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
作者 陈治霖 郑超 +2 位作者 唐淑 姜莉萍 张清明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8,共13页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较大,地表水垂直渗漏情况一直存在。自2020年起,转花池林地的地表水渗漏量逐年减少。转花池泉群水质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保持稳定,而下游泉点和彩池由于受到后沟地表水汇流影响,水质变化幅度普遍高于转花池。就空间分布而言,地表水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流量出现损失,电导率逐渐下降,而pH逐渐升高。下游泉点和彩池的溶解氧浓度高于转花池。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普遍处于中营养化状态,并且自2019年以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持续升高。水质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普遍处于良好及以上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时空变化 黄龙沟 水质评价 自然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刘再华 袁道先 +6 位作者 何师意 曹建华 游省易 W.Dreybrodt U.Svensson K.Yoshimura R.Drysdale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的水化学测试发现,形成黄龙沟钙华的泉水具有很高的Ca2+和HCO-3离子浓度,相应地,泉水的CO2分压显著高于大气和土壤生物成因所能产生的CO2分压。结合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和泉口CO2气体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6.8‰... 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的水化学测试发现,形成黄龙沟钙华的泉水具有很高的Ca2+和HCO-3离子浓度,相应地,泉水的CO2分压显著高于大气和土壤生物成因所能产生的CO2分压。结合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和泉口CO2气体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6.8‰)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高CO2分压与深部成因的CO2有关。可见,黄龙沟钙华属于热成因类钙华,而非原来普遍认为的“是气候岩溶作用的产物”。此外,黄龙沟钙华的大量出现与水中方解石的迅速沉积、Ca2+和HCO-3浓度的大量降低有关。随着地下水自泉口出露,由于水的CO2分压远高于大气,水中CO2大量释放于大气,结果水的pH值迅速升高,方解石饱和指数由泉口的负值很快转变为高的正值,为方解石的沉积奠定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基础。放置于水中的大理岩石片观测表明,流速较快的边石坝处的方解石沉积速率是其附近水池内的2~5倍,这清楚地显示了水动力条件对沉积速率的控制。进一步根据DBL理论模型分析发现,水动力条件对方解石沉积速率的控制在于其对固液界面间扩散边界层(DBL)厚度的影响,流速愈快,DBL厚度愈薄。且DBL厚度最终制约着沉积表面的化学组成浓度,即厚度愈小,表面H+浓度愈低(或pH愈高)、方解石饱和指数愈高,进而方解石沉积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黄龙沟钙华景区 水化学 起源 形成机理 大气 土壤生物 热成因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黄龙沟源头黄龙泉泉水及其下游溪水的水化学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海静 刘再华 +5 位作者 曾成 刘香玲 孙海龙 安德军 唐淑 张清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4,共8页
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及取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龙钙华的沉积主要起因于水中CO2的大量释放,造成溪流自黄龙泉泉口向下游方向水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电... 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及取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龙钙华的沉积主要起因于水中CO2的大量释放,造成溪流自黄龙泉泉口向下游方向水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电导率(EC)降低,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但仔细分析发现,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SIc<1.0时;当SIc>1.0后,向下游方向,水化学趋于稳定。同时,黄龙沟地表融雪水和沿途泉水分别产生的稀释和浓集作用对溪流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此外,源头黄龙泉的水化学稳定,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下游的池水则出现pH值、EC和SIc及p(CO2)的显著日变化,即白天p(CO2)、EC较低,而pH和SIc较高,反映了白天较快的碳酸钙沉积,其中温度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分别达到19%和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 水化学 温度效应 水生生物光合作用 黄龙沟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境对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有性繁殖成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宝强 安德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四川黄龙沟森林和钙化滩流地两种生境中分布着大量的少花鹤顶兰,而且生长在这两种生境中的少花鹤顶兰有性繁殖成功存在着差异,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是由生境差异所致,及其影响有性繁殖成功的机制。通过对黄龙沟少花鹤顶兰两种生境... 四川黄龙沟森林和钙化滩流地两种生境中分布着大量的少花鹤顶兰,而且生长在这两种生境中的少花鹤顶兰有性繁殖成功存在着差异,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是由生境差异所致,及其影响有性繁殖成功的机制。通过对黄龙沟少花鹤顶兰两种生境主要环境因子的调查和两种生境中的花部特征和传粉情况的测量,结果表明森林生境中林木盖度、土壤厚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以及空气相对湿度比钙化滩流地中的高,而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苔藓盖度、空气温度、相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全钙以及pH则是钙化滩流地中更高。而两种生境中少花鹤顶兰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繁殖成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森林生境中的个体与钙化滩流地中的个体相比,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更大,花朵数更多,距长也更长,单花和花序寿命更长。但花粉移走率和结实率却是钙化滩流地中的更高。两种生境中温度和光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种生境中少花鹤顶兰花粉移走率和结实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沟 兰科植物 生境 繁殖成功率 传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