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璟 魏璐 靳珍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此外,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会负向调节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会正向调节基础设施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城市 数字化水平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3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曹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共7页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至2023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中有4个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了探讨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把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即把黄河流域列入4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其余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探讨了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等。结果表明:1)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2)城市群一体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一体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城市群一体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阈值为200km。提出了进一步全方位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效能、疏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两种中介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一体化 低碳发展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机制检验 空间溢出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群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付刚 李俊生 +3 位作者 齐月 李庆 王仁德 柳天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SRP)模型和空间主成分法(SPCA)法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对全域613个县域进行生态脆弱性区划,并探究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平均值达到0.53,生态弹性是生态脆弱性的首要因子,权重为0.55。②在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群以中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为64.08%。③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具有广泛影响,全域76.02%的县域表现出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的显著相关性(P<0.05)。④研究确定了8种生态脆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农业敏感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大,为30.40%,而中心城区脆弱型和矿业脆弱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小,分别为0.37%和0.25%。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生态脆弱度不同,生态脆弱度最高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议采取针对性的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措施,推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都市圈 黄河流域 生态敏感性 层次聚类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机制研究——基于七大城市群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思齐 赵媛 郭付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对于深化该区域功能分工和凝聚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2010—2019年高质量发... 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对于深化该区域功能分工和凝聚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2010—2019年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研究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复杂性和通达性整体增强,紧密性增幅微弱,等级性均不明显;(2)空间关联网络中节点城市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差异,伴随时间推移,吕梁、定西、临汾、郑州等城市的网络引领能力和传递能力强势崛起,咸阳、宝鸡、西安、阳泉等城市的网络调节能力逐渐加强;(3)空间关联网络中4类板块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板块边界与城市群边界具有较高重叠性,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为主的“净溢出”板块涓滴作用显著,以晋中城市群为主的“净受益”板块极化作用突出;(4)经济发展、政府干预、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可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地理邻近、相似的产业结构和信息化水平也具有同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空间关联网络 网络演化 驱动机制 黄河流域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减排路径研究
6
作者 秦小转 郭淑君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伟伟 魏钰洁 司文青 张修宇 陶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145,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识别影响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提出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2)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但碳排放脱钩指数总体随时间增大;按照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碳减排任重而道远。3)能源强度、人均GDP、技术水平和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达到理想的脱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Tapio脱钩指数 LMDI模型 碳减排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视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协同演化
7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1 位作者 程爱联 顾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共7页
协同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分别提升了1... 协同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分别提升了11.13%、17.64%和1.40%,经济系统绩效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党的十八大后,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提升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更为明显;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由党的十八大前的环境绩效转变为党的十八大后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反映出党的十八大后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受环境与经济约束增强;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协同效应均处在上行轨道上,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城市 3E绩效 协同演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空间溢出与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升级——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
8
作者 安锦 何贵谦 +1 位作者 王天莹 裴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4,共8页
研究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其次将技术创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空间... 研究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其次将技术创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考察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作用。研究发现: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且环境规制发挥正向溢出作用,在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大地推动了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存在中介效应。环境规制对于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资源型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黄河流域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上游四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网络结构比较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小宁 白永平 +1 位作者 宋龙军 高祖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3,共6页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网络结构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流域城市群规划批复的准自然实验
10
作者 魏豪豪 刘新愿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8,共13页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规划批复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1年中国1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规划批复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1年中国1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群一体化的政策效应在第二批进入城市、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和中心城市中影响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政策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技术创新路径对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路径对外围城市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城市群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借助城市群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掘区域经济潜能、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一体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功能分工视角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爱君 朱瑜珂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区域整合发展起始阶段、以战略叠加为重点的区域带状发展阶段和以“大保护、大治理”为内涵的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区域整合发展起始阶段、以战略叠加为重点的区域带状发展阶段和以“大保护、大治理”为内涵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功能分工深化对于促进形成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对2003—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功能分工指数的特征事实分析,城市群功能分工能够从提升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区域空间格局重塑和探索区域府际合作治理新模式三个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要继续以功能分工深化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群在错位分工中良性发展,以网络一体化为指引构建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以制度化、多层次的合作契约机制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城市功能分工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童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最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5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轻度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失调、濒临协调转化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最后通过预测未来5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过程,推断城市群均处于显著提升状态,且逐步达到初级协调阶段.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安全 系统动力学模型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目标6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屹 杨凤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3-863,共11页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5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采用水足迹及其相关评价指标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6的水资源利用水平评价框架。在描述2010―2019年城市群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流域整体、上中游和下游城市群的空...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5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采用水足迹及其相关评价指标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6的水资源利用水平评价框架。在描述2010―2019年城市群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流域整体、上中游和下游城市群的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驱动水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群水足迹及相关指标均有所下降,自上游至下游呈梯级分布格局,上中游和下游城市群水足迹表现出两极分化的集聚状态,整体向“低−低”集聚跃迁。驱动因素在不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和空间交互效应。为此,提出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韧性、根据不同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性水资源系统治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市 黄河流域 水足迹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证据 被引量:2
