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及替代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广雪 岳圆圆 +9 位作者 朱青艳 温智浩 孙炳学 周荣佳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4-1153,共10页
为明确河北省黄瓜主产区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20—2021年河北省唐山、邯郸地区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利用PCR技术分析了C... 为明确河北省黄瓜主产区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20—2021年河北省唐山、邯郸地区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利用PCR技术分析了Cc Sdh及Cc Cytb抗性突变基因型,采用盆栽试验评价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该地区主流抗性突变体Sdh B-I280V&Cytb-G143A的防治效果,并进行高效替代药剂交替使用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河北省唐山、邯郸黄瓜主产区的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啶酰菌胺对280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8.12μg/m L,抗性频率为27.43%;肟菌酯对144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2.6μg/m L,对162株多主棒孢(含EC_(50)值大于200μg/m L的18株菌)的抗性频率为99.49%;腐霉利对163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95μg/m L,抗性频率为52.76%。共检测出11种Cc Sdh抗性突变类型,突变频率达到56.86%。其中6种为单突变,4种为双突变,1种为三突变。供试多主棒孢Cc Cytb仅携带G143A突变,发生频率为100%。盆栽药效试验中,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1.52%和70.52%;其次是复配药剂75%吡醚·丙森锌WP,防效为57.90%;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为71.53%和94.64%。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并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 啶酰菌胺 肟菌酯 腐霉利 抗性 黄瓜棒孢叶斑病 替代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菊苣假单胞菌叶斑病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及促生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钱鑫 谭志琼 +2 位作者 邢梦玉 刘铜 张荣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59,共6页
从湖南、云南、海南等地采集的健康黄瓜植株中分离得到189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的内生细菌Y–10对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菌(Pseudonwnas cichorii)的抑菌半径达16 mm,拮抗效果最好,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rpoA双基因联... 从湖南、云南、海南等地采集的健康黄瓜植株中分离得到189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的内生细菌Y–10对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菌(Pseudonwnas cichorii)的抑菌半径达16 mm,拮抗效果最好,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rpoA双基因联合建树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stilis)。分别用4×10^(9)、4×10^(8)、4×10^(7)、4×10^(6)、4×10^(5) cfu/mL的Y–10菌液浸黄瓜种子和4×10^(9)、4×10^(8)、4×10^(7)、2×10^(7)、4×10^(6) cfu/mL的菌液灌根处理黄瓜盆栽幼苗,以无菌水浸种和灌根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Y–10菌液4×10^(7) cfu/mL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空白对照提高了6.01%,菌液4×10^(9) cfu/mL处理的种子几乎不萌发;黄瓜幼苗的根长、根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提高了40.71%、33.59%、35.21%、58.18%。4×10^(9) cfu/mL菌液灌根接种后,黄瓜幼苗根长、根鲜质量、地上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1.49%、19.57%、77.25%、47.15%。Y–10菌株无溶磷、解钾及产IAA作用,但具固氮、产铁载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叶斑病 菊苣假单胞菌 内生拮抗细菌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双娟 顾兴芳 +2 位作者 张圣平 苗晗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2X期1-9,共9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抗病鉴定 抗病育种 病害防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艳菊 刘东 +2 位作者 马柏壮 周秀艳 苗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39,61,共7页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病发生,而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均未发现棒孢叶斑病发生为害。对疑似棒孢叶斑病病叶,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分离获得的4个致病菌株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病害为黄瓜棒孢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病原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长松 张眉 +4 位作者 李林 李凡 齐军山 徐作珽 张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9-33,共5页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 病原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谢学文 张自心 +3 位作者 武军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9,共5页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农杆菌介导法 R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艳菊 刘齐月 +6 位作者 张笛 陶磊 王春龙 刘行风 李雪莲 马天 刘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7,共10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中流行的一种气传病害,易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混淆,具有传播迅速、难以防治的特点,严重威胁黄瓜生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叶片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中流行的一种气传病害,易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混淆,具有传播迅速、难以防治的特点,严重威胁黄瓜生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叶片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并应用于田间监测。基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actin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CAF2/CAR2,以标准品DNA构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当退火温度60℃,DNA模板量3μL(10 ng·μL^-1),引物量0.2μL(10 mmol·L^-1)时为最佳体系条件。此方法检测黄瓜棒孢叶斑病菌DNA最低浓度为1.36×10-6 ng·μL^-1。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组内与组间重复性和稳定性,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测5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接种棒孢叶斑病菌后不同时间叶片中病菌动态变化,发现4~8 h(Cq值<30)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开始侵染高感和感病品种,8~12 h时开始侵染中抗、抗病和高抗品种,且随时间延续侵染量逐渐增加,根据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当Cq值<21时,病情级别为1;Cq值<19时,病情级别为2;Cq值<17,病情级别为3;Cq值<14,病情级别为4。研究为黄瓜棒孢叶斑病诊断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与鉴定
8
作者 刘东 潘春清 张艳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93-96,108,共5页
