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黄花叶病抗性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德佳 王汝琴 +4 位作者 何震天 张容 王建华 韩燕 陈士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1-869,共9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土传病毒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是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以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为媒介感染小麦。目前...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土传病毒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是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以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为媒介感染小麦。目前已鉴定出14个抗WYMV的基因位点,图位克隆了1个抗病基因,证实了3个基因具有抗病性调控功能,已育成多个抗病小麦品种(系)。本文从小麦黄花叶病毒的病原体特性、病害分布、小麦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综述了WYMV及小麦抗病性的研究进展,并对WYMV抗性基因挖掘和小麦抗病育种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毒特性 基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279个品种(系)小麦黄花叶病抗性研究
2
作者 王汝琴 范德佳 +4 位作者 何震天 张容 王建华 韩燕 陈士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5-1011,共7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筛选抗小麦黄花叶病种质资源,本研究对近30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的27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小麦黄花叶病... 小麦黄花叶病是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筛选抗小麦黄花叶病种质资源,本研究对近30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的27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小麦黄花叶病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Ym.nau-5A.1和QYm.nau-2D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以分析抗病QTL在品种(系)中的传递过程。结果显示,抗病材料为174个,占62.4%,其中仅含QYm.nau-5A.1和QYm.nau-2D的材料分别为30、98个,两个QTL均含的材料为9个,两个QTL均无的为37个,表明还存在其他抗病基因或QTL;感病材料为105个,占37.6%,其中仅含QYm.nau-5A.1和QYm.nau-2D的分别为6、25个,两个QTL均无的为74个。进一步分析小麦品种(系)系谱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系)的QYm.nau-5A.1主要来自于西风小麦,通过宁麦9号传递;QYm.nau-2D主要来自于苏麦6号、扬辐麦9311、郑麦9023,其中苏麦6号中的抗性QTL主要通过镇麦9号传递。本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黄花叶病抗性分子育种及新抗病基因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黄花叶病 抗性鉴定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枣庄市小麦黄花叶病发生规律及春季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3
作者 种冬冬 杨宁 +4 位作者 赵士花 刘树艳 董艳 李瑞 王保刚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6-1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苗期黄花叶病的发生规律,并评估春季药剂防治的效果。从2018年起,在枣庄市进行了田间调查,以系统分析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情况。2022-2023年,选取3个地块开展苗期药剂防治试验。防治措施包括在小麦起身期每公顷喷施2次20...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苗期黄花叶病的发生规律,并评估春季药剂防治的效果。从2018年起,在枣庄市进行了田间调查,以系统分析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情况。2022-2023年,选取3个地块开展苗期药剂防治试验。防治措施包括在小麦起身期每公顷喷施2次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2250 g+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750 g+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225 mL+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1200 g+98%磷酸二氢钾2250 g+含氨基酸水溶肥料750 g,面积分别为1333.4、666.7、666.7 m^(2),对照均喷施清水,面积分别为1333.4、666.7、666.7 m^(2)。研究结果表明,喷施上述药剂可以减轻小麦黄花叶病病情严重度,2次喷药后平均防效分别为29.6%、42.46%。与对照相比,喷药处理的小麦株高平均增加5.27 cm,单株鲜重平均增加0.44 g,单株次生根条数平均增加3.17条。3个试验地块的产量分别达到了5657.85、6777.12、7868.37 kg/hm2,而对照地块的产量分别为4776.52、5435.58、7223.63 kg/hm^(2)。因此,喷药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81.32、1341.54、644.75 kg/hm^(2),平均增产955.87 kg,平均增产幅度为17.35%。综上所述,小麦苗期通过喷施特定混合药剂,可以有效减低黄花叶病的危害,实现减损和增产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 小麦黄花叶病 发生规律 调查 春季 药剂防治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扬辐麦4号的选育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震天 陈秀兰 +3 位作者 张容 王建华 王锦荣 刘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78,共4页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以携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抗源,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以携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抗源,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在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位居第一,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花叶病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WYMV-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小麦的鉴定及优良株系的选育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宏亚 张伯桥 +2 位作者 高德荣 徐惠君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4,共4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冬麦区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应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抗病小麦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依据,对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的15个T2代株系进行了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个...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冬麦区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应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抗病小麦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依据,对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的15个T2代株系进行了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个高抗病株系和1个剔除bar基因的高抗病株系;连续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5个株系不但抗病性优良而且可以稳定遗传。以转基因材料为亲本之一,通过常规杂交、回交获得1个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BR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花叶病 复制酶基因Nib8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育种 被引量:9
