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人当代生境与传承——基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105-111,共7页
通过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保护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培育方面进行思考。根据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严重缺位情况,加大申报力度,完善传承人队伍;从经济资... 通过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保护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培育方面进行思考。根据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严重缺位情况,加大申报力度,完善传承人队伍;从经济资助、社会保障与精神关怀三方面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实施人性化管理;设立保护性基地扶持重要项目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加强传承人管理和服务,并有计划地选拔传承人进行深造和培训,不断提高对传承人的服务质量和文化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当代生境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以黔东南为个案分析
2
作者 李永皇 杨丽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7,155,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迎来政策利好、公众关切、技术助力、市场扩容等重要机遇之际,也面临全球化冲击、商业化过度和传承人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迎来政策利好、公众关切、技术助力、市场扩容等重要机遇之际,也面临全球化冲击、商业化过度和传承人断层等深层挑战。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具代表性,分布广泛、级别多元、类别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其实践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坚持保护与创新并重原则,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协同传承”为支点,构建“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的双轮驱动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及文化振兴提供经验参照,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方略研究——以黔湘桂侗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曾梦宇 张雪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3期120-124,共5页
目前,学校传承路径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利用和完善好这一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应从制定专项制度、构架传承体系、规范教材及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传承 湘桂侗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侗旅游文化遗产保留地——黔东南
5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1期8-8,共1页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有机统一,构成黔东南独特的旅游竞争优势。 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黔东南以雷公山...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有机统一,构成黔东南独特的旅游竞争优势。 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黔东南以雷公山麓为中心的苗族村寨、以黎从榕“六洞九洞”为中心的侗族村寨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区域;是世界寒武纪地质公园研究坐标点;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黔东南国家级有39项53个保护点,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东南 民族文化旅游 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生态 历史遗存 竞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
6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黔东南侗族服饰历史悠久,古朴雅致,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服饰多种多样,各有差异,约有100种。侗族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菩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 黔东南侗族服饰历史悠久,古朴雅致,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服饰多种多样,各有差异,约有100种。侗族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菩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自、蓝色,由上装、下装(裙、绑腿)组成,便装一般为黑色土布制成,少许银饰装饰和挑花刺绣,盛装则配有银帽,银项链、银耳环、银围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 侗族 国家 生活习惯 银饰 东南 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非遗多元保护主体与合作共治——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合作,形成合力保护才见成效。分析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以地方政府、社区民众、商业组织、学术界、文化机构等构成的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及职能进行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合作,形成合力保护才见成效。分析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以地方政府、社区民众、商业组织、学术界、文化机构等构成的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及职能进行讨论,并探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保护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场域重构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保护主体 合作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侗族黑虎拳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文燕 王振 姜德祥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5-88,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方法,以"村寨武术"为研究个案,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视角,对黔东南觅洞村侗族黑虎拳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觅洞村侗族黑虎拳源流与黔东南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狩猎及抵御外敌关系密切;其拳术、棍术和刀...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方法,以"村寨武术"为研究个案,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视角,对黔东南觅洞村侗族黑虎拳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觅洞村侗族黑虎拳源流与黔东南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狩猎及抵御外敌关系密切;其拳术、棍术和刀法保存比较完整;有家族、师徒和社会传承三种传承方式。建议: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引入体育课堂,整理出版拳谱,与当地旅游业结合发展,大力开发黑虎拳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武术 黑虎拳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曾梦宇 胡艳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6期136-140,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