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动床阻力的影响
1
作者 张广明 王平 +2 位作者 耿旭 申冠卿 张原锋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9-1069,共11页
自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的平滩流量小于其上下游河段,这种“瓶颈”现象严重制约了小浪底水库排放的洪水量级,研究其床面形态特征及动床阻力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输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 自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的平滩流量小于其上下游河段,这种“瓶颈”现象严重制约了小浪底水库排放的洪水量级,研究其床面形态特征及动床阻力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输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床面形态进行了观测,并结合近年来过渡型河段典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过程分析了床面形态变化对动床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在流量低于1500~2000 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沙垄,且背水面倾角较小,约为6.57°;当流量大于1500~2000 m^(3)/s时沙垄蚀退,床面形态趋于动平整。(2)过渡型河段在流量低于1500~2000 m^(3)/s时动床阻力与综合阻力变化趋势类似;当流量大于1500~2000 m^(3)/s时,河相系数减小,河道主槽趋向窄深,动床阻力小于综合阻力,岸壁阻力的影响不可忽略。(3)床沙粗化是黄河下游床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床沙中值粒径超过0.12 mm左右时,床面形态变化显著。本研究明晰了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床面形态转换的流量阈值,揭示了床面形态变化下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动床阻力的变化规律,对小浪底水库调度和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面形态 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 动床阻力 多波束测深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上河道滞沙指标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申冠卿 王平 +2 位作者 王佳 张原锋 张广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48,共6页
水沙搭配关系是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重要因素,局部河段滞沙则是改善下游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槽沿程冲刷不均衡,河床粗化,细沙补给不足,输沙效率明显降低。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及水沙演进规律,建立... 水沙搭配关系是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重要因素,局部河段滞沙则是改善下游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槽沿程冲刷不均衡,河床粗化,细沙补给不足,输沙效率明显降低。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及水沙演进规律,建立不同类型洪水滞沙河段(花园口以上河段)与排洪瓶颈河段(高村—艾山河段)的冲淤关系。基于滞沙对河道行洪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排洪瓶颈河段不淤积为约束,提出洪水滞沙的水沙优化配置指标。中泥沙洪水滞沙指标为:洪水平均流量为1800~3700 m^(3)/s,平均含沙量为66~235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沙指标 滞沙河段 排洪瓶颈河段 水沙调控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计算及变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夏军强 吴保生 +1 位作者 王艳平 李文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4,共9页
黄河下游不仅断面形态复杂,而且主槽形态特征及过流能力沿程变化较大。因此采用河段平均的特征变量来描述主槽形态及过流能力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与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河段平均的主槽特征变量... 黄河下游不仅断面形态复杂,而且主槽形态特征及过流能力沿程变化较大。因此采用河段平均的特征变量来描述主槽形态及过流能力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与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河段平均的主槽特征变量,计算的河段平滩宽度、水深、面积及流量恒满足水流连续条件。采用该方法计算了1960-2006年中典型年份花园口至高村游荡河段的平滩流量。结果表明河段平滩流量能从总体上综合反映游荡段主槽的过流能力,且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断面平滩流量。分析了河段平滩流量与所在河段冲淤量的关系,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流量与进口断面两年平均的汛期流量及来沙系数的相关关系。计算了近期黄河下游各河段平滩流量的变化过程,所得结果较好地描述了平滩流量在高村至艾山河段较小,在其上游游荡段及下游弯曲段相对较大的"驼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主槽形态 过流能力 断面平滩流量 河段平滩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大伟 陈静生 崔树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3-429,共7页
根据全球水质监测计划 (GEMS/WATERProgram)资料和我国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 ( 1 95 0— 2 0 0 0 )和水质监测数据 ( 1 96 0— 2 0 0 0 ) ,研究了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90年代后期 ,在黄河下游流量急剧减少... 根据全球水质监测计划 (GEMS/WATERProgram)资料和我国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 ( 1 95 0— 2 0 0 0 )和水质监测数据 ( 1 96 0— 2 0 0 0 ) ,研究了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90年代后期 ,在黄河下游流量急剧减少和“断流”情况下 ,河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急剧增加 .另外 ,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参数随流量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易溶解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降低 (如EC ,Cl- ,SO2 - 4等 ) ;难溶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增加 (悬浮物、总磷和粪大肠杆菌等 ) ;其他水质指标含量的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 .对部分水质指标与径流量关系进行拟合研究 ,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断流” 河段 水量 水质 关系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庆超 黄烈敏 +1 位作者 陈建国 邓安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2,共5页
