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1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黄淮海流域雨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2
作者 邓皓东 徐宝同 +2 位作者 王庆明 赵勇 桂云鹏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8,共18页
【目的】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程度加剧,长黄淮海流域降水量等因素明显变化,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旱涝灾害频发。为细化降水等级,进一步开展流域内长序列雨强、雨日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和大气环流等气象因子对雨强的影响分析,【方法】基于... 【目的】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程度加剧,长黄淮海流域降水量等因素明显变化,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旱涝灾害频发。为细化降水等级,进一步开展流域内长序列雨强、雨日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和大气环流等气象因子对雨强的影响分析,【方法】基于流域内417个气象观测站1956—2022年逐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斜率、M-K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多种趋势分析检验法,以及相关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降水量增加(6.12 mm/10 a),黄淮海流域减少(-14.64 mm/10 a、-3.97 mm/10 a、-6.47 mm/10 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多类时间尺度主周期。雨强方面:长江流域主要是大雨和暴雨量增加(1.03 mm/10 a、7.00 mm/10 a),黄淮海流域主要是小雨、中雨和大雨量减少。雨日方面:各流域近90%以上站点的各类雨日都呈下降趋势,并且雨强与对应雨日空间相关系数基本在0.88以上。流域内平均温度、最高(低)温度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各流域雨强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结果表明:(1)各流域年降水量在频繁的丰枯交替变化下,长江流域呈增加趋势而黄淮海流域程减少的趋势,全流域降水日数都显著下降,降水量和日数主周期相近。(2)各流域雨强与雨日变化趋势一致,两者的空间相关性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雨、暴雨量增多加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黄淮海流域小雨、中雨量减少导致干旱事件频发。(3)升温对各流域雨强影响效果不同,主要表现为促进长江流域暴雨量增加而加速黄淮海流域小雨量减少,加剧南涝北旱的局面;大气环流因子变化同样影响雨强变化,AMO和EASMI、SCSSI、SASMI和Nino3.4等因子通过影响东亚、南亚和南海季风活动强度等大气环流条件,从而影响流域内极端降水和华北地区干旱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雨强 雨日 气候变化 温度 长江流域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旱涝时空分布及组合特性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志勇 袁喆 +2 位作者 严登华 于赢东 翁白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7-625,共9页
以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过程资料、国家1∶25万DEM数据和1∶2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利用降水Z指数对黄淮海流域旱涝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下垫面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面积的... 以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过程资料、国家1∶25万DEM数据和1∶2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利用降水Z指数对黄淮海流域旱涝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下垫面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对黄淮海地区的易旱区、易涝区进行了划分,进一步选取集对分析法划分了流域内季节间旱涝交替的易发区。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内夏秋两季旱涝问题较为严重,且秋旱面积上升趋势较为明显;黄河和海河流域以干旱居多,淮河则是干旱和雨涝并存,季节间的旱涝交替多集中在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时空分布 下垫面修正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建云 张成凤 +4 位作者 鲍振鑫 李淼 王国庆 管晓祥 刘翠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3-823,共11页
植被是流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全球变绿最突出的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6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Mann-Kendall等趋势检验... 植被是流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全球变绿最突出的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6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Mann-Kendall等趋势检验方法检测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Budyko-Fu公式构建黄淮海流域水热耦合模拟模型,分析模拟径流对Budyko-Fu模型参数ω的敏感性;基于参数ω与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统计关系,建立利用气候季节性指数和NDVI计算参数ω的经验公式,利用弹性系数法,识别参数ω对NDVI变化的响应,利用复合函数链式求导法则研究NDVI变化对黄淮海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2016年黄淮海流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增加会使模型参数ω增加,进而导致径流量减少;NDVI每增加10%,黄淮海流域径流量平均减少8.3%;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气候越干旱、植被条件越差地区的NDVI变化对径流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径流响应 Budyko假设 弹性系数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14
5
作者 郭军 任国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672,共7页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气候变化 黄淮海流域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受水区工业节水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沈福新 耿雷华 +1 位作者 秦福兴 徐澎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8-774,共7页
