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海表流场EOF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芳 蔡颂 +1 位作者 孙鹤泉 张勇三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8,共6页
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 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证实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流速大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第二模态可反映黑潮流轴大弯曲现象,北太平洋涛动信号也在第一和第三模态中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 海表流场 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模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卢姁 徐建 +1 位作者 卢艳 张铭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共12页
对北太平洋黑潮末端及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采用复EOF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流场明显异常在全年四季都主要发生在黑潮末端和黑潮延伸体上,其异常的主要形式在前2个模态均表现为一条由中尺度涡旋组成的涡旋带,带上通常有两两旋转方向相反... 对北太平洋黑潮末端及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采用复EOF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流场明显异常在全年四季都主要发生在黑潮末端和黑潮延伸体上,其异常的主要形式在前2个模态均表现为一条由中尺度涡旋组成的涡旋带,带上通常有两两旋转方向相反的涡旋偶。各季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表现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日本以南的黑潮流量相一致,秋季最大,夏季次之。ENSO的机制是副热带太平洋经圈环流与热带太平洋纬向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在各季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上均有所反映。冬季PDO在年代际变化上表现明显,其他三季则NPGO表现明显。该海域流场异常的性质是海洋Rossby波的异常,而赤道太平洋流场异常的性质是赤道俘获波的异常,但两者均与风应力异常强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异常 末端 延伸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2年间黑潮延伸体及黑潮与亲潮交汇区水文特性年代际至长期变化
3
作者 张俊 程灵巧 +1 位作者 魏永亮 刘必林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92,共17页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统和黑潮-亲潮交汇区(Kuroshi-Oyashio Confluence,KOC)区域的热、动力特征及中尺度涡旋变化,同时结合横跨北太平洋的海面风场及海表面异常信号讨论了北太平洋大尺度海表动力异常与KE-KOC区域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KE系统主要由两个时间跨度长、强度较强的不稳定态主导。不稳定时期,更多的反气旋式涡旋向北分离,将KE区域的海表信号传递给KOC区域。在2010年之后,KE系统的长期变化特征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KE流轴整体北移,对应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整体升高,KE上游两个曲流附近的海表地转流东向分量变平缓、南向分量减弱。这期间KOC区域的SSTA和SLA也存在类似变化。2010年之后在北太平洋中纬度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驱使下,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负相位开始占主导,对应北太平洋中部海表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出现显著正异常。该海洋信号传递到西北太平洋,主导KE-KOC区域的水文特性变化。2010年往后的差异性长期变化仍需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验证,这也为未来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模型预测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亲交汇区 水文特性 年代际变化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鱼探仪的黑潮延伸体锋面区域声散射层分布模式及其指示意义研究
4
作者 王海玲 李建超 +3 位作者 聂凌云 陈朝晖 张洪海 田永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9,共18页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侧多频散射层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其指示的生物、碎屑颗粒、水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KEF附近的声散射层主要存在3层结构,分别是上层(0~200 m)、中层(300~500 m)、深层(400~800 m)。其中,中层散射层在锋面处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特征,南侧的散射层强度显著高于北侧,分布深度相对较深,表明锋面两侧的生物和碎屑颗粒分布与组成存在明显区别。38 kHz声散射层斜率比18 kHz更大,表明KEF对中层生物与碎屑颗粒的影响存在不同。同时,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利用典型声散射层深度与海水密度的显著回归关系。声学调查技术在高效、高精度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复杂过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可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散射层 延伸锋面 中层鱼 碎屑颗粒 多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中甲基环己烷降解菌的微生物多样性
5
作者 冯珂 李颖超 +4 位作者 李淑君 刘金艳 郝童 郑立 崔志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原油中含有50%~98%的烃类化合物,而环烷烃占这些烃类化合物的20%~45%。环烷烃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环烷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工作却十分有限。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 原油中含有50%~98%的烃类化合物,而环烷烃占这些烃类化合物的20%~45%。环烷烃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环烷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工作却十分有限。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不仅具有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其水体微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本研究以KE为研究对象,以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MCH)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KE表层、中层和深层的海水进行富集和转接培养实验,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KE中MCH降解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CH的添加使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采用PLS-DA分析了各处理组之间的群落组成差异,与自然微生物群落相比,MCH的添加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独立特征的微生物群落。通过物种组成分析得出,KE的中层和深层海水中存在MCH降解菌,主要包括科贝特氏菌属(Cobetia)、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副栖海冰菌属(Paraglaciecola)、栖盐田菌属(Salinicola)、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潜在新属C1-B045等。该研究为海洋环境中石油污染相关的生物修复工作提供必要的微生物新资源,同时丰富了我们对黑潮延伸体海域中存在的环烷烃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为后续深入开发利用黑潮延伸体的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环烷烃 甲基环己烷 富集转接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潮及其延伸体海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特征及驱动机制统计分析
6
