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的巷道围岩黏-弹塑性解 被引量:1
1
作者 经来旺 冯瑜腾 +3 位作者 郑霖 谢金鑫 黄旭 经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岩石流变特性对巷道围岩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往往会导致围岩发生大变形甚至失稳。为了全面地分析圆形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采用流变模型的串联理论,将Burgers模型与统一强度准则下的摩擦片进行组合,得到了一种考虑围岩塑性的黏-弹塑性围... 岩石流变特性对巷道围岩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往往会导致围岩发生大变形甚至失稳。为了全面地分析圆形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采用流变模型的串联理论,将Burgers模型与统一强度准则下的摩擦片进行组合,得到了一种考虑围岩塑性的黏-弹塑性围岩本构模型。在对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时,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系数和支护力的影响,并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得到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和位移解析式。结合算例分析了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及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以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先后经历减速蠕变和稳速蠕变两个阶段。在减速阶段,围岩的位移增速较大,前期支护压力大。而在稳速阶段,围岩位移增速虽略有减小,但依然需要支护保持稳定;通过增大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可以减小塑性区半径和围岩位移,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此外,随着时间的增加,围岩变形逐渐增大,而通过增大支护力,可有效抑制围岩发生变形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流变特性 -弹塑性模型 蠕变 统一强度准则 BURGERS模型 支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2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下导电胶黏剂老化失效机理研究
3
作者 张新兰 许文 +2 位作者 梁晓凡 丁孝均 张欢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对高温高湿下硅橡胶导电胶黏剂的老化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谱仪(E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老化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下,由于胶黏剂后固化收缩、黏结界面强... 对高温高湿下硅橡胶导电胶黏剂的老化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谱仪(E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老化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下,由于胶黏剂后固化收缩、黏结界面强度的降低及与被黏结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使得黏结界面处产生微裂纹,并随时间扩展。而在相同老化温度、老化时间下,湿度的存在促进了黏结界面处微裂纹的形成与扩展。XPS结果表明材料经高温高湿老化后,试样表面的“无机硅”比例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胶 高温高湿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黏质沙雷菌对头孢他啶敏感性差异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张燕 郑洁 +6 位作者 王丹微 孟玲宁 高硕 刘畅 周万青 曹小利 沈瀚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1-837,共7页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黏质沙雷菌(carbapenem resistant Serratia marcescens,CRSM)对头孢他啶敏感性差异的机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临床分离的CRSM菌株53株,采用Vitek 2.0 Compact配套GN13药敏板...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黏质沙雷菌(carbapenem resistant Serratia marcescens,CRSM)对头孢他啶敏感性差异的机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临床分离的CRSM菌株53株,采用Vitek 2.0 Compact配套GN13药敏板卡和纸片扩散法对头孢他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提取53株CRSM菌株RNA,逆转录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blaKPC-2基因表达量;提取53株CRSM的基因组DNA进行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elements-PCR,REPPCR),依据REP-PCR的分型结果,挑取6株(其中3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3株遗传背景完全不同)细菌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学测序,分析blaKPC-2基因的侧翼序列。结果53株CRSM菌株中有24株对头孢他啶敏感,21株中介,8株耐药;53株CRSM中blaKPC-2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头孢他啶敏感组与耐药组的Ct值、中介组与耐药组的C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而敏感组与中介组的Ct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116);REP-PCR分型结果显示遗传多样性,以Ⅰ型(27株)和Ⅱ型(11株)最为常见;6株CRSM的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均携带5种相同耐药基因,分别是aac(6’)-Ic、blaSRT-1、blaKPC-2、blaCTX-M-14和qnrS1;侧翼序列分析显示,这6株细菌blaKPC-2的侧翼序列是相同的。结论本院CRSM菌对CAZ的敏感性差异可能由blaKPC-2的表达差异引起;虽然6株分析细菌中blaKPC-2的侧翼序列结构基本相同,但blaCTX-M的存在及AmpC酶的表达等也可能是CRSM对头孢他啶敏感性差异的原因,应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沙雷菌 碳青霉烯耐药 REP-PCR 荧光定量PCR blaKP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超稠油乳化降黏影响
