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
22
1
作者
戴传固
陈建书
+2 位作者
卢定彪
马会珍
王雪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78-84,共7页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中元古代地层的变形变质程度逐渐减弱;反映出该地区武陵运动的中心位置为贵州梵净山、湖南大庸、岳阳、平江一线,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板块,中元古代该地区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运动
地质意义
黔东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组岩石地层对比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建书
戴传固
+2 位作者
彭成龙
杨凯迪
王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石流—河流沉积,南东的湘西芷江地区属河流—滨岸相沉积,从江...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石流—河流沉积,南东的湘西芷江地区属河流—滨岸相沉积,从江及桂北属河流—滨岸砂砾滩相沉积,可以确定梵净山地区为该时期古地貌高位区,其南东桂北—从江地区为古地貌低位区,并首先遭受海侵接受沉积充填;甲路组上部发育的一套钙质岩系在区域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反映出该地区在武陵造山运动之后经历了沉积填平过程而使区域沉积环境相对一致,同时说明了该地区下江时期由于裂陷作用而出现的沉积分异是在该时期之后才加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对比
甲路组
古地理意义
黔东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
22
1
作者
戴传固
陈建书
卢定彪
马会珍
王雪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78-84,共7页
基金
贵州省地质系列图及综合研究项目成果
文摘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中元古代地层的变形变质程度逐渐减弱;反映出该地区武陵运动的中心位置为贵州梵净山、湖南大庸、岳阳、平江一线,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板块,中元古代该地区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武陵运动
地质意义
黔东及邻区
Keywords
Wuling orogeny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eastern Guizho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分类号
P53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组岩石地层对比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建书
戴传固
彭成龙
杨凯迪
王敏
机构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华南新元古带楔状地层沉积充填系列及其大地构造属性研究"(批准号:41030315)
基金项目"黔北梵净山地区及黔南摩天岭地区前寒武纪古大陆演化及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批准号:2120111211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贵州省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编号:1212011120108)联合资助
文摘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石流—河流沉积,南东的湘西芷江地区属河流—滨岸相沉积,从江及桂北属河流—滨岸砂砾滩相沉积,可以确定梵净山地区为该时期古地貌高位区,其南东桂北—从江地区为古地貌低位区,并首先遭受海侵接受沉积充填;甲路组上部发育的一套钙质岩系在区域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反映出该地区在武陵造山运动之后经历了沉积填平过程而使区域沉积环境相对一致,同时说明了该地区下江时期由于裂陷作用而出现的沉积分异是在该时期之后才加剧的。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对比
甲路组
古地理意义
黔东及邻区
Keywords
rock stratum
comparison
Jialu Formation
paleogeograpny
eastern Guizhou and adjacent area
分类号
TE121.3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戴传固
陈建书
卢定彪
马会珍
王雪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组岩石地层对比及其古地理意义
陈建书
戴传固
彭成龙
杨凯迪
王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