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被引量:102
1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2 位作者 董永胜 曾庆高 黄小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1,共9页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 古特提斯洋 冈瓦纳大陆北界 羌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的建立及意义——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金恒 胡培远 +3 位作者 李才 解超明 范建军 于云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673,共7页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年龄为251.4±2.4Ma,同时结合该地区已测得的254Ma的^(206)Pb/^(238)U年龄,证实这套浅变质岩系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并非传统意义的展金组。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将天泉山、屏风岭一带的浅变质岩系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天泉山组的发现和建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该区的地层系统,而且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首次发现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洋盆地层记录,为进一步丰富和研究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 天泉山组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吉塘板块缝合带与青藏高原冈瓦纳北界 被引量:125
3
作者 李才 黄小鹏 +4 位作者 翟庆国 朱同兴 于远山 王根厚 曾庆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47,共12页
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北界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羌塘地区成为解决冈瓦纳北界问题的关键地区。根据对缝合带的研究,青藏高原发育三条大规模的印支期缝合带,并将青藏高原分为三大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以北为塔里木—... 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北界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羌塘地区成为解决冈瓦纳北界问题的关键地区。根据对缝合带的研究,青藏高原发育三条大规模的印支期缝合带,并将青藏高原分为三大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以北为塔里木—华北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之间为扬子板块,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以南为冈瓦纳板块。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是发育在扬子板块内部的印支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发育在冈瓦纳大陆框架下新特提斯阶段的缝合带,构不成冈瓦纳北界。文中简要介绍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的基本事实,着重阐述该缝合带对冈瓦纳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基底、沉积盖层与生物地理、沉积建造和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制约。在青藏高原印支期主要板块缝合带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的北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龙木错-双湖-吉塘 板块缝合 冈瓦纳大陆北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发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
4
作者 范建军 李才 +3 位作者 彭虎 毛文朋 许伟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0-1695,共6页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沟洋岛、屏风岭洋岛的洋岛组分齐全,见玄武岩、灰岩、砾岩、硅质岩等,其他洋岛的洋岛组分不全。天泉群岛与展金组复理石沉积为整合接触,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天泉群岛的厘定,说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大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仍具有成熟的洋壳。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演化内容,为反演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天泉群岛 洋岛岩石组合 展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景文 李才 +3 位作者 胡培远 解超明 彭虎 江庆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0-1758,共9页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花岗闪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岩石样品中的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可见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值,为典型的岩浆成...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花岗闪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岩石样品中的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可见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值,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样品锆石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年龄为211.0Ma±1.8Ma,表明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iO2、Al2O3,富碱,低TFe2O3、TiO2的特征,A/CNK值为0.97~1.04,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配分曲线右倾,伴随较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Nb、Ta、Ti、P亏损和Rb、Th、U、K、Pb富集的特征;样品点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落入碰撞型花岗岩区。初步分析,其岩浆来源可能为幔源岩浆底侵使古老地壳发生熔融。此碰撞型花岗闪长岩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碰撞的时限提供了一定的岩石学约束,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兼论原-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被引量:92
6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4 位作者 李才 董永胜 朱弟成 袁四化 朱同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45-2056,共12页
位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的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主要由辉石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对堆晶辉长岩中锆石的矿物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堆晶辉长岩中发育3种内部结构特征的锆石晶体,锆石Th、U... 位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的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主要由辉石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对堆晶辉长岩中锆石的矿物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堆晶辉长岩中发育3种内部结构特征的锆石晶体,锆石Th、U含量和Th/U值揭示了同一岩浆系统中结晶形成的岩浆锆石。获得堆晶辉长岩SHRIMP锆石U-Pb谐和年龄461Ma±7Ma(MSWD=1.3)、431.7Ma±6.9Ma(MSWD=0.54),分别代表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原-古特提斯洋扩张过程中早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阶晚期)、晚期(早志留世Telychian阶中期)的岩浆作用事件。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具有MORB的特征,代表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残存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也是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目前为止认知时代最早的原-古特提斯洋壳的残迹。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确定及其年代学的约束,使得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时代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并推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南羌塘古生代增生楔及其中生代盆地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巨型缝合带,晚古生代原-古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导致了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火山岩、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和大洋俯冲型榴辉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缝合 -古特提斯洋 堆晶辉长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堆晶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天羽 李才 +3 位作者 苏犁 解超明 吴彦旺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62-1672,共11页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ICP-MS定年的锆石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12个测试点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7Ma±3.4Ma,表明日湾茶卡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日湾茶卡蛇绿岩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内一处新的早古生代洋壳残片,将为进一步揭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 羌塘中部 日湾茶卡 堆晶辉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吉塘变质杂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奇 王长明 +4 位作者 杜斌 贺知成 祝佳萱 杨立飞 石康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3-1446,共24页
