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藜蒿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9
1
作者 蒋红 邹峥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鄱阳湖野生藜蒿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提取藜蒿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聚酰胺柱层析法分离藜蒿中的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类化合物;采用凝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藜蒿中的黄酮苷类单体化合物,... 目的:研究鄱阳湖野生藜蒿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提取藜蒿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聚酰胺柱层析法分离藜蒿中的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类化合物;采用凝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藜蒿中的黄酮苷类单体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藜蒿提取物中的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得到较好的分离,同时分离并坚定了两个黄酮苷类的单体化合物——柯依利素-7-O-β-D-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β-D-木糖苷。结论:采用微波辅助溶剂提取结合聚酰胺柱层析可以充分提取并有效分离藜蒿提取物中的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类化合物,采用凝胶柱色谱分离法可以分离制备藜蒿黄酮苷类单体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柱层析 分离 纯化 藜蒿 黄酮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柿叶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岳红 赵晓莉 张颖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1-423,共3页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柿叶总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萃取时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萃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h、CO2流...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柿叶总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萃取时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萃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h、CO2流量30kg·h-1。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得到的柿叶总黄酮苷类化合物萃取物纯度高,无异味,色泽金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柿叶 黄酮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码子优化α-L-鼠李糖苷酶基因在酿酒酵母细胞的表面展示表达及产物的酶学性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方芹 张凡 +3 位作者 何姝 李文静 罗姮 王俊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桑树富含黄酮苷类化合物,利用糖苷酶生物转化可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对挖掘桑树资源的药食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来源的糖苷酶催化选择性强,但异源表达量低。以源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α-L-鼠李糖苷酶基因rha为目的基因,... 桑树富含黄酮苷类化合物,利用糖苷酶生物转化可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对挖掘桑树资源的药食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来源的糖苷酶催化选择性强,但异源表达量低。以源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α-L-鼠李糖苷酶基因rha为目的基因,改善该基因的密码子偏爱性和适应性,将密码子优化后的corha基因展示表达到酿酒酵母细胞表面,以达到高效催化的实用目的。与转入原始rha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相比,转入密码子优化corha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表面展示coRHA蛋白的表达量提高了2.9倍,培养60 h后coRHA的酶活力提高了2.7倍。以对硝基苯-α-L-鼠李糖苷(p NPR)为底物检测含corha基因重组菌株生产coRHA的酶活力,其最适p H及温度分别为5.0和45℃;以芦丁为底物,在p H 5.0、60℃条件下,coRHA水解芦丁合成异槲皮苷的得率为79.81%±3.1%。采用系统密码子优化策略,为利用工程菌工业化生产coRHA,用于催化桑树黄酮苷类化合物定向水解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L-鼠李糖 基因密码子 酿酒酵母 表面展示 酶学性质 黄酮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芦丁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宝善 陈锦屏 吴丽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3,共5页
研究了从红枣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用热水提取芦丁,加水量为原料重量的17倍,提取温度为70℃,时间60min;用乙醇提取芦丁,75%的乙醇溶液的用量为原料重量的16倍,提取温度75℃,时间120min.
关键词 红枣 芦丁 提取工艺 黄酮苷类化合物 生理活性 提取条件 抗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法的β-环糊精固定相多模式色谱保留行为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雪峰 沈爱金 +1 位作者 郭志谋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基于巯基硅胶与单取代-6A-烯丙氨基-β-环糊精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β-环糊精(Click TE-CD)共价键合固定相。元素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被成功键合到硅胶表面。以黄酮苷类化合物为模型,考察了Click TE-CD固定相在亲水、反相和... 基于巯基硅胶与单取代-6A-烯丙氨基-β-环糊精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β-环糊精(Click TE-CD)共价键合固定相。元素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被成功键合到硅胶表面。以黄酮苷类化合物为模型,考察了Click TE-CD固定相在亲水、反相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分离模式下的色谱保留行为。黄酮苷类化合物保留时间随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的变化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表明Click TE-CD固定相具有亲水/反相的双重保留特性。应用几何学方法测得Click TE-CD固定相在反相/亲水、亲水/超临界、反相/超临界混合模式下的正交性分别为69.8%、50.8%、50.8%。对比复杂中药样品降香提取物在反相、亲水、超临界等模式下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Click TE-CD固定相在分离中药复杂样品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可以在一根色谱柱上通过分离模式的改变,实现二维液相色谱的分离。Click TE-CD固定相不同分离模式的分离性能和较好的正交性表明该固定相具有在液相色谱方法发展和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方面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固定相 巯基-烯点击化学法 黄酮苷类化合物 正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铁蕨的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艳春 《云南农业》 2016年第12期46-48,共3页
对采自云南麻栗坡县的苏铁蕨(2.8 kg)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从苏铁蕨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1个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在苏铁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苏铁蕨中分离得到的部分黄烷醇、吡喃酮化合... 对采自云南麻栗坡县的苏铁蕨(2.8 kg)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从苏铁蕨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1个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在苏铁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苏铁蕨中分离得到的部分黄烷醇、吡喃酮化合物采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新黄烷醇化合物1和2、黄酮苷类化合物21显示了与阳性对照Rutin接近的抗氧化活性,高于阳性对照BHA,除8外其他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蕨 化学成分 烷醇化合物 黄酮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