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性沉积物中的古地震触变流动变形 被引量:8
1
作者 苏德辰 乔秀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9-622,共14页
粒径小于0.005 mm的饱和淤泥和黏土等对地震和外力扰动产生的敏感变化特性被称为触变性。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流动变形构造包括液化流动变形与触变流动变形两大类,前者多指沙层和碳酸盐沉积物的液化流动变形,后者指饱和的泥质沉积物触变... 粒径小于0.005 mm的饱和淤泥和黏土等对地震和外力扰动产生的敏感变化特性被称为触变性。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流动变形构造包括液化流动变形与触变流动变形两大类,前者多指沙层和碳酸盐沉积物的液化流动变形,后者指饱和的泥质沉积物触变流动变形。在地层剖面中,饱和淤泥、淤泥质土、黏土、硅泥(胶体)、碳酸盐灰泥等黏性沉积物的触变流动变形构造广布,它们多与沙层等的液化变形构成复合变形构造,但中外地质学家对触变流动变形构造注意较少,往往把它们笼统解释为液化流动构造。近年来地震触发饱和淤泥的触变流动变形现象逐渐引起地质学家的关注。作者对国内多个地层剖面中地震触发的饱和淤泥流动变形记录进行了描述和成因解释,并按照触变流动变形的方向性归纳出4类模式,即(1)向上流动、(2)向下流动、(3)同时向上及向下流动和(4)近水平方向流动,希望引起从事软沉积物变形和古地震研究的地质学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触变 沉积物变形 液化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模型的黏性沉积物侵蚀临界剪切应力及其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卢佩霞 徐永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450,共6页
为在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模型中考虑团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基于黏性沉积物团粒结构的分形模型,建立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与团粒粒径及有效密度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是团粒粒径和有效密度的... 为在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模型中考虑团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基于黏性沉积物团粒结构的分形模型,建立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与团粒粒径及有效密度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是团粒粒径和有效密度的幂函数,幂函数的指数是黏性沉积物团粒分维的函数;与Kranenburg模型、Son模型相比,基于分形模型的临界剪切应力模型更加合理,与试验数据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表面侵蚀 临界剪切应力 团粒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林超然 朱龙海 +4 位作者 胡日军 谢波 李婉华 甘双庆 纪金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人对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黏性沉积物受自身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生物过程等综合影响,导致可侵蚀性研究复杂、困难,不同研究结果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比,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经验模型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在总结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下一步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应开展更为全面且系统的实验室与实地研究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提高可侵蚀性判定与影响因素识别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借助理论、技术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深入探讨黏结力形成机理与理论量化,进一步修正与完善黏性沉积物的可侵蚀性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可侵蚀性 经验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土弱透水层氮形态的赋存特征及迁移转化——以江汉平原沉湖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董涛 刘璐 +2 位作者 马腾 邱文凯 刘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125,199,共9页
以江汉平原沉湖湖相沉积地层不同深度的黏性土弱透水层沉积物、孔隙水中不同氮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来了解氮的赋存特征,并通过沉积物颗粒粒径、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分析氮的迁移转化过程。... 以江汉平原沉湖湖相沉积地层不同深度的黏性土弱透水层沉积物、孔隙水中不同氮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来了解氮的赋存特征,并通过沉积物颗粒粒径、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分析氮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湖相沉积地层表层受到较严重的人为污染导致氮元素总量很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总氮(TN)含量趋于缓慢减少,且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中,铵氮(NH4-N)的含量范围为7.34~162.50 mg/kg,硝态氮(NO3-N)的含量范围为6.79~147.20 mg/kg,亚硝态氮(NO2-N)的含量范围为0.024~0.16 mg/kg,沉积物中TN含量范围为176.08~836.06 mg/kg;②沉积物粒径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影响了离子交换态铵氮的分布,而对离子交换态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则无明显影响;③碳氮比(C/N)低时能够促进总有机氮(TON)向硝态氮、铵氮形态的转化;④含水率会对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的迁移产生影响,而对铵根离子的迁移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弱透水层沉积物 孔隙水 氮形态 氮迁移转化 有机质含量 颗粒粒径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