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构造带WFSD-2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蕾 孙知明 +10 位作者 李海兵 赵来时 曹勇 叶小舟 王雷振 王焕 何祥丽 韩帅 白明坤 葛成隆 赵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5-239,共15页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灌杂岩体 断层岩 磁化率 地震活动 龙门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富森 李政文 +4 位作者 张华军 陶正喜 刘定锦 蒲平文 徐明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9,5,共3页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2003年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广元地区开展的“变线元多线(宽线)剖面采集”试验,于龙门山“前、后山带”获得了相当好的地震反射剖面,在推覆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型背斜构造。从山前带的东边界开始,这一隐伏构造带向西延展的宽度在25 km以上,直到后山带的中段。隐伏构造的发现,使近期在该区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希望成为现实。文章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式对宽线剖面进行综合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解析了龙门山构造北段的变形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综合解释 推覆构造 地震反射资料 地震反射剖面 断层相关褶皱 2003年 大型油气田 地理条件 地震勘探 构造形态 油气资源 广元地区 背斜构造 隐伏构造 理论模式 研究成果 区域地质 推覆带 断裂带 前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区域稳定性探讨 被引量:18
3
作者 余团 何昌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8-383,共6页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地震地质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及新构造活动特征 ,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区域稳定性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而断裂带又以韧性切变形为主 ,蠕滑运动为特征 ,决定该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区域稳定性 地震活动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向西南延伸的遥感影像证据及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晓雪 吴中海 +3 位作者 李家存 周春景 李凯 王继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8-567,共20页
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 ETM、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向南延... 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 ETM、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向南延伸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分散现象,整个断裂带逐渐展宽,主要包括5条断裂带且其中包含多条次级断裂,至最南端被北西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带阻挡。其中活动性较为明显的断裂自西向东主要有4条:泸定断裂、天全断裂、芦山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前两者是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分支,而后两者是安县—灌县断裂的南延部分。由于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构造变形被分解至多条次级断裂上,导致单条断裂错断地表的活动迹象明显变弱,因此单条断裂的潜在发震频率和强度也将相应变小,但潜在震源区会更为分散。结合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认为,未来应注意泸定和雅安2个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及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遥感解译 活动断裂 潜在震源区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 被引量:2
5
作者 叶小舟 孙知明 +4 位作者 李海兵 曹勇 张蕾 王雷振 赵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1-978,共8页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构造校正后的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_s=42.3°,倾角I_s=12.6°,α_(95)=9.4°;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_p=219.3°E,纬度λ_p=42.9°N,d_p/d_m=4.9°/9.6°,古纬度plat=6.4°。对比稳定的四川盆地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获得龙门山构造带相对于稳定四川盆地发生了1.2°±4.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为此从构造古地磁角度,提出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自早三叠世以来,在动力学上已是统一的构造单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早三叠世 古地磁学 四川盆地 构造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被引量:57
6
作者 邓康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490,共6页
据盆山耦合关系,以四川盆地西缘须家河组沉积特点,推演出龙门山在印支期的变形分为三期,自北而南发生幕式递进冲断推覆构造。印支早幕发生在须二时期,构造变形局限于龙门山北段的北部后龙门山;印支中幕发生在须四时期,构造变形域局限于... 据盆山耦合关系,以四川盆地西缘须家河组沉积特点,推演出龙门山在印支期的变形分为三期,自北而南发生幕式递进冲断推覆构造。印支早幕发生在须二时期,构造变形局限于龙门山北段的北部后龙门山;印支中幕发生在须四时期,构造变形域局限于龙门山中段以北地区;印支晚幕发生在须家河期末,是本区变形强度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期。四川盆地西部普遍缺失瑞替期沉积,并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构造递进变形 变形时序 龙门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 被引量:9
7
作者 林茂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6-370,共5页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紧密相关。构造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控制了大地震的主要范围和余震范围。构造带的推覆构造特征很可能控制了地震震源深度、震中区与烈度区的不同位等特征。构造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和次要断裂的发育程度及地形条件...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紧密相关。构造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控制了大地震的主要范围和余震范围。构造带的推覆构造特征很可能控制了地震震源深度、震中区与烈度区的不同位等特征。构造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和次要断裂的发育程度及地形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的主要原因,余震及天气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重复率高、延续时间长的重要因素。灾后重建工作应充分考虑这些地质与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龙门山构造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迎 李江海 +1 位作者 马昌明 宋珏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0-860,共11页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记录颗粒运动状态,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记录颗粒运动状态,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离散元数值模拟 下地壳异质性 地壳厚度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汶川、芦山强震关系
