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棒状杆菌层析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余建国 朱楼英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本研究对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鼠棒状杆菌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制备检测试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获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高(1.6×10^(3)~1.28×10^(4)),特异性和灵敏度好。免疫层析胶体金试纸最低检出限为10^... 本研究对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鼠棒状杆菌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制备检测试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获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高(1.6×10^(3)~1.28×10^(4)),特异性和灵敏度好。免疫层析胶体金试纸最低检出限为10^(-6)CFU/mL,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无交叉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棒状杆菌 单克隆 效价 免疫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棒状杆菌的增菌培养基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洪波 凌秋 +4 位作者 朱玉璞 王衍庆 李丽娅 杜景红 段莲华 《中国畜禽传染病》 CAS CSCD 1994年第4期55-56,共2页
鼠棒状杆菌为小鼠和家兔的常见寄生菌,一般对健康动物的致病力较低,偶可引起假结核病。该菌感染多为隐性,但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实验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影响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为此鼠群中鼠棒状杆菌感染已引起重视,规定除普通... 鼠棒状杆菌为小鼠和家兔的常见寄生菌,一般对健康动物的致病力较低,偶可引起假结核病。该菌感染多为隐性,但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实验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影响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为此鼠群中鼠棒状杆菌感染已引起重视,规定除普通级动物外,其余等级的动物均不得检出该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棒状杆菌 增菌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感染鼠棒状杆菌的调查及检查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红 贾瑞胜 +2 位作者 黄澜 洪瑞珍 蒋观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2年第Z2期91-92,共2页
鼠棒状杆菌是实验大小鼠的常见致病菌,多以隐性感染形式存在,当动物接受免疫抑制剂、射线或食物中泛酸盐缺乏时,可使隐性感染显性化,引起致死性的脓毒血症,造成全身多器官化脓性损害。本菌还可同其他致病微生物合并感染,如沙门氏菌、泰... 鼠棒状杆菌是实验大小鼠的常见致病菌,多以隐性感染形式存在,当动物接受免疫抑制剂、射线或食物中泛酸盐缺乏时,可使隐性感染显性化,引起致死性的脓毒血症,造成全身多器官化脓性损害。本菌还可同其他致病微生物合并感染,如沙门氏菌、泰泽氏菌和鼠痘病毒等。 关于鼠棒状杆菌在实验小鼠中的感染情况国内尚未见详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棒状杆菌 脓毒血症 泛酸盐 常见致病菌 泰泽 实验小 分离率 显性化 生化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唐连飞 周智君 +4 位作者 蔡婧怡 孟芳 魏颖 俞远京 苏志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51-54,共4页
目的建立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方法用脑心浸出液培养基复苏、培养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kutscheri,C.kutscheri)并提取基因组DNA作模板;根据GenBank中C.kutscheri的16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鼠棒状杆... 目的建立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方法用脑心浸出液培养基复苏、培养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kutscheri,C.kutscheri)并提取基因组DNA作模板;根据GenBank中C.kutscheri的16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评价;人工感染昆明鼠,建立小鼠棒状杆菌感染模型,采集肝脏和肾脏,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检测到100个阳性质粒;对小鼠沙门氏菌、肺炎链球菌和巴氏杆菌无交叉反应;全部8个人工感染样本全部检测为阳性。结论建立的鼠棒状杆菌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作为鼠棒状杆菌感染的快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棒状杆菌 PCR检测方法 16S核糖体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清学方法诊断大鼠中鼠棒状杆菌的感染 被引量:1
5
作者 蒋观成 黄澜 郑京晶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4年第1期17-19,共3页
应用微量凝集试验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实验感染鼠棒状杆菌的大鼠进行了血清中抗体滴度变化的测定,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实用性。分别采用分离培养沽、微量凝集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82只普通大鼠进行了鼠棒状杆菌感染... 应用微量凝集试验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实验感染鼠棒状杆菌的大鼠进行了血清中抗体滴度变化的测定,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实用性。分别采用分离培养沽、微量凝集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82只普通大鼠进行了鼠棒状杆菌感染的诊断,结果阳性率分别为0、11.0%和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学 诊断 鼠棒状杆菌 感染 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类实验动物4种常见病原菌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6
作者 席晓霞 孙婧 +3 位作者 郭家熙 张丽娟 刘晓玲 段天林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18-25,共8页
建立一种检测啮齿类实验动物鼠伤寒沙门菌、鼠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常见致病菌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咽拭子和肛拭子等采样方法优化检测流程。试验针对病原菌16S rDNA序列保守区和可变区,通过... 建立一种检测啮齿类实验动物鼠伤寒沙门菌、鼠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常见致病菌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咽拭子和肛拭子等采样方法优化检测流程。试验针对病原菌16S rDNA序列保守区和可变区,通过引物长短差异分别设计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检测各种样本中的病原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四重巢式PCR方法可对同一样品中的4种致病菌模板进行特异性扩增,无交叉反应;多重巢式PCR方法可从标准菌株DNA模板中扩增出待检病原菌DNA片段,而阴性对照组均未能检出;多重巢式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多重PCR方法(≤10-2pg/μL vs≤1 pg/μL);多重巢式PCR方法可从混合感染的样本中特异性地检测出4种致病菌;在实际应用中,多重巢式PCR可检测出病原菌感染的阳性样本,且检出率高于普通多重PCR方法。本试验建立的4种病原菌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动物咽拭子或肛拭子等临床样本中的多种病原菌,与普通多重PCR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省时省力、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巢式PCR 伤寒沙门菌 鼠棒状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