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面部黑素细胞痣在皮肤镜下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孟盈 胡倩婷 项蕾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面部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MN)皮肤镜下常见的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皮肤镜记录面部黑素细胞痣形态,以年龄层、部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假网状、球状、鹅卵石状、中央网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球状(...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面部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MN)皮肤镜下常见的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皮肤镜记录面部黑素细胞痣形态,以年龄层、部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假网状、球状、鹅卵石状、中央网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球状(mixed reticular/homogeneous nevi with peripheral globules,MP)、混合型的不同年龄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鹅卵石状数量随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P<0.05),其余上述形态的数量随年龄增长均呈负相关性(P<0.05)。各年龄层均以假网状最多;球状只出现在<45岁组;鹅卵石状在>16岁组才能观察到;MP及混合型只在<30岁组。假网状、鹅卵石状、圈状在各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形态在各部位比例高低如下,假网状:两颊>口周>额头>鼻;鹅卵石状:两颊>口周>鼻子>额头;圈状:两颊>鼻部>额头>口周。首次提出圈状应为MN的形态之一。该研究未观察到中央球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网状(mix reticular nevi with central globules/homogeneous areas,MC)。结论:面部MN随年龄增长,假网状减少,球状及鹅卵石状总和增加,该研究可论证Nevogenisis的Abtropfung理论及内外源性途径。>20岁有MP、MC、混合型特别是伴MN增大的患者应定期随访。鹅卵石状分布部位与Blaschko线基本符合;圈状与毛孔好发部位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面部 皮肤镜 年龄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际 邹晓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3-183,共1页
患儿男,2d。患儿出生时全身散在大小不等黑色斑片,无自觉症状,于2010年1月8日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者。其母孕1产1,否认孕期异常,多次产前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治疗面部黑素细胞痣100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爱民 成建新 +2 位作者 王秀清 赵松林 邢宏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0-31,共2页
为探索面部黑素细胞痣理想的治疗方法,对100例面部黑素细胞痣患者进行了皮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观察。术后随访1年2个月~2年。结果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美容效果:好62例,较好35例,一般3例。88%病人表示非常满意,12%病人满意... 为探索面部黑素细胞痣理想的治疗方法,对100例面部黑素细胞痣患者进行了皮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观察。术后随访1年2个月~2年。结果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美容效果:好62例,较好35例,一般3例。88%病人表示非常满意,12%病人满意。该疗法优于CO2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外科手术 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镜在黑素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欣融 袁定芬 +1 位作者 孙睿 邓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56-760,共5页
皮肤镜是一种准确、无创的皮肤检查工具,最常应用于色素相关疾病的诊断。虽然皮肤镜是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无创的特点使之仍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该文重点介绍了黑素细胞良、恶性肿瘤,包括普通黑素痣、蓝痣、斑... 皮肤镜是一种准确、无创的皮肤检查工具,最常应用于色素相关疾病的诊断。虽然皮肤镜是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无创的特点使之仍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该文重点介绍了黑素细胞良、恶性肿瘤,包括普通黑素痣、蓝痣、斑痣、Spitz痣、黑素瘤在皮肤镜下的表现及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黑素细胞肿瘤 黑素细胞痣 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β-连环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慎秋 杨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检测黑素细胞痣及不同生长阶段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蛋白(catenin)的表达,以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简称SP法)检测50例黑素细胞痣及65例皮肤... 