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内镜切除腺样体手术后引起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1例
1
作者 陈合新 蒋爱云 +1 位作者 雷文斌 文卫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9-499,共1页
患儿,男,13岁。因睡眠打鼾3年入院。体检: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ECG、胸部X线片均正常。专科检查:咽部黏膜光滑,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鼻内镜检查,腺样体阻塞后鼻孔90%以上。诊... 患儿,男,13岁。因睡眠打鼾3年入院。体检: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ECG、胸部X线片均正常。专科检查:咽部黏膜光滑,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鼻内镜检查,腺样体阻塞后鼻孔90%以上。诊断:鼾症,腺样体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 鼻内镜切除 纵隔气肿 皮下气肿 术后引 肝肾功能 胸部X线片 内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区肿瘤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后近期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鑫 王晓澍 +2 位作者 钱澳 陈松 霍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后近期(术后30 d以内)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死亡病例,分析死亡原因...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后近期(术后30 d以内)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死亡病例,分析死亡原因,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共1635例,其中包括内镜下经鼻蝶入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TA)1470例,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extend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ETA)165例。术后近期死亡9例,死亡率0.55%(9/1635)。死亡原因包括:①术区出血及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残余肿瘤出血及术区血肿2例);②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血行感染1例);③下丘脑损伤1例;④血管损伤1例;⑤癫痫持续状态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3 cm、肿瘤质地坚韧、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脑脊液漏、术后顽固性脑脊液漏、肿瘤残余、EETA可能与术后患者死亡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脑脊液漏为ETS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鞍区肿瘤患者术区出血及血肿、颅内感染、血行感染为ETS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术中脑脊液漏的患者更易发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内镜切除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48例
3
作者 胡建道 廖建春 +3 位作者 金国荣 吴海如 乐惠飞 胡志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807-807,共1页
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48例。48例术后均无出血、粘连、咽鼓管口损伤、开放性鼻音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行鼻咽镜检查,咽鼓管口区无瘢痕,无腺样体残留,听力正常,耳塞、耳闷消失。48例术后... 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48例。48例术后均无出血、粘连、咽鼓管口损伤、开放性鼻音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行鼻咽镜检查,咽鼓管口区无瘢痕,无腺样体残留,听力正常,耳塞、耳闷消失。4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均无复发。我们认为鼻内镜下治疗腺样体肥大能够较好地避免损伤鼻咽部其他结构,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 中耳炎 窦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尹丽霞 高婷 +2 位作者 钱海鹏 刘燕 陈宝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6-180,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EESBS)患者共... 目的:分析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EESBS)患者共150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基础疾病信息、手术信息、术后信息、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50例手术患者中27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0%;脑脊液培养结果阳性8例,阳性率为29.6%。27例颅内感染患者中18例(66.7%)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发生平均9.28天。23例患者(85.2%)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22例患者(81.5%)颅底重建。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在术前0.5~1.0 h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术中颅底重建、BMI≥25 kg/m^2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筛选EESBS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实现颅内感染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颅底肿瘤切除 颅内感染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形态与肿瘤残余及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建民 周凯 +2 位作者 罗坤 张伟 张庭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性降至鞍区;B型:鞍膈非对称性降至鞍区,垂体柄偏向一侧;C型:鞍膈对称性下降,垂体柄移至鞍背;D型:鞍膈未或仅有轻微下降,垂体柄位置模糊不清。结果 A、B、C、D四型鞍膈的肿瘤残余率、尿崩症发生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69,P=0.011;χ2=11.483,P=0.009;χ2=8.890,P=0.031)。肿瘤残余多见于B、D型鞍膈,肿瘤残余发生率与A、C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Z=-2.409,P=0.016;Z=-2.062,P=0.039;Z=-2.477,P=0.013;Z=-2.245,P=0.025),但B型与D型肿瘤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Z=-0.791,P=0.429)。尿崩症、术中脑脊液漏多见于A、C型鞍膈,发生率与B、D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型与C型尿崩症、脑脊液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0.195, P=0.846;Z=-0.362,P=0.717)。结论鞍膈下降形态可以作为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一个解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 内镜垂体瘤切除 肿瘤残余 尿崩症 术中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凌科技 肖旭平 冯晓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51-52,共2页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资料完整的16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85例(鼻内镜组),常规腺样体刮除术83例(常规组);术后1个月、12个月、3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鼻咽...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资料完整的16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85例(鼻内镜组),常规腺样体刮除术83例(常规组);术后1个月、12个月、3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鼻咽部CT及纤维鼻咽镜。结果术后1个月时,鼻内镜组和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2%和96.3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鼻内镜组和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95.29%和85.54%(P<0.05),异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94%和78.3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 常规腺样体切除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