南水北调供水的重点是城市,而城市用水最大的是工业,受水区工业用水占城市总用水的65 6%。遵照朱基总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先节水后调水"的指示,开展受水区工业节水的分析工作意义重大。重点对黄淮海流域以及南水北调中、东... 南水北调供水的重点是城市,而城市用水最大的是工业,受水区工业用水占城市总用水的65 6%。遵照朱基总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先节水后调水"的指示,开展受水区工业节水的分析工作意义重大。重点对黄淮海流域以及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受水区的工业用水、节水现状、节水潜力及节水投资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区域工业节水在全国处在相对较高水平,工业节水的重点在现有工业及乡镇工业,但节水不能完全解决工业用水增长需求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南水北调 受水区 水资源 工业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旱涝周期、突变点和趋势分析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曹永强 刘佳佳 +1 位作者 王学凤 王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选取145个气象站近53 a(1961-2013年)逐日气象土壤数据,运用修正Palmer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黄淮海流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基础上对3种旱涝评价指数的周期、突变点、趋势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选取145个气象站近53 a(1961-2013年)逐日气象土壤数据,运用修正Palmer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黄淮海流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基础上对3种旱涝评价指数的周期、突变点、趋势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小波周期分析法对3种旱涝评价指数进行周期分析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三者都存在22~25 a、5~10 a左右的旱涝变化周期,其中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在表现小尺度周期变化上比较显著。由M-K统计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对3种指数进行突变点检测,得出修正Palmer指数表征的研究流域旱涝突变年份为1978年,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突变年份为1986年。在气温变化和实际蒸发比较大的情况下,修正Palmer指数更能准确地表征旱涝强度、性质和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Palmer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降水距平百分率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国庆 王勇 张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淮海流域实测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19℃/10 a;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降水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和黄河源区降水量为略...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淮海流域实测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19℃/10 a;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降水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和黄河源区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淮海流域10个重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黄河中下游和海河流域实测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降水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差异明显,淮河流域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关系差异相对较小,人类活动通过改变降水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河川径流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河川径流量 降水变化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水平分辨率对黄淮海流域当代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石英 吴婕 徐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3-854,共12页
区域气候模式是进行流域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水平分辨率对流域模拟结果的影响亟待评估。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下,进行2种水平分辨率(50 km和25 km)1990—2010年东亚区域的长时间连续积... 区域气候模式是进行流域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水平分辨率对流域模拟结果的影响亟待评估。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下,进行2种水平分辨率(50 km和25 km)1990—2010年东亚区域的长时间连续积分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的对比,评估RegCM4对黄淮海流域的模拟性能,同时分析水平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组模拟均可以较好地再现黄淮海流域冬季、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年循环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指数的分布模拟效果也较好,且对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模拟效果优于与降水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②与观测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模拟的冬季气温存在冷偏差,夏季气温存在暖偏差,冬季、夏季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偏多等。③2组模拟对比来看,对冬季、夏季平均气温的量级和空间分布,25 km模拟与观测更加接近;对冬季、夏季平均降水,50 km模拟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44,较25 km模拟有较大提高;对极端事件,2组模拟差别不大。模拟结果可为后续此版本模式在黄淮海流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RegCM4 水平分辨率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近50年气候分区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国强 杨志勇 袁喆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0,共6页
根据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5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淮海流域干燥度和气候分区,分析近50年黄淮海地区基于干燥度的气候分区的时空演变... 根据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5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淮海流域干燥度和气候分区,分析近50年黄淮海地区基于干燥度的气候分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自1961年以来,黄淮海流域干燥度呈缓慢波动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其多年平均值为2.46,年干燥度在1998年前后有显著突变;(2)利用干燥度指数将黄淮海流域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干湿气候区,近50年来半干旱区与其他干湿气候类型区之间的干湿度差异有逐渐加大的趋势;(3)从空间尺度上看,全流域干燥度总的特点是北大南小,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干燥度指数 时空演变 气候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农户小麦生产化肥节约潜力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海燕 柳斌辉 +3 位作者 王变银 侯亮 张文英 常瑛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黄淮海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研究该地区农户小麦生产中实际水资源、肥料的使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黄淮海流域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5省...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黄淮海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研究该地区农户小麦生产中实际水资源、肥料的使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黄淮海流域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5省农户小麦生产的实际调研,发放有效调查问卷共计1407份,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化肥用量。通过对数据汇总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粮食流通与销售市场中普遍存在小麦优质不优价的问题,优质小麦并没有因为品质优良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缺乏市场竞争力;黄淮海小麦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量施用化肥问题,具有节肥潜力。提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广节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研发肥料新产品,以实现2020年化肥零增长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农户 水资源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灰色灾变理论对黄淮海流域旱情的长期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4-70,共7页
