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区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昱 刘慧 +1 位作者 杨爱峥 赵雨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7-294,共8页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有效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随之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则会明显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储水能力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降雨径流及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75 t/hm^2处理具有最好的径流泥沙控制效果,其中径流控制效果好于泥沙控制;施加生物炭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并可以改善养分的空间分布,4种生物炭用量处理的养分含量不仅在数量上高于对照处理,而且在均匀程度上有较大的改善,减缓了坡度对土壤养分造成的坡上与坡下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秸秆资源的高效、绿色、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秸秆生物炭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径流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隋媛媛 刘明义 +4 位作者 许晓鸿 张瑜 刘艳军 阎百兴 欧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76,共5页
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为试验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横垄对照相比,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3种不同坡式条田产生的径流量... 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为试验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横垄对照相比,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3种不同坡式条田产生的径流量分别减少62.5%,64.8%,69.2%,泥沙量分别减少70.9%,72.9%,74.2%。(2)不同坡式条田冲刷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0%~20%,全磷和全钾含量减少7%~15%。(3)条田埂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具有较好的固埂护埂效益,田埂植物盖度达到45%~55%,0-5cm,20-25cm和40-45cm土层土壤崩解速率分别比黄花菜和红小豆单种降低53.61%和22.41%,11.19%和8.94%,20.38%和10.88%。(4)与横垄对照相比,坡式条田措施下坡耕地总体经济效益提高8%~12%,红小豆作物经济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式条田 黑土区坡耕地 水土流失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状起伏台地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以克山县古城项目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丙友 崔润利 杨亚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年第1期1-3,9,共4页
综合论述了东北黑土区古城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类型、成因和危害,确定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目标任务与措施配置,并进行了治理效益分析。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治理措施 波状起伏台地 克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邢培茹 郑粉莉 王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东北黑土侵蚀严重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6个典型坡面及各坡面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分析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有机质在流域和坡面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 以东北黑土侵蚀严重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6个典型坡面及各坡面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分析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有机质在流域和坡面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坡面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的趋势,且坡位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较其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域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相对应,反映出土壤侵蚀是影响该区耕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 土壤碱性磷酸酶 土壤有机质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改良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魏永霞 朱畑豫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1-301,共11页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和C100(100 t/hm^(2))5种生物炭的施用量处理。结果表明:4年中土壤容重随生物炭的增加有减小的倾向,孔隙度有逐渐增加的倾向;适量生物炭可有效降低土壤固相比例,提高气相和液相比例,除2015年外,连续3年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均在第3年C50处理达到最优(99.96、0.63),同时土壤三相比偏离值R最小(1.03),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连续4年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生物炭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小的倾向;连续3年加入50 t/hm^(2)生物炭提高土壤稳定性的效果最好;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与施炭量呈正相关;除2015年外,田间持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分别在C100、C50、C50和C25处达最优,在2018年C25处为峰值37.33%;土壤有效含水率与田间持水率的变化规律相同。玉米各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倾向;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施炭量呈负相关;玉米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在C50处达到最大(0.954),变异系数(CV)在C100处理处最低(0.022);逐年施加50 t/hm^(2)生物炭对促进玉米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区坡耕地 生物炭 土壤结构 土壤持水性能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