe^(2+)0.4 mmol/L(第6天)和Zn^(2+)0.7 mmol/L(第3天)。响应面统计的结果显示,当模型响应值生物碱量达最大值时,Cu^(2+)、Zn^(2+)和Fe^(2+)的浓度分别为0.54、0.69、0.39 mmol/L,此时生物碱产量达到(317.36±6.48)μg,比初始培养基提高了72.68%。综上,金属离子及其不同组合对菌株UN32生物碱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 内生真菌 石斛型生物碱 金属离子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孢木霉HZ-31侵染后野燕麦代谢物的变化及其代谢途径分析
3
作者 朱海霞 贺宇杉 程亮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26,共9页
多孢木霉HZ-31是1株对野燕麦具有高效防除效果的病原真菌,为探究其侵染野燕麦后的代谢物变化及关键代谢途径,通过活体喷雾法将多孢木霉HZ-31孢子接种于野燕麦幼苗,并对侵染前(0 d)及侵染后3 d的野燕麦幼苗叶片进行代谢组学测定。结果显... 多孢木霉HZ-31是1株对野燕麦具有高效防除效果的病原真菌,为探究其侵染野燕麦后的代谢物变化及关键代谢途径,通过活体喷雾法将多孢木霉HZ-31孢子接种于野燕麦幼苗,并对侵染前(0 d)及侵染后3 d的野燕麦幼苗叶片进行代谢组学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孢木霉HZ-31侵染野燕麦3 d后,筛选到134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57个,下调77个。KEGG富集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跨膜运输途径中。黄嘌呤核苷、N-乙酰基-L-苯丙氨酸、奎尼酸、异黄酮等代谢物是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途径中变化量较大的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孢木霉 野燕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不同处理发酵液对茶炭疽菌抑制活性的稳定性
4
作者 李群 冯月玲 +2 位作者 王梅 吴元竞 刘辉 《农技服务》 2024年第9期55-61,共7页
为云南木霉在生物农药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在发酵条件为甘露醇18.85 g/L、酵母浸膏4.73 g/L、装液量93.15 mL/250 mL,发酵温度25℃、12 h光照/12 h黑暗、pH 6.6、转速150 r/min,发酵天数5 d的情况下,研究传代次数、金属元素、pH、温... 为云南木霉在生物农药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在发酵条件为甘露醇18.85 g/L、酵母浸膏4.73 g/L、装液量93.15 mL/250 mL,发酵温度25℃、12 h光照/12 h黑暗、pH 6.6、转速150 r/min,发酵天数5 d的情况下,研究传代次数、金属元素、pH、温度、储藏时间、氧化还原剂等对云南木霉T.yunnanense发酵液的茶炭疽菌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木霉可稳定传代10次,其抑菌率可维持在85%以上,在Ca^(2+)、Zn^(2+)、Fe^(3+)等金属离子、pH为2.32~12.03、温度为-4℃及25℃储藏5~40 d、不同浓度氧化还原剂等条件下对云南木霉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不显著,其抑菌率均可维持在85%以上。云南木霉T.yunnanense的环境适应性较好,可在极端环境下维持较高的茶炭疽菌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trichoderma yunnanense 发酵稳定性 茶炭疽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炭疽病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
5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3 位作者 周罗娜 陈恩发 罗可 刘思睿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具有显著效果的拮抗木霉菌;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TS、Tef1-α双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和关键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分别对筛选出的拮抗木霉菌进行形态学、系统发育树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9株木霉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其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F2的抑菌率最高,达83.68%。菌落形态观察与ITS、Tef1-α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菌株F2与云南木霉菌(Trichoderma yunnanense)聚为一枝,相似率达91%,因此将F2鉴定为T.yunnanense。该木霉菌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24 h和48 h的菌落直径及7 d的产孢量均最高,分别为3.73 cm、7.83 cm和24.02×10^(8)个孢子/mL。其最佳培养条件:PDA培养基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酸碱度(pH)为6.0;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光/暗(12 h/12 h)交替培养。在各最佳单因素培养条件下,其7 d产孢量分别达17.95×10^(8)个/mL(碳源)、18.63×10^(8)个/mL(氮源)、18.69×10^(8)个/mL(pH)、21.26×10^(8)个/mL(温度)和19.84×10^(8)个/mL(光照时间)。相较于另一株抑菌效果较差的木霉菌株D6,F2菌株的嗜铁素含量、吲哚乙酸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87.28%、27.82%和10.71%,但几丁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病原菌的丙二醛(MDA)含量上升4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58.08%、80.06%、51.50%、43.87%和63.63%。感病茶树经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茶青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5.92%,茶炭疽病田间防效达68.55%,表明云南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茶叶产量和抗病性有显著提升作用。【结论】筛选获得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云南木霉菌,其可以通过释放嗜铁素和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而起到免疫诱抗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纤维素酶活性,破坏茶炭疽病原菌细胞壁,进而损坏病原菌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最终抑制病原菌生长。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菌 云南木霉菌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方法测定抑菌剂对桑黄绿木霉的抑菌效果