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在1994-2002年发展为最为明显的"驼峰"现象,此后"驼峰"现象逐渐减弱,"驼峰"的"顶峰"位置主要发生在高村-孙口河段。在此基础上对"驼峰"河段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 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在1994-2002年发展为最为明显的"驼峰"现象,此后"驼峰"现象逐渐减弱,"驼峰"的"顶峰"位置主要发生在高村-孙口河段。在此基础上对"驼峰"河段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驼峰"河段的形成是河道冲淤变化的反映,1994年10月-1999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也呈现出夹河滩-孙口河段淤积较多,而夹河滩以上河段及孙口以下河段淤积较少,并且"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文中还指出"驼峰"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并给出了形成和改善"驼峰"河段的水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驼峰河段 平滩流量 水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床面下切与横向展宽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诗媛 夏军强 +1 位作者 李洁 周美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5,共8页
水库运用初期,坝下游河床通常会发生冲深下切及滩岸崩退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分析河床下切与横向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1999-2015年游荡河段实测断面地形资料和水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期游荡河段的河床调整过程,发现河床调整以床面... 水库运用初期,坝下游河床通常会发生冲深下切及滩岸崩退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分析河床下切与横向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1999-2015年游荡河段实测断面地形资料和水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期游荡河段的河床调整过程,发现河床调整以床面下切为主,部分河段崩岸明显;建立了不同河段累计床面下切值与累计滩岸崩退宽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8;根据水沙控制方程推导了河床下切与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累计床面下切值与河宽变化率及初始水深有关,各河段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预测了未来游荡河段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发现当各河段持续下切至某一值时,两种方法计算下的河床展宽值较为接近,一定条件下可用来估算河床下切和横向展宽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面下切 横向展宽 河床调整 游荡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演变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江恩惠 曹常胜 +1 位作者 曹永涛 申冠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27,共2页
阐述了黄河下游枯水少沙系列、丰水少沙系列河势演变情况,指出了河势演变的特点,并总结了河势演变基本规律:①河势自然演变的程度同来水来沙变幅成正比;②河床的可动性决定河势演变的剧烈程度;③主流线的弯曲系数、弯道半径自上而下呈... 阐述了黄河下游枯水少沙系列、丰水少沙系列河势演变情况,指出了河势演变的特点,并总结了河势演变基本规律:①河势自然演变的程度同来水来沙变幅成正比;②河床的可动性决定河势演变的剧烈程度;③主流线的弯曲系数、弯道半径自上而下呈增大趋势;④河势的演变具有关联性,具体表现为"一弯变、多弯变";⑤主流线有"小水坐弯、大水趋直"的特点;⑥节点及人工边界对河势的演变具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少沙 丰水少沙 河势演变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绪坚 安毓琪 王小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7,共8页
黄河下游宽滩河段具有重要的滞洪沉沙作用,为了维护黄河下游河槽均衡稳定,治理"二级悬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开展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研究。提出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方法,通过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配... 黄河下游宽滩河段具有重要的滞洪沉沙作用,为了维护黄河下游河槽均衡稳定,治理"二级悬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开展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研究。提出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方法,通过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配置层次分析,确定泥沙配置目标和评价指标,分析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的配置方式、配置单元和配置能力,并建立了黄河下游宽滩河段泥沙均衡配置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宽滩河段 泥沙均衡 配置方法 配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洪水涨落过程中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欧阳 许炯心 张红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1-406,共6页
利用黄河下游1950-1985年间218场洪水资料,讨论了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洪水起涨和回落过程中河床形态调整的不同过程。在洪水起涨阶段,花园口河段河床宽深比以增大为主,且洪水最大含沙量越大,宽深比增大的幅度越大,洪峰增幅比在3以下时,... 利用黄河下游1950-1985年间218场洪水资料,讨论了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洪水起涨和回落过程中河床形态调整的不同过程。在洪水起涨阶段,花园口河段河床宽深比以增大为主,且洪水最大含沙量越大,宽深比增大的幅度越大,洪峰增幅比在3以下时,宽深比随最大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洪峰增幅比在3以上时,呈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洪水回落阶段,宽深比的变化方向则相反。在含沙量较小时,河床宽深比的减小主要发生在洪水起涨阶段,在含沙量很大时,河床宽深比的减小主要发生在洪水回落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花园口河段 洪水涨落 河床横断面形态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原锋 王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1,共4页
