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冬季水鸟群落组成与生境关系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孝平 张银龙 +2 位作者 曹铭昌 朱书玉 单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4-521,共8页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冬期共记录水鸟5目7科31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2)2个时期雁形目水鸟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豆雁(Anser faba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赤膀鸭(Anas strepera)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为优势物种,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珍稀水鸟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3)秋季迁徙期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于或高于越冬期。(4)5种典型生境之间水鸟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天然水域是水鸟群落的主要分布区。(5)自然生境内的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般多于或高于人工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境之间水鸟群落结构相似程度高于人工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水鸟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苑苑 王琳 王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102,共7页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人为活动加剧、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利用生态敏感性相关理论,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重要生物栖息地、土壤质地、潜水埋藏深度、...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人为活动加剧、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利用生态敏感性相关理论,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重要生物栖息地、土壤质地、潜水埋藏深度、地下水矿化度6个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研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及多因子综合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评价区域敏感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中度以上敏感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2%,生态敏感性程度整体较高。敏感性程度的面积与空间分布规律为: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6.1%、25.8%、27.4%、18.8%,整体上从西到东,沿黄河入海方向敏感性等级逐渐增高。评价结果可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生态敏感性 GIS 层次分析法 综合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顶鹤多尺度生境选择机制——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铭昌 刘高焕 徐海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344-6352,共9页
生境在鸟类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鸟类的生存和繁衍。由于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发生在等级序列空间尺度上,基于多尺度的研究更能深入刻画鸟类-环境之间关系。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研究对象,以其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地区-... 生境在鸟类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鸟类的生存和繁衍。由于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发生在等级序列空间尺度上,基于多尺度的研究更能深入刻画鸟类-环境之间关系。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研究对象,以其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地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等级方差分解法和等级划分法,分析丹顶鹤与微生境、斑块、景观尺度因子之间的关系,探求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尺度。等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第1等级水平,景观尺度因子与微生境、斑块尺度因子之间的联合效应大于独立效应,景观尺度因子的独立效应大于微生境和斑块尺度因子;在第2等级水平,景观尺度上的景观组成因子重要性大于景观结构因子,微生境尺度上的植被和水分因子为重要影响因素。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景观尺度上,翅碱蓬滩涂、水体面积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微生境尺度上,植被盖度和水深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斑块尺度上,斑块类型对丹顶鹤生境选择最为重要。研究认为,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景观尺度是影响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尺度,景观尺度因子通过与微生境和斑块尺度因子的独立和联合作用制约着丹顶鹤在保护区的生境选择和空间分布格局。建议加强对翅碱蓬滩涂、芦苇沼泽、水体等湿地生境的保护和管理,规范和控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尺度 生境选择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赋存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高枫舒 王宇豪 +2 位作者 王颜昊 刘增辉 柳新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33,共7页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赋存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网格布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60个表层土壤样本测定PAHs,并根据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选取6个不同区域测定土壤微生物,利用相关性分析...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赋存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网格布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60个表层土壤样本测定PAHs,并根据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选取6个不同区域测定土壤微生物,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蒙特卡洛排列检验PAHs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西北部土壤PAHs含量高于东南部,土壤PAHs对微生物种群影响较大,且与多数细菌和古生菌在门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二苯并[a,n]蒽(DBA)与拟杆菌门、芘(Pyr)与变形菌门、苯并[k]荧蒽(BkF)与厚壁菌门、苯并[g,h,I]芘(BgP)与深古菌门、苯并[b]荧蒽(BbF)与奇古菌门、DBA与广古菌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0.912、0.710、0.731、0.649、0.596。DBA、Pyr和Phe对细菌影响较大,Phe、Pyr和Ace对古生菌影响较大。可见,在PAHs胁迫下细菌和古生菌丰度皆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出一定的PAHs降解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多环芳烃 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关分析 蒙特卡洛排列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旦鸦雀在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与数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书玉 吕卷章 +7 位作者 于海玲 单凯 张安峰 王玉珍 杜相海 董新华 王立冬 宋守旺 《山东林业科技》 2001年第5期34-35,共2页
震旦鸦雀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 ,为山东省鸟类新记录。通过对其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发现震旦鸦雀在保护区内密度极低 ,数量较少。其分布区呈孤岛状不连续的块状 ,生境主要为芦苇沼泽。