6
作者 霍秀娟 马传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65-168,共4页
从被木霉污染的菌包和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的绿霉病标本上分离获得木霉菌株,分别用抑菌圈法和生长速度法测定9种药剂对绿木霉Mu-3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株木霉菌株均被鉴定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室内毒力测定结... 从被木霉污染的菌包和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的绿霉病标本上分离获得木霉菌株,分别用抑菌圈法和生长速度法测定9种药剂对绿木霉Mu-3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株木霉菌株均被鉴定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保克、高效绿霉净、势克、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对绿木霉Mu-3菌株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可以在化学防治时轮换或者混配使用。相对而言,抑菌圈法比较适合于定性试验;生长速率法能准确反映药剂毒力的大小,不仅适合定性试验,也适用于定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绿木霉 抑菌圈法 生长速率法 抑菌效果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研究与品种抗性鉴定
7
作者 赵艳群 冯小军 +5 位作者 王亚红 李军 武奇伟 任飞娥 王晓燕 梁红琴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93-96,共4页
为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在陕西省榆林市开展了生物菌剂田间防效试验和品种抗性鉴定研究。通过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施药,进行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蛋白激发子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菌剂均能有效抑制茎腐病的危害,枯草芽孢杆... 为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在陕西省榆林市开展了生物菌剂田间防效试验和品种抗性鉴定研究。通过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施药,进行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蛋白激发子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菌剂均能有效抑制茎腐病的危害,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为55.17%,木霉蛋白激发子的防效为65.52%,两者的增产率均达20%以上。在自然发病较重年份开展了抗病性鉴定工作,明确了66个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差异,为玉米病害综合防控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木霉蛋白激发子 枯草芽孢杆菌 田间防效 品种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的强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连启睿 万博文 +3 位作者 朱家磊 王正 王珊珊 朱振元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秸秆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不利于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前期研究中制备使用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虽具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能力,但其降解率有待提高。研究通过配制一种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进行强化,以提高降解... 秸秆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不利于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前期研究中制备使用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虽具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能力,但其降解率有待提高。研究通过配制一种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进行强化,以提高降解率并进一步优化降解方案。通过单因素实验,将不同的4种速效碳源、4种速效氮源、5种无机盐分别配置成营养液,与前期制成的棘孢木霉可湿性粉剂配合使用,在不同时间阶段测定秸秆的降解率,确定不同营养物质在营养包配方中的组成及比例。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选取合适浓度的变量,选取蔗糖、硫酸铵和硫酸锌3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8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理论最优组配方并进行验证,按照质量比制备成棘孢木霉菌剂激活营养包。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1‰蔗糖、1‰硫酸铵、0.5‰硫酸锌为菌剂激活营养包的最佳配方,在培养15 d后,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到(39.63±2.01)%、(35.67±1.46)%、(39.66±0.85)%;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理论最优组为1.02‰蔗糖、1.05‰硫酸铵、0.35‰硫酸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15 d后玉米秸秆降解率为(41.32±0.57)%,与预测值非常接近。最终将蔗糖、硫酸铵、硫酸锌按照20∶21∶7的比例制成菌剂激活营养包。根据最佳组成与比例制成菌剂激活营养包,与菌剂同时使用能够显著提升降解玉米秸秆的效果,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强土壤肥力,进一步优化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菌剂 玉米秸秆 激活营养包 纤维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对连作甜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帅 程李洋 +3 位作者 常相杰 杨晓娟 余梦梦 李俊华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共8页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连作甜瓜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春蕾17号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5个生物有机肥用量:0(CK)、1%(BIO1)、2%(BIO2)、3%(BIO3)、4%(BIO4)对甜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连作甜瓜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春蕾17号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5个生物有机肥用量:0(CK)、1%(BIO1)、2%(BIO2)、3%(BIO3)、4%(BIO4)对甜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整体上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逐渐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BIO3处理提升效果最佳,其中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81.07%、52.09%、60.81%、23.51%和17.45%。