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黄河水患影响下北宋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志安 张春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2-15,共4页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影响下,长期呈现出一种人口大量外迁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黄河的频繁决溢造成河北境内民众河役负担极度沉重外,黄河水患所引发的人员大量伤亡、农业生产条件严重破坏、城...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影响下,长期呈现出一种人口大量外迁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黄河的频繁决溢造成河北境内民众河役负担极度沉重外,黄河水患所引发的人员大量伤亡、农业生产条件严重破坏、城镇严重损毁、财富大量损耗,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大批外迁,给北宋河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黄河水患 河北地区 人口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北宋黄河水患下的河北水环境变迁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志安 李京龙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0-63,共4页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内的水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由此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黄河水患 河北 水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黄河水患与河北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志安 李京龙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1-73,共3页
北宋时期,伴随着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河北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深受其害。在黄河水患的破坏下,河北境内农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农田、资金等方面都长期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极大制约了河北区域内农业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北宋 黄河水患 河北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六十九年前燕赵之黄河水患与其风俗关系探微
4
作者 顾乃武 潘艳蕊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7-88,共2页
公元69年前燕赵之地在域内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农业发展水平低、无业人口相对较多的经济特点。以不事农商、重末技、尚侠为奸、文雅乏陈为主要内容的早期燕赵风俗正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关键词 燕赵风俗 黄河水患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治黄河水患的战略思考——来自黄土高原的调研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文学 《山西水利》 1997年第3期9-12,共4页
根治黄河水患的战略思考——来自黄土高原的调研报告王文学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思考。围绕这个问题,我对山西黄河流域的61个县,特别是沿黄河(北起偏关、南至垣曲)的19个县作... 根治黄河水患的战略思考——来自黄土高原的调研报告王文学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思考。围绕这个问题,我对山西黄河流域的61个县,特别是沿黄河(北起偏关、南至垣曲)的19个县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采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 战略思考 黄河水患 主导产业 治理开发 综合治理 土流失 黄河流域 植被建设 治山治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6
作者 张小云 《山西农经》 2016年第14期45-47,共3页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黄河水患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收成歉收,并形成新生垦殖淤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黄河水患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收成歉收,并形成新生垦殖淤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阻碍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黄河水患 农业生态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的黄河水患及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庾莉萍 《陕西水利》 2006年第6期35-37,36+35,共3页
关键词 黄河水患 治理 明清 治黄工程 元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探讨——评《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城市变迁研究》
8
作者 陈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作为“四渎之宗”,黄河既是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推动了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又是灾害河,两千多年来下游河道的频繁水患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敝。人类在适应黄河生态环境的进程中不断做出改变,又在改变中深化认识和完善自我,... 作为“四渎之宗”,黄河既是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推动了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又是灾害河,两千多年来下游河道的频繁水患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敝。人类在适应黄河生态环境的进程中不断做出改变,又在改变中深化认识和完善自我,二者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系统研究人与黄河的关系,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借鉴意义。《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城市变迁研究》一书从黄河水患入手,以城市变迁为主线,通过对黄河水文与水患、黄河水患与城市形态变迁、城市经济与社会变迁等问题的探讨,系统分析了黄河水患与下游社会经济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患 城市变迁 黄河下游 下游河道 生态环境 华夏文明 对立统一 黄河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患和西皮渠清真寺