关键词 震旦鸦雀 数量 分布 留鸟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长征 杨子旺 +6 位作者 许加磊 牛如强 朱学德 宋曰荣 路锋 岳修鹏 刘海防 《山东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37-40,共4页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的提出 ,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它突破了传统静态、被动的湿地保护模式 ,将湿地保护纳入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加强生境的更新与调整来保证湿地生境的稳定 ,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该思路的提出...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的提出 ,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它突破了传统静态、被动的湿地保护模式 ,将湿地保护纳入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加强生境的更新与调整来保证湿地生境的稳定 ,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该思路的提出对我们以保护物种为目的 ,忽视生境保护的作法具有重要批评意义 ,并修正以前静态、封闭的保护模式。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解决自然保护与生产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可能会成为今后湿地保护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中该理论的运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生境更新 调整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俊 《山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系统 规律研究 系统演化 生态环境演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油田开发 原生 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水禽生境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明畅 曹铭昌 +4 位作者 汪正祥 徐海根 雷军成 吴翼 赵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7-294,301,共9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MaxEnt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2013年~2014年水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大天鹅(Cygnus cygnus)作为指示物种,开展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水禽生境适宜性模...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MaxEnt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2013年~2014年水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大天鹅(Cygnus cygnus)作为指示物种,开展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水禽生境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MaxEnt模型结果表明:到翅碱蓬滩涂距离、到柽柳-翅碱蓬滩涂距离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变量,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63.5%和23.3%;到芦苇沼泽距离、到黄河距离是影响东方白鹳繁殖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变量,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68.8%和18.0%;到水源距离、到盐田-虾池距离、到芦苇沼泽距离3个环境变量对大天鹅越冬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48.4%、21.1%和15.6%.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禽生境'适宜'面积为20 291hm2,'较适宜'面积为6 103hm2,分别占保护区陆域面积的17.8%和5.3%,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南部的大汶流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空缺分析表明:保护区内存在2个比较明显的保护空缺,即大汶流管理站人工湿地恢复区域、黄河口管理站东南部区域.为有效保护水禽生境,建议加强保护区湿地生境监测、评价和规划,以及对人为干扰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GIS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21
9
作者 朱书玉 王伟华 +1 位作者 王玉珍 单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5,共5页
主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恢复效果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就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提高湿地恢复效果和更好地保护... 主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恢复效果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就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提高湿地恢复效果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恢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莉 韩美 +1 位作者 刘玉斌 潘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346-4355,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分析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干重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以NDVI、EVI、MSAVI、DVI、RVI、Band1、Band2、Band3、Band4、Band6共1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反演计算的生物量干重分为5个等级区,最低的1级区和最高的5级区面积较小,为82.23、72.16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13.35%、11.71%。生物量干重适中的2、3、4级区所占面积较大,为211.99、136.39、113.29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34.41%、22.14%、18.39%;在各环境因子中水深对芦苇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土壤含水率对碱蓬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水、盐条件是导致优势种植被生物量干重出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植被生物量干重呈现由陆向海减小,由黄河河道两岸向外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植被生物量 遥感 反演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巢址利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段玉宝 田秀华 +3 位作者 朱书玉 丁鹏 单凯 卢小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6-672,共7页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较大,植被密度200—500根/m2,巢址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距离较近,明水面深度<0.5m,距离人为干扰、农田、草地较远。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p)=-0.206-2.773×距明水面距离+2.200×距公路距离+1.444×距轻度干扰地距离+1.205×距草地距离+1.191×植被密度,模型正确率:88.6%,R2=0.721。食物、人为干扰和植被密度是影响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巢址利用 资源选择函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物与土壤因子关系及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马宗文 谢正磊 +3 位作者 段晓峰 周鑫 Timothy R.ROSEN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36个样地22个植物种的重要值(IV)为基础,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6个群落类型:翅碱蓬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旱柳芦苇群落、人工林群落(刺槐林和白腊林)。在群落演...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36个样地22个植物种的重要值(IV)为基础,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6个群落类型:翅碱蓬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旱柳芦苇群落、人工林群落(刺槐林和白腊林)。在群落演替梯度上,土壤pH逐渐增加,土壤盐分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芦苇群落和人工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总体逐渐增加,土壤碳氮比呈下降趋势。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影响黄河三角洲植物种分布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盐分和pH,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有正相关关系。