作者 周宁 刘聪 +2 位作者 盛景 李培良 顾艳镇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5,共14页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因素。该区域在1992至2021年期间的平均强度、平均频率、持续时间和累计强度这4个海洋热浪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趋势分别为0.39℃/(10 a)、0.38次/(10 a)、3.05 d/(10 a)和8.09(℃·d)/(10 a),该上升趋势与累积反气旋涡涡动能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2021年春季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海洋热浪事件,混合层热收支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事件主要是由异常涡旋项导致的水平平流异常引起的,从黑潮延伸体脱落的反气旋涡将暖水带向北方或局地反气旋涡增强导致热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延伸 延伸 中尺度涡 混合层热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特征
7
作者 郭贵正 李刚 +1 位作者 何宜军 赵若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亚中尺度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垂向速度,显著影响着海洋表面与海洋内部之间热量、浮力和质量等示踪物的垂向输运。基于(1/48)°的LLC4320模式结果,本文对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延... 亚中尺度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垂向速度,显著影响着海洋表面与海洋内部之间热量、浮力和质量等示踪物的垂向输运。基于(1/48)°的LLC4320模式结果,本文对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具有明显的春冬强、夏秋弱的季节变化特征。上层海洋净亚中尺度垂向热通量变化与混合层深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混合层上方整体呈现出向上的亚中尺度热量输运,混合层下方也存在很强的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但呈现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净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较小。垂向热通量波数频率协同谱分析表明,混合层下方的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可能是由线性内波引起的,但线性内波引起的向上与向下的垂向热量输运相互抵消,在季节平均后净垂向热量输运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亚中尺度过程 垂向热量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观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朝晖 林霄沛 +4 位作者 马昕 管延锋 周春 张岳奇 马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2,共10页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复杂、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和全球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目前对该海区物理、生态及生地化循环等过程的认识仍受限于长期连续海洋观测资料的缺乏。本文回顾了国际上针对黑潮延伸体...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复杂、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和全球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目前对该海区物理、生态及生地化循环等过程的认识仍受限于长期连续海洋观测资料的缺乏。本文回顾了国际上针对黑潮延伸体海区的相关观测情况和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该区域观测系统的构建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包括构建了全球首个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定点观测系统;发现黑潮延伸体海区海洋涡旋的平流效应对该海区模态水的总潜沉率贡献超过一半,所携带当地的模态水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就可到达海盆的西边界;基于潜标首次展示了黑潮延伸体区域3种不同类型次温跃层涡旋流速的直接观测结果,为开展其生成消亡机制及其全球次表层物质能量输运提供了重要的现场观测基础。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观测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在跨圈层和多学科交叉方面发展成为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深远海综合观测网络。这将为揭示多尺度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深海能量串级及其气候效应与深海碳循环等领域实现突破提供重要的观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延伸 观测系统 多圈层 多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丹 钟中 +1 位作者 谭言科 杜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研究了冬季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将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北推。表征夏季风强度的EASMI(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和LSTD...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研究了冬季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将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北推。表征夏季风强度的EASMI(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和LSTDI(the Land-Sea Thernal Difference Index)在夏季风爆发后都呈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且LSTDI对海温异常增暖的响应更为敏感。华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的低空西南季风显著增强,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以北(南)西风加强(减弱)。日本群岛及周边海域和中国东部长江以南至秦岭一线的降水明显减少;华北、南海、东海、黄海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的降水增多。华北是东亚夏季风对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地区近地面温度表现为一致的增温特征,而30~50°N之间对流层的整体升温导致了海陆热力差异的加大,这是促使东亚夏季风增强的重要原因。中国及周边地区环流和降水异常分布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东亚夏季风 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增暖 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区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丰 张有广 林明森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38,共10页
利用1993—2010年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用EOF方法及小波分析研究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EOF第一模态是季节模态,与该海域风应力旋度第一模态类似,相关系数达0.65。EOF第二模态主要... 利用1993—2010年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用EOF方法及小波分析研究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EOF第一模态是季节模态,与该海域风应力旋度第一模态类似,相关系数达0.65。EOF第二模态主要反映了黑潮南部次级环流的变化情况,显著性周期是8—10年。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南部次级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与PDO有关,同时它又与风应力旋度第二模态有关;该海域的海面高度受到北太平洋东部SSH信号西传的影响,信号的传播需要大约3—4年时间。EOF第三模态是黑潮弯曲模态。日本南部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可以表征黑潮弯曲的形成,而且弯曲强度和涡的持续时间、强度和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海平面异常 中尺度涡 风应力旋度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区域叶绿素季节变化以及中尺度涡对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松 李敏华 +2 位作者 刘必林 周相乾 余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0-1378,共9页
