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上游白格滑坡黏土化蚀变岩的灾变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金秋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毕俊擘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金沙江构造结合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岩带,不仅地质结构复杂,而且发育了工程特性极差的特殊岩土体。本文在金沙江上游白格滑坡成因机理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新发现了巨型滑坡体后缘滑壁发育厚度较大、分布较连续的黏土化... 金沙江构造结合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岩带,不仅地质结构复杂,而且发育了工程特性极差的特殊岩土体。本文在金沙江上游白格滑坡成因机理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新发现了巨型滑坡体后缘滑壁发育厚度较大、分布较连续的黏土化蚀变岩,是构成滑动带的重要组分。基于相关样品的原位测试和室内系统的物质组成、耐崩解、环形剪切、动三轴等物理力学试验研究,揭示了黏土化蚀变岩的灾变力学特性及其在白格滑坡形成演化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白格滑坡黏土化蚀变岩是金沙江构造结合带中蛇绿岩蚀变的产物,蚀变程度高,蚀变系数介于0.64~0.86之间,黏土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矿物次之,遇水极易崩解,崩解指数达50%以上;2)黏土化蚀变岩中工程性质最差的是蚀变黏土,水和振动荷载作用下剪切强度弱化显著,含水率由10%增至20%后剪切强度降幅达34%,动强度远小于其静强度,并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不断降低,蚀变黏土是促进斜坡岩体结构面贯通、破坏的重要因素;3)白格滑坡滑动面的形成受节理结构面与黏土化蚀变岩联合控制,整体上可分为2种模式:黏土化蚀变岩厚层软弱夹层型和充填节理裂隙贯通型;4)金沙江上游发育的不少巨型高位滑坡与黏土化蚀变岩不良工程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岩体结构与特殊岩性的组合是值得关注的区域性易滑地质结构。以上结论对于青藏高原东缘大江大河岸坡稳定性分析和防灾减灾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黏土化蚀变岩 强度弱 易滑地质结构 控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化蚀变岩与断层泥质物的工程性质对比研究——以孟底沟水电站工程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魏伟 沈军辉 +2 位作者 祝华平 苗朝 刘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9-32,共4页
通过对黏土化蚀变岩和断层泥质物X射线粉晶衍射、颗分、水理性及抗剪(断)强度等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黏土化蚀变岩与断层泥质物的工程地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黏土化蚀变岩中主要含有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和石英等,其次为... 通过对黏土化蚀变岩和断层泥质物X射线粉晶衍射、颗分、水理性及抗剪(断)强度等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黏土化蚀变岩与断层泥质物的工程地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黏土化蚀变岩中主要含有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和石英等,其次为碳酸盐和长石等,其矿物组成、成分与断层泥质物具有相似的特征;颗分及水理性试验显示,黏土化蚀变岩与断层泥质物都以黏土质砾为主,少许为黏土质砂,且二者具有相同的抗剪(断)强度;黏土化蚀变岩按结构面性状可划分为岩屑夹泥型。该研究为划分黏土化蚀变岩的工程性状、评价其可利用性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化蚀变岩 断层泥质物 矿物学特征 物理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以堆绒通滑坡为例
3
作者 冉丽娜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李金秋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年代学测试和环剪试验等方法,剖析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绒通滑坡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巨型滑坡,所在斜坡岩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内部发育多条黏土化蚀变蛇绿岩条带,构成易滑地质结构;黏土化蚀变蛇绿岩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遇水强度急剧下降,天然状态下的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分别为67.0 kPa和20.3°,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分别为39.8 kPa和13.8°,软化效应显著;堆绒通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前缘可能出现局部失稳,基于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灾害风险防范对策。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结构与黏土化蚀变岩联合控制了堆绒通滑坡的形成演化。相关认识对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斜坡稳定性分析和防灾减灾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缝合带 滑坡 蛇绿 黏土化蚀变岩 易滑地质结构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