14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0,共7页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五极”城市 数字经济 GTFP 创新要素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及收敛研究——基于七大城市群6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松茂 宁文萍 +1 位作者 牛金兰 安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科学测度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发展现状及收敛趋势,对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6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演化韧性为研究视角,从“抵抗-响应-创新”等维度,构建城市生... 科学测度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发展现状及收敛趋势,对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6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演化韧性为研究视角,从“抵抗-响应-创新”等维度,构建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核密度估计和自然断裂法考察城市生态韧性的空间分异,借助不同类型收敛模型解析城市生态韧性的收敛趋势。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总体均值为0.093,且呈缓慢发展趋势。(2)城市生态韧性表现为“下游城市群强、上中游城市群弱”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内部形成了“核心及省会城市—外围及边缘城市”递减的空间分布。(3)黄河流域和各城市群内部均存在绝对β收敛,其中晋中城市群收敛最快。加入控制变量后,黄河流域和各城市群内部呈现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均有提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变量对城市生态韧性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城市生态韧性 时空分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足迹及隐含碳转移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明辉 李巍 +1 位作者 陆中桂 康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4-3552,共9页
选择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合计71个城市构建了2017年环境扩展的MRIO模型,评估了包括化石能源燃烧、煤炭开采逃逸、农业非能源排放等3个来源的碳足迹,分析了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部门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结果表明:5个城市群碳足... 选择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合计71个城市构建了2017年环境扩展的MRIO模型,评估了包括化石能源燃烧、煤炭开采逃逸、农业非能源排放等3个来源的碳足迹,分析了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部门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结果表明:5个城市群碳足迹总计约2478.34Mt,其中化石能源燃烧贡献了86.42%,是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煤炭开采逃逸和农业非能源排放亦不容忽视,分别贡献了10.09%和3.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碳足迹的重点部门,生产和消费两个视角下合计分别占总碳足迹的62.67%和36.77%.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隐含碳输出的关键部门,输出量合计占城市群内隐含碳转移量的51.43%,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输入的关键部门,占比为26.7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隐含碳主要转移路径.碳足迹和隐含碳转出的重点城市多为资源消耗型、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如鄂尔多斯、滨州等.隐含碳转入的重点城市为维持自身发展需要消耗大量其他城市的产品,如青岛、呼和浩特等.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几”字弯都市圈、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三者碳足迹合计占比在生产和消费视角下分别达到了85.89%和85.02%,“几”字弯都市圈是隐含碳输出最大的城市群,输出量约占城市群间转移量的40.68%,中原城市群是隐含碳输入最多的城市群,输入量约占42.24%.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控碳政策和降碳措施提供更充分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碳足迹 隐含碳 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钟妮栖 夏瑞 +5 位作者 张慧 豆荆辉 陈焰 贾蕊宁 尹瑛泽 严超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apio弹性指数的耦合脱钩模型方法,辨识黄河流域城市群2010-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从广度和深度多个维度定量揭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具有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70.73×10^(4)hm^(2)和1.25;宁夏沿黄城市群则具有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2.01×10^(4)hm^(2)和567.05.(2)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强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低的是宁夏沿黄城市群.(3)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9.68%和36.13%,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1.29%和34.03%,二者均未达到最佳脱钩状态.研究显示,为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弱脱钩、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强脱钩是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生态足迹 脱钩关系 城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卿希 李巍 陆中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4-991,共8页
选取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6种土地利用类型回溯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过去30年在城市群地区,除耕地外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了16778km^(2)... 选取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6种土地利用类型回溯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过去30年在城市群地区,除耕地外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了16778km^(2)和7976km^(2),低风险区面积总体占比增加了7.1%且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基本稳定,生态风险总体状况呈向好态势;但是,几字弯都市圈的高风险区占比增加约5%且相较其它城市群面积最大,作为兰西城市群核心的兰州市高风险区进一步扩大,中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过去10年均有新的中高风险区出现.对此,建议制定并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国土空间差异化管控对策,针对已存在和潜在高风险区开展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协同管控,同时进一步加强耕地、草地、林地等的保护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协同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时空演化及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4-1545,共12页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区域战略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厘清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提升路径,对深入推进战略纵深发展和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49个城...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区域战略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厘清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提升路径,对深入推进战略纵深发展和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4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构建城市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利用三维空间矢量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借助GIS技术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Moran′s I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空间关联程度,以及局部区域空间自相关特征;利用STIRPAT模型揭示城市生态韧性提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生态韧性值由0.224降至0.216。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呈现集聚连片的特点,各城市群之间差异明显。高韧性等级的城市包括关中城市群的西安市、中原城市群的郑州市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济南市;较高韧性等级的城市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东营和淄博等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市,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银川和石嘴山等市,以及兰西城市群的兰州市;较低韧性等级的城市包括关中城市群的运城和临汾等市,以及晋中城市群的晋中、忻州和吕梁等市;低韧性等级的城市包括兰西城市群的海东和定西等市。②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呈现空间正相关,Global Moran′s I值由0.217升至0.231,集聚程度略有增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生态韧性呈现“高-高”“低-低”“低-高”“高-低”4类空间稳定集聚区,且数量结构变化不大。③人均GDP、地区贸易开放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起正向促进作用,人口总数、非农人口比例、单位GDP能耗、科技投入比例、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地均财政收入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起反向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值相对较低的城市分布在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部分城市,上述城市未来应从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推进绿色贸易、开发低碳技术和促进城市均衡发展等提出优化方案,持续推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韧性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演变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冬凌 卢文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9,共12页
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对于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类DMSP-OLS中国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模型,并分别从城市群、市级、县级尺度模拟黄河流域2005—2021年碳排放情况,分析... 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对于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类DMSP-OLS中国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模型,并分别从城市群、市级、县级尺度模拟黄河流域2005—2021年碳排放情况,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所在省份的碳排放量和夜间灯光TDN总值的拟合系数均大于0.9,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可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2)2005—2021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高碳城市和县区的数量逐渐下降,呼包鄂榆城市群高碳城市和县区的数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市级碳排放高值聚集区域分布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低值聚集区域分布在兰西城市群;县级碳排放分布模式与市级的有所不同,县级碳排放高值聚集区域较市级的增加了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部分县区,碳排放低值聚集区域较市级的增加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部分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碳排放 夜间灯光数据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