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大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禄林 杨瑞东 +3 位作者 刘建中 高军波 陈军 程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3-1382,共20页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金矿床作为滇黔桂"金三角"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层控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金矿体,是近年来金矿找矿重大突破之一.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法获取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成矿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42...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金矿床作为滇黔桂"金三角"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层控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金矿体,是近年来金矿找矿重大突破之一.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法获取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成矿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42±3 Ma,与区域金、锑成矿时代和岩浆活动时限基本对应,暗示泥堡金矿成矿动力学背景可能为环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H、O、S)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混入一定的变质水、大气降水,具中低温、低盐度、超压流体特征,成矿环境为弱酸性还原性环境.提出了泥堡金矿床成矿模式为深源岩浆模式:深部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运移至地表浅部时,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成矿热液中以Au(HS)-2、Au(HS)0等形式迁移的贫Fe富Au流体与赋矿围岩中的活性铁发生硫化作用,从而形成富金含砷黄铁矿,导致Au大量沉淀聚集,并在有利的容矿空间(F1断层、Sbt、背斜核部及层间破碎带)和岩性组合(沉凝灰岩、凝灰岩)中沉淀就位形成金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作用过程 成矿时代 成矿模式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普安泥堡大型金矿床黄铁矿与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禄林 杨瑞东 +3 位作者 陈军 高军波 张旭 魏怀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1-1377,共17页
通过系统的显微镜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将黔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的黄铁矿按形貌特征划分为6种类型,即立方体状、草莓状、细粒状、粗粒状、环带状及长条状黄铁矿。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环带状黄铁矿、... 通过系统的显微镜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将黔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的黄铁矿按形貌特征划分为6种类型,即立方体状、草莓状、细粒状、粗粒状、环带状及长条状黄铁矿。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环带状黄铁矿、细粒状黄铁矿)和毒砂。环带状黄铁矿核部和环带形成于不同的成岩、成矿阶段,其核部贫Au、As,富Fe、S,属成岩期的产物;环带富Au、As,贫Fe、S,形成于主成矿期。黄铁矿环带中Au与As具有正对应关系,在一定的楔形空间呈正相关,高Au含量往往与中等As含量(2%~6%)相对应;而As与S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富砷环带是As取代S而进入黄铁矿晶格所致。细粒状黄铁矿具有高Au、As,低Fe、S的特点,类似于环带状黄铁矿环带部位的特征,推测富As环带与细粒状黄铁矿同属主成矿阶段的产物。毒砂常穿插或沿含砷黄铁矿边缘分布,表明其形成晚于热液期含砷黄铁矿。因此,泥堡金矿床中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大致为:贫砷沉积成因黄铁矿(核部)→富砷黄铁矿环带和细粒状黄铁矿→毒砂。电子探针点分析和面波普扫描显示,Au在载金矿物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根据Au的溶解度极限(Au/As 0.02)和lgw(As)—lgw(Au)图解,推测Au主要以"不可见"固溶体(Au^(+1))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极少量可能为纳米级自然金(Au^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的赋存状态 含砷黄铁矿 毒砂 矿物组构特征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郑禄林 杨瑞东 +3 位作者 刘建中 高军波 陈军 李俊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9-699,共11页
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 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毒砂化。对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Ⅲ号矿体明显受构造(F1断层)、地层(P3l2)和岩性(蚀变沉凝灰岩)控制。结合矿床赋矿岩石、矿物组合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泥堡金矿的形成与晚二叠世沉积火山凝灰质密切相关,F1断层活动及燕山期热水(液)作用是Ⅲ号金矿体成矿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区域上车榔-泥堡-三道沟-潘家庄一线是寻找类似金矿体(断控型)的重要区域,龙潭组二段及蚀变沉凝灰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隐伏金矿 卡林型金矿 地质特征 金矿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特大型金矿床的新发现及其控矿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俊海 刘建中 +4 位作者 张双菊 何彦南 杨天才 张应国 张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9,共6页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1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2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3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现 控矿因素 地质特征 金矿 特大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禄林 杨瑞东 +2 位作者 王甘露 高军波 陈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7-68,共2页
