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鸽 杨洁 +3 位作者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空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卫文 黄雄高 +2 位作者 符树宇 刘亮 陈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主任医师进行玻璃...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主任医师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OCT检查是否发生SMF,将80例患者分为无SMF组(59眼)和SMF组(21眼)。收集两组患者裂孔定位、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NLR和BCVA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寻找SM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无SMF组患者下方视网膜裂孔引起的RRD发生率低于S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观察期(3个月)内未发生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再脱离。术后1个月有6眼SMF自行吸收,剩余21眼仍存在SMF并且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有6眼SMF较术后1个月加重。术后3个月,无SMF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高于术前,SMF组患者低于术前,无SMF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高于同时期S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无SMF组和SMF组患者NLR均低于术前,无SMF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NLR均高于同时期S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F组患者术后3个月BCVA较同时间点无SMF组差,各组内患者术后3个月BCVA均好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方视网膜裂孔是术后SMF发生的危险因素(OR=4.510,P=0.044);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和NLR是术后SMF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06,P=0.010;OR=0.304,P=0.040)。结论下方视网膜裂孔、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和NLR是术后SMF发生的影响因素,SMF与氧化应激和炎症有关,SMF对视力的早期恢复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 黄斑下积液 血清胆红素 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7 nm微脉冲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下积液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张进松 桂衍超 +1 位作者 杨南 刘少勤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评估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持续黄斑下积液(SM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眼科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只... 目的评估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持续黄斑下积液(SM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眼科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只眼),术后SMF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并最终接受SML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MF、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结果在SML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者SMF均较前吸收,4例(22.2%)患者SMF完全消失,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SMF完全消失的患者分别为13例(72.2%)和15例(83.3%)。患者CMT在SML治疗前为(339.11±26.07)μm,在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5.06±30.62)、(276.39±37.06)、(221.78±32.47)、(216.78±33.20)μm,治疗后各个时间点CMT均较治疗前减少。患者BCVA在SML治疗前为(0.78±0.22),在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70±0.19)、(0.66±0.16)、(0.57±0.17)、(0.53±0.16),治疗后各个时间点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随访期内各个时间点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577 nm微脉冲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下积液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下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
4
作者 梁博伟 苏畅 +2 位作者 付笑笑 李伟 苏锐锋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4期666-670,共5页
目的:比较25G和27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12于我院首次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并且接受25G或27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的患者60... 目的:比较25G和27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12于我院首次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并且接受25G或27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的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中使用玻璃体切割系统不同分为25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27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7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操作时间、视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结果:27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25G组(40.20±7.52 vs 36.97±7.47 min),25G组术中出现切口渗漏7眼(23%)高于27G组1眼(3%),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 mo,27G组和25G组患者BVCA(LogMAR)(0.37±0.19 vs 0.40±0.17)均较术前(0.98±0.32 vs 0.84±0.33)改善(均P<0.05),两组间术后BCVA无差异(P>0.05)。术后1 d时25G组平均眼压(12.29±2.86 mmHg)低于27G组(15.87±3.70 mmHg,P<0.001),术后1 wk,1 mo时两组间平均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网膜复位情况,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25G和27G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法。但27G玻璃体切割系统具有切口小、自闭性好、眼压稳定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25G 27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黄斑裂孔临床分析
5
作者 王化峰 于强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的病例。筛选术前和术中记录以排除全层黄斑裂孔的存在,...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的病例。筛选术前和术中记录以排除全层黄斑裂孔的存在,排除全层黄斑裂孔发现前多次视网膜脱离手术和存在牵引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患者。结果1229例(1229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患者,7例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发生率为0.57%。7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其中1例患者(14%)行巩膜扣带术后,6例患者(86%)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全层黄斑裂孔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8 d(P25、P75分别为10、232 d);平均最小孔径直径为(426±156.8)μm。7例患者均进行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术后全层黄斑裂孔全部闭合,5例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的全层黄斑裂孔具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不同的发病机制,内界膜剥离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视力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全层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雨晨 李科军 贾志旸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6期933-937,共5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威胁视力、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部急症。玻璃体切除术(PPV)是治疗RRD的首选方式,尤其适用于后极部的视网膜裂孔、B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及并发脉络膜脱离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尽管大多数患者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威胁视力、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部急症。玻璃体切除术(PPV)是治疗RRD的首选方式,尤其适用于后极部的视网膜裂孔、B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及并发脉络膜脱离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尽管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矫正视力不提高等症状。黄斑前膜(ERM)作为RR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13%,不仅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还常伴随视物变形的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剥除。近年来,内界膜剥除术(ILMP)作为一种辅助术式被引入RRD治疗,旨在促进视网膜复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然而,既往关于术中联合ILMP剥除对视网膜解剖结构和视功能恢复的研究较为有限。文章就ILMP在RRD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制定手术方式、评估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移位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胜男 王莉 +2 位作者 易小菁 王华 任辉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6期924-927,共4页
