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被引量:11
5
作者 雷启义 白宏锋 +1 位作者 张文华 周江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7期13376-13378,共3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交融及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初步研究发现: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交融及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初步研究发现: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 生态文化 文化多样性 糯稻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兴安 《农业考古》 2015年第1期306-311,共6页
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存完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面临着冲击,甚至是消亡的危险。因此,政府加大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其遗存的现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东南 生态民族文化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3期92-97,共6页
通过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必须构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传承体系、专家咨询体系、公众体系以及监测体系,以此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立体的、全面... 通过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必须构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传承体系、专家咨询体系、公众体系以及监测体系,以此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抢救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民族文化 保护体系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 被引量:4
8
作者 陆桂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其蕴含诸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黔东南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着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好"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其蕴含诸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黔东南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着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好"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东南 生态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部批准设立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1期143-143,共1页
自2007年始,文化部在对各地文化生态综合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到目前先后已经建立了12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2007年起开始申报,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申报工作,开展了一系... 自2007年始,文化部在对各地文化生态综合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到目前先后已经建立了12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2007年起开始申报,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申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 东南 文化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 申报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6
11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永常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57-62,共6页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黔东南州有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必须客观认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树立"文化至上"和&qu...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黔东南州有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必须客观认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树立"文化至上"和"先富民、后富政"的旅游开发观,本着为旅游者提供原生态文化的深度体验与交流为目的,以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为目标,遵循特色性、文化性、乡土性、古朴型、参与性、体验性、适度性和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真正实现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非生态乌托邦?——黔东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价值重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经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3期63-68,共6页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自古以来一直以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著称于世。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之所以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共存和谐关系,是与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密不可分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对黔东南民族生...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自古以来一直以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著称于世。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之所以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共存和谐关系,是与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密不可分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对黔东南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理论重估,以文化制约人的经济行为,构建和谐生态经济,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提供内在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 民族生态文化 生态经济 价值重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恒松 李炳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147-3152,共6页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凭借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开发原生态旅游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发展入境旅游战略等三个战略,着力建设两个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黔东南旅游形象,让黔东南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索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有林 杨学义 吴再俊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开发比较滞后。通过1999年首届国际芦笙节的旅游推介活动以及打造精品战略,2004年中外游客达241.8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净增42.1%。文章介绍了黔东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思路... 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开发比较滞后。通过1999年首届国际芦笙节的旅游推介活动以及打造精品战略,2004年中外游客达241.8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净增42.1%。文章介绍了黔东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思路、原则及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民族文化 开发建议 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基因治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春 杨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155,共10页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发展实现乡村繁荣的战略。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如何面对现代浪潮的洗礼,如何完成时代语境下的重构与转身,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民族意义。本文融合文化记忆、文化基因、...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发展实现乡村繁荣的战略。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如何面对现代浪潮的洗礼,如何完成时代语境下的重构与转身,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民族意义。本文融合文化记忆、文化基因、文化治理理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两个民族村寨为研究案例,描述民族村寨文化记忆的时空结构与文化基因的特性,剖析在民族村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基因对文化记忆重构的治理功能,继而阐明文化基因发挥这一治理功能的内源动力和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化基因 东南 民族村寨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江龙 陈超 +2 位作者 徐万均 张彦 何华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60,共5页
采用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进行剖析,旨在解释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研究认为:黔东南侗族的先民生存竞争激发了侗族武术的技击萌芽,黔东南侗族的祭祀活动孕育了侗族武术的套路技术,宗法制度下严格的款... 采用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进行剖析,旨在解释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研究认为:黔东南侗族的先民生存竞争激发了侗族武术的技击萌芽,黔东南侗族的祭祀活动孕育了侗族武术的套路技术,宗法制度下严格的款约和英雄崇拜造就了侗族武术文化的武德精神,明朝以来,黔东南侗族的反抗武装斗争促进了侗族武术文化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文化 东南 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以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国胜 余小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3-15,32,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现代化总体图景,必须发挥全民智慧、多方力量,现阶段在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贫困走向富裕,就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和前提,通过建立生态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现代化总体图景,必须发挥全民智慧、多方力量,现阶段在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贫困走向富裕,就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和前提,通过建立生态产业结构、重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等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生态化、和谐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使经济和生态化共同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由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新阶段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跨越式发展 民族地区 东南 现代生态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炳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17-19,共3页
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为了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使之可持续利用,特以黔东南为例,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民族文化开发 文化生态系统 民族旅游业 开发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阳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民族文化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重要途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民族文化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重要途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民族文化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开发 贵州东南地区 苗族自治州 侗族自治州 旅游产业 自然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