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聚合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晓东 刘保臣 +2 位作者 刘春太 赵振峰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174,共3页
对传统的高聚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一方面采用新的数学表达式消除其非牛顿指数表达上的歧义性,将牛顿和非牛顿模型更好地统一在一个模型中,使得改进后的新模型定义更严谨。另一方面,采用分段函数精确表示低剪切速率时熔体... 对传统的高聚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一方面采用新的数学表达式消除其非牛顿指数表达上的歧义性,将牛顿和非牛顿模型更好地统一在一个模型中,使得改进后的新模型定义更严谨。另一方面,采用分段函数精确表示低剪切速率时熔体黏度的牛顿区,并增加一个调控参数提高模型在非牛顿区的拟合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逼近聚合物熔体的黏度曲线,提高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熔体 黏度模型 Cross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井幂律流体流动视黏度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阳 张凯 +1 位作者 王亚洲 王琳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与常规油井相比,稠油油井产出液黏度较高,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泵效较低、悬点载荷变化大和调参困难等问题。针对稠油抽油机井举升过程,选用胜利油田5口油井产出稠油,通过实验分析其在35~100℃温度下的流变性,用幂律模式回归稠油幂... 与常规油井相比,稠油油井产出液黏度较高,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泵效较低、悬点载荷变化大和调参困难等问题。针对稠油抽油机井举升过程,选用胜利油田5口油井产出稠油,通过实验分析其在35~100℃温度下的流变性,用幂律模式回归稠油幂律指数与稠度系数随温度变化的经验计算公式。以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理论和人工举升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流动规律,给出稠油油井从地层到井口垂直井筒流动的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对其进行求解,最终得到视黏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设计结果的精度,为稠油油井的优化设计及参数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黏度模型 垂直井筒 幂律模式 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黏度模型及求解 被引量:8
3
作者 苏静 范翔宇 陈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3,共3页
注气过程中,CO2沿井筒到地层温度、压力变化较大,CO2黏度是重要的流体物性参数。鉴于P-V-T和T-μ-P图的相似性建立的基于P-R状态方程的CO2黏度模型,通过引入卡当公式求解并将解表示成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形式,适用于注气过程中存在跨... 注气过程中,CO2沿井筒到地层温度、压力变化较大,CO2黏度是重要的流体物性参数。鉴于P-V-T和T-μ-P图的相似性建立的基于P-R状态方程的CO2黏度模型,通过引入卡当公式求解并将解表示成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形式,适用于注气过程中存在跨临界的宽温度、宽压力范围的CO2黏度的计算。通过与实验测试结果的153个数据点对比分析,平均相对误差6.32%。该模型即求解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并能够连续通过临界点,方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二氧化碳 P-R状态方程 卡当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R方程的液相制冷剂摩擦理论黏度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坡 宋渤 +1 位作者 吴江涛 刘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4,共5页
在对14种制冷剂(R152a、R123、R141b、R11、R12、R125、R22、R32、R143a、R227ea、R236ea、R236fa、R245ca、R245fa)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R方程相结合,建立了这14种制冷剂的液相黏度模型,并通... 在对14种制冷剂(R152a、R123、R141b、R11、R12、R125、R22、R32、R143a、R227ea、R236ea、R236fa、R245ca、R245fa)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R方程相结合,建立了这14种制冷剂的液相黏度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这14种制冷剂的稀薄气体黏度计算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在1%以内,各制冷剂液相黏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在0.31%~1.92%之间,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理论 黏度模型 制冷剂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微观黏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娄燕 裴九龙 +2 位作者 何培乾 柯昌星 伍晓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5,共7页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流道特征尺寸减小,微观黏度值减小,但维持相同流动速度的注射压力增大,流体剪切速率增大,而流道中心流速基本不变,熔体黏度最大值位置逐渐偏离流道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制造 微观黏度模型 微注塑 填充率 分子链段长度 流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方程的碳酸二甲酯摩擦理论黏度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坡 周永 +1 位作者 吴江涛 刘志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2-55,共4页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碳酸二甲酯黏度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eng-Rob inson状态方程(PR方程)结合建立了碳酸二甲酯的液相黏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碳酸二...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碳酸二甲酯黏度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eng-Rob inson状态方程(PR方程)结合建立了碳酸二甲酯的液相黏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碳酸二甲酯黏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绝对平均偏差和最大偏差分别为1.78%和6.34%。所建立的黏度模型适用的温度范围为283—383 K,压力范围为饱和压力接近于100 MPa,文章为碳酸二甲酯作为替代燃料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黏度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理论 黏度模型 碳酸二甲酯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乳状液的黏度模型 被引量:7
