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食用真菌多糖对鼠李糖乳酪杆菌GG增殖及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吴晟峣 叶子坤 +4 位作者 谢唯祎 王怡 欧阳昊天 张程程 马申嫣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目的】探究可食用真菌多糖对鼠李糖乳酪杆菌GG(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增殖及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金针菇多糖(Flarnmulina velutipes polysaccharides,FVP)、银耳多糖(Tremella fueiformls polysaccharides,TFP)、... 【目的】探究可食用真菌多糖对鼠李糖乳酪杆菌GG(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增殖及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金针菇多糖(Flarnmulina velutipes polysaccharides,FVP)、银耳多糖(Tremella fueiformls polysaccharides,TFP)、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 polysaccharides,AAP)、香菇多糖(lentinan,LNT)、猴头菇多糖(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s,HEP)、茯苓多糖(Poria cocos polysaccharides,PCP)这6种可食用真菌多糖作为碳源培养LGG,测定其活菌数变化及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从这6种多糖中选取2种,并按不同质量比添加至LGG发酵乳中,检测发酵乳的pH及质构特性。【结果】TFP组和PCP组的多糖利用率和SCFAs产量均较高。将这2种多糖加入发酵乳中发现,不同质量比对发酵乳产酸的影响较小;但当TFP与PCP质量比较高时,发酵乳的硬度、黏性、内聚力和胶着性显著降低(P<0.05),而当TFP与PCP质量比为1∶1时,发酵乳的黏性最强。【结论】TFP和PCP对LGG的增殖和代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LGG发酵乳中添加质量比为1∶1的TFP和PCP可改善产品的口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用真菌多糖 鼠李糖杆菌gg 肠道益生菌 代谢组学 益生元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GG对大鼠脂多糖应激下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尹龙杰 张雨 +5 位作者 陈舒焕 谷梦影 李洒洒 甄东恒 张薇 张立阳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100,共8页
试验旨在探究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对SD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PS)应激条件下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只体重、日龄相近的健康雄性SD大鼠,前期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LGG组,每组6个重... 试验旨在探究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对SD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PS)应激条件下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只体重、日龄相近的健康雄性SD大鼠,前期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LGG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LGG组大鼠每日灌胃1×10^(8) CFU/mL LGG 2 mL,CON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5 d。试验第14天,分别从CON组和LGG组每个重复中随机挑选1只大鼠,按体重腹腔注射2 mg/kg LPS溶液,分别命名为LPS组和LGG+LPS组,剩余大鼠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大鼠麻醉后解剖,采集血清、回肠,检测抗氧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回肠形态。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GG组料重比有降低趋势(0.05≤P<0.10);LPS应激导致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在LPS应激下LGG预处理可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IgA、IgG、IgM、IL-1β、IL-8和TNF-α含量(P<0.05),显著提高ALB和TP含量(P<0.05);此外,LPS应激还导致血清和回肠黏膜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LPS应激下LGG预处理可显著提高血清和回肠黏膜CAT含量及回肠黏膜T-AOC(P<0.05),显著降低血清和回肠黏膜MDA含量(P<0.05);各组间大鼠肝脏、胸腺和脾脏指数以及回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LPS应激诱导大鼠肝脏损伤、氧化应激及免疫应激,LGG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大鼠饲料转化率,通过提高机体本身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预防和缓解LPS应激产生的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杆菌gg 大鼠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GG发酵驼乳与牛乳的发酵特性和降糖活性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苏娜 伊丽 吉日木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4-19,27,共7页
本试验以耐酸、耐氧、定植力强及功能性丰富的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单菌发酵的驼乳和牛乳为研究对象,通过鼠李糖乳杆菌GG的生长曲线确定发酵时间,评价不同发酵时间和不同储藏时间下,发酵驼乳与牛乳的发酵特... 本试验以耐酸、耐氧、定植力强及功能性丰富的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单菌发酵的驼乳和牛乳为研究对象,通过鼠李糖乳杆菌GG的生长曲线确定发酵时间,评价不同发酵时间和不同储藏时间下,发酵驼乳与牛乳的发酵特性(pH、滴定酸度和活菌数)、蛋白质水解活性和降糖活性(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pH、滴定酸度、活菌数和蛋白质水解活性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两种发酵乳的pH下降,滴定酸度上升,活菌数和蛋白质水解活性也在不断增加。在储藏期间,pH、滴定酸度、活菌数和蛋白质水解活性逐渐趋于稳定。发酵驼乳较发酵牛乳的pH低,滴定酸度、活菌数和蛋白质水解活性高,在维持发酵品质和延长货架期方面优于发酵牛乳。经过发酵后的原料乳降糖活性提高,在发酵和储藏期间发酵驼乳和牛乳都表现出很高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在储藏期间表现出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整体上看发酵驼乳的降糖活性优于发酵牛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杆菌gg(l-gg) 发酵特性 降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GG株对铅中毒子代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冷星宇 俞勤斐 +5 位作者 周凡 沈薇 孟晓静 吴娴波 覃旻 范宏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55-1559,1565,共6页
