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以黄厚江《黔之驴》教学为例 |
魏本亚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
2
|
从分析性思维到创造性实用性思维——黄厚江老师《黔之驴》课例剖析 |
尹逊才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
3
|
贵州民族形象的百年误读——从“黔之驴”文化现象的传播异化谈起 |
杨经华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4 |
2
|
|
|
4
|
让“文”与“言”有机融合——《黔之驴》三种不同模式的设计 |
陈建源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5
|
基于小初衔接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从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说起 |
汤岚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
6
|
由《黔之驴》中“好事者”看“好事”的释义 |
李瑾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
7
|
“黔之驴”何罪之有?——《黔之驴》本意蠡测 |
陈同友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8
|
以写促读:文言文寓言教学的新尝试——《黔之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陈彤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
9
|
《黔之驴》寓意新探 |
周永中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00 |
0 |
|
|
10
|
略谈《黔之驴》的寓意发展 |
赵月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4 |
0 |
|
|
11
|
于细微处见精神——听黄厚江老师《黔之驴》一课有感 |
赵元香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
12
|
利用科技,突破“黔无驴”的探索之路 |
陈秀梅
|
《中国畜牧业》
|
2022 |
0 |
|
|
13
|
为何不叫“黔之虎” |
贾春环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
14
|
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 |
魏本亚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
15
|
“间”字小议 |
曾庆明
|
《汉语学习》
|
1985 |
0 |
|
|
16
|
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小议 |
赵振远
黄浩
|
《当代教育科学》
|
1991 |
0 |
|
|
17
|
对《赤壁之战》一条注释的商榷 |
江复兴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
18
|
以今证古 温故知新─—文言文类比法教学刍议 |
成炳顺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
19
|
我们教师该做怎样的读者 |
金晓涛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
20
|
反思教学 提升自我 |
刘晓婷
|
《河南农业》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