9
作者 王绪本 张刚 +5 位作者 周军 李德伟 罗威 胡元邦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4-1995,共12页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可靠的电性结构,并通过与已有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该低阻异常带沿龙日坝断裂—岷山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分布,形成松潘—甘孜地块向扬子地块俯冲的深部动力学模式,通过统计研究区的历史强震,发现震源主要沿低阻异常带东侧分布,同时,低阻异常带也是低速度、低密度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可能是扬子地块的西缘边界;(2)青藏高原物质东移过程中,受到克拉通型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龙门山构造带表层块体和物质发生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物质向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深部俯冲,印支运动晚期,扬子古板块持续向华北板块俯冲,在上述构造运动作用下,呈现出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状构造;(3)根据电性结构推断,芦山地震受到深部上里隐伏壳幔韧性剪切带向上扩展的影响,构成芦山地震的深部主要动力来源;汶川地震的发生,在龙门山南段形成应力加载区,是触发或加快芦山地震孕育发生的另一个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汶川地震 地震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精细化勘察及减灾选线
10
作者 周航 陈明浩 +5 位作者 张广泽 陶玉敬 宋章 袁传保 刘瑶 鲁金林 《铁道工程学报》 2025年第6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总结隧道典型地质灾害特征,并提出艰险山区铁路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选线原则。研究结论:(1)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特点,隧址区主要地质灾害为高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滑崩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热害、岩溶及岩溶水、高瓦斯及硫化氢有害气体等;(2)基于“天空地井试信”平台技术,创建了川西北山区“四极三高五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时速200 km高标准铁路的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高了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勘察水平及精度;(3)针对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总结了基于外生不良地质分区、内生不良地质分级的减灾选线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不良地质选线关键技术体系;(4)本研究成果可为艰险山区复杂隧道精细勘察及减灾选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复杂 隧道群 典型地质灾害 精细化勘察 减灾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杨克明 朱彤 何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85-693,700,共10页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可以划分茂汶韧性剪切带、龙门山叠瓦冲断构造带和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可以划分为前山带和隐蔽带两个亚带,具备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对于前山带,相对稳定的构造部位和良好...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可以划分茂汶韧性剪切带、龙门山叠瓦冲断构造带和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可以划分为前山带和隐蔽带两个亚带,具备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对于前山带,相对稳定的构造部位和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是主控因素。对于山前隐蔽带,古今构造叠合、相对活动的构造和裂缝发育部位是主控因素。据此预测出关口-水口场隐伏断裂带上盘的磁峰场断高带,高家场、水口场、油榨坨、石板滩构造带和下盘的平落坝,邛西、大邑、鸭子河背斜是勘探天然气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隐蔽带 磁峰场断高 龙门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红星1井天然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跃明 白晓亮 +8 位作者 易海永 刘冉 马华灵 韩嵩 闫柯 彭思桥 陈延贵 王尉 钟佳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近期风险探井——红星1井首次钻穿龙门山推覆构造体,揭示推覆带下盘存在原地构造,并且在中二叠统栖霞组测试获得12.66×10^(4)m^(3)/d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探究该风险...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近期风险探井——红星1井首次钻穿龙门山推覆构造体,揭示推覆带下盘存在原地构造,并且在中二叠统栖霞组测试获得12.66×10^(4)m^(3)/d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探究该风险探井天然气勘探突破所蕴含的油气地质意义,基于该井所获丰富的钻探资料,重建了推覆体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线束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恢复了龙门山前山带构造模式,进而剖析了川西龙门山复杂构造带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具有“逆掩推覆、直立倒转、原地系统”3段叠加式地质结构,前山带推覆冲断带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受断层控制,具有重复倒转的特征;(2)推覆体下盘栖霞组钻遇地层和岩性组合与山前带双鱼石地区特征相同,均为台缘滩相沉积,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分布,进一步证实了该区原地构造带台缘相带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连片大面积分布;(3)龙门山复杂构造带具备“多源供烃—断裂输导—侧向对接—隐伏保存”的油气成藏条件,红星1井测试结果证实,该复杂构造带前山带和山前带均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区带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星1井 龙门山构造带推覆体 推覆带下盘原地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工业气流 台缘带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重力滑脱作用形成挤压性构造的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京都 李忠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在晚印支早期阶段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机制,以及在此机制下的重力滑脱作用形成局部挤压环境的可能性。通过以重力为动力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在板内的差异隆升背景下可以导致重力滑脱作用发生,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在... 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在晚印支早期阶段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机制,以及在此机制下的重力滑脱作用形成局部挤压环境的可能性。通过以重力为动力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在板内的差异隆升背景下可以导致重力滑脱作用发生,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在滑脱体前缘形成挤压性构造变形可能性是存在的。结合龙门山构造带前人的研究资料和国内外近年相关研究成果,龙门山构造带的形成过程可能是在晚印支早期历经了拉张性构造环境后叠上冲推覆过程,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重力滑脱 龙门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测井精细解释方法分析龙门山前缘南段典型构造的广义地层压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有成 凌忠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共3页