6
作者 赵仁慧 刘炳亮 +4 位作者 寿路路 陈甜甜 王海燕 王秀娥 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41-1549,共9页
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定位于不同簇毛麦种质的6VS染色体臂,对已知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高抗。小麦-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21(T4VS-4DS·4DL)携带Wss1基因,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为选育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的育种新材料,以NA... 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定位于不同簇毛麦种质的6VS染色体臂,对已知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高抗。小麦-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21(T4VS-4DS·4DL)携带Wss1基因,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为选育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的育种新材料,以NAU421为亲本,分别与携有Pm21基因的品系Y16-Pm和携有PmV基因的品种扬麦22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然后利用与Wss1和Pm21/PmV基因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CINAU301和MBH1对F2代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86个NAU421/Y16-Pm的F2单株中,同时携有纯合Wss1和Pm21基因的单株有18株,比例为6.38%;在232个NAU421/扬麦22的F2单株中,同时携有纯合Wss1和PmV基因的单株有5株,比例为2.16%。细胞学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一致,说明CINAU301和MBH1可用于对Wss1和Pm21/PmV基因的高效选择。F3代株系抗病性鉴定表明,筛选出的23个双抗基因聚合体对白粉病免疫并高抗黄花叶病,可用于下一步双抗聚合品种(系)的筛选或作为抗病中间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白粉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的小麦新品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蒋正宁 赵仁慧 +4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吕国锋 臧淑江 别同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0-1107,共8页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病害,因此培育多抗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基础。扬麦18是多抗高产小麦品种,具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毒病数量性状位点(QTL)QYm.njau-5A,其不足是株...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病害,因此培育多抗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基础。扬麦18是多抗高产小麦品种,具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毒病数量性状位点(QTL)QYm.njau-5A,其不足是株高较高、抗倒性差。扬麦22是抗白粉病的高产品种,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V,但中感赤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为了培育矮秆抗倒、兼抗3种病害的小麦新品系,以扬麦18/扬麦22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研究Fhb1、QYm.njau-5A在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粒质量的遗传效应,并对多基因聚合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Fhb1、QYm.njau-5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9.0%、50.5%,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说明二者可在亲子代自由传递;Fhb1阳性RIL组群的平均病小穗数显著低于Fhb1阴性RIL组群,Pm21、PmV阳性RIL家系均表现为高抗白粉病;单个QYm.njau-5A能够满足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育种需求;Fhb1对株高、粒质量没有显著影响;QYm.njau-5A对株高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粒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育成兼抗3种病害的矮秆高产新品系(组合)扬17J103、扬杂麦1号进入区域试验。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矮秆多抗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优异的育种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 聚合育种 赤霉 白粉 黄花叶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崔正勇 李鹏 +5 位作者 高国强 阚海礼 杜振翠 张凤云 孙明柱 李新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5-1180,共6页
为了给小麦科学防病和抗(耐)病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重发区,以当地种植品种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春季总茎数、干物质... 为了给小麦科学防病和抗(耐)病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重发区,以当地种植品种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春季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小麦品种临麦4号和矮抗58于起身期(3月11日)开始出现症状,与无症状的临麦4号植株(LM4-N)相比,发病的临麦4号植株(LM4-S)的叶片SPAD值由52.4降至37.3;拔节后期(4月10日)所有品种SPAD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然而,与LM4-N相比,拔节后期LM4-S单位面积总茎数减少51.4%,干物质积累量降低42.2%;成熟期LM4-S单位面积穗数降低21.2%,穗粒数降低24.5%,籽粒产量降低2 944.3kg·hm-2,降幅38.3%。而该病对本研究中的其他抗病表现较好的品种鲁原502、济麦22、良星99和烟农24均未产生显著影响。结合各品种的产量表现,建议在小麦黄花叶病发病地区种植推广鲁原502、济麦22等高产、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D值 小麦黄花叶病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创制大麦黄花叶病不同抗性突变体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成洪 陆瑞菊 +8 位作者 郭桂梅 黄亦辰 杜志钊 何婷 陈志伟 徐红卫 高润红 王亦菲 黄剑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65-2070,共6页