BIO3处理产量较CK显著提高了9.18%。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BIO3处理最高,较CK提高了9.39%;而丙二醛含量则是先降低后升高,BIO4处理含量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甜瓜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叶片光合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排名为:BIO3>BIO4>BIO2>BIO1>CK。综上,适量施加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植株抗逆能力、甜瓜产量和品质,其中3%生物有机肥(BIO3)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木霉生物有机肥 土壤肥力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choderma viride菌生物量测定及其纤维素酶合成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克 杨本宏 +4 位作者 张洁 刘斌 蔡敬民 潘仁瑞 Marinus Meiners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12,共4页
利用HPLC法测定Trichodermaviride菌固态发酵曲中的麦角固醇含量。研究了麦角固醇与菌丝体间的关系。该菌固态曲中麦角固醇分离条件以 1∶2 5 (m/v)的丙酮抽提 1 5h为最佳。当固态发酵培养至 69h时 ,曲中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为每克干... 利用HPLC法测定Trichodermaviride菌固态发酵曲中的麦角固醇含量。研究了麦角固醇与菌丝体间的关系。该菌固态曲中麦角固醇分离条件以 1∶2 5 (m/v)的丙酮抽提 1 5h为最佳。当固态发酵培养至 69h时 ,曲中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为每克干曲中含有 0 5 75 g菌丝体。此时该菌所产生CMC酶和FP酶活力均达到最大值 ,呈现正相关性 ,说明这 2种酶的合成特征均为同步合成型 ,而C1 酶活力高峰滞后 ,出现在 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oderma viride菌 生物量 测定 纤维素酶 合成特性 固态发酵 麦角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水分散粒剂的研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景芳 徐秉良 +2 位作者 梁巧兰 张树武 刘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1-248,共8页
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拮抗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及助剂类型的筛选,成功研制了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 T6水分散粒剂,并测定了其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长枝木霉T6水分... 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拮抗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及助剂类型的筛选,成功研制了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 T6水分散粒剂,并测定了其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长枝木霉T6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羧甲基纤维素(紫外保护剂)0.5%,碳酸钙(稳定剂)4%,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黏结剂)5%,可溶性淀粉(崩解剂)5%,凹凸棒土(载体)5%及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5%。由此配方制备的水分散粒剂中孢子含量为5.6×10^8 cfu/g,悬浮率53%,p H值6.0,水分含量3.5%,湿润时间52 s,且在冷藏温度为(4±2)℃条件下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在室温(25℃)下的。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水分散粒剂 培养基质 产孢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木霉(Trichoderma spp.)对华山松疱锈病菌锈孢子的破坏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玉惠 杨艳红 +1 位作者 李永和 林宏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5,共4页
从不同来源的茶藨生柱锈锈孢子堆和疱锈病枝干上分离获得3株木霉,室内生测结果表明,3株木霉的菌丝和培养滤液对锈孢子壁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菌株TR2和TR3在锈孢子堆上生长速度快,锈孢子死亡率随孢子壁破坏率的增加而升高,锈孢子壁对孢壁... 从不同来源的茶藨生柱锈锈孢子堆和疱锈病枝干上分离获得3株木霉,室内生测结果表明,3株木霉的菌丝和培养滤液对锈孢子壁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菌株TR2和TR3在锈孢子堆上生长速度快,锈孢子死亡率随孢子壁破坏率的增加而升高,锈孢子壁对孢壁降解酶有强烈诱导作用;TR1对锈孢子壁的破坏作用弱于TR2和TR3,但在PD培养液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锈孢子壁能抑制TR1菌株产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锈孢子 生物防治 华山松疱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大豆镰刀菌根腐病鉴定及生防菌防效评价
13