7
作者 宋杰 朱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30-35,共6页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化学复合驱数值模拟中应用的石油乳状液黏度模型,包括黏度-含水率模型、黏度-剪切速率模型以及黏度-含水率-剪切速率模型。研究表明:化学驱中生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体系的...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化学复合驱数值模拟中应用的石油乳状液黏度模型,包括黏度-含水率模型、黏度-剪切速率模型以及黏度-含水率-剪切速率模型。研究表明:化学驱中生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体系的含水率(或含油率)、剪切速率和温度;对于不同的含水条件,乳状液的黏度表达式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将出现黏度突变的临界含水率,此临界点对应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的转变。建立了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中对应不同含水阶段的乳状液黏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乳状液 油藏数值模拟 黏度模型 含水率 剪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微观黏度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娄燕 裴九龙 何培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考虑分子链段长度(MCL),修正Cross-Law宏观黏度模型,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MCL微观黏度模型。通过PP材料80μm,70μm和20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实验和ABS材料边长200μm,300μm方柱注塑压力差实验,验证了新建微观黏度模型MCL的有效性和... 考虑分子链段长度(MCL),修正Cross-Law宏观黏度模型,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MCL微观黏度模型。通过PP材料80μm,70μm和20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实验和ABS材料边长200μm,300μm方柱注塑压力差实验,验证了新建微观黏度模型MCL的有效性和精度。同时发现随着特征尺寸的减小,薄板注塑的MCL微观黏度模型的模拟填充率要比宏观黏度模型更加趋近于实验数据,特征尺寸为70μm时平均误差降低为12.12%;在压力差实验中,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MCL微观黏度模型的模拟压力差更趋近于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黏度模型 分子链段长度 特征尺寸 微注塑 填充率 压力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面团黏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洪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5,共3页
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大豆蛋白质面团的流变特性,并提出了其黏度模型和半经验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面团呈现很强的非牛顿性,剪切速率、温度和含水率对表观黏度影响显著;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 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大豆蛋白质面团的流变特性,并提出了其黏度模型和半经验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面团呈现很强的非牛顿性,剪切速率、温度和含水率对表观黏度影响显著;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温度低于12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高于12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质 流变特性 黏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Bezier曲线构造的聚合物熔体剪切黏度模型
10
作者 杨晓东 申长雨 李倩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17,共5页
为提高聚合物熔体剪切黏度模型的描述精度,提出了一个基于二次Bezier曲线的黏度模型.模型采用分段函数描述,在对数坐标系中,低剪切速率时的牛顿区和高剪切速率时的幂律区采用线性函数,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采用二次Bezier曲线.通过牛顿... 为提高聚合物熔体剪切黏度模型的描述精度,提出了一个基于二次Bezier曲线的黏度模型.模型采用分段函数描述,在对数坐标系中,低剪切速率时的牛顿区和高剪切速率时的幂律区采用线性函数,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采用二次Bezier曲线.通过牛顿区和幂律区的直线延长线构造Bezier曲线的控制多边形,从而保证三段曲线的光滑过渡.模型可以明确给出任意温度下低剪切速率时牛顿区的结束点,以及高剪切速率时幂律区的开始点.拟合算例表明,所提出模型的拟合精度明显高于Cross--Arrhenius黏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BEZIER曲线 聚合物熔体 剪切黏度 数据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reto遗传算法的聚合物黏度模型参数拟合 被引量:7
11
作者 陶俏 王敏杰 徐斌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9,16,共4页
针对传统聚合物黏度模型参数拟合方法中存在的初值选取问题及权重分配问题,采用基于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拟合方法。根据实验测得PP和PMMA材料流变数据对常用的Cross-WLF 7参量黏度模型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 针对传统聚合物黏度模型参数拟合方法中存在的初值选取问题及权重分配问题,采用基于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拟合方法。根据实验测得PP和PMMA材料流变数据对常用的Cross-WLF 7参量黏度模型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9929和0.999036。研究结果为聚合物注射成型仿真提供了必需的材料流变数据,为塑料制品的模具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质量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流变数据 Pareto遗传算法 黏度模型 参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水条件下环硅氧烷开环聚合黏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安安 翁志学 +2 位作者 单国荣 黄志明 潘祖仁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61,共6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单体,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微量水为链封端剂,进行有水条件下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聚合.