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前膜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邵昊 姜梦园 +1 位作者 房枭荧 王绍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4-649,共6页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是否发生ERM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RRD患者接受SB术后发生ER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数据构建RRD患者发生ERM的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及验证。结果 纳入126例(126眼)行SB治疗的RRD患者,发生ERM者27例为发生组,未发生ERM者99例为未发生组,ERM的发生率为2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风险比为3.52,95%CI:1.37~9.02,P=0.009)、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风险比为13.00,95%CI:5.18~32.63,P<0.001)和裂孔数量≥4个(风险比为2.33,95%CI:1.04~5.23,P=0.041)是RRD发生ERM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30 d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40~0.940),而90 d时的曲线下面积则为0.904(95%CI:0.834~0.975)。结论 糖尿病史、术前PVR以及裂孔数量≥4个是RRD患者行SB术后发生ERM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后发现该模型可精确预测该类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ERM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黄斑前膜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楚翘 周激波 +3 位作者 姚腾腾 王泽淇 高慧芹 汪朝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420,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83,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羊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填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评价
3
作者 卢国静 杜磊 +1 位作者 曾思雨 邢怡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8-646,共9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伴视网膜脱离(R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HMMH伴RD患者52例52眼,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伴视网膜脱离(R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HMMH伴RD患者52例5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均行23G标准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内界膜(ILM)剥除组18例18眼,术中剥除ILM;ILM填塞组16例16眼,术中将翻转的ILM填塞裂孔;PRF填塞组18例18眼,使用PRF填塞裂孔。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测量,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测量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和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以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对比3个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结果术后6个月,ILM剥除组、ILM填塞组、PRF填塞组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3.3%(15/18)、87.5%(14/16)和94.4%(17/18),各组间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拟合χ^(2)=1.180,P>0.05);各组视网膜全部复位。ILM剥除组、ILM填塞组、PRF填塞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PRF填塞组CMT较ILM剥除组和ILM填塞组厚,各组术后各时间点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术后6个月SVD和DVD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和随访期间各组均未见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ILM填塞组观察到4眼Müller细胞过度增殖,ILM剥除组和ILM填塞组未见Müller细胞过度增殖。结论PRF填塞联合硅油填充可促进HMMH伴RD患者的裂孔愈合和视网膜复位,改善视力和血流密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 内界膜 MÜLLER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聂玉红 陈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患者,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分析黄斑...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患者,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分析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409例(423眼),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者341眼,行巩膜扣带术者78眼,行巩膜环扎术者4眼。回顾性分析发现,423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共有3眼患者发生黄斑裂孔,发生率为0.71%;其中2眼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裂孔出现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1天和第30天,发生率为0.59%;1眼为巩膜扣带术后发生,发生时间为术后第5天,发生率为1.28%。所有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患者黄斑裂孔均愈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出现黄斑裂孔极其少见,除与视网膜前膜相关外,还与黄斑区视网膜脱离、黄斑区残留玻璃体皮质牵拉和气泡对黄斑区的牵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巩膜扣带术 黄斑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鹏飞 廖奇志 +3 位作者 刘淑伟 白领娣 张怀强 刘长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23 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80 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 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多次染色 黄斑前膜 内界膜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1
6
作者 万文萃 刘宇莹 +3 位作者 杨果果 庞雪娜 尹向可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8-750,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64例(64眼),根据手术方...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64例(6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一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为单纯玻切组,另一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为联合手术组,观察两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结果 64例64眼中,单纯玻切组36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90 log MAR,术后平均为0.41 log MAR;联合手术组28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89 log MAR,术后平均为0.62 log MAR;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均率为100%;联合手术组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较高,为92.9%,单纯玻切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联合行黄斑加固术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加固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形成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付燕 谢天皓 +3 位作者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晓隆 盖春柳 +4 位作者 濮伟 杨宏伟 周雅丽 薛龙全 李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3-464,482,共3页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外加压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琼 淦强 +3 位作者 叶波 邱新文 黄银花 薛安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3-77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硅油填充术后的复发性超高度近视性MHRD患者36例(36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硅油填充术后的复发性超高度近视性MHRD患者36例(36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行黄斑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视力、眼轴长度等指标。结果 3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末次随访SD-OCT示22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占61.1%,11眼黄斑部分闭合,占30.6%,3眼仍未闭合,占8.3%;31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提高,占86.1%,5眼BCV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占13.9%;术前患者BCVA为(1.48±0.92)log MAR,术后BCVA为(0.93±0.38)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眼轴长度为(30.95±1.16)mm,术后为(28.46±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底出血、眼内炎、涡静脉回流障碍、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及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填充 后巩膜加固术 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晓 金中秋 +1 位作者 洪玲 陈云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694-695,共2页
目的 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 目的 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C3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 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 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离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轶 姚进 蒋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 填塞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0