本文用灰色灾变理论对黄淮海流域地区的旱情进行了长期预测。12个预测模型中,经检验11个都达到了一级水平(GOOD)。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1997年将是黄淮海流域地区最大的干旱年,不仅旱情重而且持续时间长;1990年春旱范围大,旱情将持续2... 本文用灰色灾变理论对黄淮海流域地区的旱情进行了长期预测。12个预测模型中,经检验11个都达到了一级水平(GOOD)。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1997年将是黄淮海流域地区最大的干旱年,不仅旱情重而且持续时间长;1990年春旱范围大,旱情将持续2—3个月;1993年春夏连旱;1998年为夏秋连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灾变理论 黄淮海流域 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城镇扩展遥感调查
13
作者 李晓琴 田垄 +1 位作者 孙波 孙永军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0年第B11期148-151,共4页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6年CBERS-2遥感数据提取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信息。调查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镇面积扩展迅速。城镇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2006年增加了46631.1...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6年CBERS-2遥感数据提取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信息。调查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镇面积扩展迅速。城镇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2006年增加了46631.13km^2,平均每年增加1504.23km^2。黄淮海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等决定了全流域城镇面积扩展的变化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镇扩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展 黄淮海流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
14
作者 李爱国 宋聪敏 +1 位作者 李和平 李积铭 《现代农村科技》 2014年第6期36-36,共1页
玉米是黄淮海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居所有作物之首。玉米粗缩病是黄淮海流域玉米生产区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如何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玉米是黄淮海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居所有作物之首。玉米粗缩病是黄淮海流域玉米生产区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如何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农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黄淮海流域 发生规律 种植面积 气候因素 产业结构 上升趋势 危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7年黄淮海流域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莫昱晨 鲍振鑫 +3 位作者 宋晓猛 王国庆 刘翠善 田益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60,共12页
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种植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业灌溉方案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黄淮海流域186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该流域春(冬)小麦和夏玉... 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种植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业灌溉方案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黄淮海流域186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该流域春(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以及缺水量。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空间插值法对黄淮海流域春(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1961—2017年春(冬)小麦和夏玉米多年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下降,90年代初期以后上升。下降阶段,春小麦、冬小麦、夏玉米的需水量变化率分别是10.5060、-14.5235、-7.3454 mm/(10年),缺水量变化率分别是-18.6054、-12.1805、-18.2085 mm/(10年)。上升阶段,春小麦、冬小麦、夏玉米的需水量变化率分别是20.0158、0.6310、7.7833 mm/(10年),缺水量变化率分别是14.1492、8.4847、6.7295 mm/(10年)。②在空间上,就需水量而言,春小麦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冬小麦和夏玉米呈现中部较高、东西两部较低的分布特征;这3种作物的需水量变化率均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步减少的分布特征,春小麦、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变化率范围分别是-4.44~-2.25 mm/年、-5.40~3.97 mm/年和-4.56~5.32 mm/年。就缺水量而言,春小麦由东西两端向西北部和北部递增分布,冬小麦由西向东递增分布,夏玉米由东西两端向中部递增分布;春小麦缺水量变化率呈现出由中部向东西两端递增的分布特征,冬小麦缺水量变化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征,夏玉米缺水量变化率呈现出由东西两端向中部递增的分布特征,春小麦、冬小麦、夏玉米缺水量变化率范围分别为-394.05万~9.76万m^(3)/年、-1368.96万~934.98万m^(3)/年和-329.25万~1030.73万m^(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需水量 缺水量 演变趋势 春(冬)小麦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晓甜 张建云 +4 位作者 鲍振鑫 王国庆 管晓祥 刘翠善 金君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2,共11页