泥堡金矿床位于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境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陆块边缘靠近右江造山带的交接部位。对于泥堡金矿研究,陶平等(2002)和刘平等(2006)认为,金矿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底部凝灰岩及P3β与大厂层(P3dc)之间的层... 泥堡金矿床位于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境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陆块边缘靠近右江造山带的交接部位。对于泥堡金矿研究,陶平等(2002)和刘平等(2006)认为,金矿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底部凝灰岩及P3β与大厂层(P3dc)之间的层间滑脱构造带中(即'Sbt'),赋矿岩石以凝灰岩为主,属典型的凝灰岩型层控金矿床。早期地质勘查工作探明泥堡金矿区金储量仅18t。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毒砂 黄铁矿 断层 砷黄铁矿 硫化矿物 铁矿物 地质构造 沉凝灰岩 隐伏金矿 金矿 地球化学特征 金矿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良易 刘建中 +7 位作者 李应辉 郑禄林 李俊海 王泽鹏 杨成富 陈发恩 王大福 宋威方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泥堡金矿床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u、As、Sb、Hg、Tl、Ag、W、Se相关性好,表明Se与Au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具有密切联系,硒化物主要出现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或成矿的中晚阶段。泥堡金矿床Au成矿温度集中于180~260℃,表... 泥堡金矿床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u、As、Sb、Hg、Tl、Ag、W、Se相关性好,表明Se与Au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具有密切联系,硒化物主要出现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或成矿的中晚阶段。泥堡金矿床Au成矿温度集中于180~260℃,表明泥堡金矿床中Se可能主要以硒化物的形式存在。黔西南地区不同金矿床的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雄黄等硫化物中,Se具有一定的富集,Se与S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Se主要以置换硫化物中的S的形式存在。成矿过程中HS-和HSe-均可作为卡林型金矿中Au的载体,Se能为研究该区乃至贵州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中Au成矿环境、成矿机制及成矿流体演化规律提供间接性证据,提出Se可作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找金的指示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含矿火山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祁连素 邱小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89,共9页
泥堡金矿床含Au最高的容矿岩石是玄武安山岩,其Au品位含量高达32.5×10^-6,稀土总量高达176.78×10^-6~431.98×10^-6,均值为237.4×10^-6;轻重稀土比值为5.36~10.19,具有中基性岩浆岩稀土配分模式平缓右倾的典型特征... 泥堡金矿床含Au最高的容矿岩石是玄武安山岩,其Au品位含量高达32.5×10^-6,稀土总量高达176.78×10^-6~431.98×10^-6,均值为237.4×10^-6;轻重稀土比值为5.36~10.19,具有中基性岩浆岩稀土配分模式平缓右倾的典型特征。稀土总量高的样品均位于火山旋回的顶部,含Au最高的样品稀土总量也较高,金矿体的品位还与玄武安山岩的厚度略呈正比关系。按照岩浆上涌时同化混染规律,从早期至晚期,火山岩逐渐由基性向中基性演化,金与稀土元素逐渐富集,代表着火山旋回末次残余岩浆活动富集成矿特点。因而泥堡金成矿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残余岩浆相关,属于滇黔桂金成矿区内与火山作用相关的大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玄武安山岩 晚二叠世火山作用 金矿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滑坡堆积型矿体成矿作用探讨
8
作者 祁连素 邱小平 +5 位作者 徐良易 李俊海 张明民 刘建中 张应国 何彦南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9,共8页
二龙抢宝背斜隆升导致F_4断层上盘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向北滑坡,泥堡氧化矿体几乎都限制在滑坡体中。因而滑坡堆积是氧化矿体的主要成矿机制。原生矿石在滑坡时与围岩混合造成矿石贫化,但混合矿石同时发生碎裂和扩容作用,增大其孔隙度和渗... 二龙抢宝背斜隆升导致F_4断层上盘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向北滑坡,泥堡氧化矿体几乎都限制在滑坡体中。因而滑坡堆积是氧化矿体的主要成矿机制。原生矿石在滑坡时与围岩混合造成矿石贫化,但混合矿石同时发生碎裂和扩容作用,增大其孔隙度和渗透性,在表生作用环境下载金含砷矿物得以部分分解而成为易选冶氧化矿石,深入研究滑坡堆积过程的氧化机制有利于提高该类矿床黄金资源利用率和地质勘探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金矿矿体 滑坡堆积 成矿过程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蔡明海 肖俊杰 +3 位作者 彭振安 胡志戍 李晔 胡鹏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62,共15页