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 测定转化率及合成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旋转黏度计测定聚合体系表观黏度.建立体系黏度相对分子质量...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单体,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微量水为链封端剂,进行有水条件下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聚合.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 测定转化率及合成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旋转黏度计测定聚合体系表观黏度.建立体系黏度相对分子质量转化率数学模型,关联了体系黏度、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三个过程参数,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研究还发现反应的体系黏度随反应单调增长,使得该反应在工程上采用管式反应器实现连续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应用体系黏度相对分子质量转化率模型,讨论了反应条件对体系黏度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体系黏度随聚合温度及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硅氧烷 开环聚合 黏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的微注塑成型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3
作者 巫兴悦 刘泓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03,共5页
选取微泵泵体为研究对象,采用Moldflow有限元软件,修正其黏度模型为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以优化翘曲变形量为目标,对其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基于信噪比的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结合灰色关联度和均值极差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选取微泵泵体为研究对象,采用Moldflow有限元软件,修正其黏度模型为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以优化翘曲变形量为目标,对其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基于信噪比的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结合灰色关联度和均值极差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模具温度50℃,熔体温度270℃,注射速度80 mm/s,保压压力110 MPa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优化后的最小翘曲变形量为0.0795 mm。并得出各因素对微泵泵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可排序为保压压力>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射速度),为实际微注塑成型提供了加工工艺方面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塑成型 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 微泵泵体 信噪比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膨胀体系混合物的黏度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垚 贾秀璨 王晓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149,166,共6页
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 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ring-NRTL黏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二元作用交互参数与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献数据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参数。结果表明,对于CO2/正癸烷体系黏度推算的平均偏差小于3%(310.93 K除外),CO2与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体系的绝对平均偏差小于4%。通过与其他黏度模型的比较,表明改进的黏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CO2膨胀体系的黏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ring-NRTL黏度模型 CO2膨胀体系 气液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酯的自由体积理论黏度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小杰 王晓坡 朱山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14,共6页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22种脂肪酸甲酯和16种脂肪酸乙酯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脂肪酸酯类物质的自由体积理论黏度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对脂肪酸甲酯而言,实验值和计算值的最大偏差小于5.5%(其中脂肪酸链...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22种脂肪酸甲酯和16种脂肪酸乙酯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脂肪酸酯类物质的自由体积理论黏度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对脂肪酸甲酯而言,实验值和计算值的最大偏差小于5.5%(其中脂肪酸链的碳原子数与不饱和键数之比为20∶1和22∶1的除外),对脂肪酸乙酯,最大偏差小于4.0%(其中脂肪酸链的碳原子数与不饱和键数之比为18∶1和18∶2的除外)。分析发现,模型参数与酯类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获得了其定量关系,使得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了预测同类物质黏度的功能。将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对38种脂肪酸酯类,黏度总体平均相对偏差小于1%,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脂肪酸甲酯 脂肪酸乙酯 自由体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的黏度预测模型
16