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的生态位分析发现,优势种柽柳、芦苇和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小,说明物种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植物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生态位分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报告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延茂 吕卷章 马克斌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13,共4页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报告赵延茂,吕卷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克斌(东营市林业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一个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这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而重要组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报告赵延茂,吕卷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克斌(东营市林业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一个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这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而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资源,不仅可为鸟类提供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野外调查及其生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单凯 许家磊 +2 位作者 路峰 宋守旺 辛洪泉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1-613,共3页
黑脸琵鹭是世界涉危鸟类,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黄河三角洲连续多年进行野外调查,掌握了黑脸琵鹭在此区域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及其生境分析、保护,为丰富黑脸琵鹭迁徙路线研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黑脸琵鹭 黄河三角洲 迁徙中转站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岳修鹏 《现代园艺》 2012年第15期6-7,共2页
柽柳是黄河入海口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种多年生耐盐碱木本植物,对维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碱治土、盐碱地路域绿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直接观察调查方法、用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研究植被特征,通过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 柽柳是黄河入海口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种多年生耐盐碱木本植物,对维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碱治土、盐碱地路域绿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直接观察调查方法、用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研究植被特征,通过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柽柳林生物生态变化情况,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湿地恢复工程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鹤类南迁迁徙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单凯 张承惠 张汉勇 《野生动物》 2007年第3期36-38,共3页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鹤类重要的迁徙中转站,在鹤类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9种鹤类资源中,保护区有7种。2006年鹤类南迁期,作者于10月初至12月初,采用定点观察法,对保护区内的鹤类进行观察,并对鹤类南迁的迁徙规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迁徙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对鸟类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葛海燕 《山东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30-33,21,共5页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实施3333hm2湿地恢复,2005年又实施了6667hm2湿地恢复,本文对湿地恢复后鸟类种类、分布、多样性变化等进行研究,探索湿地恢复区水位、植被等对鸟类的影响,以鸟类为指标体现湿地恢复的效果,对今后湿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实施3333hm2湿地恢复,2005年又实施了6667hm2湿地恢复,本文对湿地恢复后鸟类种类、分布、多样性变化等进行研究,探索湿地恢复区水位、植被等对鸟类的影响,以鸟类为指标体现湿地恢复的效果,对今后湿地恢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恢复 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艳 《种子科技》 2021年第5期137-138,共2页
黄河三角洲山东地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黄河口之中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物、濒危动物进行保护。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同时也是设立时间最短的湿... 黄河三角洲山东地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黄河口之中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物、濒危动物进行保护。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同时也是设立时间最短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了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2002年,山东地区就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展开了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工程。通过引入黄河水、建立蓄水池这一方式,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表径流环境,增加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的水分含量,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土地展开洗碱脱盐作业。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面积及深度都较为可观的水域环境,湿地芦苇已经成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之中水生植物群落的主体。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应用与保护工作展开了探究,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芦苇 保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繁殖保育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莉 《山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38-39,共2页
东方白鹳是国家I级、全球性易危鸟类。2005年,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繁殖成功,证实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方面的重要性。为保护这一重要繁殖地,本文作者对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影响东方白... 东方白鹳是国家I级、全球性易危鸟类。2005年,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繁殖成功,证实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方面的重要性。为保护这一重要繁殖地,本文作者对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影响东方白鹳繁殖的因素,提出科学保护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玉珍 《现代园艺》 2012年第16期176-176,共1页
本文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如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行政管理权限等,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 本文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如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行政管理权限等,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