5
作者 陈阳 罗进 +5 位作者 王典林 杨祖国 杨鹏 陈勇 钟翔 唐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38-3849,共12页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评价;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冷冻电子显微镜(SEM)在微观尺度对表面活性剂微观形貌、粒径尺寸及交联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下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与稠油降黏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的复配体系,在质量比1∶1、复配浓度1.0%、油水比3∶7、掺稀比0.5∶1条件下降黏效果最佳,降黏率最高达到98.81%;表面活性剂微观交联网状结构、微观OP-10聚氧乙基长链和SDS硫酸根基团可与超稠油分子充分结合,促进油水界面膜形成,最终乳化超稠油降黏,本文构建的超稠油降黏体系为塔河油田的高效降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乳化降 表面活性剂 微观形貌 分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木专用MDI型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
6
作者 陈晓松 周汉江 +3 位作者 李珊珊 蒋晓威 熊煦 马立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6,共5页
以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软木专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基础配方,并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考察了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磷酸用量及二吗啉二乙基醚(DMDEE)用量对聚氨酯胶黏剂拉伸性能、黏度、开放时间和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 以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软木专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基础配方,并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考察了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磷酸用量及二吗啉二乙基醚(DMDEE)用量对聚氨酯胶黏剂拉伸性能、黏度、开放时间和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3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3官能度聚醚多元醇质量分数为70%,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摩尔比为4.5,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为10.000 phr,磷酸用量为0.100 phr,DMDEE用量为0.050~0.075 phr时,制备的聚氨酯胶黏剂拉伸强度为1.10~1.16 MPa,黏度为4120 mPa·s,开放时间为88~96 min,固化时间为170~190 min,综合性能优于市售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胶 软木专用胶 正交试验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丁保东 刘磊 +3 位作者 张文龙 高晨豪 陈祥伟 郭继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3,共6页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表面活性剂 两亲聚合物 纳米颗粒 乳化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专用乳化基质黏弹性分析
8
作者 孙伟博 杨健 +2 位作者 翟小鹏 简国祚 王燕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井下上向中深孔爆破用乳化炸药黏度高,其流变特性大小对井下乳化炸药的输送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输送效率对应了不同的剪切速率。对温度分别为25℃和50℃的乳化基质进行了大振幅振荡剪切等流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0.1 Hz和1 Hz时... 井下上向中深孔爆破用乳化炸药黏度高,其流变特性大小对井下乳化炸药的输送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输送效率对应了不同的剪切速率。对温度分别为25℃和50℃的乳化基质进行了大振幅振荡剪切等流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0.1 Hz和1 Hz时,乳化基质储能模量与耗能模量相对大小转换的临界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0%和40%。对测量结果进行傅里叶变换,结合切比雪夫理论分析发现,振荡频率0.1 Hz和1 Hz下,乳化基质表现出应变变硬特性的临界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0%和25%,剪切增稠比率由非稳态过渡到剪切增稠的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和5%。研究表明:乳化基质在高剪切应变值下的黏弹性以非线性为主,根据25℃和50℃下应变硬化比率和剪切增稠比率的过渡值相同可以看出乳化基质的黏弹性对温度不敏感,主要与振荡频率有关。随着剪切强度增强,乳化基质表现出应变变硬和剪切增稠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基质 非线性弹性 大振幅振荡剪切 傅里叶变换 切比雪夫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毛囊黏蛋白病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9
作者 李婧 郭春芳 +3 位作者 李上云 王昊 祝琳琳 赵纳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6-349,共4页
报告1例伴毛囊黏蛋白病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1岁。全身丘疹2年余。皮肤科检查:腹部、腰背部、臀部、双上肢及双大腿肤色针尖大毛囊性丘疹,双上肢及双大腿皮损以伸侧为主,无明显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毛囊周围及表皮可见炎症细... 报告1例伴毛囊黏蛋白病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1岁。全身丘疹2年余。皮肤科检查:腹部、腰背部、臀部、双上肢及双大腿肤色针尖大毛囊性丘疹,双上肢及双大腿皮损以伸侧为主,无明显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毛囊周围及表皮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为主,毛囊内有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毛囊内淋巴细胞CD3、CD4表达阳性。T淋巴细胞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伴毛囊黏蛋白病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嗜毛囊性 蛋白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超稠油绿色掺稀降黏采油技术研究