蒸散发是气候系统能量循环和水分循环的关键要素,探究黄淮海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该区域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18年黄淮海流域的GLEAM蒸散发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和NDVI数据,采用... 蒸散发是气候系统能量循环和水分循环的关键要素,探究黄淮海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该区域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18年黄淮海流域的GLEAM蒸散发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和NDVI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实际蒸散发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GLEAM产品的计算值在黄淮海流域的验证精度较好,流域内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为474 mm,呈显著上升趋势。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变化范围是183~70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季节的空间分布与年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实际蒸散发与NDV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和气温以正相关关系为主。黄淮海流域降水变化不明显,气温显著升高,NDVI增加是流域内实际蒸散发量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GLEAM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网格化的黄淮海流域降水插值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淼 鲍振鑫 +2 位作者 王卫光 金君良 刘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9-46,共8页
黄淮海流域地形复杂,气象要素空间分布不均匀,研究中需要对气象要素进行插值。以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对象,按三级流域划分为59个三级区,通过空间网格化的反距离权重(IDW)插值方法,在0.1°×0.1°网格和0.2°×0.2°... 黄淮海流域地形复杂,气象要素空间分布不均匀,研究中需要对气象要素进行插值。以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对象,按三级流域划分为59个三级区,通过空间网格化的反距离权重(IDW)插值方法,在0.1°×0.1°网格和0.2°×0.2°网格上对1951—2018年的降水数据进行分区插值,并且将通过0.1°×0.1°网格插值的数据与水资源公报的降水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空间网格化插值的结果在时间尺度变化趋势上的拟合程度非常高,纳什系数(NSE)基本达到了0.8以上,相关系数基本达到了0.94以上,能精准、有效地反映出各分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趋势与程度;插值效果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最差,与其狭长的流域地形有关;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插值精度较低;随着网格密度增大,插值精度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不大,网格的密度增大4倍,插值精度上升了1%左右,黄淮海流域中黄河内流区的插值精度受网格密度变化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空间网格化 降水插值 IDW 三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干旱时间组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茹 杨贵羽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自组织映射图(SOM)神经网络法对流域气象站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国气候分区将流域划分为7个子分区。基于流域及其周边203个基本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线性倾向估计和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流域多... 采用自组织映射图(SOM)神经网络法对流域气象站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国气候分区将流域划分为7个子分区。基于流域及其周边203个基本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线性倾向估计和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流域多时间尺度干旱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年尺度上,淮河下游地区的干旱频率最高,达37.74%。除了流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干旱均呈加重趋势;季节尺度上,流域的东北部和北部地区春旱发生频率最高,淮河下游地区夏旱和冬旱的发生频率最高,流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秋旱发生频率最高。流域小范围区域的春旱和夏旱呈加剧趋势,流域南部的大范围区域秋旱呈加剧趋势,全流域的冬旱呈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干旱 多时间尺度 组合特征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河流空间网络构建及径流量时空插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若景 杨勇 鲍振鑫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14,共8页
年平均径流量是陆地水文学的重要水文要素之一,其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也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准确获取流域内每条河流任一断面的年平均径流量是十分重要的。以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支流关系,构建了... 年平均径流量是陆地水文学的重要水文要素之一,其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也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准确获取流域内每条河流任一断面的年平均径流量是十分重要的。以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支流关系,构建了黄淮海流域的河流网络模型,利用1956—2012年的年降雨量数据计算得到水资源三级区出口处的年平均径流量,进而计算出黄淮海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且插值出流域内每条河流任一断面的年平均径流量,获得了连续河流径流量的时空分布。为检验插值精度,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对比了黄淮海流域10个水文监测站的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与插值得到的年平均径流量,其均值分别为221.15 m^3/s和196.56 m^3/s,其在1956—1970年间精度较高,且河流上游的精度较下游的精度高。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获取连续的黄淮海流域年平均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平均径流量 河流网络 插值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粮食生产肥料使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永召 姚则羊 +3 位作者 郭家宝 曹龙飞 班进福 杨振立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96-100,共5页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量的问题普遍存在,黄淮海流域是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通过对该地区不同省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施用强度与生产水平的分析,提出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1)注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2)不同省份要侧重...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量的问题普遍存在,黄淮海流域是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通过对该地区不同省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施用强度与生产水平的分析,提出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1)注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2)不同省份要侧重提高不同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江苏省要注重提高粳稻和小麦的化肥利用率;安徽省要注重提高小麦和玉米的化肥利用率;山东省要注重提高粳稻和小麦的化肥利用率,挖掘其生产潜力;河南省要注意提高粳稻和小麦的化肥利用率,挖掘其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化肥利用率 施肥强度 生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