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集中分布区之一,素有滇-黔-桂“金三角”之称。泥堡金矿是右江盆地西北侧一个大型矿床,矿区构造主要有NEE向泥堡背斜、二龙抢宝背斜和同方向的F_(1)、F_(3)、F_(4)、F_(5)和F_(9)断层,... 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集中分布区之一,素有滇-黔-桂“金三角”之称。泥堡金矿是右江盆地西北侧一个大型矿床,矿区构造主要有NEE向泥堡背斜、二龙抢宝背斜和同方向的F_(1)、F_(3)、F_(4)、F_(5)和F_(9)断层,以及产于F_(1)断层下盘的层间破碎带等。详细构造调查和新近勘查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F_(1)、F_(5)和F9为逆冲断层,F_(3)和F_(4)为正断层,二龙抢宝背斜属断展褶皱。由F_(1)、F_(5)、F_(9)逆冲断层以及二龙抢宝背斜所组成的NEE向冲断-褶皱构造是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其次为F_(1)断层下盘的层间破碎带控矿。其中,F_(1)断层中赋存有占全区资源储量80%的Ⅲ号主矿体,是矿区最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且断层倾向上由陡变缓部位为有利的赋矿部位。区内构造活动先后经历了早期挤压、中期拉张和晚期再次拉张的作用过程。其中,前两期构造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分别控制了泥堡矿区第一期和第二期成矿,两期成矿的构造作用环境可能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的挤压和燕山晚期的伸展。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F_(3)正断层破坏矿体并造成了上盘矿体断失。F_(1)断层中的矿体具有向西侧伏特点,F_(3)正断层铅直地层断距约400 m,因此,F_(1)断层西段的深边部和F_(3)断层的上盘可作为矿区今后的探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皱构造 构造控矿 矿体侧伏 黔西南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含矿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世委 孙军 +1 位作者 付斌 聂爱国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1-598,共8页
为探讨泥堡金矿成矿物质来源,采用ICPMs对黔西南泥堡金矿典型含矿剖面上9个岩(矿)石样品进行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含矿岩系中As、Sb、Hg、Ti、U等元素的富集与组合特征,显示热液作用是成矿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峨眉山玄... 为探讨泥堡金矿成矿物质来源,采用ICPMs对黔西南泥堡金矿典型含矿剖面上9个岩(矿)石样品进行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含矿岩系中As、Sb、Hg、Ti、U等元素的富集与组合特征,显示热液作用是成矿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峨眉山玄武岩组7个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相似,相关性较好(r为0.60~O.99,均值为0.83),矿石中Zr/Ni、La/Nb、Rb/Nb、Th/Nb、Th/LA.等不相容元素比值均落在峨眉山玄武岩变化范围之内;含矿岩系稀土含量较高,轻稀土明显富集且分馏明显,均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综合该区地质背景和岩浆活动特征,可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关系密切,峨眉山玄武岩本身可能即是金矿的矿源层,而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引发广泛的岩浆活动和裂谷作用,为富矿热液提供了热源和话移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岩系 金矿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松涛 刘建中 +8 位作者 夏勇 王泽鹏 谢卓君 谭亲平 周光红 张兵强 谭礼金 蒙明华 郑禄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1-570,共20页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以泥堡特大型金矿床为主体,兼具一系列小型金矿床和新发现的金矿点。笔者等在矿田内系统采集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方解石、萤石和辉锑矿样品,分析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流体性...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以泥堡特大型金矿床为主体,兼具一系列小型金矿床和新发现的金矿点。笔者等在矿田内系统采集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方解石、萤石和辉锑矿样品,分析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石英、方解石和萤石整体上富集As、Sb、Li、Sr、W等元素,其中As、Sb成矿元素继承了成矿流体的特征;Sb成矿元素与Bi、W、Mo、Co、Ni等亲岩浆元素相关性较好,显示成矿与岩浆活动有关。方解石、萤石显示MREE富集,方解石具有显著的Eu正异常,反映了成矿流体在矿物沉淀时的稀土配分特征,并且处于相对酸性和还原的状态。石英δD_(V-SMOW)、δ^(18)O_(V-SMOW)和δ^(13)C_(V-PDB)分别为-76‰~-55.7‰(均值-64.9‰)、16.5‰~24.5‰(均值21.1‰)、-14.3‰~-7.0‰(均值-10.9‰),辉锑矿δ^(34)S_(V-CDT)值为-0.4‰、-0.6‰和1.9‰,方解石δ^(13)C_(V-PDB)和δ^(18)O_(V-SMOW)分别为-6.5‰~-2.5‰(均值-4.5‰)、16.2‰~22.4‰(均值18.7‰)。综合研究区内分析和收集的C、H、O和S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并有部分地层水和变质水加入。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和年代学资料,认为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而与区域上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来源 卡林型金矿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金矿成矿作用与晚二叠世火山活动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祁连素 祁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7-28,共2页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是潘家庄构造带内以火山岩容矿的典型矿床,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年来开展的“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火山成矿作用研究及找矿预测”以及“贵州普安泥堡地区峨眉火山活动...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是潘家庄构造带内以火山岩容矿的典型矿床,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年来开展的“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火山成矿作用研究及找矿预测”以及“贵州普安泥堡地区峨眉火山活动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科研项目,揭示泥堡金矿床最主要的容矿岩石为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安山岩(祁连素等,2016),而且金成矿作用与深源岩浆演化晚期的晚二叠世残余岩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火山作用 金矿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床二次找矿的控矿因素研究与物探找矿方法试验——以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林 彭惠娟 +3 位作者 张锦让 朱思豹 吴松洋 王家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5-912,共18页
