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枝化黏弹性颗粒溶液的增黏性及抗剪切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祝仰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1,共5页
为了研究剪切条件下B-PPG溶液的黏度及黏弹性变化的机理,通过机械剪切(模拟聚合物从设备到井筒注入过程中所受剪切)和射孔孔眼(炮眼)剪切(模拟聚合物溶液通过射孔孔眼及近井地层所受剪切)方法,研究了B-PPG在不同剪切强度作用下溶液的黏... 为了研究剪切条件下B-PPG溶液的黏度及黏弹性变化的机理,通过机械剪切(模拟聚合物从设备到井筒注入过程中所受剪切)和射孔孔眼(炮眼)剪切(模拟聚合物溶液通过射孔孔眼及近井地层所受剪切)方法,研究了B-PPG在不同剪切强度作用下溶液的黏度保留率,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B-PPG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B-PPG的增黏性较好。70℃下当溶液质量浓度大于3.5 g/L时,颗粒的支化链相互缠绕形成的网络结构导致溶液黏度迅速增大。B-PPG的抗剪切性较好。B-PPG溶液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降低;B-PPG溶液浓度越高,溶液黏度降幅越大。机械剪切后B-PPG溶液的黏度保留率大于50%,模拟射孔孔眼剪切后的黏度保留率大于20%。剪切前后的B-PPG溶液均以储能模量为主。两种剪切条件下B-PPG原有的交联网络结构均有不同程度地破坏,分子间连接较弱,不同剪切类型及强度对网络结构的破坏程度不同,射孔孔眼剪切对网络结构的破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枝化黏弹性颗粒 机械剪切 射孔孔眼剪切 抗剪切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出液中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的检测新方法
2
作者 祝仰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1-555,共5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检测油田采出液中聚合物含量的最简便灵敏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对聚合物的总量进行检测。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驱油效率,常常会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进行复配使用,为了实现含有HPAM的油...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检测油田采出液中聚合物含量的最简便灵敏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对聚合物的总量进行检测。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驱油效率,常常会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进行复配使用,为了实现含有HPAM的油田采出液中PPG液相色谱的检测,提出了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即利用HPAM和PPG结构上的差异,在样品中分别加入交联剂和破胶剂,使HPAM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而PPG仍然保留在溶液中,以排除液相色谱检测PPG时HPAM的干扰。结果表明,样品中加入硝酸铝交联剂(硝酸铝、聚合物总量比=10:1)3 min后,加入破胶剂H_2O_2(H_2O_2、聚合物总量比=150:1),可以实现HPAM的完全沉淀,进而实现PPG的液相色谱检测。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精确度和加标回收率,线性范围:10~200 mg/L,最低检测限为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黏弹性颗粒 交联剂 破胶剂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流动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孙焕泉 徐龙 +6 位作者 王卫东 曹绪龙 姜祖明 祝仰文 李亚军 宫厚健 董明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550,共5页
首次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黏弹性颗粒(B-PPG)驱油剂在岩心中的流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驱替结果表明:B-PPG在岩心孔隙介质中以重复堵塞-变形-通过的方式运移。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图谱明确了B-PPG在孔隙... 首次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黏弹性颗粒(B-PPG)驱油剂在岩心中的流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驱替结果表明:B-PPG在岩心孔隙介质中以重复堵塞-变形-通过的方式运移。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图谱明确了B-PPG在孔隙介质中的调剖作用,即B-PPG首先运移进入大孔隙,然后对其进行封堵,促使液流转向较小孔隙。核磁共振图像直观揭示了B-PPG驱油剂在岩心孔隙中的流动分布状态,B-PPG驱油剂驱替前缘均匀推进,能够进入水驱波及不到的区域,具有显著的调整微观非均质性、增大波及系数的能力。渗透率、B-PPG浓度及注入速率对B-PPG驱油剂的流动特征具有显著影响。增大渗透率能够提高B-PPG在孔隙介质中注入性;增大浓度或降低注入速率有利于B-PPG堵塞大孔隙,液流转向较小孔隙,提高波及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黏弹性颗粒 T2图谱 运移方式 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18-222,共5页
为深入认识非均相复合驱油机理,指导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设计及技术推广应用,通过物理模拟手段,并结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非均相复合驱矿场见效特征,分析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较聚合... 为深入认识非均相复合驱油机理,指导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设计及技术推广应用,通过物理模拟手段,并结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非均相复合驱矿场见效特征,分析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较聚合物具有更强的调整非均质能力,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以"堆积堵塞-压力升高-变形通过"的方式渗流。黏弹性颗粒驱油剂通过孔喉时,通过挤压变形和拉伸变形,局部改变驱动压差,具有深部运移、非均质调整以及交替封堵、均匀驱替的特点,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从而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渗流规律 矿场见效特征 非均相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注入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3,83,共5页
通过填砂管驱替实验,研究了温度、矿化度、注入速度、注入浓度、孔喉直径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粒径中值比值等因素对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注入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以"堆积堵塞—压力升高—变形通过—压力降低"的方式在多... 通过填砂管驱替实验,研究了温度、矿化度、注入速度、注入浓度、孔喉直径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粒径中值比值等因素对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注入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以"堆积堵塞—压力升高—变形通过—压力降低"的方式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具有良好的非均质调整能力。温度、矿化度对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注入能力影响较小;随着注入速度、注入浓度的增加,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注入压力增大;孔喉直径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粒径中值比值对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注入能力影响较大,该值在0.008~0.014时,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具有良好的深部调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注入性能 影响因素 非均相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8
