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性因素初探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保栋 战闰 藏家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90-195,共6页
关键词 营养盐限制 黄海、东海 浮游植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建荣 丁平兴 朱首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3-133,共11页
基于ECOM -si,建立了一个垂向取σ坐标、水平取球面坐标的三维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黄海、东海海洋环流数值模式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应用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夏季黄海、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 基于ECOM -si,建立了一个垂向取σ坐标、水平取球面坐标的三维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黄海、东海海洋环流数值模式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应用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夏季黄海、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冷水团环流和沿岸流 ) ,摸拟结果与以往实际观测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 数值模式 海洋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袁耀初 周明煜 秦曾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9,共19页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涡区海域等 .而观测发现 ,在黑潮区以及黑潮核心以东暖涡区出现的高的、正的感热与潜热通量 ,明显地与黑潮与暖涡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 气旋发展过程 爆发性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海域出海气旋发展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明煜 Hsiaoming Hsu 袁耀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 1999年 6月两个出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的气旋出海后移动路径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在数值模拟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出海气旋发展过程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情况 .气旋出海后在气旋中心区南...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 1999年 6月两个出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的气旋出海后移动路径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在数值模拟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出海气旋发展过程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情况 .气旋出海后在气旋中心区南方和东方存在负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区 .出海气旋的东移和发展 ,其前方强大正热通量区的存在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出海气旋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黄海、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6月黄海、东海海流的三维非线性数值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惠群 袁耀初 +1 位作者 刘勇刚 周明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3-76,共14页
基于 1 999年 6月“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的水文和气象资料 ,用σ坐标下三维非线性的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计算了黄海、东海海流 ,计算结果表明 :( 1 )当t=3d左右 ,密度场和速度场都已调整 ,得到半诊断解 ;当t =2 1d以后 ,解已达到准... 基于 1 999年 6月“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的水文和气象资料 ,用σ坐标下三维非线性的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计算了黄海、东海海流 ,计算结果表明 :( 1 )当t=3d左右 ,密度场和速度场都已调整 ,得到半诊断解 ;当t =2 1d以后 ,解已达到准稳定态 ,并取t =30 0d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报计算的解 .( 2 )诊断计算结果表明 ,1 )计算区域的西北部有一支黄海沿岸流 ,为偏东向流 ,该流在济州岛以南流出本计算海区 .在计算区域的南部西侧还有一支流 ,即台湾暖流内侧分支 ,作气旋式弯曲后 ,转为东北方向流 .2 )在以上两支流北侧 ,即济州岛西南处 ,存在一个气旋式涡 ,它具有高密、低温的水文特征 .3)黑潮西侧有一台湾暖流外侧分支 ,先作气旋式弯曲 ,尔后向东北方向流动 .4 )黑潮在黄海、东海以较强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流去 ;其最大水平速度在表层为 1 0 8 5cm/s,位于北边界附近 ,30m层、75m层以及 2 0 0m层的最大水平速度分别为 1 0 6 1 ,1 0 2 2及 85 1cm/s,且均位于南边界附近 .( 3)比较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计算结果 ,它们在定性上比较一致 ,在定量上有些差异 .例如 :1 )黑潮表层的最大水平速度分别为 1 0 8 5(诊断 )、1 2 2 6 (半诊断 )和 1 1 7 9cm/s(预报计算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 黄海、东海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评估
6
作者 徐晓庆 魏泽勋 +3 位作者 滕飞 孙俊川 高秀敏 方国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3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21个GPS站的调和常数资料,对5个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FES2014、EOT11a、GOT4.10c、GOT4.8和NAO.99b)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 本研究利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21个GPS站的调和常数资料,对5个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FES2014、EOT11a、GOT4.10c、GOT4.8和NAO.99b)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对于M_(2)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S_(2)分潮,NAO.99b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_(1)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O_(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N_(2)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_(2)分潮,NAO.99b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P_(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Q_(1)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本文还简单分析了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8个主要分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确度评估 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 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 GPS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黄海近代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分布及其反演潜力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茜 孙耀 +3 位作者 王迪迪 邢磊 孙晓霞 唐启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9,共9页
以东海、黄海2006年4月、10月航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BSi的反演潜力。研究发现,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0.018%~2.516%,平均值为0.726%,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 以东海、黄海2006年4月、10月航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BSi的反演潜力。研究发现,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0.018%~2.516%,平均值为0.726%,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波动较小,相对稳定。整体而言BSi含量与相应年代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化的趋势相近。经一元线性分析发现BSi含量与硅藻生物量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证实由BSi含量反演古生产力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采用Tun-nicliffe等的方法探讨了BSi含量在沉积物中的稳定性,调查结果表明,近150 a来BSi几乎没有降解,能够稳定地保存于沉积物中。综上可以初步判断沉积物中BSi含量可作为古生产力指标来反演古生产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典型海域 沉积物 生物硅 生产力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与东海周边河流及泥质区沉积物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梁小龙 杨守业 +1 位作者 印萍 赵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共15页
黏土粒级沉积物作为边缘海环境中最细组分,记录了源区风化剥蚀、河流和风尘搬运模式、海区沉积动力过程和埋藏环境等综合信息,因而具有特殊的示踪意义。通过系统比较黄海、东海周边主要入海河流的黏土矿物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流黏土矿物... 黏土粒级沉积物作为边缘海环境中最细组分,记录了源区风化剥蚀、河流和风尘搬运模式、海区沉积动力过程和埋藏环境等综合信息,因而具有特殊的示踪意义。通过系统比较黄海、东海周边主要入海河流的黏土矿物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流黏土矿物组成差异明显。伊利石和绿泥石在台湾河流中含量最高,闽江中最低;高岭石在闽江及福建主要河口区最富集,在台湾河流中最低;蒙皂石主要富集在黄河和老黄河中,在闽江、台湾和韩国河流中最低。不同河流的黏土矿物组成差异主要受纬度带气候的控制,黏土矿物比值图解可作为指示地带性气候和化学风化特征的有效指标。河口区黏土矿物组成受差异沉降和其他物源的影响显著。物源判别图解虽能近似区分黄、东海泥质区的物源,但黏土矿物分析误差使得物源判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地球化学)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黏土矿物 泥质沉积 物源判别 黄海、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黄海近代沉积中有机碳源解析及对浮游植物总量的重建潜力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茜 宋娴丽 孙耀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8-194,共7页
1引言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是指存在于沉积物总有机质中的碳,是重要的碳汇,因沉积物能够较好地保存环境中的有机质信息及良好的时间次序,同时也是碳循环重要的出口,故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积累与生产力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 黄海、东海海域 沉积物 有机碳源解析 浮游植物总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辉 黄大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共13页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水舌 渤海、黄海、东海 时空变化 平流热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