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南段的前缘坳陷分布了众多的北东向构造,2000年以来各个构造钻井问题表现相当复杂,井漏、井眼垮塌事故给钻井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导致钻井周期的增加。利用测井精细解释方法分析了龙门山前缘南段典型构造的孔隙压力、破... 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南段的前缘坳陷分布了众多的北东向构造,2000年以来各个构造钻井问题表现相当复杂,井漏、井眼垮塌事故给钻井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导致钻井周期的增加。利用测井精细解释方法分析了龙门山前缘南段典型构造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及其特征,结合实钻资料剖析了该地区主要的钻井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保持井眼稳定、提高钻速的技术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三压力测井解释 井眼稳定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被引量:79
15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龙锋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和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与汶川主震破裂范围、M_S≥5.0余震分布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绵竹茂县段与江油—平武段具有远低于区域平均值的显著异常低b值、低a值、相对较高a/b值以及较小复发间隔T_r值的参数值组合,反映这两个断裂段在汶川主震之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且发生强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段落.这两个段落成为汶川主震破裂的中心段落和破坏严重的地段;②汶川地震前,位于前述两断裂段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北川段具有较高的b值与a值、较低a/b值的参数值组合,显示出应力积累水平不高的状态.汶川主震后,北川断裂段的余震强度与频度均偏低,缺少M_S≥5.0的余震;③地震活动性参数与视应力显示汶川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的应力积累水平明显低于中-北段,这种差异可能与汶川主震破裂沿断裂带中-北段呈北东向单侧扩展有关.另外,地震活动性参数值组合也反映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岷构造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性参数 视应力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前陆大川-丹棱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6
作者 余文鑫 陈应涛 +3 位作者 张国伟 鲁如魁 张欢 李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9,共14页
龙门山南段前陆盆地作为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盆-山耦合关系的具体响应,其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加改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形成与演化。本文基于横跨龙门山南段前陆的大川-丹棱剖面,通过野外构造解析... 龙门山南段前陆盆地作为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盆-山耦合关系的具体响应,其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加改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形成与演化。本文基于横跨龙门山南段前陆的大川-丹棱剖面,通过野外构造解析和岩石磁组构特征,对前陆构造变形开展精细研究。构造解析揭示,剖面上发育一系列与双石断裂带走向近平行的宽缓褶皱和浅层逆冲断层,褶皱表现为北西翼较缓,而南东翼相对较陡,轴面略向NW倾的不对称特征。磁组构特征揭示,剖面中岩石具低磁化率和典型的沉积岩三轴磁化率椭球体的特征,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形为主,整体反映出弱变形的特征,与褶皱作用前的平行层缩短(LPS)相关;最大磁化率主轴(Kmax)优势方位为NE-SW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平行,主要反映了NW-SE向挤压作用。剖面还发育有磁面理与地层层面斜交、磁线理与地层走向斜交两类非典型磁组构,前者是褶皱作用中层间平行简单剪切的产物,后者则是构造叠加的产物。通过磁组构反映的应变分析结果,厘定出龙门山南段前陆中生代晚期主要受到NW-SE向挤压,与新生代的挤压应力方向呈小角度斜交,且挤压作用所产生的透入性应变到达了熊坡背斜南东翼以东地区,该认识为进一步深入认识龙门山构造带的发展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前陆盆地 磁组构 平行层缩短(LPS) 透入性应变(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季生 高锐 +5 位作者 曾令森 李秋生 管烨 贺日政 王海燕 卢占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2-578,共7页
本文通过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的区域重、磁场特征,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产状等特征,探讨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环绕青藏高原的重力梯度带的一部分.其对应密度分界面向西北方向倾斜,向下延深数十公里,切穿莫霍面.推... 本文通过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的区域重、磁场特征,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产状等特征,探讨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环绕青藏高原的重力梯度带的一部分.其对应密度分界面向西北方向倾斜,向下延深数十公里,切穿莫霍面.推测密度分界面分为两段,深部较陡的为岩石圈块体的边界,浅部较缓.基底隆起与凹陷的界线大体与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一致.由西部的岩石圈块体的边界至东部在地表的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之间的距离约为40-50 km.隶属于中上地壳脆性变形层的地质体由岩石圈块体界线沿缓倾的密度界面推覆至地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处,在此过程中伴随岩层破碎,从而发生地震.龙门山构造带主要部分位于负磁异常区,这种反磁化和退磁的现象,可能与逆冲推覆作用所引起的深部岩层倒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坟川地震 重力异常 重力梯度带 磁异常 岩石圈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荣军 李勇 +9 位作者 苏金蓉 王世元 何玉林 孔军 梁明剑 廖华 李建亮 亢川川 黄成程 汤才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370,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龙门山构造 发震构造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7 位作者 刘战庆 李瑞保 丁仨平 张晓飞 陈国超 刘智刚 陈有 王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龙门山构造 南华纪—早古生代 沉积环境 裂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朝繁 潘纪顺 +2 位作者 王夫运 田小峰 冯建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7,共7页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带内逆掩断层发育,低速高导层缺失,表现为高阻基底。西侧川西高原的Pn波速度较低(7.6~7.8krn/s),东侧四川盆地较高(8.0~8.2krn/s),低的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可能意味着川西高原壳幔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热交换过程,中上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有可能成为龙门山L形的滑脱面,为龙门山中上地壳内浅源地震的孕育提供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 汶川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深部结构 低速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