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重要生态空间,划分重点保护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确定重要生态空间,划分重点保护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段(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of Henan Province,AYRHP)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确定生态源地;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和植被覆盖度得到基础阻力面,并利用夜晚灯光数据对基础阻力面进行修正;应用电路理论模型得到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河南段包括76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6797.63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的卢氏县、栾川县、嵩县、滑县、沁阳市等,源地基本空间格局受控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以及NE-SW走向的河流;(2)使用电路理论模型确定了113条总长为2591.87 km的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使用修正后的阻力面得到的廊道能更好地避开城镇密集区,加强了水域与湿地之间,水域与周边山地林地之间的连通性。(3)使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整体网络结构较好,但生态网络构建成本高,应优先建设低阻力廊道。(4)提出构建以“三区、多中心”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文中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展开更多
科学测度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对于量化和表征耕地隐性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构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调控路径、揭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2020年时间序列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从...科学测度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对于量化和表征耕地隐性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构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调控路径、揭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2020年时间序列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从耕地的生产、社会、生态以及文化功能4个维度系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土地系统功能权衡度(Land system Function Trade-off Degree,LFTD)模型,测算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多功能指数,解析耕地多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时序演化特征,以此揭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间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的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均呈增长态势,且生产与文化功能增长较为突出。2)按照功能层次性,将1990-2020年间耕地多功能的变化划分为6个阶段。在1990-2010年的前四个阶段中以生产与生态功能为主,在2010-2020年的后两个阶段中以生产与文化功能为主,并且功能间作用关系较为复杂。3)1990-2020年间,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呈现“权衡为主导-权衡协同持平-权衡为主导”的演化特征,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功能于2010年后呈现显著转型特征。4)耕地转型影响因素关联性随时间变化而不同。1990-2020年影响因素关联性变化显示: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总产量、第三产业占比是显著影响因素。耕地隐性形态变化可深层次显化耕地利用转型,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确定重要生态空间,划分重点保护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段(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of Henan Province,AYRHP)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确定生态源地;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和植被覆盖度得到基础阻力面,并利用夜晚灯光数据对基础阻力面进行修正;应用电路理论模型得到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河南段包括76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6797.63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的卢氏县、栾川县、嵩县、滑县、沁阳市等,源地基本空间格局受控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以及NE-SW走向的河流;(2)使用电路理论模型确定了113条总长为2591.87 km的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使用修正后的阻力面得到的廊道能更好地避开城镇密集区,加强了水域与湿地之间,水域与周边山地林地之间的连通性。(3)使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整体网络结构较好,但生态网络构建成本高,应优先建设低阻力廊道。(4)提出构建以“三区、多中心”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文中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文摘科学测度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对于量化和表征耕地隐性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构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调控路径、揭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2020年时间序列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从耕地的生产、社会、生态以及文化功能4个维度系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土地系统功能权衡度(Land system Function Trade-off Degree,LFTD)模型,测算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多功能指数,解析耕地多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时序演化特征,以此揭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间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的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均呈增长态势,且生产与文化功能增长较为突出。2)按照功能层次性,将1990-2020年间耕地多功能的变化划分为6个阶段。在1990-2010年的前四个阶段中以生产与生态功能为主,在2010-2020年的后两个阶段中以生产与文化功能为主,并且功能间作用关系较为复杂。3)1990-2020年间,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呈现“权衡为主导-权衡协同持平-权衡为主导”的演化特征,黄河流域(河南段)耕地功能于2010年后呈现显著转型特征。4)耕地转型影响因素关联性随时间变化而不同。1990-2020年影响因素关联性变化显示: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总产量、第三产业占比是显著影响因素。耕地隐性形态变化可深层次显化耕地利用转型,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