以黄瓜抗病高代自交系D9320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表明:酵母文库克隆数为350个,文库滴度为3.5×10^(7)CFU/mL,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长度在750~2000bp,平... 以黄瓜抗病高代自交系D9320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表明:酵母文库克隆数为350个,文库滴度为3.5×10^(7)CFU/mL,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长度在750~2000bp,平均片段长度超过1000bp。文库容量和重组率及插入片段大小均说明霜霉病菌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成功,可用于黄瓜双抗机制互作蛋白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 黄瓜棒孢叶斑病 CDNA文库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黄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行风 刘东 +5 位作者 陶磊 潘春清 李雪莲 马天 潘梦佳 张艳菊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6,共7页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了病原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的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对该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菌丝生长最快的培养基是CA和黄瓜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为28℃,pH 8~9;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最适合病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C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为28℃、pH 8~9、12 h光照/12 h黑暗时产孢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链格孢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交链格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书翰 谢学文 +6 位作者 李磊 孙炳学 朱广雪 柴阿丽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为85.72%和42.29%,100倍发酵上清稀释液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达到74.14%和33.25%,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YB114发酵液对黄瓜植株有促生效果,叶面喷施后黄瓜茎长、根长、叶面积及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生长素和玉米核苷素含量显著增加。发酵最优培养基为10 g/L果糖、17 g/L水溶性花生饼粉、1 g/L磷酸二氢钾。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6%(体积分数)、pH 7.0,转速180 r/min,温度32℃,发酵时间24 h。优化发酵条件后YB114对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提升了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黄瓜棒孢叶斑病 生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地区2019年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海文 李玉洪 +3 位作者 黄承丽 管欢 潘玲华 莫豪葵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103,共3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近年来在桂北地区春秋黄瓜上严重发生,成为当地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2019年较重或严重发病田块占60%以上。气象条件不利、栽培管理不当、缺乏抗病品种、防治效果不佳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抗病品种 气象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 桂北地区 主要病害 管理不当 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细菌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病能力及其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林林 沈虎生 +3 位作者 杨冰 何梦菡 朴凤植 申顺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9-218,共10页
为探讨黄瓜棒孢叶斑病生防细菌HK11-9的防病能力,通过皿内试验测定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霉的抑菌活性、通过离体和活体接种试验评价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盆栽试验分析HK11-9在黄瓜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黄瓜叶... 为探讨黄瓜棒孢叶斑病生防细菌HK11-9的防病能力,通过皿内试验测定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霉的抑菌活性、通过离体和活体接种试验评价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盆栽试验分析HK11-9在黄瓜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黄瓜叶部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HK11-9的生物学功能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HK11-9显著抑制多主棒孢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在离体接种和活体接种条件下,HK11-9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2.80%和67.73%;同时,HK11-9在黄瓜叶部具有稳定的定殖能力,在黄瓜叶部能保持10^(4) CFU/g的定殖密度,能够显著提高黄瓜叶部PAL、POD和PPO活性。HK11-9菌株具有分解蛋白、分解纤维素、分解淀粉和产嗜铁素作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HK11-9菌株鉴定为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综上所述,生防细菌HK11-9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具有极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黏类芽孢杆菌HK11-9 定殖量 防御酶活性 鉴定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穆晓雅 谭志琼 +2 位作者 刘铜 彭正强 张荣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7-842,共6页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叶斑病 拮抗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地面覆膜对黄瓜棒孢叶斑病控制作用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延军 岳德成 +3 位作者 杨金云 韩菊红 李青梅 史广亮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12期12-14,共3页
试验比较观察了日光温室地面覆膜方式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全地面覆膜可使温室平均湿度较半地面覆膜温室降低5.4百分点,温度提高0.9℃,发病期推迟16 d,并能减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程度。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全地面覆膜 黄瓜棒孢叶斑病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市设施蔬菜黄瓜棒孢叶斑病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菊红 岳德成 +4 位作者 姚博 李青梅 杨金云 史广亮 姜延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第10期33-35,共3页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黄瓜有零星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黄瓜棒孢叶斑病 调查 平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淼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173-174,共2页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第一次用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8.69%~45.51%,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防效最好,其次为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第一次用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8.69%~45.51%,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防效最好,其次为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异;第二次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2.07%~49.75%,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和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防效最好,与80%甲基托布津WP 800倍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药剂筛选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
17
作者 张咪 安成德 +2 位作者 闫振国 香梅 高灵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 m范围内... [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 m范围内,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防效最高达58.2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日光温室 内循环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市凉州区黄瓜棒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兴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7期230-231,共2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斑疤病,对黄瓜植株的健康状况和产量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黄瓜产业的发展。笔者以武威市凉州区黄瓜种植为例,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特性、病菌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了介绍,旨在为黄瓜的科...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斑疤病,对黄瓜植株的健康状况和产量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黄瓜产业的发展。笔者以武威市凉州区黄瓜种植为例,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特性、病菌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了介绍,旨在为黄瓜的科学种植及病害防治带来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病原菌 监测方法 防治方法 武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延霞 张晓慧 +4 位作者 谢学文 柴阿丽 徐玉芳 赵振江 李宝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28,共8页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并嘧啶 哒嗪酮 诱导抗病性 黄瓜枯萎病 黄瓜棒孢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