作者 康凯 杨树 +1 位作者 王晓坡 谷雅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针对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中混合流体的黏度随组分和工况变化剧烈、现有黏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变化规律的问题,探究了目标混合物热力学参数与黏度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修正剩余熵理论黏度预测模型。首先以热物理性质差异显... 针对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中混合流体的黏度随组分和工况变化剧烈、现有黏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变化规律的问题,探究了目标混合物热力学参数与黏度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修正剩余熵理论黏度预测模型。首先以热物理性质差异显著的CO_(2)/中高碳烷烃非对称体系为研究载体,采用扰动链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状态方程获得密度、相平衡性质、熵等关键热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熵变量和黏度参考项,同时验证了目标混合物的无量纲黏度与流体剩余熵间存在明确的单值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扩展对比态和摩擦理论黏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修正剩余熵黏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所涉及高度非对称系统黏度性质的变化规律,而对比的两个模型对高度非对称体系的预测能力有限;在摩擦理论引入额外修正系数的前提下,两种对比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整体平均偏差分别为33.49%和12.71%,且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和混合物各组分间非对称性的增强,其预测表现进一步恶化,而所提出的修正剩余熵黏度模型与实验数据间的整体平均偏差优于6.03%,且相对偏差分布未随工况变化出现系统误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靠性。该研究可为揭示CO_(2)驱替作用机理、开发驱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提供基础热物性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碳捕集 驱油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的油液黏度-时间模型及制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泽河 邢磊 +3 位作者 孙亚楠 王磊 魏福生 魏建强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9,共9页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电液制动器制动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压力主要分布在活塞底腔,且随着黏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油液黏度为662.4 Pa·s时,压力达到1.455×10^(-3)MPa,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在叶轮中心轴部位会出现涡流循环,其循环强度随着油液黏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给定工况下,该电液制动器的最小制动力为1098 N,最小制动力矩为274 N·m。而这一制动力矩已低于该电液制动器工作力矩范围,此时可以通过更换该月份黏度更小的液压油或增设预加热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其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从而实现正常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制动器 寒冷地区 黏度-时间模型 流场特性 制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链状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计算常压流体混合物的黏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永祥 彭昌军 +1 位作者 黑恩成 刘洪来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63-1068,共6页
在Eyring绝对速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链状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建立了一个常压流体混合物的黏度方程。该黏度方程的关键是采用了链状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同时计算黏度方程中的压缩因子和过剩Gibbs自由能。对选择的若干常压二组分流体混合... 在Eyring绝对速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链状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建立了一个常压流体混合物的黏度方程。该黏度方程的关键是采用了链状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同时计算黏度方程中的压缩因子和过剩Gibbs自由能。对选择的若干常压二组分流体混合物的黏度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一个与温度无关的可调参数时,黏度方程能关联二组分流体混合物的黏度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3.18%;采用两个与温度无关的可调参数时,关联效果大幅度的改善,平均相对误差降至1.22%;采用与温度有关的可调参数时,单参数和双参数所得黏度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9%和0.84%。实验结果表明,该黏度方程的预测结果稍差,误差一般为7%左右。因此,实际计算中,推荐使用与温度无关的可调参数的黏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混合物 黏度 分子热力学模型 黏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原油体系的改进型黏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廉黎明 秦积舜 +3 位作者 杨思玉 杨永智 李实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原油体系的新黏度预测模型。将模型中的无因次量由常量改进为与体系温度相关联的函数形式,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引入二元相互作用因子和CO2有效摩尔分数,修正了用于混合体系计算时的黏度混合法则。以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相和液相组分数据为基础,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模型改进前后计算黏度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黏度预测模型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显著提高,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原油体系 黏度预测模型 PR状态方程 黏度混合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含油率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