目的探讨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对母鼠暴露铅致子代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鼠,按雌雄比1:1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NC)组、铅暴露(Pb)组、益生菌干预(LGG.Pb)组及益生菌(LGG)组,Pb组和LGG.Pb组每... 目的探讨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对母鼠暴露铅致子代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鼠,按雌雄比1:1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NC)组、铅暴露(Pb)组、益生菌干预(LGG.Pb)组及益生菌(LGG)组,Pb组和LGG.Pb组每日自由饮用200 mg/L无菌醋酸铅水,其他组饮用无菌去离子水。LGG.Pb组和LGG组每日灌胃109CFU的LGG活菌,其他组灌胃等容量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直至子代鼠21日龄处死,取血、骨、脑、肾、肝脏及小肠,进行铅浓度检测,检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等氧化应激因子,并对大脑及小肠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其病理损伤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Pb组子代鼠血、骨、脑和肾组织的铅浓度升高,肝脏中GSH、GSH-Px、SOD等活性降低,NO活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及小肠出现病理损伤。与Pb组相比,LGG.Pb组子代鼠血铅、脑铅、骨铅和肾铅浓度降低,肝脏SOD、GSH、GSH-Px活性升高,而NO活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及小肠的病理损伤得到改善。结论 LGG对母鼠铅暴露致铅中毒子代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杆菌gg 铅中毒 母婴传播 氧化应激 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鼠李糖乳杆菌GG减轻鼠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上生殖道病变
5
作者 周曾梓 孙信 +3 位作者 张琪 曾飞 尹嘉欣 王陆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7-1194,共8页
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输卵管积水和纤维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除引起肠道疾病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呼吸道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肠外疾病... 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输卵管积水和纤维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除引起肠道疾病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呼吸道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肠道益生菌,其益处包括治疗胃肠道疾病和调节机体免疫,它还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和腹泻,并抑制各种呼吸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原体所致的疾病。本研究以致病性和Ct高度相似的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ium,Cm)感染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初步探讨LGG对小鼠Cm上生殖道感染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了解Ct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Ct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小鼠口服5×10^(8)菌落形成单位的LGG 19 d,对照组小鼠口服PBS。在两组小鼠口服LGG或PBS的第9天皮下注射2.5 mg孕酮,第14天经阴道感染1×10^(5)包涵体形成单位的Cm。小鼠感染Cm后,每周取阴道拭子和直肠拭子,将拭子系列稀释后接种HeLa细胞,24 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衣原体包涵体。于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分别处死小鼠,分离上、下生殖道,将组织匀浆接种HeLa细胞培养24 h后,计数两组小鼠双侧子宫角、输卵管卵巢及宫颈阴道组织中的Cm载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小鼠脾T淋巴细胞胞内IFN-γ、IL-5和IL-17的分泌;观察感染后第63天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病理损伤,并将生殖道各部分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评价输卵管管腔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间接ELISA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结果:Cm经阴道感染小鼠后,两组小鼠衣原体在生殖道的清除速度、感染后第14天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上行感染量、Cm从生殖道向肠道转移和定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14天,实验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内IL-17的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t=2.486,P<0.05),但两组小鼠脾分泌IFN-γ和IL-5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m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63天,实验组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炎症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卵管水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LGG不影响Cm阴道感染小鼠病原体生殖道的上行感染、清除及其向肠道的转移和定植,亦未显著影响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口服LGG可减少Cm感染后小鼠脾Th17细胞应答水平,能减轻小鼠Ct感染引起的输卵管纤维化和输卵管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杆菌gg 鼠衣原体 输卵管积水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益生活性桑叶低聚糖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功能研究
6
作者 钟文豪 黎尔纳 +4 位作者 杨琼 邹宇晓 钟赛意 周东来 廖森泰 《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12期3676-3685,共10页
【目的】优化桑叶低聚糖促鼠李糖乳杆菌GG(LGG)增殖的制备工艺,分析其对LGG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为桑叶低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酶解法制备桑叶低聚糖,筛选出最适水解酶,然后通过... 【目的】优化桑叶低聚糖促鼠李糖乳杆菌GG(LGG)增殖的制备工艺,分析其对LGG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为桑叶低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酶解法制备桑叶低聚糖,筛选出最适水解酶,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桑叶低聚糖对LGG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β-葡聚糖酶酶解制备的桑叶低聚糖促增殖效果最佳,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酶添加量1500 U/mL、酶解温度51℃、酶解时间4 h,在此工艺下制备得到的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253.16%,与理论预测值(244.80%)接近,促增殖效果优于同质量浓度的桑叶多糖和商品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各因素对LGG增殖率的影响排序为酶解温度(B)>酶添加量(A)>酶解时间(C),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LGG增殖率的影响排序为AC>AB>BC,AC和AB的交互作用对LGG增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BC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桑叶低聚糖分子量为1900 Da,桑叶低聚糖能显著提高LGG产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等短链脂肪酸能力,较对照组(未添加多糖或低聚糖)分别提高207%、39%、17%和10%。【结论】酶解法制备得到的桑叶低聚糖具有高益生活性,能显著提高LGG产短链脂肪酸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低聚糖 鼠李糖杆菌gg 酶解法 响应面优化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