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三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当流量逐渐增大... 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三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当流量逐渐增大时,床面形态逐渐由沙垄向过渡、动平整方向发展。天然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主要表现为沙垄,床面形态的波长与波高之比平均为550;当流量大于2 000 m^3/s时,床面形态主要为动平整。在持续冲刷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双尺度沙垄,即波高为0.2~1.2 m的小尺度沙垄叠加在波高为2~3 m的大尺度沙垄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平整 双尺度沙垄 床面形态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沙条件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平 张原锋 +2 位作者 魏欢 胡恬 赖瑞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8,共7页
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低含沙条件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进行观测,分析床面形态特征及变化规律。2016—2018年6—8月在花园口河段主槽范围内观测得到不同流量条件下长度为2.4~3.7 km、宽度为65~120 m的三维床面地形数据。经分析,... 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低含沙条件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进行观测,分析床面形态特征及变化规律。2016—2018年6—8月在花园口河段主槽范围内观测得到不同流量条件下长度为2.4~3.7 km、宽度为65~120 m的三维床面地形数据。经分析,低含沙条件下花园口河段床面表现为波长差异较大的两级沙垄叠加而成的复合沙垄形态。一级沙垄波长均值范围为388~955 m,波高均值范围为1.47~3.03 m,迎水面波长占比均值范围为0.43~0.68,背水面倾角均值范围为0.26°~0.77°;二级沙垄波长均值范围为4.71~9.18 m,波高均值范围为0.24~0.55 m,迎水面波长占比均值范围为0.51~0.57,背水面倾角均值范围为7.51°~14.59°。一级沙垄和二级沙垄几何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相似,波高与波长呈正相关关系,迎水面波长占比与波长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关系,背水面倾角与波长呈负相关关系,但对于一级沙垄,波长大于500 m时背水面倾角与波长不再有趋势性关系。在观测流量范围内一级沙垄波长、波高、迎水面波长占比、背水面倾角都随流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拐点出现在流量为1500 m^(3)/s时;二级沙垄波长、波高、背水面倾角都随流量增大而增大,流量超过1500 m^(3)/s时不再有趋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沙量 床面形态 复合沙垄 几何特征 花园口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相遥感监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学工 韩琳 +1 位作者 张艳宁 李跃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共3页
通过对断面河相系数研究与应用的讨论,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推求河段平均水面宽和结合流量资料推求河道平均水深的河段河相系数概念,采用多年调水调沙期间遥感监测数据对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夹河滩—高村河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 通过对断面河相系数研究与应用的讨论,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推求河段平均水面宽和结合流量资料推求河道平均水深的河段河相系数概念,采用多年调水调沙期间遥感监测数据对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夹河滩—高村河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描述河道特性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相系数 遥感监测 河势分析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演变的特殊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安军 郭庆超 陈建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31,35,共5页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冲淤交替变化的临界河段;2黄河下游河底高程抬升幅度最大的河段在高村附近,比降最小的河段在孙口—艾山附近;31974—2002年滩唇高程在驼峰河段增加最多,驼峰河段平滩河宽远小于上游河段平滩河宽,驼峰河段平滩断面面积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峰河段 演变 特殊性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荡型河段双岸整治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巧兰 张双艳 +2 位作者 高际平 王敏 齐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14,共2页
针对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的特点,在黄河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两岸布置了对口丁坝整治工程,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采用小浪底水库15 a设计水沙系列,对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变化进行了计... 针对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的特点,在黄河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两岸布置了对口丁坝整治工程,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采用小浪底水库15 a设计水沙系列,对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对艾山以下窄河段带来的影响,并与现状工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①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布设双岸整治工程比现状工程条件下,15 a间铁谢—利津河段多冲刷泥沙2.33亿t,冲刷量主要分布在花园口—高村段;②双岸整治工程方案和现状工程方案相比较,高村以下河段各站平滩流量减小,但和2002年汛前相比,山东河道仍具有较强的过洪能力;③在游荡型河段进行双岸整治工程布置,可以减少小浪底排沙期间河道的淤积,提高河南河段的输沙能力,而对山东河段的影响不是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岸整治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 被引量:7
15
作者 端木礼明 符建铭 李永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6-59,共4页