为了创制具有不同黄花叶病抗性的大麦突变体材料,对大麦品种花30的干种子和游离小孢子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处理,结合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了一批纯合稳定的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株系,并利用黄花叶病种植鉴定圃进行突变体DH株... 为了创制具有不同黄花叶病抗性的大麦突变体材料,对大麦品种花30的干种子和游离小孢子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处理,结合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了一批纯合稳定的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株系,并利用黄花叶病种植鉴定圃进行突变体DH株系的大田抗性筛选与鉴定,比较2种诱变方式结合小孢子培养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以400 Gy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干种子诱变方式对小孢子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和绿苗成活率有较大影响,获得的大部分株系(84.2%)对黄花叶病表现感病(感病或高感),未筛选到比亲本抗性增强(高抗)的材料;以3 mg·L-1剂量EMS处理游离小孢子诱变方式对小孢子培养相对影响较小,筛选到少量(5.5%)比亲本抗性增强(高抗)的株系,只有近1/3的材料(31.1%)表现为感病(感病或高感),进一步鉴定筛选到2份高感和1份高抗黄花叶病的大麦突变体材料。综上所述,EMS处理游离小孢子结合小孢子培养诱变效果较好。本研究为利用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突变体材料进行其抗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60CO-Γ射线辐照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小孢子培养 黄花叶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及后续品种的选育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震天 陈秀兰 +5 位作者 杨鹤峰 王建华 张容 王锦荣 于嘉林 韩成贵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99,208,共3页
从亲本选配、株系选择、品系鉴定、中间试验、品种审定等方面介绍了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幅麦4号的选育经过,及在后续新品种选育工作,包括常规新品种选育、抗病近等基因系及转基因品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小麦 黄花叶病 新品种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鹏 崔正勇 +3 位作者 高国强 孙明柱 张凤云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68-172,共5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害,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发病规律与表现,总结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育种学研究,以期对小麦黄花...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害,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发病规律与表现,总结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育种学研究,以期对小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基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建波 马骏 +3 位作者 吕超 张新忠 郭宝健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亚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国内外对大麦黄花叶病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麦黄花叶病病毒株系的分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抗性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亚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国内外对大麦黄花叶病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麦黄花叶病病毒株系的分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抗性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以及抗黄花叶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大麦黄花叶病遗传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黄花叶病 遗传 基因定位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琴 杨建平 +5 位作者 徐晓芳 张春梅 陆玉荣 刘怀阿 苏建坤 吉春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3,共3页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 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 5 5个 ,其中有 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 8,且田间性状较好。
关键词 小麦 黄花叶病 抗性鉴定 品种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的黄花叶病抗性QTL定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肖 潘雨涵 +4 位作者 沈会权 吕超 郭宝健 王菲菲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6-1062,共7页
为分析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效应,以高抗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和感病大麦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253个RIL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0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群体连锁图谱,结合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型数据,采用QTL IciMa... 为分析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效应,以高抗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和感病大麦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253个RIL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0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群体连锁图谱,结合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型数据,采用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麦染色体1H、2H、5H和7H共检测到6个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这6个QTL对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贡献率为4.39%~14.92%。其中,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b在3年9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GBM1309~EBmac0415,可解释5.70%~14.92%的表型变异,与已定位的Rym16 Hb的位置相近,可能是Rym16 Hb的等位基因;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a在2年3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EBmac0640~Bmag0744,可解释5.00%~10.88%的表型变异,可能是1个新的抗性位点;其他4个抗性QTL均仅在1年1个时期检测到,是否真实存在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所有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表明定位的6个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自母本扬农啤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扬农啤5号 大麦黄花叶病 抗性基因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抗黄花叶病的遗传方式和育种策略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培忠 刘玉芳 +6 位作者 马俊虎 秦国卫 朱睦元 徐阿炳 俞志隆 袁妙葆 黄纯农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3期310-317,共8页
