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与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耦合对马铃薯生产影响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雄 陈亚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年第16期45-46,54,共3页
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技术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除草、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直接影响了... 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技术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除草、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肥效。作者通过试验秸秆还田与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耦合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来评估秸秆还田纳入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马铃薯种植体系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 耦合 马铃薯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吴荣美 王永鹏 +1 位作者 李凤民 李小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55-2862,共8页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不清楚。通过将田间实验与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技术相结合,研究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来评估将秸秆还田纳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体系的可行性。实验地点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35°54'N,104°05'E;海拔2013 m;多年平均降雨量388 mm)。实验在垄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设置秸秆不还田不覆膜(对照,CK)、秸秆还田(S)、地膜覆盖(M)和秸秆还田+地膜覆盖(S+M)4个处理,重复3次。实验于2009年3月开始2010年10月结束。除了对玉米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之外,分别于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时对表层15 cm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粒径2—0.05 mm)和轻组有机碳(密度<1.8 g/cm3)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表层15 cm土壤微生物量碳、"-葡萄糖苷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动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和S+M处理分别增加玉米产量89%-105%和93%-136%,但是S处理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综合2a的测定结果,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没有影响,但是M处理具有降低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而S或者S+M处理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与M处理相比较,S+M处理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比与CK处理相比较的效果更明显。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尤其以S+M处理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土壤中3种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是连续使用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有不利影响;而纳入秸秆还田对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引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微生物活性的维持或者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集雨 玉米产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补灌试验初报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成荣 牛建彪 张雷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6期27-28,共2页
利用集雨窖集蓄水进行玉米补灌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定额为225 m3/hm2时,以大喇叭期灌水处理的效果最好,玉米产量为8 689.53 kg/hm2,较不灌水对照增加16.4%。
关键词 旱作玉米 覆盖 集雨 补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被引量:62
4
作者 赵凡 《甘肃农业科技》 2004年第11期22-23,共2页
从选茬整地、科学施肥、选用良种、规格起垄、覆膜播种。
关键词 旱地玉米 覆盖 集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全膜双垄侧播密度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石玉章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31-32,共2页
在庄浪县高寒阴湿区川台旱地进行了马铃薯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密度为5.25万~5.75万株/hm2时马铃薯的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平均折合产量为42 689.39~43 458.33kg/hm2。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高寒阴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文香 田振荣 +3 位作者 马平儒 高君琴 马玉鹏 庞顺家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34-36,共3页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自然资源条件较差,耕地以旱地为主,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年均有效降水(〉5mm)210mm,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近年来旱情连年发生,
关键词 旱地 玉米 种植技术 覆盖集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发 单海波 陈秉焱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6期45-48,53,共5页
在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和早春全膜双垄面覆盖、春季播种技术均具有明显的节水增效作用,以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果最为突出。该技术具有较强的纳水保墒、平抑... 在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和早春全膜双垄面覆盖、春季播种技术均具有明显的节水增效作用,以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果最为突出。该技术具有较强的纳水保墒、平抑地温的作用,能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缩短作物全生育期,可有效防止早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有利于农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覆盖集雨技术 效应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德良 李继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期62-63,66,共3页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和产量均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旱地 黑色上微沟技术 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浪县旱地梯田马铃薯全膜双垄侧播播期试验初报 被引量:5
9
作者 柳进钱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29-30,共2页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侧播条件下,进行了马铃薯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单株结薯数呈降低趋势,单株薯重和大中薯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薯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马铃薯折合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侧播条件下,进行了马铃薯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单株结薯数呈降低趋势,单株薯重和大中薯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薯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马铃薯折合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4月8日播种时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42 511.36 kg/hm2,较对照(4月15日播种)增产1.41%。解析以马铃薯产量(y)与播期(x)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马铃薯在4月10日左右播种时产量最高,为42 636.19 kg/hm2,即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侧播条件下马铃薯适宜播期为4月1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旱地梯田 庄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与秸秆还田耦合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雒家其 崔金洲 +3 位作者 王香玉 白云 张嘉全 王金朋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23期9-10,13,共3页
为了评价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平均产量达11 750.85 kg/hm2,相比对照增产7 001.25 kg/hm2,增幅147.41%,比露地... 为了评价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平均产量达11 750.85 kg/hm2,相比对照增产7 001.25 kg/hm2,增幅147.41%,比露地起垄种植增收13 332.75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集雨 秸秆还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油用向日葵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11
