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淑敏 李雪军 +2 位作者 张奕星 姜之炎 肖臻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32-2539,共8页
背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即川崎病(KD),发病率逐年上升,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CAL)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KD发生CAL相关,但不同个体的原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系统评估M... 背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即川崎病(KD),发病率逐年上升,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CAL)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KD发生CAL相关,但不同个体的原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系统评估MP感染与KD发生CAL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以便进行早期、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KD患儿的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KD的观察性研究,暴露组为KD合并MP感染(MP-IgM阳性),对照组为单纯KD,结局指标为发生CAL。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4-03。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信息,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使用Stata 15.0软件、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包含6131例研究对象。NOS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7分,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65,95%CI(1.40,1.94),P<0.00001〕。根据组间基线是否统一进行亚组分析,组间基线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92,95%CI(1.71,2.16),P<0.00001〕。组间基线不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CAL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1,1.06),P=0.65〕。分别以IgM>1∶160、IgM定性、未描述作为MP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以依据年龄、根据比值、未描述作为CAL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Egger's和Begg's检验发表偏倚提示31篇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5)。但剪补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RR=1.32,95%CI(1.13,1.54),P<0.00001〕与剪补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对比发现,剪补前后结果未发生逆转,说明本研究结果相对稳定。结论MP感染增加了KD患儿发生CAL的风险。早期检测MP,并在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肺炎支原体 冠状动脉损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2
作者 姚静婵 胡国华 +1 位作者 王有成 季秀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3-403,共1页
关键词 MCLS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误诊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川崎病合并轻微脑炎/脑病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3
作者 杜燕燕 王健 +2 位作者 贺兰 季丽娜 徐樨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6-761,共6页
报道1例川崎病合并轻微脑炎/脑病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MERS)患儿的临床诊疗经过,并回顾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疾病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例患者为7岁余男... 报道1例川崎病合并轻微脑炎/脑病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MERS)患儿的临床诊疗经过,并回顾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疾病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例患者为7岁余男孩,持续高热6 d,伴草莓舌、双眼球结膜充血、全身大片红斑样充血样皮疹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丙种球蛋白(2 g/kg)静脉滴注24 h后患儿仍有发热,且出现头痛、嗜睡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胼胝体压部局限性梭形肿胀,T1稍低、T2稍高异常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s,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明显低信号,提示MERS,予甲泼尼龙2 mg/(kg·d)静脉滴注,数小时后患儿热退,头痛、嗜睡症状消失。1周后复查头颅MRI正常,出院时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和冠状动脉扩张。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外文文献12篇,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共报道17例川崎病合并MERS患儿,中位年龄6.5岁(1~14岁),其中5岁以上儿童11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4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视、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MRI符合MERS影像学改变,经积极治疗,所有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3例患儿复查了头颅MRI,影像学改变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川崎病合并MERS的病例报道非常少见,并发MERS的川崎病多发生在5岁以上年长儿童,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积极治疗可以使MERS病情短期内逆转,不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轻微脑炎/脑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丹 冯媛 +3 位作者 耿玲玲 南楠 张翠 李小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2-446,共5页
背景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观察小剂量甲... 背景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及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1、3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 甲基泼尼松龙 静脉丙种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的预测及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杜军保 陈咏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9-752,共4页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由TomisakuKawasaki于1967年首次报道,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儿童,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各个阶段,但以6月龄至5岁多见,其年龄中位数为2~3岁。在北京199...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由TomisakuKawasaki于1967年首次报道,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儿童,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各个阶段,但以6月龄至5岁多见,其年龄中位数为2~3岁。在北京1995年至200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KD发病分布于1月龄至14岁,其中,年龄在5岁以下者占87.4%[1_3]。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2〇l7年最新发布的《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中,小于5岁的日本儿童2011年每100000名中有243.1名患KD,2012年则为每100000名中有264.8名患K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预测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感染在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瑞燕 李晓辉 +3 位作者 徐酉华 周敏 张砺 李晋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4002-4004,共3页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细菌感染与KD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KD患儿266例,回顾性分析KD患儿血培养结果,不同年龄段KD患儿血培养阳性率,探讨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细菌感染与KD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KD患儿266例,回顾性分析KD患儿血培养结果,不同年龄段KD患儿血培养阳性率,探讨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266例KD患儿血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10.15%,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7例,革兰染色阴性菌20例,血培养阴性239例。