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P-PTFE镀层表面黏液形成菌的污垢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志明 姚响 +2 位作者 白文玉 刘坐东 王景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6,30,共8页
目的研究Ni-P-PTFE镀层改性换热面对微生物污垢的抑制作用。方法调整化学镀工艺,在换热器常用的低碳钢表面制备不同性能的复合镀层,获取镀层厚度、镀速和表面能等参数。对低碳钢和Ni-P-PTFE复合镀层进行微观形貌对比,并进行黏液形成菌... 目的研究Ni-P-PTFE镀层改性换热面对微生物污垢的抑制作用。方法调整化学镀工艺,在换热器常用的低碳钢表面制备不同性能的复合镀层,获取镀层厚度、镀速和表面能等参数。对低碳钢和Ni-P-PTFE复合镀层进行微观形貌对比,并进行黏液形成菌污垢静置实验,测量菌悬液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及试样质量变化。分析复合镀层表面在黏液形成菌污垢实验前后的宏观和微观形貌,与低碳钢试样进行对比,研究复合镀层试样表面能和镀层表面污垢沉积的关联性。结果 Ni-P-PTFE复合镀层改变了换热面的表面性能,接触角明显增大,表面能由改性前的49.16 m J/m2降低到7.54 m J/m2。与低碳钢的静置结果相比,悬挂复合镀层试样的菌悬液中黏液形成菌数量显著减少,复合镀层试样表面平均污垢沉积量减少到2.3 g/m2(低碳钢表面为12.1 g/m2)。结论 Ni-P-PTFE镀层可以有效抑制黏液形成菌的生长,低表面能有效减少了微生物污垢的沉积,使其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和抗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形成菌 复合镀层 表面改性 微生物污垢 抗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化学镀层表面黏液形成菌微生物污垢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武霖 姚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89-4095,共7页
为了研究化学镀Ni-P换热器上黏液形成菌微生物污垢的特性,利用化学镀Ni-P的方式对低碳钢表面进行改性。采用微生物污垢对比实验,对低碳钢片和具有Ni-P镀层低碳钢片拍摄扫描电镜图,利用称重法记录污垢变化情况和光电比浊法记录黏液形成... 为了研究化学镀Ni-P换热器上黏液形成菌微生物污垢的特性,利用化学镀Ni-P的方式对低碳钢表面进行改性。采用微生物污垢对比实验,对低碳钢片和具有Ni-P镀层低碳钢片拍摄扫描电镜图,利用称重法记录污垢变化情况和光电比浊法记录黏液形成菌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i-P镀层表面形貌明显好于低碳钢;Ni-P镀层相比于碳钢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和抗微生物污垢特性;黏液形成菌生长繁殖旺盛和细菌代谢产物多时,微生物污垢的形成就快。相反,微生物污垢形成就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NI-P 微生物污垢 黏液形成菌 抗垢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循环冷却装置的微生物污垢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3
作者 于大禹 尹旭 +5 位作者 张静 高波 王刚 曹生现 杨善让 徐志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03-3510,共8页
从松花江水中分离出黏液形成菌N1,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为微球菌属。利用污垢形成动态模拟实验装置,进行污垢热阻在线监测及传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恒定工况下[水温30℃,流速0.4m.s-1,微生物浓度(7.0×106)~(2.2×1010... 从松花江水中分离出黏液形成菌N1,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为微球菌属。利用污垢形成动态模拟实验装置,进行污垢热阻在线监测及传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恒定工况下[水温30℃,流速0.4m.s-1,微生物浓度(7.0×106)~(2.2×1010)cfu.ml-1],不锈钢管的微生物污垢诱导期为57h左右,而铜管的微生物污垢诱导期较不锈钢管长。分别以缩放管及不锈钢管作为管材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水流速度对微生物污垢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即变化的流速能够延长微生物污垢诱导期。在装置运行过程中,定期检测多个水质参数,包括pH值、电导率、细菌总数、总氮、COD等,并利用灰色关联算法分析了各水质参数与微生物污垢关联的权重比例,从而为微生物污垢预测及制定有效的防垢、抑垢和除垢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污垢 污垢热阻 模拟循环冷却装置 黏液形成菌 水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管路微生物污垢形成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于大禹 张静 +3 位作者 尹旭 王刚 张艳辉 曹生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93-2197,共5页
从松花江水中分离纯化出黏液形成菌N1,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为微球菌属。利用动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此菌株在工业运行环境下细菌总数的变化对不锈钢管式换热器传热表面污垢热阻的影响。在线监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与污垢热阻变化... 从松花江水中分离纯化出黏液形成菌N1,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为微球菌属。利用动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此菌株在工业运行环境下细菌总数的变化对不锈钢管式换热器传热表面污垢热阻的影响。在线监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与污垢热阻变化成正相关;对管壁黏泥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含有约107 cfu/mL的微生物;元素分析结果发现,黏泥内主要成分为C、O、N和Cl,这与微生物基本元素组成相似,表明菌株N1有黏附于传热表面形成黏泥的特性。这对认识微生物污垢形成机制,尤其是形成起始阶段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将为新型高效换热设备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污垢 污垢热阻 黏液形成菌 循环冷却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缩放管中典型致垢微生物致垢能力 被引量:10