6
作者 姜祖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我国大部分油田已面临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散等现状,依靠常规方法仍有近一半原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线型聚丙烯酰胺驱油剂在非均质油藏中沿高渗条带窜流,扩大波及体积能力差,无法起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对... 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我国大部分油田已面临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散等现状,依靠常规方法仍有近一半原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线型聚丙烯酰胺驱油剂在非均质油藏中沿高渗条带窜流,扩大波及体积能力差,无法起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对此,创新设计了一种“交联-支化共存”新型分子结构,采用自由基聚合,建立了多官能引发体系,发明了动力学调控机制,研发了结构可控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B-PPG在性能上兼具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交联聚丙烯酰胺的双重优点:它既具有线型聚丙烯酰胺的增黏能力和在地层中的运移能力,同时又具有交联聚丙烯酰胺优异的耐温抗盐、耐老化能力和调节地层渗透率的能力。以B-PPG为主剂的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已应用于胜利油田聚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8.5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高达63.6%,实现聚驱后油藏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交联网络结构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非均相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多相渗流路径动态演化规律
7
作者 孟薇 王娜 +5 位作者 于金彪 汪勇 胡慧芳 柴国亮 苏军伟 税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5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征及演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水驱,黏弹性颗粒通过对孔隙通道的封堵效应或增加孔隙通道的渗流阻力,在孔隙介质中形成了动态多分支渗流路径。渗流路径演化呈现3个典型阶段:路径重构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由60迅速降至25左右;路径动态调整阶段,权重标准差从5.00升至10.00,剩余油体积占比下降约为22%;路径趋于平衡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稳定于15左右,剩余油体积占比由0.26降至0.13。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黏弹性颗粒驱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阻力调控及压力波动,促使流体进入未动用区域,提高驱替效率,使动用区体积占比提升至0.50~0.70,最终采收率相较水驱末期提升35%。研究不仅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动态演化特征,还阐明了其微观调控机制与宏观驱油效率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 多相流 渗流路径 驱油效率 多孔介质 封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层黏弹性凝胶颗粒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于龙 宫厚健 +2 位作者 李亚军 桑茜 董明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59-63,共5页
通过非均质双填砂管调驱实验、平板夹砂模型驱油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对黏弹性凝胶颗粒(PPG)提高非均质油层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研究。非均质平行管岩心调驱实验表明:PPG可在孔隙介质中不断重复封堵与运移,具有良好的调驱性能;PPG优先进入并... 通过非均质双填砂管调驱实验、平板夹砂模型驱油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对黏弹性凝胶颗粒(PPG)提高非均质油层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研究。非均质平行管岩心调驱实验表明:PPG可在孔隙介质中不断重复封堵与运移,具有良好的调驱性能;PPG优先进入并封堵高渗透层,调整非均质地层吸水剖面,将高渗和低渗岩心的分液量比由原来的高于90∶10调整至30∶70,具备显著的液流转向及油层分流能力;同时,PPG可将低渗透油层的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再提高32.1%;而高渗透油层及整体采收率则分别提高13%和22.9%。微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PPG能够对不同孔径的孔道进行动态交替封堵,具有显著的封堵高渗孔道、调整非均质、增大波及系数的能力。非均质平板夹砂模型驱油实验中,PPG对不同渗透率条带中的原油都有驱动作用,最终采收率达89%。微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PPG在非均质油层中实现动态液流转向、扩大波及系数是其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凝胶颗粒 调驱 微观 可视化 液流转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交联剂制备颗粒驱油剂及其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曹绪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90,共8页
为了解决我国油田开采中出现的非均质性突出、高温高盐等问题,本文突破小分子交联剂制备颗粒驱油剂的技术思路,采用合成的多种新型大分子交联剂制备了系列颗粒型驱油剂,并且对其网络结构、力学性能、耐老化能力以及运移机理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决我国油田开采中出现的非均质性突出、高温高盐等问题,本文突破小分子交联剂制备颗粒驱油剂的技术思路,采用合成的多种新型大分子交联剂制备了系列颗粒型驱油剂,并且对其网络结构、力学性能、耐老化能力以及运移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分子交联剂能够有效提高凝胶的均匀性,赋予了凝胶的优异的力学性能。3种大分子交联剂凝胶的断裂伸长率都在2000%以上,断裂强度达到0.3 MPa以上,并且90%压缩应变下不破坏。其中MCH0.5-30性能最优,断裂伸长率能够达到2800%,断裂强度能够达到0.6 MPa。此外其在85℃、30 g/L矿化度的盐水中,老化性能优于小分子交联剂制备的颗粒型驱油剂。大分子交联剂为制备高性能凝胶颗粒驱油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高温高盐的苛刻油藏中得到应用。图26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水凝胶 黏弹性颗粒 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渗胶结油藏聚合物驱后非均相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卓 王正欣 +3 位作者 薛国勤 李岩 刘艳华 王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79,486,共6页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利用单根岩心研究其注入性和运移方式,利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为黏弹性复合体系,弹性占主导地位。其黏度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58%~197%,弹性模量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67%~227%。界面张力处于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洗油作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180 d后,黏度和弹性模量保留率超过100%,界面张力仍处于10^(-3) 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93%。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运移方式为运移、堆积、封堵、变形通过,通过启动低渗区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使油相饱和度显著降低。将非均相复合驱的应用范围从低温、高孔高渗疏松油藏拓展到了高温、中高渗胶结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聚合物驱 非均相复合驱 胶结油藏 弹性 注入性 热稳定性 运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设计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59
