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岚皋地区Oktavites spiralis(螺旋奥式笔石)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欣 王健 +3 位作者 张举 傅力浦 孟勇 张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5-1301,共7页
Oktavites spiralis是志留纪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为更精确地描述这一属种,对产自陕西岚皋地区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O.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对其始部发育情... Oktavites spiralis是志留纪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为更精确地描述这一属种,对产自陕西岚皋地区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O.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对其始部发育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O.spiralis发育过程的研究也可以成为对该属进行精确厘定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特列奇阶 Oktavites spiralis 笔石生物地层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释放的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9
2
作者 高云霓 刘碧云 +5 位作者 王静 贺锋 梁威 徐栋 张丽萍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1-766,共6页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中的酚酸后,其抑藻活性下降了22.8%,表明酚酸参与到苦草的化感抑藻作用中.甲醇组分通过液液萃取进一步分离,得到的乙酸乙酯组分进行GC-MS分析,从中检测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九种酚酸.酚酸抑藻测试的结果显示其抑藻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同酚酸以毒性效应比例多维混合表现出加和抑藻效应,且随着混合种数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应增强.以上结果显示苦草可以释放酚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多种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分泌物 酚酸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俊力 陈桂发 +2 位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邹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9-2305,共7页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性以及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臭氧氧化处理相比,臭氧氧化后(AO1 10 mg·L^(-1)、AO2 30 mg·L^(-1)、AO3 50 mg·L^(-1))猪场处理尾水中苦草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有升高趋势;AO2处理中苦草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对H_2O_2调节起重要作用,苦草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AsA和GSH含量增加,从而使生物量增加;AO3处理中苦草AsA含量降低,H_2O_2与抗氧化物质之间没有达到平衡,从而使生物量降低。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30 mg·L^(-1)的臭氧氧化应用于猪场处理尾水,能增强沉水植物的抗氧化系统,促进生长,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猪场尾水 沉水植物 苦草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台地北缘志留纪笔石Oktavites spiralis居群差异研究
4
作者 王欣 王健 +2 位作者 何世平 辜平阳 陈锐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40-1454,共15页
通过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的研究,根据更为精确的化石定义,奥氏笔石属新种Oktavites ziyangensis sp. 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居群中识别出来。新种O.ziyangensis在笔石枝盘旋方式和胞管形态上与0.spira... 通过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的研究,根据更为精确的化石定义,奥氏笔石属新种Oktavites ziyangensis sp. 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居群中识别出来。新种O.ziyangensis在笔石枝盘旋方式和胞管形态上与0.spiralis和Oktavitescontortus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三者共生层位为特列奇阶印irograptus turriculatus笔石带至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尽管新种0.ziyangensis地层延限较长,但胞管的快速演化仍使其具备较强的地层对比意义。根据“深水起源、浅水扩散”的笔石演化模式推测,0.contortus-O.ziyangensis-O.spiralis的演化过程是笔石在纵向上的生态位占据过程,而O.spiralis居群形态差别则是笔石深度分带的结果。同时,关于O.spiralis居群差异的研究,也为讨论弓笔石的起源和分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 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 Oktavites ziyangensis SP.NOV 居群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生长的促进效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骆凤 张义 +6 位作者 韩帆 刘云利 王坚 孙坚 刘子森 邹羿凌云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9-1007,共9页
沉水植物恢复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措施.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生长和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苦草生长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水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麦饭石可以显著... 沉水植物恢复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措施.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生长和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苦草生长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水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麦饭石可以显著促进苦草的生长.添加了麦饭石处理组的苦草的生物量、株高、叶数、根长等生长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改性麦饭石组优于麦饭石原石组.1 cm麦饭石处理组的苦草在生长旺盛期时,其光和色素、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酶活等生理生态指标的活力均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丙二醛含量有所降低.