在分析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水沙变化情况,指出了现行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局限性,以今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滩区安全等多种功能需求为背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思路和... 在分析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水沙变化情况,指出了现行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局限性,以今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滩区安全等多种功能需求为背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思路和平面型式。治理思路为:明确中水整治规模,适当布置小水整治工程,完善工程布局;加强畸形河势治理;重点河段强化边界控制;防洪工程建设与水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整治措施包括:1对已建的直线送溜段坝垛进行改建、加固;2按控制小水的要求对控导工程适当下延或上延,上延时要结合主河道控制线进行;3对特别重要的河段,尤其是两岸有大量引水需求的河段,适当辅以对口丁坝双岸整治以确保河势的稳定;4若局部河段出现畸形河势,则抢险工程宜结合主河道控制线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布局 小水整治 中水整治 河道整治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红武 卜海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共4页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段长度 弯道环流 治导线 河道整治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治理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林忠 曹永涛 +1 位作者 刘燕 万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4,16,共3页
通过实体模型模拟了试验水沙过程下黄河下游孙口—黄庄河段开挖的回淤变化过程,论证了为达到最小平滩流量4 000 m^3/s所拟定的主槽开挖面积的合理性,分析了主槽开挖、堤河淤填后来大洪水时对二级悬河形势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实... 通过实体模型模拟了试验水沙过程下黄河下游孙口—黄庄河段开挖的回淤变化过程,论证了为达到最小平滩流量4 000 m^3/s所拟定的主槽开挖面积的合理性,分析了主槽开挖、堤河淤填后来大洪水时对二级悬河形势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主槽疏浚工程,开挖河段主槽的平滩流量均达到4 000 m^3/s,并且许多断面主槽平滩流量超过4 200m^3/s;通过二级悬河治理,使治理河段滩面平均横比降由11减小为6.5,最高水位降低0.1-0.3 m,堤根水深降低1-3 m,流速降低0.3-1.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模型 堤河淤填 二级悬河 驼峰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随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13,330,共8页
黄河下游沿程出现了辫状、弯曲和顺直河型段,河道平面形态的差异势必受到不同的沉积动力特征的制约。本研究根据对收集到的有关实测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可以表征河道沉积动力特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不同河型段间的沉积动力... 黄河下游沿程出现了辫状、弯曲和顺直河型段,河道平面形态的差异势必受到不同的沉积动力特征的制约。本研究根据对收集到的有关实测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可以表征河道沉积动力特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不同河型段间的沉积动力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河道比降在辫状河段最大,介于0.2‰~0.14‰之间;弯曲河段的次之,介于0.14‰~0.10‰之间;顺直河段的小于0.10‰。平滩流量时的流速在辫状河段的较大,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大;弯曲河段的次之,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小;顺直河段的最小,不同年份间的变幅不大,并向下游显著减小。单位河长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大,弯曲河段次之,顺直河段的最小,其间的比值为2.31:1.35:1。单位面积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小,弯曲河段最大,顺直河段次之,其间的比值为0.52:1.18:1。河床沉积物粒度较细,并普遍缺失推移质组分,中值粒度在辫状河段、弯曲河段和顺直河段分别为3.0、3.2、3.67;河床沉积物的分选性也依次变好。受制于上述相关沉积动力特性,河床沉积速率在不同河型段有明显差别:中大流量时,辫状河段的最小,弯曲河段的最大,顺直河段的次之;在小流量时,三个河型段的河床沉积速率非常接近,但沿程略有减小。另外,辫状河段河床沉积速率明显依赖于流量的变化,且随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特征 沉积速率 辫状河段 弯曲河段 顺直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宽河段河床边界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勇 翟家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2,共2页
受水沙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黄河下游河床边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下游卫星照片、地形资料及河道横断面变化的分析 ,阐明了河道不同部位边界条件的变化特征 :与 5 0年代相比 ,近年来中水河槽尤其是主槽过洪宽度... 受水沙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黄河下游河床边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下游卫星照片、地形资料及河道横断面变化的分析 ,阐明了河道不同部位边界条件的变化特征 :与 5 0年代相比 ,近年来中水河槽尤其是主槽过洪宽度和过水面积明显减小 ,原本开敞通畅的滩区受生产堤及拦滩道路、渠堤的影响变得封闭不畅 ,滩唇高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水河槽 边界条件 黄河下游河段 河床 防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九堡—韦滩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明强 郭艺霏 王李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6,共3页
黄河下游九堡—韦滩河段属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床宽浅,流势散乱,近年来河势失控,畸形河势持续发展,造成滩地大量坍塌,危及村庄、堤防安全。在简要阐述九堡—韦滩河段游荡特征、分析2008—2012年河势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河势失控的原... 黄河下游九堡—韦滩河段属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床宽浅,流势散乱,近年来河势失控,畸形河势持续发展,造成滩地大量坍塌,危及村庄、堤防安全。在简要阐述九堡—韦滩河段游荡特征、分析2008—2012年河势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河势失控的原因在于工程长度不足,工程迎流、送流能力差。根据九堡—韦滩当前河势变化,参考以往物理模型试验成果,提出了工程建设方案,建议:下延毛庵、九堡工程,上延三官庙工程,增强上述工程的迎流、送流能力;上延韦滩工程,迫使河势北移,主流归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工程建设方案 九堡-韦滩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