作者 李蕾蕾 丛韫喆 +5 位作者 贾凯华 蒲艳艳 宫永超 田汝美 辛富刚 李娜娜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2,共8页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省大豆主要产区根腐病典型发病植株,进行镰刀菌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在山东省53个样点共分离出8种病原菌,均为镰刀菌,其...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省大豆主要产区根腐病典型发病植株,进行镰刀菌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在山东省53个样点共分离出8种病原菌,均为镰刀菌,其中,茄腐镰刀菌的分离频率最高,为69.81%;黄色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侵染后大豆的病情指数为71.43;棘孢木霉和哈茨木霉对镰刀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36.81%、32.79%,具有替代化学灭菌剂的生防潜力。本研究为保障大豆产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腐病 镰刀菌 哈茨木霉 棘孢木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产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条件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赛红 孙建义 +1 位作者 李卫芬 许梓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5-549,共5页
比较了不同发酵条件对里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里氏木霉产两种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各异,其中木霉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牛肉膏;而产β-葡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氮源为硫酸铵.在培养条件方面,... 比较了不同发酵条件对里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里氏木霉产两种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各异,其中木霉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牛肉膏;而产β-葡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氮源为硫酸铵.在培养条件方面,里氏木霉产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的最适起始pH值分别是4.0和5.0,最适发酵温度均为30℃.研究还表明吐温20、吐温80和甜菜碱等3种表面活性剂均具有促进木霉产酶作用,其中甜菜碱对产木聚糖酶的效果较好,而吐温20对产β-葡聚糖酶效果较佳.就产酶进程而言,木霉在培养20 h之后开始产木聚糖酶,而产β-葡聚糖酶比产木聚糖酶滞后约4h,它们分别在48 h和44 h时产酶量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Β-葡聚糖酶 木聚糖酶 产酶条件 碳源 氮源 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choderma spp.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瑞清 周秀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0,共2页
通过Trichoderma属 3个菌株与樟子松枯梢病菌 (Sphaeropsissapinea)对峙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 :Tri chodermaviride1,Trichodermaviride 2及Trichodermaharzianum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都有抑制效果 ,其中Trichodermaviride 2对病原菌的相... 通过Trichoderma属 3个菌株与樟子松枯梢病菌 (Sphaeropsissapinea)对峙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 :Tri chodermaviride1,Trichodermaviride 2及Trichodermaharzianum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都有抑制效果 ,其中Trichodermaviride 2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最好 ,且其相对抑制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 ,在 4 0h达到最高 ,为 73.5 5。Trichodermaviride 1和Trichodermaharzianum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在 16h达到最高 ,分别为 4 .86及 2 .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oderma SPP Sphaeropsis sapinea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改良剂配施对酸性土壤养分、酶活性及辣椒养分吸收的影响
16
作者 赵瑶瑶 彭雄 +5 位作者 周金燕 陈琳娜 曹红亮 胡红青 夏文建 林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8,共11页
为探究哈茨木霉菌(H)与白云石(S)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哈茨木霉菌用量水平为0、3和6 g/盆,白云石用量水平为0、3和6 g/kg),共设置9组处理:H_(0)S_(0)、H_(3)S_(0)、H_(6)S_... 为探究哈茨木霉菌(H)与白云石(S)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哈茨木霉菌用量水平为0、3和6 g/盆,白云石用量水平为0、3和6 g/kg),共设置9组处理:H_(0)S_(0)、H_(3)S_(0)、H_(6)S_(0)、H_(0)S_(3)、H_(3)S_(3)、H_(6)S_(3)、H_(0)S_(6)、H_(3)S_(6)、H_(6)S_(6),研究了2种改良剂配施对酸性土壤养分、酶活性及辣椒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哈茨木霉菌与白云石配施显著提高土壤pH,高量配施处理(H_(6)S_(6))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配施处理提高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高量菌剂与白云石配施(H_(6)S_(3)、H_(6)S_(6))显著提高有效磷的含量;高量白云石与高量菌剂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H_(6)S_(6)处理较对照处理(H_(0)S_(0))全氮含量增加213.50%、脲酶活性提高61.97%;辣椒养分吸收方面,H_(3)S_(3)处理的辣椒果实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32.32%和292.37%。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与白云石配施可有效改善酸性土壤的养分状况,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辣椒对养分的吸收,其中H_(6)S_(6)处理在综合效益上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哈茨木霉菌 白云石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辣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枝木霉菌与黄曲霉菌互作期间基因表达谱分析
17
