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黄海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1
作者 栗天宁 饶文波 +6 位作者 应蓉蓉 李琦 茅昌平 赵彩衣 胡哲伟 张晓雨 冯艳红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10,共14页
位于黄海西南部弶港沙脊群泥沙来源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对于其中黏土组分的来源与输移知之甚少。本文基于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阐明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来源、贡献及输移模式。沙脊群、长江口、现代黄河口和古黄河三角... 位于黄海西南部弶港沙脊群泥沙来源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对于其中黏土组分的来源与输移知之甚少。本文基于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阐明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来源、贡献及输移模式。沙脊群、长江口、现代黄河口和古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黏土组分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而蒙脱石含量最低。近岸和远岸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和典型元素比值Rb/Sc和Y/Hf有较高的相似性,而Sr–Nd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别。结合水动力分析,推测远岸部分黏土组分在涨潮波作用下向近岸输运,促进近岸沙脊群发育。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和元素比值以及MixSIAR模型等综合分析发现,近岸黏土组分主要来自长江(52.1%±6.6%),远岸黏土组分主要源于长江(43.0%±15.6%)和现代(古)黄河(45.3%±17.8%)。Sr–Nd同位素空间分布表明,长江口黏土组分在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推动下存在一个由长江口→济州岛西部→南黄海北部并沿山东半岛南下的源-汇长距离运移路径。研究成果证明了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在黏土组分来源示踪方面的潜力,将对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沉积物黏土组分 物源分析 西南黄海 沙脊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2μm黏土粒级组分可溶有机质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丁飞 蔡进功 +1 位作者 徐兴友 杨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10-1714,共5页
通过对烃源岩中提取<2μm黏土粒级组分进行总有机碳(TOC)测试、氯仿抽提和族组成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的关系,与传统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研究对比得出: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结合是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的重要... 通过对烃源岩中提取<2μm黏土粒级组分进行总有机碳(TOC)测试、氯仿抽提和族组成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的关系,与传统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研究对比得出: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结合是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的重要赋存方式之一;黏土粒级组分可溶有机质产率高于全岩,70%以上样品产率在100 mg.g-1以上;产率变化与全岩同步,但高峰期较全岩滞后,在生烃不同阶段黏土粒级组分对可溶有机质都有重要贡献.<2μm黏土粒级组分是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主要载体,两者形成的复合体是一种潜在生烃母质,而且贯穿于有机质生烃的全部过程,在油气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2μm黏土粒级组分 可溶有机质 有机质保存 有机质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陆架黏土中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及环境控制机制
3
作者 徐飘飘 苏妮 +2 位作者 连尔刚 王锐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样及其黏土组分中总铁(FeT)、高活性铁(FeHR)、弱活性铁(Fe_(PR))和不活性铁(Fe_(U))的含量,含量均遵循Fe_(HR)>Fe_(PR)>Fe_(U)。全样中Fe_(T)和Fe_(HR)的含量与平均粒径、黏土、有机碳和铝含量密切相关,表明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易于富集高活性铁;相较于全样,黏土组分中Fe_(HR)/Fe_(T)比值升高10%,而Fe_(PR)/Fe_(T)比值则降低10%,反映黏土组分对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河口动力环境基本控制沉积物中Fe的相态分布,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沉积物全样中Fe_(T)和Fe_(HR)含量较高,且受粒度的影响显著;黏土组分可以显著消除粒度效应的影响,Fe_(T)和Fe_(HR)被大量截留在最大浑浊带前缘的河口低盐度区域;而在中高盐度的口外区域,Fe的来源相对稳定,主要为富Fe_(HR)的长江源和贫Fe_(HR)的陆架源沉积物混合。本研究揭示黏土组分在流域-河口-陆架的迁移可能主导了高活性Fe在陆海界面的分布和循环过程,这对深入理解入海颗粒态Fe的源汇过程、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相态 黏土组分 富集效应 长江口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沉积物黏土的Sm-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志华 李朝新 +2 位作者 孟宪伟 石学法 程振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6-102,共7页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及北部边缘地带、加拿大海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异明显,可将沉积物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和东部等多个同位素物源区;(2)在楚科奇海,太平...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及北部边缘地带、加拿大海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异明显,可将沉积物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和东部等多个同位素物源区;(2)在楚科奇海,太平洋入流的向北输运自西向东形成了3个不同的同位素物源区,沉积物的c(147Sm)/c(144Nd)比值、εNd(0)值和TDM年龄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3)在研究区北部,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波弗特涡流将马更些河物质向西搬运至加拿大海盆和楚科奇高地,使该区沉积物εNd(0)值明显偏低,TDM偏大;(4)在楚科奇海北部外陆架、海台和陆坡区,太平洋水、大西洋水和波弗特涡流的相互作用使该区沉积物TDM年龄的标准偏差大,同时出现了南-北源和西-南源等同位素混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西部 表层沉积物 黏土组分 杉-钕同位素 沉积物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H区块井壁失稳及钻井液技术浅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海军 屈沅治 +4 位作者 张毅 齐国忠 徐江涛 黄兴龙 赵云飞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5期31-33,37,共4页
乍得H区块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壁坍塌、井眼缩径等井壁失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块的开发进程。因此,对乍得H区块发生的井下复杂情况进行了梳理,采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了岩心黏土矿物组分分析,结合现场使用情况,优化了Bio-Pro钻井液配方,... 乍得H区块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壁坍塌、井眼缩径等井壁失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块的开发进程。因此,对乍得H区块发生的井下复杂情况进行了梳理,采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了岩心黏土矿物组分分析,结合现场使用情况,优化了Bio-Pro钻井液配方,加强了体系抑制性、减少了钻屑水化分散、及时清除有害固相,并提出了适合该区块有关钻井液的部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乍得H区块 泥页岩 黏土矿物组分 缩径 井壁垮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