检出细菌16种。各不同年龄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幼儿组(1~岁)、学龄前期组(3~岁)及学龄期组(≥6岁)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组(<1岁)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KD患儿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害80例,占42.2%。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KD患儿血培养阳性22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59.1%(13/22);血培养阴性158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38.6%(61/158)。血培养阳性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血培养阴性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可能参与KD的发病,年长儿的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明显增高,罹患KD的年长儿更需警惕是否合并感染。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和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邓灵芝 周永勤 黄友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84,共2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和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90例川崎病患儿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清ENA-78和内脂素水平。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中ENA-78水平〔(163±22)ng/L〕明显...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和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90例川崎病患儿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清ENA-78和内脂素水平。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中ENA-78水平〔(163±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4±12)ng/L〕,内脂素水平〔(32±5)μg/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7±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ENA-78水平〔(217±30)ng/L〕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129±20)ng/L〕,内脂素水平〔(37±5)μg/L〕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28±5)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患儿血清ENA-78水平与内脂素水平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 ENA-78和内脂素水平在川崎病尤其伴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管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波 李世钢 林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26,132,共2页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有研究证明,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可有效控制KD患儿急性期症状。氧化应激在血管性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KD急性期受损的...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有研究证明,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可有效控制KD患儿急性期症状。氧化应激在血管性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KD急性期受损的血管内皮释放各种氧自由基、细胞因子导致氧化性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受到损害。花生四烯酸的氧化产物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是脂质过氧化的可靠标志,能有效的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尿液中8-iso-PGF2α的含量,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急性期KD患儿血管氧化应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全身血管炎 氧化应激 8-ISO-PGF2Α 患儿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月龄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破裂一例报告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明玉 汪隽瑛 蒋瑾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8-128,132,共2页
关键词 3月龄婴儿 冠状动脉瘤 并发症 动脉瘤破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与A族链球菌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永兰 袁越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A族链球菌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syndrome) disease 冠状动脉损伤 诊断方法 小血管炎症 小儿常见 淋巴结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健 赵鑫 +2 位作者 梁东 陈银波 鲁继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α(Gro-α)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α(Gro-α)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IP-10、MCP-1和Gro-α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KD组IP-10[(394.2±176.4)ng.L-1]和MCP-1[(420.5±163.4)ng.L-1]水平较HSP组IP-10[(94.8±66.4)ng.L-1]、MCP-1[(109.2±76.6)ng.L-1]和对照组IP-10[(76.4±46.5)ng.L-1]、MCP-1[(87.7±47.8)ng.L-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SP组与对照组各趋化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ro-α水平3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核细胞可能在KD发病机制中促进免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IP-10与MCP-1可以作为KD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在HSP发病机制中可能不涉及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可能不参与KD和HSP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过敏性紫癜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2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越霞 唐晋清 +1 位作者 刘兴元 谢晓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无菌性脑膜炎 KD 临床资料 神经系统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玉梅 徐乃军 李春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0-250,259,共2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现将我科收治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胆囊积液 重度肝损害 伴发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全身血管炎变 皮肤粘膜损害 急性发热 淋巴结肿大 多脏器受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致冠状动脉二支闭塞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毕亚艳 李智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80%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报道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川崎病致冠状动脉二支闭塞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形成 闭塞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婴幼儿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明娟 帅向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6例临床表现未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6例患儿按川崎病治疗得以治愈或好转。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易误诊,按典型川崎病治疗有效。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误诊 不典型 治疗 误诊分析 回顾性研究方法 诊断 误诊原因 临床分析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地区581例川崎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谨志 邓海梅 +5 位作者 闵丽 王晋 牛少敏 刘亚红 杨轶男 董湘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499-4505,共7页