检测结果发现麦饭石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可见麦饭石可进一步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饭石 苦草 生理生态 促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瑄文 李三姗 +2 位作者 甘琳 何晓云 杨柳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051,共11页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作为生长基质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作为受试植物,测定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炭作用下对苦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同时分析水体中硝...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作为生长基质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作为受试植物,测定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炭作用下对苦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同时分析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和正磷酸盐磷浓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存在使水体中亚硝态氮浓度低于检测限,使水体正磷酸盐磷浓度上升至1.28~2.43 mg/L,为最高添加磷浓度的3.2~6.1倍,从而改变了苦草生长环境.小粒径生物质炭(0.25~0.5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05 mg/L)远远低于大粒径生物质炭(1~2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39~0.85 mg/L),即生物质炭粒径大小会影响水体最终营养盐浓度和氮素赋存形态.与大粒径生物质炭组和石英砂对照相比,小粒径组苦草种子萌发率明显升高,可达80%以上,并促进苦草幼苗生长.因此,小粒径生物质炭能提高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粒径 苦草 萌发率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类型对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牧食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吕超超 王家安 +1 位作者 马徐发 夏成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沉水植物和螺类都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牧食关系也是水生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同的基质类型可能会影响两者的生长和改变沉水植物对螺类牧食的防御策略.以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为... 沉水植物和螺类都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牧食关系也是水生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同的基质类型可能会影响两者的生长和改变沉水植物对螺类牧食的防御策略.以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为对象,研究基质类型、螺类牧食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及防御策略的影响,以及基质类型及沉水植物对螺类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螺类牧食和基质类型对苦草生长和元素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存在螺类牧食时,泥沙基质和沙基质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泥沙、沙和泥基质苦草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了67.74%、58.58%和17.84%,根冠比分别升高了177.51%、217.23%和1.44%;且泥沙基质中苦草的叶片数显著低于无牧食组.不同基质类型下,牧食对苦草总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泥和泥沙组中,螺类牧食使苦草的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碳氮比均显著升高;沙基质下,螺类牧食使苦草总酚含量显著降低.基质类型对螺类的形态特征(除壳宽外)、生长及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基质类型对耳萝卜螺牧食和苦草防御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螺类的生长及元素特征基本无影响.本研究可以为牧食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也可为沉水植被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参考,但基质类型对螺草牧食关系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耳萝卜螺 基质类型 牧食 元素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生长繁殖的影响
8
作者 陈致和 宋安国 赵微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旋毛蟹栖 拟阿脑虫 纤毛虫 生长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红土与苦草联合作用控制沉积物中磷释放 被引量:1
9
作者 邹林熹 李丹莉 +2 位作者 程康龙 张瑜 张雯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80-2791,共12页
利用天然红土(RC)和700℃煅烧的红土(CRC-700)分别联合沉水植物苦草(VS)和金鱼藻(CD)形成处理组,拟探究一种能有效控制沉积物磷(P)释放的处理技术.结果表明,VS+CRC-700对沉积物P的释放和去除效果高于其他处理组,相比对照组上覆水中溶解... 利用天然红土(RC)和700℃煅烧的红土(CRC-700)分别联合沉水植物苦草(VS)和金鱼藻(CD)形成处理组,拟探究一种能有效控制沉积物磷(P)释放的处理技术.结果表明,VS+CRC-700对沉积物P的释放和去除效果高于其他处理组,相比对照组上覆水中溶解性活性磷(SRP)从1.38mg/L降至0.024mg/L,对不同层沉积物Fe(Ⅱ)-P和铁铝态结合磷(CDB-P)分别最多降低94和488.03mg/kg,同时对沉积物P固定作用明显,不同层沉积物中Ca-P含量最多增加182.78mg/kg.相比对照组VS+CRC-700能提高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丰度,增加5403.减少变形杆菌和拟杆菌相对丰度,分别减少了16.56%和33.33%.这些结果都表明,VS+CRC-700可视为一种廉价且具有潜力的高效P污染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应用控制弱水动力条件下水体的沉积物P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底泥 红土 苦草 金鱼藻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旋毛虫GAD基因对小鼠免疫反应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张博涵 阮入琳 +3 位作者 张鉴慧 刘跃辉 王浩迪 宋铭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3-631,共9页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GAD)在肌幼虫侵入肠道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分别将设计与合成的siRNA-GAD、siRNA-Control转染旋毛虫肌幼虫(siRNA-GAD组、siRNA-Control组、后者为阳性对照组NC)并设未转染siRNA的阳性对照组(PC组),于转...