目的:检测黑素细胞痣及不同生长阶段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蛋白(catenin)的表达,以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简称SP法)检测50例黑素细胞痣及65例皮肤恶黑中的VEGF及β-连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在所有黑素细胞痣中表达阴性,而在皮肤恶黑的初始阶段、侵袭阶段、侵袭转移阶段、转移阶段、未转移阶段阳性率分别为33.3%、73.1%、87.5%、89.3%及50.0%。β-连环蛋白在所有黑素细胞痣中表达率为66%,在皮肤恶黑的初始阶段、侵袭阶段、侵袭转移阶段、转移阶段、未转移阶段阳性率分别为93.3%、65.4%、37.5%、35.7%、77.3%。结论:VEGF表达随皮肤恶黑的侵袭与转移程度有增加趋势;β-连环蛋白表达随皮肤恶黑的侵袭与转移程度有下调趋势;皮肤恶黑中的VEGF与β-连环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VEGF与β-连环蛋白的检测对预测皮肤恶黑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黑素 恶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小痣8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叶庆佾 唐书谦 +2 位作者 钟白玉 刁庆春 刘荣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2-143,共2页
为了了解先天性小痣(SC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对 82例进行了分析。在临床上 ,SCN损害常为梭形或椭圆形褐黑色斑块 ,84%的损害大小超过 1cm ,表面粗糙不平 ,常覆盖有黑色粗毛 ;部位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病理上 ,大部分病例黑素细胞巢局限... 为了了解先天性小痣(SC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对 82例进行了分析。在临床上 ,SCN损害常为梭形或椭圆形褐黑色斑块 ,84%的损害大小超过 1cm ,表面粗糙不平 ,常覆盖有黑色粗毛 ;部位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病理上 ,大部分病例黑素细胞巢局限于真皮网状层的上半部 ;2 /3的SCN可见到明显的交界活动性。由于先天性小痣比后天性痣易于恶变 ,故支持尽量在青春期前作预防性切除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先天性小 恶性黑素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先天性色素痣并发多发性脂肪瘤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美洲 安娜 +1 位作者 高顺强 林元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87-788,共2页
报告1例巨大先天性色素痣并发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女,19岁。因躯干部出现黑色丘疹逐渐增大19年余就诊。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颈部、躯干部、双上臂可见面积巨大的黑色斑片,融合成一体;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可见散在的卫星状皮损;背... 报告1例巨大先天性色素痣并发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女,19岁。因躯干部出现黑色丘疹逐渐增大19年余就诊。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颈部、躯干部、双上臂可见面积巨大的黑色斑片,融合成一体;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可见散在的卫星状皮损;背部可见10余个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混合痣和脂肪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先天性 脂肪瘤 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3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秀玲 高亮 李宗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5-267,共3页
报告3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3例患者(2男1女)均为出生后即发现有红色和黑色斑疹、斑片,且随年龄变大,均无系统损害,都在其他医院误诊为鲜红斑痣、太田痣或胎记。
关键词 色素血管性斑性错构瘤病 微静脉畸形 黑素细胞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年第40卷1~12期主题词索引
9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I0001-I0008,共8页
使用说明:①本索引基本上是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2002年版)》标引主题词。②本索引以中文汉语拼音为序,主题词用黑体显示。③主题词下方的标注为:文题、作者(仅列第一作者)、年、卷、期、起止页,以宋体显示。④因篇幅所限,每篇文... 使用说明:①本索引基本上是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2002年版)》标引主题词。②本索引以中文汉语拼音为序,主题词用黑体显示。③主题词下方的标注为:文题、作者(仅列第一作者)、年、卷、期、起止页,以宋体显示。④因篇幅所限,每篇文章的题目仅以一个主题词条目出现,该文的其他主题词互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银屑病 窄谱中波紫外线 麻疹 痧子 病毒病 小汗腺汗孔瘤 黑素细胞痣 皮肤鳞状细胞 皮肤科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新病名介绍
10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2-63,共2页
国外新病名介绍粟丘疹斑块[1]粟丘疹斑块(miliumenplaque):皮损为小的漏斗型的囊肿,其间常杂以黑头粉刺,丘疹散在或聚集成片。分布于耳前后正常的皮肤面上。1903年Balzer等首次描述,至今连同本例文献... 国外新病名介绍粟丘疹斑块[1]粟丘疹斑块(miliumenplaque):皮损为小的漏斗型的囊肿,其间常杂以黑头粉刺,丘疹散在或聚集成片。分布于耳前后正常的皮肤面上。1903年Balzer等首次描述,至今连同本例文献上共报告5例,女性4例男性1例。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不良性黑素细胞痣 新病名 瘢痕疙瘩 基底细胞 组织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毛囊性扁平苔藓 放射线照片 血管瘤 骨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