藏东羌塘地块变质基底的时代归属和构造演化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段出露的由酉西群和吉塘群组成的吉塘变质杂岩体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酉西群变质岩和吉塘群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 藏东羌塘地块变质基底的时代归属和构造演化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段出露的由酉西群和吉塘群组成的吉塘变质杂岩体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酉西群变质岩和吉塘群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吉塘变质杂岩体的基底主要由中-新元古代的变沉积岩组成,其中酉西群岩性主要为云母绿泥钠长片岩,吉塘群则以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和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它们具有高Si O2、高Al2O3、富Fe OT、贫碱和贫钙的特征。微量元素均显示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而Zr、Hf、Th、U等轻度富集则说明其源区更富集长英质组分而贫镁铁组分。碎屑锆石均为岩浆成因,年龄峰值范围为560~600Ma、808~865Ma、925~997Ma和1071~1119Ma,代表变质基底的年龄主要由泛非期和格林威尔造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在560Ma的沉积时代之前,源区可能发生有4次岩浆事件。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组成指示酉西群和吉塘群原岩分别以泥砂质沉积岩和长英质粘土岩及砂砾岩等副变质岩为主。吉塘变质杂岩体所在的南羌塘地块与喜马拉雅地块和拉萨地块具有相近的物源区,故而认为南羌塘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期间可能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龙木错-双湖缝合 吉塘变质杂岩体 -新元古代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高压变质带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才 董永胜 +2 位作者 翟庆国 于介江 黄小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5,共9页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00km的高压变质带。羌塘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和榴辉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中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3~215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43~217Ma。估算蓝片岩的变质温度为410~460℃,变质压力为0.67~0.75GPa;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不超过500℃,压力为1.56~2.35GPa。羌塘高压变质岩定年研究结果确定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最终碰撞闭合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羌塘高压变质带是冈瓦纳与欧亚大陆汇聚事件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高压变质 龙木错-双湖缝合 构造意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地区发现榴辉岩 被引量:23
10
作者 董永胜 李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97-1200,共4页
果干加年山位于羌塘中部的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内,出露有蛇绿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等。新近在该区发现了榴辉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矿物粒度极细,仅为0.05~0.1mm,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 果干加年山位于羌塘中部的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内,出露有蛇绿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等。新近在该区发现了榴辉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矿物粒度极细,仅为0.05~0.1mm,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初步研究表明,榴辉岩相变质温压条件为470~520℃、2.21~2.51GPa,属于低温型榴辉岩。该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对探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质作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果干加年山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拉地区尕羊晚二叠世碰撞型花岗岩的确定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祁生胜 王毅智 +3 位作者 何世豪 宋生春 祁正林 王福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35,共10页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北侧,沿青海省囊谦县尕羊及其以西,新发现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的晚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侵入体。其岩性为中细粒含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以酸性程度高、富硅、富碱、富铝及非常高的稀土含量为特点,岩石的铝过饱和指...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北侧,沿青海省囊谦县尕羊及其以西,新发现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的晚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侵入体。其岩性为中细粒含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以酸性程度高、富硅、富碱、富铝及非常高的稀土含量为特点,岩石的铝过饱和指数ASI平均值达1.166,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分子平均为5.08,为典型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其岩石类型相当MPG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ΣREE高达466.55×10-6~682.80×10-6,具有强的Eu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06,微量元素含量富不相容元素(LILE),贫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典型的S型花岗岩的特征,与冈底斯碰撞花岗岩特征近一致,构造分析相当于Maniar花岗岩分类中的CCG花岗岩(大陆碰撞花岗岩)。在尕羊正长花岗岩中获得了251.4±0.6Ma的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与在乌兰乌拉湖-澜沧江结合带内获得的251.5±2.6Ma和249±49Ma热年代信息一致,反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可能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乌兰乌拉湖-澜沧江结合带陆-陆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地区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 晚二叠世 碰撞型 过铝质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志留纪大型古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识别及其意义
12
作者 夏军 王陆太 +3 位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鲁如魁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7-1275,共9页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湖泊、沼泽等微相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晚志留世大型三角洲沉积的发现,海陆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龙木错以东的五指山等地中上泥盆统不整合于奥陶系—志留系之上,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侧受到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与羌塘南部地区的沉积建造存在截然的差异。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羌南、羌北的构造演化,为探讨南、北古大陆的板块边界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 志留系 三角洲沉积 龙木错-双湖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红脊山地区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王 董永胜 +2 位作者 张修政 邓明荣 张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73-1681,共9页