10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毛乾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自制药剂SW-1>聚甲氧基二甲醚>催化裂化柴油>塔河稀油;掺稀比为0.070,油相中SW-1回收率可达99.50%,水相中SW-1可完全被回收;在单井产液量100 m^(3)/d、超稠油含水率为30%(w)条件下,采用SW-1掺稀降黏,超稠油产量提高62.61%,置换出塔河稀油13290.6 t/a,显著提高了油田的超稠油产量及经济效益,为稠油绿色高效掺稀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掺稀介质 掺稀降 绿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类芽孢杆菌抗真菌活性及其纳米硒化应用
11
作者 袁莲莲 刘天波 +7 位作者 李晓东 邓征宇 滕凯 申莉莉 焦裕冰 王英文 杨金广 李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筛选防效优良的微生物应用于作物真菌类病害防治,对前期筛选得到的多黏类芽孢杆菌KZJ-1进行了抗病及纳米硒化研究。结果显示,KZJ-1菌液对烟草炭疽病菌、靶斑病菌、根腐病菌、黑胫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49.78%、53.64%... 为筛选防效优良的微生物应用于作物真菌类病害防治,对前期筛选得到的多黏类芽孢杆菌KZJ-1进行了抗病及纳米硒化研究。结果显示,KZJ-1菌液对烟草炭疽病菌、靶斑病菌、根腐病菌、黑胫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49.78%、53.64%、46.42%、58.85%。菌株KZJ-1可以生物合成纳米硒,不同浓度的纳米硒活性菌液对黑胫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随着加入的亚硒酸钠浓度增大,抑制效果增强。同时,盆栽试验结果显示,KZJ-1菌液及其纳米硒活性菌液均可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并促进烟株生长,灌施纳米硒活性菌液7 d后烟草黑胫病病情指数最低,防效达90.23%,14 d后防效稍有下降,仍高达83.32%,均显著高于药剂对照;纳米硒活性菌液灌根的本氏烟生长发育最好,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的增长率分别为16.21%、31.74%、33.61%。可见,菌株KZJ-1生物合成纳米硒增强了原始菌株的抗病及促生能力,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芽孢杆菌 烟草病害 真菌 病害防治 纳米硒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弹性理论的软基底排土场周边地表变形预测方法
12
作者 王东 尹立 +4 位作者 曹兰柱 付一鸣 张立国 张春会 丁春健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2-444,共13页
针对软弱基底排土场堆载引起的周边地表变形问题,从层状弹性体系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变形现象的机理与影响。通过运用微积分思想,将排土场荷载微分,并对周边土体的作用进行了叠加,结合基底表面应力边界条件和层间界面连续条件,引入了广... 针对软弱基底排土场堆载引起的周边地表变形问题,从层状弹性体系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变形现象的机理与影响。通过运用微积分思想,将排土场荷载微分,并对周边土体的作用进行了叠加,结合基底表面应力边界条件和层间界面连续条件,引入了广义Kelvin三轴蠕变模型,以更精确地描述软弱基底的变形特性,从而推导出一种具有流变特性的黏弹性基底排土场周边地表变形解法。选择了本钢集团歪头山铁矿下盘排土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预测排土场堆载作用下层状黏弹性基底地表变形情况,得到了一系列关于地表变形的定量数据,可以看出排土场周边高铁线墩台沉降u_(z)和相邻墩台沉降差Δu_(z)会随着时间演化逐渐增大,后趋于平缓;排土场与高铁线并行段沉降为2.08 mm,高铁离开排土场并行范围最大相邻墩台沉降差为0.006 mm/m。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地表变形解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黏弹性基底排土场周边地表变形解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且解析数值均低于规范阈值。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对影响排土场周边地表变形因素(边坡高度、边坡角、地表距离和时间)分析,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特征:排土场距离坡脚越远,周边地表变形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边坡高度和角度越大,地表变形越明显;地表变形随着排土场施工时间演化,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为理解软弱基底排土场堆载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为类似工程项目中的地表变形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工程实践中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排土场 层状基底 蠕变 弹性 周边地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及压实温度确定
13
作者 丁湛 田晨曦 +3 位作者 张慧馨 安琳玉 刘丰凯 栗培龙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2,88,共6页
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铺筑高等级路面,但其黏流特性依赖于温度、剪切速率等外界条件,并与摊铺、压实等施工效果密切相关。为了分析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分别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SBS改性沥青,测试不同温度... 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铺筑高等级路面,但其黏流特性依赖于温度、剪切速率等外界条件,并与摊铺、压实等施工效果密切相关。为了分析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分别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SBS改性沥青,测试不同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通过计算各沥青的黏流活化能E_(a),讨论沥青的黏温特性。借助红外光谱,分析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在微观结构上的差异。