9
作者 巴晓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随着黄河干道南徙,开封城曾前后七次被黄水灌城,城内建筑的选址分布、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职业选择都和黄河水患密切相关。西皮渠清真寺为明代开封城内四大清真寺之一,寺址扑朔迷离。根据民国初年开封地图和《如梦录》的记载,明初西皮渠清... 随着黄河干道南徙,开封城曾前后七次被黄水灌城,城内建筑的选址分布、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职业选择都和黄河水患密切相关。西皮渠清真寺为明代开封城内四大清真寺之一,寺址扑朔迷离。根据民国初年开封地图和《如梦录》的记载,明初西皮渠清真寺的位置可能正是《如梦录》中所记"原西华门外清真寺"。频繁的黄河水患导致开封城内水域环境改变,进而影响了清真寺的寺址变动,并导致西皮渠清真寺的最终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 西皮渠清真寺 《如梦录》 黄河水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河文化概说》分析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德春 迟丽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07-I0007,共1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思想与价值,今天依旧散发着绚烂的光彩,而将其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强化其育人实效,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思想与价值,今天依旧散发着绚烂的光彩,而将其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强化其育人实效,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优秀青年。《黄河文化概说》以历史变迁为主线,对黄河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时期黄河水患以及相应治理策略,充分体现古人的伟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 开拓创新精神 文化记忆 育人实效 实践途径 文化融入 黄河水患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迁徙改道原因新解
11
作者 王若柏 《地理教学》 2005年第10期5-6,共2页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著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著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原因 改选 迁徒 新构造活动 黄河河道 黄河水患 河道变迁 自然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治河史 探黄河现代治理之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1 位作者 高鹏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59,共5页
黄河水患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黄史可归结为下游治洪史。通过梳理历史时期治理黄河洪患的理念及实践,分析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指出黄河中游的泥沙是下游洪水灾害的策源地,总结提出"坚持... 黄河水患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黄史可归结为下游治洪史。通过梳理历史时期治理黄河洪患的理念及实践,分析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指出黄河中游的泥沙是下游洪水灾害的策源地,总结提出"坚持林草植被为要的中游水土保持治河之本;强化下游河道疏浚,清理河床已淤老沙,保障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保护金堤,后备流路畅通"的黄河现代治理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黄史 黄河水患 治河理论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黄河水灾防治及启示——评《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
13
作者 吴长川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I0010-I0010,共1页
黄河水患自古有之,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经历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治水史。其中,北宋时期的治水成绩最为突出,成为当代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深入分析北宋黄河水灾的引发机理与防治措施,从中挖掘出值得借鉴的治水经验,... 黄河水患自古有之,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经历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治水史。其中,北宋时期的治水成绩最为突出,成为当代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深入分析北宋黄河水灾的引发机理与防治措施,从中挖掘出值得借鉴的治水经验,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与实用价值。《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结合北宋时代特征,在分析当时黄河水灾特点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其社会危害和防治措施,从农田水利、桥梁建设、防灾技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有价值的开发治理经验,为当今黄河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资源开发 水灾防治 黄河治理 治理经验 黄河水患 重点研究对象 黄河水灾 治水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治理与晚清政局的互相影响——评《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
14
作者 陈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I0005-I0006,共2页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黄河治理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政。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也无力对决口进行及时堵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治理 铜瓦厢决口 泥沙含量 镇压太平天国 咸丰五年 黄河水患 晚清政局 堵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黄河水灾防治的历史借鉴价值探索--评《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
15
作者 韩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04-I0004,共1页