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GAD)在肌幼虫侵入肠道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分别将设计与合成的siRNA-GAD、siRNA-Control转染旋毛虫肌幼虫(siRNA-GAD组、siRNA-Control组、后者为阳性对照组NC)并设未转染siRNA的阳性对照组(PC组),于转染后12 h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旋毛虫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iRNA-GAD组相对PC组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63.7%(P<0.001)和62%(P<0.0001),表明siRNA-GAD能够干扰旋毛虫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及表达。将上述各组旋毛虫肌幼虫分别感染BALB/c小鼠,并设未感染的小鼠为阴性对照,感染10 d时对小鼠采样,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分泌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比值;制备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qPCR检测小鼠小肠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活化标志物GARP、CD62L、OX40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4、CCR5、CCR10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引起宿主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相比PC组siRNA-GAD组小鼠血清中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分别下降7.249%和8.460%(P<0.05);siRNA-GAD组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34.72%,差异显著(P<0.05);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可见,PC组小鼠小肠上皮受损,局部炎性浸润,siRNA-GAD组小鼠肠绒毛水肿严重;相较PC组,siRNA-GAD组小鼠小肠Treg细胞活化标志物GARP和OX45的转录水平分别降低37.30%和13.06%(P<0.05);Treg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CCR4的转录水平分别降低77.26%和61.06%(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后小鼠小肠Treg细胞中的黄色颗粒增多,而siRNA-GAD组小鼠小肠Treg细胞中的黄色颗粒沉着相对较少,表明干扰GAD基因能够降低旋毛虫成虫期诱导Treg细胞标志蛋白Foxp3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干扰旋毛虫GAD基因能够降低小鼠小肠Treg细胞的活化水平,抑制宿主Th2型免疫反应,提高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水平,也表明GAD参与旋毛虫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本研究为探究旋毛虫的致病机制及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谷氨酸脱羧酶 RNA干扰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蛋白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探索
11
作者 杨姣姣 申晓荣 +2 位作者 闫欢 杨勇 樊卫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7,共8页
目的探讨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蛋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巨噬细胞株RAW264.7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Ts组(Ts 2... 目的探讨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蛋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巨噬细胞株RAW264.7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Ts组(Ts 2 mg·L^(-1))、LPS处理组(LPS 1 mg·L^(-1))、Ts+LPS组(Ts 2 mg·L^(-1)+LPS 1 mg·L^(-1))。qRT-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分子标志物iNOS、Arg1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1β、IL-6、BRD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BRD2。为探索Ts蛋白抑制炎症是否通过BRD2发挥作用,我们用siRNA靶向敲低BRD2分子,再次分组实验,qRT-PCR检测 iNOS、Arg1、IL-1β、IL-6 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1β、IL-6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促进iNOS、IL-1β、IL-6及BRD2的表达,Ts蛋白干预可降低iNOS、IL-1β、IL-6、BRD2的表达。敲低 BRD2 后,Ts蛋白进一步降低iNOS,而Arg1、IL-1β、IL-6水平有所上升。 结论 Ts蛋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BRD2从而缓解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蛋白 巨噬细胞 炎症 BRD2 M1/M2极化 L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钙网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和大鼠PBMC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朝莹 文兆海 +6 位作者 张玥 李嫄 徐立新 陆明敏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旋毛虫钙网蛋白(TsCRT)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旋毛虫钙网蛋白(rTsCRT)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将rTsCRT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NO释放和凋亡的影响;将rTsCRT...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旋毛虫钙网蛋白(TsCRT)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旋毛虫钙网蛋白(rTsCRT)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将rTsCRT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NO释放和凋亡的影响;将rTsCRT与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大鼠PBMC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TsCRT可以被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血清所识别;rTsCRT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NO的分泌,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凋亡;rTsCRT下调大鼠PBMC转录因子T-bet、Gata-3和PU.1的转录水平,上调Foxp3、Ahr、RORγt和Bcl-6的转录水平;rTsCRT上调大鼠PBMC细胞因子IFN-γ、IL-17、IL-10、TGF-β、Il-9和IL-22的转录水平,下调IL-4和IL-21的转录水平。[结论]旋毛虫钙网蛋白可刺激宿主产生Th1、Th17、Treg、Th9和Th22等多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抑制Th2和Tfh免疫,对宿主免疫调节作用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钙网蛋白 巨噬细胞 PBMC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艳红 宋帅 +4 位作者 温肖会 贾春玲 吕殿红 袁子国 罗胜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从而建立长期的慢性感染。