背景川崎病(KD)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目前,KD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显著影响成年后个体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 背景川崎病(KD)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目前,KD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显著影响成年后个体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的从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和地域差异三方面探讨KD在甘肃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西部地区KD的管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患儿1个月内CAL发生情况将其分为KD合并CAL组(CAL组)和无CAL组(NCAL组),根据发病年龄划分为≤1岁、>1~3岁、>3~6岁和>6岁4个年龄段。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发病时间等)、冠状动脉彩超结果。结果(1)人口学特征:581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9(1.2,3.2)岁,男∶女为1.9∶1,男性患儿在KD人群中的发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趋势=5.100,P<0.05)。(2)时间分布:不同年份间KD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22.348,P<0.001);各季节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8,P=0.006);春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负相关(r_(s)=-1,P<0.001),而秋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正相关(r_(s)=1,P<0.001)。(3)地域差异:结合甘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陇中、陇东、陇东南、民族五大区域;依据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开支、职工平均工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将甘肃省按发达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类地区。陇中(χ^(2)趋势=86.011,P<0.001)、陇东南(χ^(2)趋势=23.848,P<0.001)和民族区域的KD病例数(χ^(2)趋势=17.463,P<0.001)均逐年增加;一类(χ^(2)趋势=54.551,P<0.001)、二类(χ^(2)趋势=20.586,P<0.001)、三类(χ^(2)趋势=14.844,P<0.001)和四类地区的KD病例数(χ^(2)趋势=36.013,P<0.001)均逐年增加。(4)影响因素:不同年份间合并CAL(χ^(2)趋势=95.041,P<0.001)和NCAL的KD病例数(χ^(2)趋势=38.719,P<0.001)均呈上升趋势,尤以CAL组为著(χ^(2)趋势=9.5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011,95%CI(1.313,6.907)〕、性别〔OR=1.634,95%CI(1.137,2.349)〕和四类地区〔OR=1.772,95%CI(1.172,2.679)〕是KD合并CAL的影响因素。结论甘肃地区K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以CAL组KD患儿的增长为著,疾病负担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为降低KD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需要提高公众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在夏季对男性婴幼儿适当加大防治力度(尝试对KD高危人群提前干预,如免疫调节)、建立健全KD随访机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开展多中心研究并持续监测K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获取与最佳预防策略、早期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选择相关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流行学研究 冠状动脉疾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10例报告
17
作者 张清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380-381,共2页
本文报告川崎病10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肿胀、双侧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少数肝脾肿大,心电图异常,末稍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电泳α_2球蛋白升高,血培养阴性,抗菌素治疗无效为本病特征性表现。本病... 本文报告川崎病10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肿胀、双侧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少数肝脾肿大,心电图异常,末稍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电泳α_2球蛋白升高,血培养阴性,抗菌素治疗无效为本病特征性表现。本病需与许多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治疗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粘膜 淋巴结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在儿童血管炎川崎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雅晳 施依璐 +3 位作者 段莎莎 赵捷 张敏洁 张小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5-998,共4页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极为复杂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是川崎病的主要受累血管之一,其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栓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和猝死。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状况进行评估,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极为复杂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是川崎病的主要受累血管之一,其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栓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和猝死。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状况进行评估,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也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目前用于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方法较多,本文对其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影像学方法 冠状动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28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燕凤 吴蓉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21-521,共1页
关键词 无菌性脑膜炎 并发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 神经系统损害 disease 全身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伤 免疫介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病毒感染对川崎病发病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灵红 李桦 滕海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3999-4001,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儿科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125例,其中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13例为实验组,每个实验组患儿由2个同年龄、同性别的对照组(呼吸道病毒检测阴性)成员与其相配。对比分析两... 目的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儿科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125例,其中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13例为实验组,每个实验组患儿由2个同年龄、同性别的对照组(呼吸道病毒检测阴性)成员与其相配。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彩色超声心动图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 125例患儿中有106例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13例,阳性率达12.26%,包括腺病毒4例,副流感病毒1、2、3型4例,流感病毒A、B型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实验组患儿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表现为不完全川崎病5例(占38.5%),对照组表现为不完全川崎病3例(占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以不完全川崎病为多见,且更易发生心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能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呼吸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