作者 漆婷 汪辛宇 +7 位作者 黄世会 胡冯彬 徐婷婷 梁才康 吴丽娟 牛熙 冉雪琴 王嘉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4,共14页
为了揭示木霉菌拮抗黄曲霉菌生长的分子机制,以互作期间长枝木霉菌和黄曲霉菌的菌落为样本,采用ELISA方法分析细胞壁降解酶、抗氧化酶等的活性变化;应用RNA-seq技术,分析两种菌互作时差异表达的基因、影响的生物学过程。结果显示,处于... 为了揭示木霉菌拮抗黄曲霉菌生长的分子机制,以互作期间长枝木霉菌和黄曲霉菌的菌落为样本,采用ELISA方法分析细胞壁降解酶、抗氧化酶等的活性变化;应用RNA-seq技术,分析两种菌互作时差异表达的基因、影响的生物学过程。结果显示,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长枝木霉菌生长较快,对黄曲霉菌的平板抑制率为81.1%;互作期间,长枝木霉菌的纤维素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加,黄曲霉菌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被抑制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增加。经转录组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互作早、中和晚期黄曲霉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202、755和789个,长枝木霉菌中差异表达基因各有8507、3055和1363个;从中筛选出11个互作的候选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壁合成、细胞膜通透性、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文结果表明,长枝木霉菌通过上调自身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降解酶、下调黄曲霉菌的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等途径,抑制黄曲霉菌的抗氧化系统,拮抗黄曲霉菌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黄曲霉菌的生防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菌 黄曲霉菌 拮抗作用 转录组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木霉SS003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的固体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敖新宇 程立君 陈玉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6-1261,共6页
为了探索酷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子的较优工艺条件。分别以酷绿木霉SS003菌株为供试菌和以玉米秸秆、麦麸发酵基质,分别进行了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试验设计均采用单因索试验。试验最终检测方法采用血球... 为了探索酷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子的较优工艺条件。分别以酷绿木霉SS003菌株为供试菌和以玉米秸秆、麦麸发酵基质,分别进行了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试验设计均采用单因索试验。试验最终检测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倍量稀释法镜检孢子量(108个/g)。分别获得了酷绿木霉SS003菌株产孢固体发酵的较优培养基配方和较优固体发酵条件,即80目的玉米秸秆与麦麸配比1∶3,接种1×106个/mL的SS003孢子液,保持含水量55%和充分通气,培养11 d后,酷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达到最大(76.14×108个/g)。初步探索到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该菌的深入研发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绿木霉 固体发酵工艺 优化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_(867)产壳聚糖酶的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文凯 郑春翠 +2 位作者 周晓云 吕美巧 江蕾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系统研究了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培养基装液量、接种量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绿色木霉867产壳聚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壳聚糖和蛋白胨,在初始pH5.0,培养温度28℃,培养基装量75 mL/250 mL,接种量6%和培养... 系统研究了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培养基装液量、接种量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绿色木霉867产壳聚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壳聚糖和蛋白胨,在初始pH5.0,培养温度28℃,培养基装量75 mL/250 mL,接种量6%和培养时间(180 r/min)40 h时最利于产酶.在此基础上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了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壳聚糖0.9%,氨基葡萄糖0.5%,蛋白胨0.9%,K2HPO40.016%,CaCl2.2H2O 0.055%.在该条件下,壳聚糖酶活为0.291 u/mL,比原基础培养条件下酶活提高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酶 绿色木霉 发酵 工艺条件优化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的固态发酵工艺
20
作者 王娜 林青 +3 位作者 华兰兰 马贵军 娄恺 霍向东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研究旨在优化里氏木霉ARTP-9(Trichoderma reesei ARTP-9)产β-葡聚糖酶工艺,为大规模固态发酵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ARTP-9固态发酵产β-葡聚糖酶工艺,分析接种方式、... 研究旨在优化里氏木霉ARTP-9(Trichoderma reesei ARTP-9)产β-葡聚糖酶工艺,为大规模固态发酵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ARTP-9固态发酵产β-葡聚糖酶工艺,分析接种方式、接种量、发酵基质、氮源、无机盐、表面活性剂、氮源含量、pH、水料比及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固态种曲优化后孢子数为4.63×10^(8)CFU/g。最优产酶发酵工艺为基质中麸皮∶玉米芯粉=1∶1,硫酸铵2.5%,磷酸氢二钾1.67%,甜菜碱0.15%,液料比0.865∶1,固态种曲接种量18%,pH7.5,发酵4.6 d。其β-葡聚糖酶活性为66.32 U/g,较原始培养基提高1.34倍。响应面优化试验提高了里氏木霉ARTP-9产β-葡聚糖酶能力,酶制剂生产成本降低。证明该工艺具备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聚糖酶 里氏木霉 固态发酵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