本研究从旋毛虫抗原变异、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和通过形成包囊产生免疫隔离3个方面,对其免疫逃避机制进行阐述,将为深入了解旋毛虫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感染 免疫逃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缓解慢性炎症性肠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安琪 骆泽妮 +3 位作者 江垚 汪志锴 诸欣平 孙希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899,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 Pmy)对于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Ts Pmy蛋白,并通过初始T细胞诱导的方法在Rag1 KO小鼠中构建慢性结肠炎模型。随后将Rag1 KO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 Pmy)对于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Ts Pmy蛋白,并通过初始T细胞诱导的方法在Rag1 KO小鼠中构建慢性结肠炎模型。随后将Rag1 KO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接受CD4^(+)Foxp3^(-)CD45RB hi T细胞与Ts Pmy共处理的小鼠组、接受CD4^(+)Foxp3^(-)CD45RB hi T细胞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共处理的对照组,以及未经处理的Rag1 KO小鼠组。对小鼠进行腹腔内Ts Pmy预处理,并对其临床症状以及结肠缩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法观察结肠组织以评估炎症情况。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固有层免疫细胞中的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Th17)细胞比例,以及肠道中特异性CD10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比例。结果Ts Pmy能显著减轻小鼠的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的病理损害以及结肠固有层中炎性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同时能增加耐受性CD103^(+)DC的丰度。结论Ts Pmy可能通过增加CD103^(+)DC的数量并减少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来缓解慢性结肠炎,显示其具有作为潜在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候选分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 免疫机制 慢性结肠炎 CD10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磷剂-苦草联用对沉积物水界面中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敏娟 燕文明 +4 位作者 陈翔 李琪 何翔宇 吴婧玮 郭梓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38-6845,共8页
为探究水生植物和锁磷剂(LMB)耦合作用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溶解态钴(Co)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底泥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孔隙水采样技术(HR-Peeper)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照组、锁磷剂组、苦草组及联用组),解析原位... 为探究水生植物和锁磷剂(LMB)耦合作用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溶解态钴(Co)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底泥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孔隙水采样技术(HR-Peeper)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照组、锁磷剂组、苦草组及联用组),解析原位状态下(加入修复材料后的第15,35和66d)10~-100mm间隙水中溶解态Co、Fe(II)及锰(Mn)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MB及苦草均可显著改善沉积物剖面氧化还原环境(P<0.05);较对照组,实验组沉积物剖面中溶解态Co浓度下降了0.59%~38.18%;联用时Co的释放和迁移主要受苦草根际Fe/Mn斑吸附和锁磷剂吸附作用共同控制,且锁磷剂可促进苦草生长;表层0~2cm底泥中可提取态(F1+F2+F3)占比为54.91%~80.49%,两者联用促进了酸可提取态Co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转化;沉积物-水界面Co的释放主要受Mn的氧化还原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锁磷剂 沉积物 溶解态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
16
作者 尹雪宇 张珊珊 +2 位作者 张莉 李海龙 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4-547,563,共5页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粪便中幼虫数量,将每份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粪便喂给5只昆明小鼠,42 d后处死小鼠,计数幼虫数并计算生殖力指数(RCI);另外3只大鼠(B组)在感染后1~23 d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PCR扩增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果A组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后4~16 h排出幼虫,8 h排虫量达高峰,24 h及以后粪便中无旋毛虫幼虫。大鼠感染4、8、12、16 h后粪便中旋毛虫幼虫总数分别为350、400、145、40条。感染后4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24、48 h后RCI分别为112.5、20.5、2;8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24 h后RCI为66.7、9;12 h采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和24 h后RCI为13.3和5;16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后RCI为10。B组大鼠中2只连续18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1只连续20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论一次性大量食入旋毛虫幼虫后,可排出具有感染力的旋毛虫幼虫,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PCR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但不能确定旋毛虫是否具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粪口途径 传播 感染力 AT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细胞H7402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学林 杨世杰 +7 位作者 吴秀萍 于申业 叶春艳 邓洪宽 魏征仁 王卫芳 王芯蕊 刘明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研究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H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确认其对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体内、体外培养获得旋毛虫成虫与新生幼虫的混合物,采用匀浆、离心方法制备旋毛虫虫体蛋白,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浓度。