中尺度涡是影响西北太黑潮延伸体南北海域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通过对2012—2018年NOAA遥感水色卫星数据和法国COPERNICUS流场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尺度涡对表层叶绿素浓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春季有17%的气旋涡导致中心... 中尺度涡是影响西北太黑潮延伸体南北海域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通过对2012—2018年NOAA遥感水色卫星数据和法国COPERNICUS流场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尺度涡对表层叶绿素浓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春季有17%的气旋涡导致中心叶绿素高值结构且多数向西传播,而其余季节对叶绿素浓度影响较弱。反气旋涡导致环状叶绿素高值结构,在春、秋两季常有发生,在冬夏出现频次少。中尺度涡影响叶绿素能力的季节差异可能与营养盐背景场、光限制、等密线等季节性变化有关,不能只考虑风和流场的垂向输运机制。叶绿素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因此,该区域服务渔业的中尺度涡研究应该考虑这种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中尺度涡 叶绿素 生态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邻近区域中尺度涡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冬 陈希 +3 位作者 毛科峰 滕军 李妍 彭旭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7-511,共15页
本文利用20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对黑潮延伸体邻近海区(25°—45°N,135°E—175°W)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基于涡旋自动识别方法,共识别出本区域3006个气旋涡轨迹和2887个反气旋涡轨迹,其平... 本文利用20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对黑潮延伸体邻近海区(25°—45°N,135°E—175°W)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基于涡旋自动识别方法,共识别出本区域3006个气旋涡轨迹和2887个反气旋涡轨迹,其平均周期分别为9.99周和11.00周,平均半径分别为69.5km和71.8km。长生命周期涡旋的平均半径、涡度、涡动能(EKE)和涡旋能量密度(EI)在生命周期内大致都经历了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减小这三个阶段。绝大多数涡旋沿纬线向西移动,经向移动距离较小,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在西向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向南(赤道)偏离趋势。涡旋的生成数量与总数量均在春夏季达到最多,且这一时期涡旋的平均涡度、EKE、EI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中尺度涡 统计分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变化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劭华 罗德海 钟霖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1-874,共14页
利用18年带通滤波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通过引入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能量(EKE)的面积指数,分析了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的强度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使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它们与北太平洋风暴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延伸... 利用18年带通滤波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通过引入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能量(EKE)的面积指数,分析了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的强度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使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它们与北太平洋风暴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增强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增强相对应,而EKE位置偏北(南)时对应的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偏北(南),同时当EKE的位置偏东(偏西)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则西退(东移)。此外,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对黑潮延伸体也可能有一定的反馈作用,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强度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EOF第一和第三个模态(第二个模态)回归的海表面高度距平模态有明显的3~4年滞后的正(负)相关,而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位置的变化则相反。这种滞后相关可能是通过北太平洋风暴轴驱动的遥相关型环流改变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并强迫出的海表面高度距平的西传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中尺度涡 风暴轴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明洋 李崇银 +1 位作者 陈雄 谭言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且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是相互独立的。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其年代际变化则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强时,大气斜压性在鄂霍次克海及阿拉斯加附近区域上空增强,而在海表温度锋下游至东太平洋区域上空显著减弱,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增多,而在30°—45°N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减少,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35°N以北的西太平洋区域以及45°N以北的东太平洋区域都显著增加,而仅在其南部边缘存在东西带状的减弱区域,导致40°N以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40°N以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减弱,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弱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纬度位置的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存在较显著的影响,当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北时,在其下游45°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区域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减少;而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在阿拉斯加湾附近上空尤其显著,在黑潮延伸体区域附近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上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显著增加,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态轴线两侧呈现北正南负的偶极子形态;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南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具体的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延伸 海表温度锋 北太平洋风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旭 经志友 +2 位作者 郑瑞玺 黄小龙 曹海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40,共10页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中尺度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探讨。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黑潮延伸体涡旋海域伴随着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涡旋演变与多尺...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中尺度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探讨。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黑潮延伸体涡旋海域伴随着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涡旋演变与多尺度能量分析结果表明,涡旋海域次中尺度动能的强弱与涡旋海域地转流动能有着密切联系,锋生可能是涡旋边缘次中尺度动能增强的重要机制。