作者 李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年第3期45-46,共2页
文章阐述了油用向日葵在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条件下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及经济效益,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旱地 油用向日葵 覆盖 集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渭县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长效肥料试验初报
12
作者 沈前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20期38-38,42,共2页
在通渭县平襄镇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长效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利用秸秆还田配套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玉米的基础上,施用缓控释肥和高于当地习惯配方肥均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分别增产277.05 kg/hm2、93 kg/hm2,但增产效... 在通渭县平襄镇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长效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利用秸秆还田配套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玉米的基础上,施用缓控释肥和高于当地习惯配方肥均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分别增产277.05 kg/hm2、93 kg/hm2,但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对生育期过程观察发现,缓控释肥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供肥相对均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轻了玉米生育后期的脱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集雨 长效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沟侧播技术增产效应研究
13
作者 张彩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9期166-166,235,共2页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是华池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多年来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础上的研究与探索,创新提出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破解了旱地大豆等双子叶植物沟播遇雨板结、出苗不齐不全、人工掏苗、放苗等出...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是华池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多年来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础上的研究与探索,创新提出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破解了旱地大豆等双子叶植物沟播遇雨板结、出苗不齐不全、人工掏苗、放苗等出苗率低的难题。技术保墒、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适宜在甘肃省西北部干旱雨养农业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大豆 技术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安县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还田肥料试验初报
14
作者 秦彦斌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年第16期50-51,共2页
通过开展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还田肥料试验,对不同处理间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以及施用秸秆前后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了对比,并对作物产量进行F测验和LSR法多重比较。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秸秆还田配用优质缓释肥... 通过开展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还田肥料试验,对不同处理间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以及施用秸秆前后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了对比,并对作物产量进行F测验和LSR法多重比较。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秸秆还田配用优质缓释肥在解决作物后期脱肥、培肥地力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技术,应用秸秆还田,配用优质缓释肥,能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 秸秆还田 缓释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98
15
作者 刘广才 杨祁峰 +3 位作者 李来祥 樊廷录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8,共11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覆盖 集雨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敏 《种子科技》 2017年第8期142-143,共2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土壤地力与作物产量,从充分发挥地膜覆盖与秸秆还田两种技术优势的角度出发,将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结合,于2009年4月试验开始,探讨两种技术的耦合对玉米产量、土壤肥力的影响。连续4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 为了更好地提高土壤地力与作物产量,从充分发挥地膜覆盖与秸秆还田两种技术优势的角度出发,将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结合,于2009年4月试验开始,探讨两种技术的耦合对玉米产量、土壤肥力的影响。连续4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集雨技术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马铃薯栽植密度研究
17
作者 谈曦晨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期99-99,101,共2页
在降雨量450 mm的宁南山区,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马铃薯栽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为宜,产量达到28 863.6 kg/hm2,纯效益达21 883.5元/hm2,较3.75万株/hm2处理增产9 136.3 kg/hm2... 在降雨量450 mm的宁南山区,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马铃薯栽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为宜,产量达到28 863.6 kg/hm2,纯效益达21 883.5元/hm2,较3.75万株/hm2处理增产9 136.3 kg/hm2,增产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覆盖集雨 密度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南部山区双垄沟全膜玉米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官德山 《农业与技术》 2012年第7期59-59,共1页
双垄沟全膜玉米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项目中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1)改变了传统的地膜覆盖方式,将半膜平铺覆盖方式改变为起垄全地膜覆盖,(2)作物在垄上种植变为垄沟内种植。该种植技术集膜面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沟播种植技术为一... 双垄沟全膜玉米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项目中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1)改变了传统的地膜覆盖方式,将半膜平铺覆盖方式改变为起垄全地膜覆盖,(2)作物在垄上种植变为垄沟内种植。该种植技术集膜面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沟播种植技术为一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通过推广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0%左右,水分利用率提高30%,25厘米深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一般比露地高50%以上,它是一项投资少,可操作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为中部干旱带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提升旱作农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覆盖 集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方式效益对比
19
作者 李欣 田恩平 +6 位作者 韩清芳 张志亮 田晓燕 刘莹 赵琴 陈彩芳 任玮 《宁夏农林科技》 2016年第4期3-4,共2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露地条播种植方式,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52.7%,纯收入增加2 392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0.4%;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16.7%,纯收入增加178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5%;全膜双垄沟播...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露地条播种植方式,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52.7%,纯收入增加2 392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0.4%;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16.7%,纯收入增加178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5%;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因播后遇雨发生板结,且板结不易破除,严重影响出苗,群体密度较低,导致减产5.6%~8.3%。建议在宁夏南部旱作农业区谷子生产上应加快推广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在土地平坦、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则应重点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秋覆 覆土穴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