分别设0.035、0.07... 目的:研究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H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确认其对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体内、体外培养获得旋毛虫成虫与新生幼虫的混合物,采用匀浆、离心方法制备旋毛虫虫体蛋白,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浓度。分别设0.035、0.070、0.140 mg/ml与H7402细胞作用为实验组,并设虫体蛋白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作用为对照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侵袭实验检测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成功制备了旋毛虫虫体蛋白。0.035、0.070、0.140 mg/ml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2.40±13.80)%、(29.45±16.80)%、(39.38±17.80)%。TUNE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可观察到旋毛虫虫体蛋白诱导H7402凋亡,其凋亡率为(39.07±0.90)%,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划痕和侵袭的实验表明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细胞迁徙能力有抑制作用,对其侵袭的抑制率为(63.79±13.71)%。结论: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H740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肝癌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抗肿瘤 抗侵袭 抗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p49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14
18
作者 宋思扬 郑忠辉 +3 位作者 黄耀坚 张伟光 蔡海松 苏文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旋毛虫肌幼虫49KDa抗原的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中.设计特异的PCR引物,用PT-PCR技术直接从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出约1.1Kb的靶DNA.用BamHI和EcoRI酶解后将其克...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旋毛虫肌幼虫49KDa抗原的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中.设计特异的PCR引物,用PT-PCR技术直接从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出约1.1Kb的靶DNA.用BamHI和EcoRI酶解后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UC19中,用X-gal培养基筛选重组子.该重组子经相同的核酸内切酶水解获得约2.7Kb和1.1Kb两个片段,分别与pUC19和目的基因的大小相同,目的基因经序列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序列比较发现具有97.8%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p49基因 RT-PCR 克隆 排泄-分泌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肠道一过性线虫感染致持续性肠运动功能紊乱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洪 段丽萍 +3 位作者 朱元莉 叶嗣懋 杨燕琳 温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 :研究SD(Sprague Dawley)大鼠肠道旋毛虫感染及自愈后肠道运动功能 (结肠远端压力测定及胃肠道通过时间 )的变化 ,探讨肠道一过性感染在肠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云南大理株旋毛线虫幼虫灌胃感染成年雄性SD大鼠 ,利用肠道组... 目的 :研究SD(Sprague Dawley)大鼠肠道旋毛虫感染及自愈后肠道运动功能 (结肠远端压力测定及胃肠道通过时间 )的变化 ,探讨肠道一过性感染在肠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云南大理株旋毛线虫幼虫灌胃感染成年雄性SD大鼠 ,利用肠道组织形态学评定肠道炎症的变化和恢复。实验动物分为 :感染后 1 4、4 2、5 6d各组与同龄非感染对照组。所有大鼠均行结肠远端压力测定和胃肠道通过时间检查。结果 :(1 )大鼠旋毛虫感染后 1 4d肠道炎症最重 ,5 6d恢复正常 ;(2 )感染急性期结肠动力活跃 ,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给予结肠远端扩张性刺激 ,结肠测压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3)感染自愈后结肠在静息状态及小容量 (1mL)扩张刺激时 ,压力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较大容量 (2mL)扩张刺激时 ,结肠远端收缩时间及收缩波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 ,部分指标与急性期相比有所恢复 ,但仍高于对照组 ;(4 )与对照组比较 ,感染期及自愈后钡条在大鼠肠道分布弥散 ,胃肠道通过时间延缓。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肠运动功能 旋毛线虫 肠道病毒感染 组织形态学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弓形虫和旋毛虫液相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朋欣 张子群 +3 位作者 路义鑫 韩彩霞 李晓云 宋铭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为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食品中弓形虫和旋毛虫的液相基因芯片方法,本研究以弓形虫B1基因和旋毛虫18S rD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探针和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建立一种基于双重PCR的液相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为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食品中弓形虫和旋毛虫的液相基因芯片方法,本研究以弓形虫B1基因和旋毛虫18S rD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探针和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建立一种基于双重PCR的液相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约180bp和90bp处分别扩增出目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弓形虫和旋毛虫的相关基因一致性分别为99.47%和100%;液相基因芯片对单重PCR产物和双重PCR产物的检测结果一致,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应用该方法检测弓形虫和旋毛虫变异系数(CV%)均在7%以内;灵敏度分别为65.6ng/mL和39.06ng/mL,比琼脂糖凝胶电泳灵敏高约8倍;模拟污染试验准确率达98%以上。本研究建立的液相基因芯片检测食品中弓形虫和旋毛虫的方法具有高效、灵敏和特异等优点,为食源性寄生虫的检测和监控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基因芯片 弓形虫 旋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