12
作者 徐武平 徐学东 孙驰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的手术方式,术中根据患者晶状体混浊情况,必要时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眼(94.44%)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眼经再次手术后仍存在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未进行再次手术治疗。OCT随访显示,黄斑裂孔Ⅰ类U形愈合3眼(16.67%),Ⅰ类V形愈合9眼(50.00%),Ⅱ类W形愈合5眼(27.78%),未愈合1眼(5.56%)。所有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眼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出现前房房水闪辉,1眼因患者术后俯卧位置不当出现人工晶状体瞳孔区夹持,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眼术后出现晶状体后囊羽毛状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以及视网膜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填塞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松 田歌 何广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4-1000,共7页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眼轴增长等异常解剖结构,故手术难度大、患者视力预后差,易复发。近年来,随着眼内填充物选择的多样化、内界膜处理技巧的发展以及眼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兴起,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如何在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基础上实现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是目前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现就高度近视MHRD的VRS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脱离 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内界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一 陈少军 +3 位作者 刘勇 余涛 阴正勤 高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8-719,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 4种术式 :A组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 (C3F8) 1 0眼 ;B组 ,玻璃体切割 +注气术 1 2眼 ;C组 ,玻璃体切割 +自体血清滴注 +注气术 4...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 4种术式 :A组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 (C3F8) 1 0眼 ;B组 ,玻璃体切割 +注气术 1 2眼 ;C组 ,玻璃体切割 +自体血清滴注 +注气术 4眼 ;D组 ,巩膜外垫压 +注气术 2眼。结果 A组 5( 5/ 1 0 )眼视网膜复位 ,黄斑孔闭合 ,最高视力 0 .7;但 5( 5/ 1 0 )眼随访中黄斑裂孔再开。B组 1 1 ( 1 1 / 1 2 )眼视网膜复位 ,最高视力 0 .4。C组 3( 3/ 4)眼视网膜复位 ,黄斑孔闭合 ,最高视力 0 .4。D组 2 ( 2 / 2 )眼网膜均复位 ,最高视力 0 .2。结论 ①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简单易行 ,可重复多次 ,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一定疗效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必要时应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垫压。②玻璃体切割 +注气术与玻璃体切割 +自体血清滴注 +注气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增加自体血清滴注并未显示好处 ,因此是否需要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手术 注气术 自体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球囊顶压术与巩膜外垫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丽丽 耿燕 张振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中的疗效。方法选取RRD患者74例(74眼),其中球囊手术组40眼,采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巩膜外垫压组34眼,采用常规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视... 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中的疗效。方法选取RRD患者74例(74眼),其中球囊手术组40眼,采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巩膜外垫压组34眼,采用常规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手术组手术时间为(27±8.60)min,术后3个月的柱镜度数为(0.81±0.41)D,术前为(0.52±0.33)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外垫压组手术时间为(47±14.30)min,术后3个月的柱镜度数为(1.83±0.69)D,术前为(0.65±0.32)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治疗临床上单个或数个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C1级及以下),精确、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视网膜脱离 双腔球囊顶压器 节段巩膜外垫压 最小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鸽 杨洁 +3 位作者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脱离型孔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空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杰 张卯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6期485-486,共2页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从我院眼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数据库系统中提取出有详细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1例(71眼),对手术疗效与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从我院眼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数据库系统中提取出有详细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1例(71眼),对手术疗效与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视网膜解剖复位,裂孔封闭,其中10例于术后3天至3年内复发。视网膜复位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及视网膜脱离时间相关(P<0.05);术后视力改善与PVR分级、年龄及视网膜脱离时间相关(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PVR分级及视网膜脱离时间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后的视力预后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艳 陈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解剖复位后视力预后与预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解剖复位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R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法分析...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解剖复位后视力预后与预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解剖复位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R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性别、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病程、孔径、RD脱离范围、内界膜剥离与否、黄斑裂孔(macularhole,MH)是否闭合与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视力提高组55例(78%),视力不变组16例(22%)。视力提高组、视力不变组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6.2±1.2)mm、(31.1±1.5)mm;病程分别为(1.39±1.57)个月、(4.06±3.94)个月;孔径分别为(443.29±143.61)μm、(627.25±165.84)μm(P<0.01或P<0.05)。伴随后巩膜葡萄肿者分别为32例、14例,不伴随后巩膜葡萄肿者分别为23例、2例;RD脱离范围≤2个象限者分别为25例、2例,>2个象限者分别为30例、14例;MH闭合者分别为31例、4例,未闭合者24例、12例。2组患者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病程、孔径、RD脱离范围、MH是否闭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因素中病程(OR=2.531,P=0.005)、孔径(OR=2.801,P=0.021)是影响视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H闭合(OR=2.990,P=0.039)的患者术后视力相对较好。结论病程短、孔径小的患者视力预后好,MH闭合可以增加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莉莉 曾水清 程扬 《眼科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远期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单纯性黄斑裂孔者仅行玻璃体内空气注入;合并其他部位裂孔者,先采用常规凝固方法将这些裂孔封闭,再行玻璃体内空气注入。以单针法行气液交换,空气注入量...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远期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单纯性黄斑裂孔者仅行玻璃体内空气注入;合并其他部位裂孔者,先采用常规凝固方法将这些裂孔封闭,再行玻璃体内空气注入。以单针法行气液交换,空气注入量不少于1.5毫升。结果出院时,92.9%病例术后解剖学复位,78眼随访6月~8年,8眼复发,复发率10.3%。结论绝大部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约90%)行玻璃体内空气注入能获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眼内空气填充 视网膜脱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气体充填术治疗老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余桂香 仇艳莉 甘晓萍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对48例老年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手术前后护理,结果46例视网膜复位,38例视力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改善率分别为95.8%、79.2%。术后并发症有眼压升高(10例)、高血压(6例)、心率失常(1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护理要点:选择正... 对48例老年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手术前后护理,结果46例视网膜复位,38例视力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改善率分别为95.8%、79.2%。术后并发症有眼压升高(10例)、高血压(6例)、心率失常(1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护理要点:选择正确的卧位,术前予以相关知识教育,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气体填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