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位于右江盆地北西缘,其矿床特征、成矿作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此次研究通过实测剖面、构造研究以及载金矿物原位成分分析,确定泥堡金矿体的产出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①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与上二叠统龙潭组碎屑岩之间... 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位于右江盆地北西缘,其矿床特征、成矿作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此次研究通过实测剖面、构造研究以及载金矿物原位成分分析,确定泥堡金矿体的产出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①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与上二叠统龙潭组碎屑岩之间的不整合界面及其上下蚀变岩;②F1逆冲断层破碎带及其牵引二龙抢宝背斜;③分布于不整合面、断层破碎带和牵引褶皱内的含砷环带黄铁矿。针对这3个控矿因素展开的大地电磁测深(AMT)、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时间域激电测深(TDIP)物探试验表明:AMT、CSAMT对不整合面反映最准确;TDIP对F1和二龙抢宝背斜内所含的黄铁矿等硫化物反映良好,可分别采取TDIP方法针对矿区南东侧破碎带型矿体,AMT或CSAMT方法针对矿区北西侧不整合面展开找矿工作。这种首先确定控矿因素,然后针对控矿因素展开物探试验确定适当物探手段,最终指导深部和外围找矿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针对金矿床二次找矿的工作中,具有实际的找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控矿因素 物探试验 右江盆地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泥堡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疆丽 林方成 +4 位作者 侯林 张锦让 彭正 朱斯豹 吴松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8-699,共12页
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 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 NaCleq,密度为0.69~1.00 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 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 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卡林型金矿 成矿流体 金矿 滇黔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泥堡金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以Ⅲ-1号矿体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松洋 侯林 +3 位作者 丁俊 张锦让 朱斯豹 王疆丽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4-686,共13页
为预测和评价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的成矿潜力,采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对10460勘探线所控制的Ⅲ-1号矿体进行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研究。采集了该勘探线上6个钻孔矿体附近的构造蚀变岩石样品进行ICP-AES分析。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 为预测和评价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的成矿潜力,采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对10460勘探线所控制的Ⅲ-1号矿体进行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研究。采集了该勘探线上6个钻孔矿体附近的构造蚀变岩石样品进行ICP-AES分析。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选取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指示元素为Au、As、Ag、Cu、Hg、Mo、Co、Cd、Sb。综合原生晕分带图及指示元素分带序列分析,判断Ⅲ-1矿体原生晕出现了明显的分带异常,其由浅部到深部总体表现为:前缘晕元素+尾晕元素—近矿晕—前缘晕元素+近矿晕元素+尾晕元素的元素异常分布序列,指示在深部存在一个或多个隐伏矿体,是造成元素异常叠加共存与轴向分带序列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晕 地球化学分析 隐伏矿体 金矿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泥堡金矿床Ⅲ-1号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16
作者 吴松洋 丁俊 +2 位作者 侯林 张锦让 朱斯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31-832,共2页
原生晕是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反映了不同部位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是最直接的原生地球化学特征的表现形式。自从上个世纪初原生晕这一观点的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者长期的探索研究下已经成为现今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已具体应用于... 原生晕是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反映了不同部位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是最直接的原生地球化学特征的表现形式。自从上个世纪初原生晕这一观点的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者长期的探索研究下已经成为现今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已具体应用于多个矿床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程金柱,1988;李慧,1999;代西武,2000)。