利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温度实验,验证黏流特性与压实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_(a)可以反映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SBS改性后沥青的黏度大幅增加,但各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SBS改性沥青均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特性,改性过程基本以分子间交联为主,未发生化学反应。仅采用黏温曲线确定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具有局限性,建议根据黏流特性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流特性 旋转 温关系 压实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纸片干血斑酶活性检测用于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筛查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高晓岚 梁欢 +4 位作者 陈国庆 张惠文 韩连书 邱文娟 顾学范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将2012年3月至2020年12月儿内分泌遗传科收集的已确诊的51例MPSⅡ患儿、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及32例非MPSⅡ患儿(对照组,均为男性)作为试筛人群。初步拟定筛查阳性切值,阳性者召回后复查酶活性,并进行尿液黏多糖和IDS基因检测。结果51例MPSⅡ患儿中位年龄4.2岁,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中位年龄27.5岁,32例对照组中位年龄4.5岁,绘制ROC曲线在98例试筛人群中获得DBS法检测血IDS活性的最佳阈值为9.59ρmol/(punch·20 h),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2.7%,AUC为0.962(0.928~0.995);并进行白细胞法与DBS法的一致性检验分析,Kappa=0.96(P<0.001)。以DBS法检测2202名新生儿IDS活性水平,中位数为58.22ρmol/(punch·20h),中位数的20%为11.64ρmol/(punch·20h)。无论以DBS IDS活性≤9.59ρmol/(punch·20h),还是≤11.64ρmol/(punch·20 h)作为阳性切值,均为6例(0.27%)阳性。6例阳性患儿全部召回,筛查阳性者中,虽有3例尿黏多糖检测定性阳性,但电泳仅显示硫酸软骨素区带,未见硫酸皮肤素及硫酸类肝素区带;基因检测发现5例携带母亲来源的IDS错义突变c.851C>T(p.P 284 L),另有1例携带c.1499C>T(p.T 500 I)错义突变,均被归为良性变异。结论DBS IDS活性检测能够有效地快速识别出MPSⅡ可疑患儿,可尝试用于新生儿MPSⅡ的筛查,但仍需大样本量研究确定准确的阳性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贮积症Ⅱ型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 滤纸片干血斑 新生儿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势-黏流双向耦合的不同主尺度双浮体水动力干扰研究
15
作者 李福建 刘学勤 +2 位作者 李丹 孟巍 康庄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目的]在两浮体并靠作业时,由于浮体间距较近,在水动力干扰作用下,极易引发间隙内大幅波浪振荡和两浮体大幅运动响应,严重威胁作业安全。因此,开展不同主尺度双浮体间的水动力干扰特性研究。[方法]采用势-黏流双向耦合方法,建立数值波... [目的]在两浮体并靠作业时,由于浮体间距较近,在水动力干扰作用下,极易引发间隙内大幅波浪振荡和两浮体大幅运动响应,严重威胁作业安全。因此,开展不同主尺度双浮体间的水动力干扰特性研究。[方法]采用势-黏流双向耦合方法,建立数值波浪水池,并结合重叠网格技术模拟双浮体的运动特性,对规则波中不同主尺度双浮体的水动力干扰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相同主尺度双浮体间隙的水动力共振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构建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规则波中不同主尺度双浮体垂荡运动的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浮体布置工况对双浮体垂向运动响应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相比于CFD方法,势-黏流双向耦合方法计算效率更高,且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验证了其准确性。在高频工况下,两浮体倾向于反相位运动,且当较大浮体位于上游时,其对下游小浮体有显著的遮蔽效应。[结论]采用势-黏流双向耦合方法,验证了双浮体水动力干扰模型的准确性,揭示了高频下两浮体的反相位运动及大浮体上游时的遮蔽效应,为优化浮体布置和提升作业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流双向耦合方法 两浮体 水动力 干扰 遮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降膜增黏反应过程模拟
16
作者 陈世昌 曹峻华 陈文兴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物料参数,考察了PET分子量与端基量等品质指标随降膜增黏反应进程的变化,讨论了降膜反应器内温度和压力对聚合产物分子量与端基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增黏反应的进行,可顺利得到特性黏度为1.0 dL/g以上、端羧基量为16 mmol/kg的产品;所建立的降膜反应器模型能够对增黏效果进行灵敏分析,高温低压有利于提升增黏反应效率,但过低的压力导致高黏熔体变得难处理和转移,且会增加设备成本和提高工艺精确控制的难度,温度过高则会显著增加副产物的生成;对降膜反应器选择压力为0.1 kPa左右、温度区间为285~290℃进行工艺参数调优,采用优化后的连续生产工艺流程最终反应器出口PET的分子量在39000 g/mol左右;模拟结果与工业生产值吻合,可运用于分析降膜增黏反应技术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液相增 反应器 缩聚 过程模拟 缩聚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弹-黏塑性本构的POM材料齿轮副啮合特性分析
17