次中尺度现象在中尺度涡旋海域具有沿地转流方向的复杂涡丝状结构特征,意味着涡旋边缘较强的水平浮力梯度和地转流侧向剪切为次中尺度过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垂向结构分析表明,次中尺度过程能引起较大的垂向速度,最大可达100m·day^(-1),该垂向速度可以影响至混合层下200m深度处,对海洋内部的垂向物质能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次中尺度过程 锋面 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士浩 经志友 +3 位作者 闫桐 郑瑞玺 曹海锦 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年来的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发现,次中尺度现象广泛存在于上层海洋,其产生与锋生作用及混合层斜压不稳定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动力学及能量诊断分析,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的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发现,次中尺度现象广泛存在于上层海洋,其产生与锋生作用及混合层斜压不稳定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动力学及能量诊断分析,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探讨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具有冬季最强,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弱的显著季节变化特征。基于冬、夏季次中尺度能量源的诊断可以看到,这些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与上层海洋的斜压不稳定和锋生作用有关。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的中尺度能量较弱,但次中尺度过程在季节尺度上表现最为活跃,这主要与混合层斜压不稳定的作用有关;夏季,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混合层较浅,次中尺度过程较弱,但中尺度涡旋活跃,中尺度流场变形引起的锋生作用对夏季次中尺度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次中尺度能量的季节变化方面,冬季次中尺度过程从中尺度过程汲取能量的速率远高于夏季,这是冬季次中尺度过程比夏季更为活跃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季节性变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次中尺度过程 季节变化 锋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三维热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霄波 徐永生 +1 位作者 贾永君 黄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9,共12页
基于西北太平洋Argo数据资料,利用参数化方法,从Argo温盐剖面数据中提取出一系列特征动力参数,定量分析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三维热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和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海表面温... 基于西北太平洋Argo数据资料,利用参数化方法,从Argo温盐剖面数据中提取出一系列特征动力参数,定量分析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三维热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和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海表面温度存在着明显的冬春弱,夏秋强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海表面温度为15℃,夏季则达到了27℃;混合层深度在春季和夏季都较深,在180 m左右,秋冬较浅,在17 m左右,在水平方向上混合层深度有较强的梯度;温跃层春、夏、秋、冬4季的平均温度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夏季南部海域平均温度为14℃左右,北部海域较低为5℃左右;季节性温跃层深度大约在100 m左右;黑潮延伸体海域水体的温跃层底部最大深度在800 m左右;黑潮延伸体主体海域中心位置冬天在36°N左右,夏天大约移到34°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三维热结构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春迓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4,共8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面高度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再分析大气资料,考察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海洋锋对其上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面高度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再分析大气资料,考察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海洋锋对其上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同时云水量值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该变化主要受背景大气环流的影响,当西北风加强(减弱)带来偏冷(暖)偏干(湿)的空气团时,锋面南侧云水少(多)。按照云水含量多少进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大陆的冬季西北风南下,在遇到海洋锋锋南侧的暖水面时,空气抬升导致的大气跨锋面的次级环流和对应锋面南(北)辐合(辐散)在一定程度上(约25%)受背景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背景大尺度的西北风强(弱)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多),凝结放热较弱(强),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南侧南侧上升,北侧下沉的次级环流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云水含量 大气响应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明洋 谭言科 +2 位作者 李崇银 余沛龙 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3-911,共9页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E和150°E附近存在两个弯曲,SST水平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42°E附近,强度超过4.5℃/(100 km),其后强度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在149°E附近又出现一个较弱的大值中心,在141~153°E范围内,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平均值为36.25°N,强度的平均值为3.22℃/(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南北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相较于较弱的季节变化,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则要显著得多,其南北变化跨度超过2°。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也较强,超过4.5℃/(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NPGO和PDO在中东太平洋区域会强迫产生海表高度异常,随后向西传播,在约3年后到达黑潮延伸体区域,使该区域流场发生变化产生海洋热平流异常,最终导致海表温度锋强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海表温度锋 时空变化 PDO NP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区域50~100 km涡旋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思佳 于方杰 陈戈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9,共10页
本文使用基于热成风速度的涡旋识别拓展方法,通过海表面温度数据对黑潮延伸体区域50~100 km涡旋进行研究,发现50~100 km涡旋主要分布在黑潮延伸体流轴两侧,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寿命、半径分布具有一致性。气旋涡多出现在35°N以北,... 本文使用基于热成风速度的涡旋识别拓展方法,通过海表面温度数据对黑潮延伸体区域50~100 km涡旋进行研究,发现50~100 km涡旋主要分布在黑潮延伸体流轴两侧,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寿命、半径分布具有一致性。气旋涡多出现在35°N以北,反气旋涡在35°N以南比较集中,与尺度较小的中尺度涡旋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冬夏两季涡旋地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不同季节该区域海表温度梯度及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有关。35°N以南50~100 km涡旋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风速大小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35°N以南50~100 km涡旋三倍半径内风速异常和风应力旋度归一化表明,气旋涡对应风速负异常而反气旋涡对应风速正异常,反气旋涡的产生依赖于风应力负旋度,气旋涡的生成与风应力正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 50~100 km涡旋 海表面温度 涡旋识别拓展方法 涡旋-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