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的结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鲁人齐 何登发 +4 位作者 John Suppe 马晓鸣 桂宝玲 王明健 高金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7-1010,共14页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存在多套滑脱层,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征。浅层滑脱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T_3~x3)的碳质页岩夹煤层,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存在多套滑脱层,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征。浅层滑脱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T_3~x3)的碳质页岩夹煤层,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五段(T_1j^(4-5))的膏岩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冲起构造和构造楔;深层为下寒武统的泥页岩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和滑脱褶皱。该区滑脱断层所控制的地层变形和缩短量各不相同,其中三叠系上统缩短量最大,大于30 km;三叠系下统至古生界地层缩短量约为14.5 km;侏罗系以上的地层缩短量则较小。研究区内的通济场断裂(F_3)为印支末期形成的一套逆冲断层组,其下部交于下寒武统滑脱层,深度约为10 km;关口断层(F_4)和彭县断裂(F_5)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形成的逆冲断层,下部交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滑脱层,深度大约为8~10 km。这些断层以前展的方式破裂,并且长期活动。龙门山中段自中生代以来存在多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诺利末期、印支晚幕、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龙门山活动最强烈的两个阶段,在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表现为大量断裂的长期活动,地壳缩短和龙门山快速隆升,并形成多种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滑脱断层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演化 龙门山中段 龙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楔的发现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动力学机制的约束 被引量:10
2
作者 鲁人齐 何登发 +5 位作者 John Suppe 管树巍 马晓鸣 王明健 桂宝玲 高金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105,共13页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楔 几何模型 运动学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郭兵 刘树根 +3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孙玮 田小彬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地质演化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三维构造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振南 鲁人齐 +4 位作者 徐锡伟 何登发 蔡明刚 李英强 罗佳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4-959,共16页
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三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 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三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题尚不明确。文中利用多条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对彭县隐伏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三维断层模型;同时根据断层相关褶皱与褶皱调节断层原理,对彭县隐伏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前的浅层构造变形与中下三叠统的滑脱层f 1密切相关。该滑脱层一直向E延伸至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彭县隐伏背斜为该滑脱层f 1之上的低角度断层转折褶皱,彭县隐伏断裂则发育在彭县隐伏背斜膝折带的前翼,是一条高角度(50°~60°)的逆断裂,走向NE-SW,总长约50km;彭县隐伏断裂与龙门山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并不相连,非同一条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与彭县隐伏背斜褶皱轴的走向一致且断距较小,该断裂的形成与背斜前翼褶皱变形有关,分析认为是一条褶皱调节性断层。文中系统地揭示了彭县隐伏活动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进一步分析断层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解释 彭县隐伏断裂 断层转折褶皱 褶皱调节性断层 三维模型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邓涛 李勇 +1 位作者 王伟明 颜照坤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利用野外岩石露头、钻井岩心、镜下薄片和测井曲线等地质资料,研究龙门山中段逆冲推覆体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砂体沉积古环境以及砂体发育过程,还原了古地理条件在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须... 利用野外岩石露头、钻井岩心、镜下薄片和测井曲线等地质资料,研究龙门山中段逆冲推覆体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砂体沉积古环境以及砂体发育过程,还原了古地理条件在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须家河三、四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扇三角洲2类沉积砂岩,且煤矿富集层位,高品位烃源岩也较为发育。因此,对这一区域须家河组砂体的研究,不仅是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古沉积环境的恢复,也是对该区域煤藏和油气资源的远景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砂体类型 沉积环境 须家河组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汶川M_S8.0地震同震破裂断层识别及其浅、表构造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鲁人齐 何登发 +3 位作者 John Suppe 孟征 高金尉 贺鸿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7-619,共13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是该地震产生的第二大地表破裂带。综合应用地质、钻井以及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利用横贯前山带的多条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对彭灌断裂带产生同震破裂的断层进行准确识别和解...