作者 刘明勇 韩新光 +2 位作者 欧阳周寰 胡俊 闫春爱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为揭示负载、修形和温度对聚甲醛(POM-POM)齿轮副啮合特性的影响,建立热弹-黏塑性材料本构的POM-POM齿轮副3维有限元接触模型;结合POM材料的温度-模量效应,开展温度-应力顺序耦合的稳态热分析,并与POM-POM齿轮副温度服役测试结果对比;... 为揭示负载、修形和温度对聚甲醛(POM-POM)齿轮副啮合特性的影响,建立热弹-黏塑性材料本构的POM-POM齿轮副3维有限元接触模型;结合POM材料的温度-模量效应,开展温度-应力顺序耦合的稳态热分析,并与POM-POM齿轮副温度服役测试结果对比;在稳态热分析基础上,进行完全耦合瞬态热接触分析,并将瞬态温升与Blok温度结果对比;通过齿根应变试验,验证不同负载工况下齿根应变计算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齿轮副的稳态温升呈现齿根高、齿顶与端面较低的分布规律,并随负载增大而上升;通过试验对比得到,有限元计算齿轮稳态温升与试验结果一致,且瞬态温升与Blok公式结果一致;POM-POM齿轮副仿真齿根应变位于试验测试应变误差带内,表明考虑温度-模量效应的热弹-黏塑性材料本构能够表征POM塑料齿轮的热学特性和力学特性。此外,POM-POM齿轮副传动过程中出现啮合线延长且偏离理论位置,且温度对啮合线影响较小。齿面修形可降低其啮合线长度,但不能改善其偏转程度;啮合角在啮入和啮出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温度使其啮合角在双齿啮合区域上升约1℃。啮合刚度与负载相关,随着负载增加,啮合刚度下降且重合度上升。同等条件下,POM-POM齿轮副的传递误差幅值约是金属齿轮副的10倍,且温度使传递误差幅值上升约39%,齿面修形可降低24%左右的传递误差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 POM齿轮 啮合刚度 传递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黏大熊猫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18
作者 夏茂华 李祥翔 +6 位作者 刘金鹏 国欣欣 徐海泓 刘彦晖 戴春阔 李曦 王运盛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5-1965,共11页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黏期组(NY)和非排黏期组(Con)。排黏期组在大熊猫排黏后2 h内完成血液采集,非排黏期组血液采集与排黏期相隔至少30 d。提取血液蛋白后进行酶解,获取的肽段经过脱盐和定量处理。采用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数据导入Spectronaut TM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数据在美吉云平台分析,差异蛋白筛选标准为P<0.05,且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用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差异蛋白之间进行蛋白互作分析;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验证蛋白数据,将目标蛋白中肽段的定量值根据标肽进行归一化,统计检验的阈值设定为P<0.05,并与PRM验证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大熊猫血液样品中共鉴定出273种蛋白,其中258种为共有蛋白,12种为排黏期特有蛋白,3种为非排黏期特有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显示,排黏期组和非排黏期组共筛选出2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18种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Rap1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松弛素(Relaxin)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等核心蛋白在排黏期显著变化。【结论】排黏大熊猫与非排黏熊猫血清中发现25种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PI3K-Akt、Rap1、Estrogen和Relaxin信号通路,其中核心蛋白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在大熊猫排黏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血清蛋白质组 非数据依赖采集(DIA) 平行反应监测(P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黏弹性阻尼的架桥机制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19
作者 王翠艳 石少轩 +2 位作者 王明昊 陈恩利 曲兴业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为了准确揭示架桥机制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黏弹性阻尼的非恒定摩擦系数的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Caputo分数阶微分模型表征制动系统的黏弹性阻尼特性,推导得到该模型黏弹性阻尼的等效阻尼系数和等效刚度系数.基于Lyapuno... 为了准确揭示架桥机制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黏弹性阻尼的非恒定摩擦系数的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Caputo分数阶微分模型表征制动系统的黏弹性阻尼特性,推导得到该模型黏弹性阻尼的等效阻尼系数和等效刚度系数.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了系统定常解的稳定条件,并建立了系统周期运动的存在条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系统的分岔图、相图与Poincaré映射,探究了制动力与黏弹性阻尼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架桥机在现场运梁过程中,制动系统会出现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改变制动力与黏弹性阻尼系数,可以同时改变制动系统的振幅、刚度特性、阻尼效应、产生周期运动的范围与分岔特性,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寿命产生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桥机 制动系统 干摩擦 分数阶 弹性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研究
20
作者 陈有亮 肖鹏 +2 位作者 杜曦 王苏然 RAFIG A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建立起能够描述岩石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函数。将弹性体、线性Kelvin体、非线性Kelvin体、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行串联,建立能够同时描述岩石瞬时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塑性应变和黏性应变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采用Origin软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最后通过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砂岩单以及三轴压缩蠕变试验,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的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瞬时弹性应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曲线特征,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非线性特征,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 非线性 加速蠕变 弹塑性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