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是滇黔桂卡林型金矿集中区中重要的矿床之一,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9地质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刘平,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 勘探线 原生晕分带 金矿 地球化学特征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聚集区构造地球化学弱矿化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松涛 刘建中 +11 位作者 夏勇 谢卓君 谭亲平 王泽鹏 周光红 杨成富 蒙明华 谭礼金 汪小勇 李俊海 徐良易 王大富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1期53-63,共11页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聚集区作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面临窘境。为突破传统化探找矿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探寻中的难点,本研究选择泥堡金矿床外围区域进行1∶5万土壤地球化学和1∶5万构造地球化学...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聚集区作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面临窘境。为突破传统化探找矿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探寻中的难点,本研究选择泥堡金矿床外围区域进行1∶5万土壤地球化学和1∶5万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能更有效地提取深部弱矿化信息,同时具有经济、实用且高效的特点。基于地质和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在研究区圈定4个综合异常,对成矿条件较好的Ⅱ号异常进行工程验证,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综合地质与化探研究成果认为,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方法对泥堡金矿外围的找矿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研究区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该方法可望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找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土壤地球化学 卡林型金矿 弱矿化信息 金矿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泥堡大型金矿床金的三维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胜桃 郑禄林 +2 位作者 魏怀瑞 陈军 李俊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7-1308,共12页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三维地质建模 富集规律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蚀变填图在贵州泥堡金矿床的初步实践 被引量:4
19
作者 戢兴忠 陈懋弘 +4 位作者 刘旭 李强 朱永红 谢贤洋 韩忠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4-261,共8页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属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的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之一,是非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泥堡金矿区开展1∶10000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查明了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及少量萤石...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属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的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之一,是非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泥堡金矿区开展1∶10000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查明了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及少量萤石化、毒砂化、辉锑矿化、方解石化等围岩蚀变的空间展布规律,厘定了矿区控矿构造格架为F1逆冲断层及其牵引形成的二龙抢宝背斜,以及枢纽北西向与北东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穹隆构造。并据此提出了泥堡金矿找矿靶区,即位于玉家坪以南的乡道旁、次级逆断层与背斜构造组合样式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填图 金矿 非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堡金矿床载金含砷黄铁矿的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测定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锦让 侯林 +2 位作者 邹志超 朱斯豹 吴松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3-505,共13页
泥堡金矿床为黔西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含砷黄铁矿是其主要的载金矿物。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将该矿床中的载金含砷黄铁矿分为3种类型,即环带状含砷黄铁矿(PyⅠ)... 泥堡金矿床为黔西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含砷黄铁矿是其主要的载金矿物。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将该矿床中的载金含砷黄铁矿分为3种类型,即环带状含砷黄铁矿(PyⅠ)、胶状含砷黄铁矿(PyⅡ)和生物结构状含砷黄铁矿(PyⅢ)。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明显存在继承核和增生环带,内核富S、Fe,贫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沉积成因或成矿前热液成因黄铁矿;增生环带则相对贫S、Fe,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主成矿期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Ⅱ和PyⅢ均为均质结构,具有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及贫S、Fe的特点,类似PyⅠ的增生环带,应与PyⅠ的增生环带为同一成因类型,可能是同期形成的。毒砂中普遍富As,而贫Au、Ag、Hg、Cu等元素,应为成矿热液晚期的结晶产物。综合分析认为,泥堡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Ⅰ内核)→含砷黄铁矿颗粒+含砷黄铁矿环带(PyⅠ增生环带)→毒砂。矿床中Au、Ag、As、Cu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含砷黄铁矿 微量元素 金矿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