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
作者 刘红梅 薛春 +3 位作者 雷军 肖明敏 程新平 杨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80-83,共4页
黑河流域荒漠植被群落是阻隔风沙进入我国内陆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为掌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资源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实地调查,分析了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黑河流域荒漠植被群落是阻隔风沙进入我国内陆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为掌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资源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实地调查,分析了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为黑河流域中游荒漠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组成不太丰富,共有80种高等植物,隶属于23科61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研究区物种总数的97.50%,蒺藜科、禾本科、藜科、豆科、菊科、蔷薇科6科植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75.00%,在数量上也占很大优势。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由灌木、半灌木、小灌木层片和草本植物层片组成,植被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物种总数的67.50%。③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较低,各区域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甘州-碱滩、甘州-三闸、甘州-平山湖、临泽-板桥、甘州-靖安、临泽-平川、高台-合黎、高台-罗城、高台-黑泉,以甘州-碱滩最高、高台-黑泉最低。须加强荒漠植被保护修复,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资源 群落特征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监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虎 刘贤德 +2 位作者 张亚光 李小燕 范菊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111,124,共7页
[目的]分析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沙尘暴、扬沙以及浮尘频次和时长的月变化和年变化,并分析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为区域沙尘天气的早期预警和荒漠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黑河流域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的2010—2019年... [目的]分析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沙尘暴、扬沙以及浮尘频次和时长的月变化和年变化,并分析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为区域沙尘天气的早期预警和荒漠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黑河流域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的2010—2019年的沙尘天气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沙尘频次和时长主要集中在春季,其次是冬季,春冬两季的频次和时长各占全年的82.3%和79.4%。10 a间沙尘暴和扬沙频次总体变化趋势逐渐减少,而浮尘频次总体变化趋势逐年增加;沙尘时长总体变化趋势逐年增加。沙尘频次月变化与土壤湿度(10 cm)和大气湿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风速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扬沙年际发生频次与土壤温度(5 cm)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大气温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近10 a来,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破坏性较大的沙尘暴和扬沙逐年减少,而浮尘逐年增加。沙尘频次的月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浅层土壤湿度、大气湿度和风速。春季的浅层土壤湿度影响了沙尘暴和扬沙年际频次变化,浅层土壤温度影响了浮尘年际频次变化;冬季的浅层土壤温湿度和降水量影响了沙尘暴的年际频次变化,浅层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影响了扬沙的年际频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沙尘天气 气候要素 黑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春 张虎 +1 位作者 肖明敏 刘建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36-37,共2页
利用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2006—2019年地下水监测井的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结合该试验站的气象数据,分析荒漠区地下水位标高的月动态和年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标高在3—7月呈逐渐上升的趋势,7—12月呈逐... 利用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2006—2019年地下水监测井的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结合该试验站的气象数据,分析荒漠区地下水位标高的月动态和年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标高在3—7月呈逐渐上升的趋势,7—12月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地下水位标高在14年间是不断减小的。地下水位标高月动态变化与降水量呈显著相关(P<0.01),而年动态变化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地下水位 动态变化 降水量 黑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光辉 申建梅 +1 位作者 张翠云 刘少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1-255,共5页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径流过程及其溢出量衰减,进而导致下游区生态环境需水更加紧缺和退化。调控中游区安全引水量和调整中游区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解决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中游 人类活动影响 地表径流 地下水补给 变异与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水资源对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1 位作者 刘少玉 王金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4-250,共7页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108m3/a的安全引水量为13.97×108m3/a和枯水年份(95%保证率)的安全引水量为10.14×108m3/a,下游区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水量为8.01×108m3/a。提出了中游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阈,即未来20年生产生活安全需水量介于22×108~23×108m3/a之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中游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确保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 中游区发展 安全引水量 下游区生态环境 影响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