11
作者 曹绪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针对聚驱后油藏非均质性强、剩余油普遍分布的特点,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包括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通过研究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溶胀能力、黏弹性、滤过...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针对聚驱后油藏非均质性强、剩余油普遍分布的特点,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包括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通过研究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溶胀能力、黏弹性、滤过能力和在岩心中运移性能,及其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得到了适合于胜利高温高盐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1000mg/L PPG+1000mg/L聚合物+0.3%胜利石油磺酸盐+0.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709。结果表明,PPG可遇水溶胀,耐盐性能好,在油藏中具有封堵和运移性能,较单一聚合物能够更好地提高波及体积。在含水98%条件下注入0.3倍孔隙体积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13.6%(OOIP)。该体系可应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或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HPCF) 提高采收率(EOR)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先导试验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兰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新型化学驱油体系,即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优化了胜利油田第一个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的先导试验方案,矿场实施后先导试验目前已取得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综合含水率由96.6%下降到77.0%,日产油量由17.6 t上升到84.5 t,是化学驱前的4.8倍,实际已提高采收率3.2%,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8.5%,最终采收率达63.6%。开辟了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度比 界面张力 阻力系数 黏弹性颗粒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双河油田聚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杨璐 刘艳华 卢军 张卓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78-84,共7页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了驱剂优选、热稳定性评价及注入方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高黏弹、超低界面张力的优异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同时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模拟油藏条件下,采用P/PPG与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合驱替的方式,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7.8%,从而为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祖明 陈晓彦 +1 位作者 元福卿 曹小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102,共6页
针对聚驱后油藏特点研发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文中研究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溶液与煤油间的界面张力和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盐度、二价离子和温度对体系界面张力及扩张流变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时,B-PPG通过烷基链的疏水作... 针对聚驱后油藏特点研发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文中研究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溶液与煤油间的界面张力和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盐度、二价离子和温度对体系界面张力及扩张流变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时,B-PPG通过烷基链的疏水作用形成了二维网络结构,提升了界面膜的强度,临界缔合浓度为1000mg/L。NaCl压缩双电层,增大了B-PPG分子的界面吸附量,界面张力显著降低;同时,由于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减弱,扩张弹性急剧降低,而扩散交换的加快导致扩张黏性降低。二价阳离子的加入,造成界面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所降低,界面张力略有升高。二价阳离子还可以增强B-PPG形成的聚集体结构,导致扩张弹性略有增大。升高温度,加速了B-PPG分子的热运动,扩散交换过程变快,界面膜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盐度 二价离子 温度 界面张力 扩张流变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实验和分形维数的B-PPG微观驱油特征研究
15
作者 姜祖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1-156,共6页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调驱是高含水老油田进行剩余油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高效驱替方式之一。结合可视化驱油实验和分形维数理论对B-PPG微观驱油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其油藏适应性和矿场增油效果。结果表明,B-PPG驱相对于水...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调驱是高含水老油田进行剩余油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高效驱替方式之一。结合可视化驱油实验和分形维数理论对B-PPG微观驱油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其油藏适应性和矿场增油效果。结果表明,B-PPG驱相对于水驱分形维数更低、驱替前缘更均匀、突破时间更长,能够有效扩大波及范围;B-PPG驱提高采收率值随孔喉比的增大和配位数的减小而增大,即非均质性较强、连通关系较差时,B-PPG驱能够大幅改善水驱开发效果;B-PPG颗粒的粒径与孔喉结构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对于配位数为3、孔喉比为3.0的可视化模型,50~70目的B-PPG驱突破时分形维数最小、提高采收率值最大,矿场实施B-PPG驱时应合理优选B-PPG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实验 分形维数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