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南昌“3·31”极端大风成因分析
1
作者 李淑璠 王秀明 +4 位作者 刘屹靖 李海俊 樊李苗 俞小鼎 汤欢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9-628,共20页
2024年3月31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出现极端对流性强风天气,发生某高楼三位人员坠亡事件。本研究主要基于南昌SA型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分析了高楼人员坠亡地(即事发楼栋)附近的风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在事发时段,波型线... 2024年3月31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出现极端对流性强风天气,发生某高楼三位人员坠亡事件。本研究主要基于南昌SA型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分析了高楼人员坠亡地(即事发楼栋)附近的风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在事发时段,波型线状回波中段的弓形回波北端出现了书挡涡旋(bookend vortex),尺度和强度与强中气旋相当。书挡涡旋从事发楼栋上空经过,内部可进一步识别出尺度更小的龙卷涡旋特征(Tornado Vortex Signature,简称TVS)和龙卷残片特征(Tornado Debris Signature,简称TDS),TVS径向速度差超过40 ms^(-1)。基于TVS和TDS分析所得疑似龙卷路径进行灾情调查,结果显示多处具有龙卷灾损特征,包括气旋性旋转的强风、辐合风和树剥皮等,且有石桥被完全吹倒。综上,可以确定事发楼栋附近出现了EF2级左右的龙卷,高楼人员坠亡极有可能是由龙卷引发的。本次过程特殊之处在于,龙卷相关涡旋包括书挡涡旋及其内部镶嵌的位于阵风锋前沿的小涡旋,二者几乎同时出现和增强。基于观测的分析表明,龙卷相关涡旋主要由水平涡度扭转形成,而水平涡度与未及地后侧入流急流下方的低层强垂直切变和阵风锋相关的斜压涡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弓形回波 书挡涡旋 龙卷涡旋特征(TVS) 龙卷残片特征(tds) 灾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22日安徽梅雨期龙卷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祖祥 赵森 +2 位作者 李萌萌 何志新 周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6-844,共9页
通过对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宿州市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探空资料、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蚌埠和阜阳站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的天气背景条件,并探讨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特征。(1)... 通过对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宿州市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探空资料、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蚌埠和阜阳站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的天气背景条件,并探讨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特征。(1)此次龙卷自西向东移动,路径长约60km,持续时间约1小时,强度为EF2级。(2)龙卷发生于梅雨期,在地面锋面和高空急流围成的区域内,位于超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交界的西北象限。探空显示,除了具有2243J/kg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底层丰富水汽之外,环境风速强并且垂直风切变异常偏大是此次过程大气环流背景场中最明显的特征。(3)雷达探测到超级单体钩状回波,中心反射率因子超过55dBZ,但强反射率因子伸展高度偏低,45dBZ伸展高度约7km;35m/s的TVS位于中气旋内部西侧。当龙卷发生于钩状回波的头部时,中气旋和TVS突然增强,直径缩小,底高降低;随后TVS向中气旋中心靠近,即钩状回波头部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4)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到TVS附近Z_(DR)偏低,维持于0dB附近;CC异常偏低,仅有0.7,TDS特征明显,其伸展高度超过2km。钩状回波前侧有超过2dB的Z_(DR)高值弧,其强度和范围逐渐缩小。因此,综合使用双偏振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Z_(DR)和CC产品是对龙卷进行观测识别的有效途径之一。此次过程中,Z_(DR)和K_(DP)产品的高值区分别位于钩状回波前部和后部,表明钩状回波内部水凝物粒子大小、形状、数量分布较为复杂,其中K_(DP)对于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对龙卷的指示意义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龙卷 垂直风切变 双偏振雷达 中气旋 龙卷涡旋特征(TVS) 龙卷碎片特征(t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