本文通过5个抗病品种、2个感病品种的相互杂交,对F_1、F_2、BC_1、BC_2及多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大麦抗BYMV抗性的遗传方式较复杂,不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方式,而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模式。根据分析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抗BYMV的育... 本文通过5个抗病品种、2个感病品种的相互杂交,对F_1、F_2、BC_1、BC_2及多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大麦抗BYMV抗性的遗传方式较复杂,不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方式,而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模式。根据分析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抗BYMV的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黄花叶病 遗传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黄花叶病对不同抗性品种部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如根 刘荣宝 +3 位作者 黄友圣 周美学 吕超 黄志仁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6-37,共2页
以参加省区试的7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黄花叶病对大麦部分性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株高、每穗饱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麦 黄花叶病 抗性 品种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不同发生度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斌 姜珊珊 +4 位作者 张眉 辛志梅 徐德坤 王升吉 辛相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44-49,共6页
2016年于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采集3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度不同地块的土壤,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分别分离其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统计土壤微生物总量及3种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其与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关系... 2016年于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采集3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度不同地块的土壤,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分别分离其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统计土壤微生物总量及3种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其与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但是分离得到的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其次为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少;并且发病严重地块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均高于轻病地块,其中发病严重地块的真菌数量和种类增加的最为显著,其次为细菌,放线菌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土壤微生物 真菌 细菌 放线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春蚕豆上发生的菜豆黄花叶病病毒的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海保 许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5-59,共5页
1990年夏季,在甘肃省春蚕豆区采集到蚕豆病毒病标样30余份,经单斑分离得到3个病毒分离物,接种8科24种植物,只侵染豆科和藜科的8种植物。它们都能通过桃蚜和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 1990年夏季,在甘肃省春蚕豆区采集到蚕豆病毒病标样30余份,经单斑分离得到3个病毒分离物,接种8科24种植物,只侵染豆科和藜科的8种植物。它们都能通过桃蚜和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20~30℃)1~2d.病毒粒体均为线形,750nm×15nm.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都能与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根据以上特性,将G17,G12和 G8三个分离物鉴定为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菜豆黄花叶病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玉明 张晓燕 华春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93-96,共4页
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 (系 )被黄花叶病毒侵染后 ,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有规律地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感病后 ,大麦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 ,感病品种下降幅度大于抗性品种 ;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 ,... 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 (系 )被黄花叶病毒侵染后 ,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有规律地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感病后 ,大麦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 ,感病品种下降幅度大于抗性品种 ;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 ,抗性品种增加的幅度比感病品种大 .同时发现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 叶绿素 可溶性蛋白质 脯氨酸 抗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厌氧残留物减轻和防御大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瑞芝 朱蕙芳 +1 位作者 孙自锦 程平宏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9,共5页
猪鸡粪及农业废弃物,经厌氧发酵后的残留物不仅可用作肥料,而且可用来处理种子防御植物土传病。作者已成功地应用厌氧发酵残留物制成的AFP和AFS处理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率下降70%,大麦产量上升20~50%。它的防御原理如... 猪鸡粪及农业废弃物,经厌氧发酵后的残留物不仅可用作肥料,而且可用来处理种子防御植物土传病。作者已成功地应用厌氧发酵残留物制成的AFP和AFS处理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率下降70%,大麦产量上升20~50%。它的防御原理如下: 1.厌氧发酵产生的大量VB_(12),证明对抑病有关。2.残留物中再生形成的赤霉素和吲哚乙酸与抑病有关。3.用厌氧发酵物处理的种子会长时释放甲烷、乙烯等物质,证明有抑病效果。4.对处理的种子有一定营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黄花叶病 厌氧残留物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