北宋定都汴梁,即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黄河水患不断,为维护都城稳定,北宋政府制定了相当完备的防治措施,为当今黄河水灾防治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由郭志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宋黄河水灾防... 北宋定都汴梁,即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黄河水患不断,为维护都城稳定,北宋政府制定了相当完备的防治措施,为当今黄河水灾防治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由郭志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系统全面地探讨北宋时期黄河水灾防治和水利资源开发,充分彰显北宋时代特色,是探讨北宋黄河水灾防治历史借鉴价值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资源开发 水灾防治 河南省开封市 黄河水患 黄河下游河道 北宋时期 借鉴价值 人民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韩城市拟投资6亿元启动黄河防洪控导工程建设
16
作者 刘艳芹 吉超 《中国水利》 2013年第15期104-104,共1页
为根治黄河水患,保障黄河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陕西省韩城市水务局计划以现有的黄河防洪工程为节电,以国家黄河防洪工程规划为基础。修建上接下峪口,下至芝川湄河入黄口全长20km的黄河防洪控导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约6.2亿元。拟... 为根治黄河水患,保障黄河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陕西省韩城市水务局计划以现有的黄河防洪工程为节电,以国家黄河防洪工程规划为基础。修建上接下峪口,下至芝川湄河入黄口全长20km的黄河防洪控导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约6.2亿元。拟南企业小资,分段逐年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防洪工程 控导工程 韩城市 陕西省 总投资 生命财产安全 防洪工程规划 黄河水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曾筠——“引河杀险”治黄河
17
《河北水利》 2017年第3期28-28,共1页
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号礼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学士、水利专家。为了了解黄河水势,嵇曾筠曾亲自踏勘西起河南荥阳、东到山东曹县和安徽砀山的数百里黄河南北大堤。他发明并多次使用开河导水、排除险情的... 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号礼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学士、水利专家。为了了解黄河水势,嵇曾筠曾亲自踏勘西起河南荥阳、东到山东曹县和安徽砀山的数百里黄河南北大堤。他发明并多次使用开河导水、排除险情的“引河杀险”法,治理黄河水患。这种方法是在黄河河道过于弯曲处开挖引河,引导部分河水自直道下泄,减轻河水对凹岸大堤的冲刷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患 引河 水利专家 黄河河道 河南 大堤 长洲 开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冰期背景下苏北群发性“沉城”现象及迁治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德楠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极端类型的群发性“沉城”现象,往往反映区域水环境的重大变化。17世纪20至80年代,前后不足60年的时间内,苏北地区接连发生了徐州、邳州、泗州三座城池沉入水中的极端事件。究其原因,在于黄河水患的直接影响,而17世纪恰逢小冰期的最寒冷... 极端类型的群发性“沉城”现象,往往反映区域水环境的重大变化。17世纪20至80年代,前后不足60年的时间内,苏北地区接连发生了徐州、邳州、泗州三座城池沉入水中的极端事件。究其原因,在于黄河水患的直接影响,而17世纪恰逢小冰期的最寒冷期,加深了黄河的水文灾害程度。当时苏北为黄淮运交汇区,蓄清、刷黄、济运等工程集中于此,水环境复杂,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黄河灾害频发。“沉城”事件发生后,三地均采取了迁移治所的对策,均经历了从临时迁治到最终迁治的过程,表现为回迁重建、异地重建、迁治合署等模式。徐州城是3年后回迁重建,邳州城是10多年后异地重建,泗州城是90多年后迁县合署,其重建的间隔时长与其到黄河的距离成正比,与城址受破坏程度成反比。治所是政府行使国家权力的中心,治所迁移便于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的开展,反映了国家权力机关优先保障的次序。不过迁治在促进新城所在地开发的同时,往往加速了旧城所在地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患 水沉城市 治所迁移 明清小冰期 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佳白在华慈善事业研究——以治水和赈灾为例
19
作者 岳佳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3-45,共3页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华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受灾人民的惨状,后在《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探寻黄河水灾之原因,及其治水、赈灾之方法。虽然他的治理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现今中国黄河水...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华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受灾人民的惨状,后在《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探寻黄河水灾之原因,及其治水、赈灾之方法。虽然他的治理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现今中国黄河水患的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佳白 黄河水患 治水 以工代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天健 《历史地理》 1998年第1期42-50,共9页
一、前言本文主要讨论北宋时期河北路造林情形,研究这项问题有两个动机,一是谭其骧教授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从殷商至唐代黄河泛滥及安流的原因,主要是与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有关,建... 一、前言本文主要讨论北宋时期河北路造林情形,研究这项问题有两个动机,一是谭其骧教授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从殷商至唐代黄河泛滥及安流的原因,主要是与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有关,建议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以减轻黄河水患①,引发个人探讨古代造林情形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方式 谭其骧 黄河水患 综合经营 黄河泛滥 黄河中游 土地利用 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