5
作者 关晓辉 崔长龙 +4 位作者 曹生现 鲁敏 付俊杰 孙玲玲 杨善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9-1434,共6页
以电厂循环冷却塔塔底黏泥中分离纯化出的3种致垢微生物铁细菌(IB)、硫酸盐还原菌(SRB)、黏液形成菌(HB)为实验菌种,利用污垢热阻动态模拟实验台,在恒定工况下(水温30℃,流速0.4 m/s),动态模拟了3种致垢菌及其混合菌的微生物污垢形成过... 以电厂循环冷却塔塔底黏泥中分离纯化出的3种致垢微生物铁细菌(IB)、硫酸盐还原菌(SRB)、黏液形成菌(HB)为实验菌种,利用污垢热阻动态模拟实验台,在恒定工况下(水温30℃,流速0.4 m/s),动态模拟了3种致垢菌及其混合菌的微生物污垢形成过程。实验测得了3种致垢菌和混合菌的污垢热阻,并对垢样成分进行了ICP-MS和阴离子分析。结果表明:污垢诱导期分别为28h、45h、70h和18h;污垢热阻渐近值为2 10-4m2·K/W、1.75 10-4m2·K/W、1.45 10-4m2·K/W和4.9 10-4m2·K/W。由此表明致垢菌的致垢能力大小为:混合菌>IB>SRB>HB。垢样成分分析结果表明:IB垢样成分分析中Fe、C和NO3-含量较多,而重金属离子及Cl-含量较少,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致垢能力而腐蚀能力较弱;SRB垢样分析显示,S、Fe及Cl-相对较高,且重金属Ni、Cr含量较多,说明其致垢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腐蚀特性;HB形成的污垢主要以C、N及NO3-为主,且含有一定量的Cl-,表明此菌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细(IB) 黏液形成菌(HB) 硫酸盐还原(SRB) 微生物污垢 致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换热器混合微生物污垢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志明 王景涛 +1 位作者 贾玉婷 韩志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47-3453,共7页
为探讨铁细菌与黏液形成菌混合微生物污垢的结垢特性,进而为微生物污垢阻垢和抑垢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以微生物污垢中最常见的铁细菌和黏液形成菌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板式换热器中两种细菌在形成混合微生物污垢时相互协同抑制的关系... 为探讨铁细菌与黏液形成菌混合微生物污垢的结垢特性,进而为微生物污垢阻垢和抑垢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以微生物污垢中最常见的铁细菌和黏液形成菌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板式换热器中两种细菌在形成混合微生物污垢时相互协同抑制的关系以及不同工况下的结垢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污垢存在明显诱导期,铁细菌的污垢热阻渐近值约为2×10^(–4)m^2·K/W,黏液形成菌的污垢热阻渐近值约为1.2×10^(-4)m^2·K/W,铁细菌相比黏液形成菌有较强的致垢能力,1∶1比例混合菌的热阻值介于二者之间;无论哪种细菌量占据主导时,它们之间的互相协同作用会促使混合污垢的致垢能力增强。30℃时混合菌的热阻渐近值低于35℃时的情况,达到渐近值的时间约为35℃时的2倍;流速对混合菌污垢特性的影响明显,流速为0.1m/s时的污垢热阻渐近值约为0.15m/s时的2倍,达到渐近值的时间约为0.15m/s时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细 黏液形成菌 混合物 板式换热器 结垢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技术检测微生物吸附 被引量:1
7
作者 曹生现 欧佳 +2 位作者 张艳辉 杨善让 徐志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51-156,共6页
为研究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的过程,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铜电极表面黏液形成菌吸附形成的生物黏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实验数据拟合出的等效电路与根据理论分析而设计出的等效电路基本吻合,通过测量... 为研究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的过程,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铜电极表面黏液形成菌吸附形成的生物黏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实验数据拟合出的等效电路与根据理论分析而设计出的等效电路基本吻合,通过测量生物膜电容计算出的生物黏膜厚度为1.8μm,与用SEM观测显示的黏膜厚度基本一致,由此说明了用交流阻抗表征生物膜的可行性和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传质成膜过程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为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并对静态下实时监测生物黏膜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黏膜 交流阻抗 吸附 黏液形成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