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是该地震产生的第二大地表破裂带。综合应用地质、钻井以及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利用横贯前山带的多条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对彭灌断裂带产生同震破裂的断层进行准确识别和解释。研究表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断裂带是一套由3条主要断层和次级广泛发育的断裂组合构成,浅层表现为叠瓦构造样式,断裂之间发育小型双重构造。汶川M_S8.0地震在彭灌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是由该断裂带前缘③号主断层活动产生的。彭灌断裂整体看上陡下缓,为轴面多次转折形成断坪一断坡式组合样式。分析认为彭灌断裂初步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晚侏罗世之后大规模逆冲推覆,新生代继续活动,是多期次继承性断层。根据浅表地质主要断裂构造以及同震地表破裂特征,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沿走向可分为白鹿和汉旺两个次级构造段。对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的浅、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前山带主要断裂构造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解释 轴面分析 地表破裂 同震破裂断层 彭灌断裂带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赋存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2 位作者 王国芝 邓广军 吕志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6-29,共4页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园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其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构造特征 隐伏构造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胡新伟 邓江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推覆构造 喜马拉雅期 龙门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层序地层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89-96,共8页
龙门山中段白石 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 ,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 ,并归之于 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 龙门山中段白石 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 ,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 ,并归之于 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区内泥盆系总体为一套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 ,埃姆斯早期存在深水盆地环境 ,中泥盆世早期盆地呈西深东浅的沉积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泥盆纪 层序地层 地层格架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中段地区泥盆纪的双壳类化石 被引量:1
10
作者 苟宗海 石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135-142,共8页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的双壳类,因腕足类的繁盛排斥而相对贫乏,研究者较少。刘协章(1988)描述了江油甘溪、北川一带的泥盆纪双壳类18属49种,大部分为新属种,并划分出3个组合带1个顶峰带。笔者在进行1∶5万都江堰幅区...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的双壳类,因腕足类的繁盛排斥而相对贫乏,研究者较少。刘协章(1988)描述了江油甘溪、北川一带的泥盆纪双壳类18属49种,大部分为新属种,并划分出3个组合带1个顶峰带。笔者在进行1∶5万都江堰幅区调工作时,于都江堰市虹口乡九甸坪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龙门山中段 甘溪组 泥盆纪 观雾 下泥盆统 九甸坪 中泥盆统 龙门地区 类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11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4 位作者 孙鑫喆 谭锡斌 李康 康文君 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9-1941,共13页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地;探槽剖面揭示距今约1500a之前在山前断裂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表破裂型事件,而该断裂未来具备发生强震的潜势.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年代学分析显示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大于0.36mm/a,其与龙门山中段主干断裂活动强度相当,说明龙门山山前断裂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变形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前断裂 断错地貌 探槽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松岭铜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形成环境研究
12
作者 杨钻云 施泽进 +2 位作者 钟康惠 陈波 刘珂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7,共8页
在搜集前人相关测试数据,对龙门山中段马松岭矿区出露广泛的变火山岩及其准同期变辉绿岩、赋矿火山-沉积围岩进行补充采样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马松岭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主体为变岛弧钙碱系列,含少量变大洋岛碱性玄... 在搜集前人相关测试数据,对龙门山中段马松岭矿区出露广泛的变火山岩及其准同期变辉绿岩、赋矿火山-沉积围岩进行补充采样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马松岭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主体为变岛弧钙碱系列,含少量变大洋岛碱性玄武岩和变正常沉积岩,形成环境为张裂岛弧;彭州式铜矿可能是在VMS型矿胚基础上经后期改造而成;与火山沉积岩系准同期的变辉绿岩为岛弧拉斑系列,因受到不断成熟的过渡壳物质混杂,而主体显高铝系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彭州式铜矿 马松岭矿区 变火-沉积岩系 变辉绿岩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2008年)总目次
13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5-712,共8页
关键词 刘树根 陈洪德 龙门山中段 储层特征 储集层特征 沉积微相 沉积相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郑荣 沉积体系 川西前陆盆地 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学报 连续出版物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