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是由原“猫耳山岩组”解体出来的早古生代基性岩,其对于研究区域上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堆晶辉长岩经历了高级角闪岩相变质,并遭受了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 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是由原“猫耳山岩组”解体出来的早古生代基性岩,其对于研究区域上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堆晶辉长岩经历了高级角闪岩相变质,并遭受了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SiO2含量为44.7%~46.2%,MgO为7.05%~8.48%,Mg^#值为51.02~53.90,相容元素Cr含量为168×10-^6~288×10^-6、Ni为60×10^-6~103×10^-6,远低于原生玄武质岩浆,反映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经历了一定程度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部分样品微量和稀土元素显示出OIB的特征,另一部分显示E-MORB的特征。因此,该变质堆晶辉长岩的原岩应形成于受洋中脊中轴型地幔热柱叠加的洋中脊,其可能为红脊山地区早古生代的大洋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 羌塘 地球化学 早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中部亚丹高压变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泉 王根厚 +5 位作者 方子璇 王后 陈贤 郑艺龙 范正哲 高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5-798,共24页
羌南和羌北地块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碰撞对接,标志着古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然而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尤其它的打开时限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南荣玛地区的变质杂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而约束... 羌南和羌北地块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碰撞对接,标志着古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然而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尤其它的打开时限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南荣玛地区的变质杂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而约束古特提斯洋的开、合时限及其关闭后的构造演化特征。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本文首次报道了1件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其加权平均年龄为717±7Ma(n=61,MSWD=1. 9),表明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反映羌南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另获得1件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63±2Ma(n=26,MSWD=1. 9),表明其原岩形成于中侏罗世;获得2件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锆石边部谐和年龄范围分别为267~1349Ma和214~2050Ma;另对片岩中2组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分别获得224. 2±1. 5Ma和223. 9±1. 5Ma的一致坪年龄,暗示区域变质作用可能从~224Ma持续到214Ma之后,且~214Ma的岩浆事件可能形成于碰撞过程中。新元古代和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前者原岩具E-MORB特征,后者原岩趋向于OIB特征。基于区域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推断二者均形成于伸展环境,前者可能形成于陆内伸展背景,响应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后者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响应羌南、羌北地块碰撞结束后的裂解。综合前人与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新元古代中期(~717Ma),某未知陆块可能就已逐渐开始从羌南-印度大陆裂解,导致"古特提斯洋"在ca. 717~517Ma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就已打开;古特提斯洋可能在~224Ma才完成闭合,羌南、羌北陆陆碰撞挤压持续到214Ma之后;中侏罗世区域为裂谷伸展环境,并发育OIB特征的碱性玄武岩和双峰式火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 龙木错-双湖缝合 古特提斯洋 变质杂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西部红脊山地区晚古生代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15
作者 邓明荣 董永胜 +3 位作者 张修政 张乐 许王 柳佳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40-1749,共10页
以变质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对红脊山蛇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主量元素含量与典型的N-MORB非常相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近平坦左倾型配分型式,Eu异常不显著(δEu=1.05~1.16)... 以变质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对红脊山蛇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主量元素含量与典型的N-MORB非常相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近平坦左倾型配分型式,Eu异常不显著(δEu=1.05~1.16)。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也与N-MORB相似,表明变质基性岩源于N-MORB型亏损地幔源区。与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出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和部分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尤其是Nb的亏损较为明显(Nb=1.67×10^-6~2.26×10^-6,平均值为1.97×10^-6),表明本区玄武岩受俯冲带物质的影响,很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弧后盆地次级扩张的大地构造背景,属SSZ型蛇绿岩范畴,为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过程中引发弧后盆地次级扩张的产物。本研究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西部 红脊山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中部独泉沟地区发现青藏高原首例富锰矿
16
作者 罗安波 李才 +1 位作者 彭虎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6-963,共8页
独泉沟锰矿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富锰矿,成矿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Mn平均品位为41.95%,达到了Ⅰ级富锰矿石的品位标准。该锰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复理石碎屑岩内;矿体地表部分为残坡积,残坡积范围... 独泉沟锰矿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富锰矿,成矿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Mn平均品位为41.95%,达到了Ⅰ级富锰矿石的品位标准。该锰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复理石碎屑岩内;矿体地表部分为残坡积,残坡积范围宽20~30m,长约50m。根据产状及结构构造的差异,将研究区锰矿体分为层状锰矿体和脉状锰矿体,二者的矿石矿物皆是硬锰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初步研究认为,独泉沟锰矿是海相热水沉积型锰矿。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首例富锰矿,独泉沟锰矿的发现填补了区内锰矿找矿工作的空白,对其成因的研究能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在区域找矿方面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富锰矿 热水沉积型锰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冈塘错地区早古生代角石化石的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17
作者 李元庆 王根厚 +1 位作者 崔江利 杨运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91-1196,共6页
研究区处于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结合部位的南缘,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从研究区北部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在研究区早古生代地层中发育丰富的角石化石。这套角石化石具有明显的韧性变形特征,角石化石体呈石香肠状,横断面具... 研究区处于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结合部位的南缘,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从研究区北部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在研究区早古生代地层中发育丰富的角石化石。这套角石化石具有明显的韧性变形特征,角石化石体呈石香肠状,横断面具σ型剪切构造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明显的构造置换作用,呈现"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格局,属于典型的非史密斯地层,该认识对于研究区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塘错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 角石变形 非史密斯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