视网膜移位表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通过自发荧光检查发现与视网膜血管平行的强荧光线。临床上RRD患者即使手术后达到了宏观的结构复位,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仍然不佳,这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不足相关,而视网膜移位就是其重要... 视网膜移位表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通过自发荧光检查发现与视网膜血管平行的强荧光线。临床上RRD患者即使手术后达到了宏观的结构复位,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仍然不佳,这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不足相关,而视网膜移位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回顾了视网膜移位相关概念,并系统综述了近5 a报道的RRD术后视网膜移位的发生率及其对功能的影响,视网膜移位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视网膜移位发生的影响,有助于手术医生对视网膜复位手术进行更好的设计和规划,实现更高的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以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移位 发生机制 发生率 视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叠顶压球囊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颖清 冯梅艳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6期928-932,共5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一直备受关注。折叠顶压球囊作为一种新的从外路治疗RRD的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具有“五不”优势...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一直备受关注。折叠顶压球囊作为一种新的从外路治疗RRD的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具有“五不”优势——不球后麻醉、不牵拉肌肉、不巩膜放液、不术中定位和不裂孔冷冻。其有效降低了RRD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文章旨在介绍折叠顶压球囊的发展历程与治疗原理,着重阐述其对于RRD的治疗优势、适应证选择以及有效性与安全性。折叠顶压球囊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拓展,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叠顶压球囊 孔源视网膜脱离 创新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巩膜扣带手术与玻璃体切割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华 姚磊 +1 位作者 杨雅媛 杨晨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RSB治疗,47例)和对照组(PPV治疗,46例)。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BCVA比对照组低,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B与PPV均可有效复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促进患者视力改善。但与PPV相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RSB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改良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术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旭阳 陈太想 +2 位作者 李瑞 孙文 董方田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7-283,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3-05/07于我院采用折叠球囊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连续治疗的RRD患者11例11眼,术中均采用结膜下麻醉、不做肌肉牵拉线、不做术中视网膜裂... 目的:探讨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3-05/07于我院采用折叠球囊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连续治疗的RRD患者11例11眼,术中均采用结膜下麻醉、不做肌肉牵拉线、不做术中视网膜裂孔定位,不做视网膜冷冻和视网膜下放液、不做球囊巩膜固定缝线,观察手术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纳入11眼中视网膜成功复位10眼(91%),1眼(9%)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因多发视网膜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成功行球囊顶压手术的10眼中球囊顶压一次成功4眼(40%),球囊顶压后行玻璃体注气1眼(10%),球囊顶压后再次调位3眼(30%),球囊顶压后再次调位及玻璃体腔注气2眼(20%);5眼(50%)术后4-12 wk行球囊取出,视网膜脱离无复发;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30±1.10,术后4 wk为0.37±0.39(P<0.01);术前平均眼压11.51±3.37 mmHg,术后4 wk为13.72±2.57 mmHg(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并发症少,是治疗RRD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叠球囊 孔源视网膜脱离 巩膜外加压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永莹 卢谦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1,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空气填充79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222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取油术67眼。术后连续随访至少3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组共369眼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34眼未复位,一次性复位率为9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和未复位患者眼轴长度(AL)、手术方式、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回归方程可知:AL≥26 mm的患者,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发生的风险比AL<26 mm的患者增加了4.248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H-L检验P=0.16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32~0.95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和87.3%(P<0.05)。结论AL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由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较为精准的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眼轴长度 复发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颖 杨勋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视力的一种疾病。在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暴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持续吸收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导致眼内压力降低,脉络膜离开巩膜表面,而炎症反应的参与更加重了脉络膜血管的渗出,使液体在脉络膜上腔内积...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视力的一种疾病。在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暴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持续吸收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导致眼内压力降低,脉络膜离开巩膜表面,而炎症反应的参与更加重了脉络膜血管的渗出,使液体在脉络膜上腔内积聚,从而并发脉络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大范围脱离、视网膜多发裂孔等都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纠正低眼压和改善炎症反应,例如封闭视网膜裂孔、切除增殖的玻璃体、激素治疗及玻璃体注气等,其中在恢复眼压的效果上,术前玻璃体注气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孔源视网膜脱离 低眼压 反应 视网膜裂孔封闭术 增殖玻璃体切除术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下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元国 栗江陵 +3 位作者 何玉清 熊帅 高晓蓉 常鲁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侵害患者视力,需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减少视功能的损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RRD的方法之一,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势,但是术后仍然有很多并发症。视网膜下液(SRF)是RRD术后常见的... 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侵害患者视力,需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减少视功能的损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RRD的方法之一,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势,但是术后仍然有很多并发症。视网膜下液(SRF)是RR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RF的长期存在对视力的恢复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SRF的发病机制及其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RRD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后发生SRF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液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青楠 刘炯 +4 位作者 杨光 刘爽 李静 吴怡 许兰芳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 目的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复位术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断层扫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艳 叶芬 +1 位作者 田农 黄振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 (1)OCT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断层扫描 孔源视网膜脱离 黄斑水肿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燕 杨娜 +3 位作者 耿任飞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内界膜(ILM)剥除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的有效性和对视力及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RRD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成功复位者,共114例(114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玻... 目的探讨预防性内界膜(ILM)剥除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的有效性和对视力及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RRD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成功复位者,共114例(114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分为ILM剥除组和无ILM剥除组。所有受检者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眼内填充,视网膜成功复位者均于玻切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术前及玻璃体切割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至末次随访。比较两组间视力和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包括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带(EZ)和外界膜(ELM)连续性,是否存在黄斑水肿及视网膜下液(SRF)。结果术后114只眼中ERM形成者19只眼,占16.7%。94.7%ERM形成者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术后3、6、12个月,组间ERM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M形成和未发生ERM者logMAR BCVA分别为(0.59±0.31、0.3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5)。两组间CRT、EZ、ELM连续性、黄斑水肿和SRF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ILM剥除可有效预防RRD术后ERM发生,且对视力和视网膜微结构改变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 视力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文平 惠延年 +1 位作者 张卯年 王炜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方法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6 2例 6 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双眼手术前黄斑形态改变。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 6mm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四线扫描为基础 ,并根...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方法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6 2例 6 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双眼手术前黄斑形态改变。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 6mm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四线扫描为基础 ,并根据个体情况作改变扫描线长度和角度的附加扫描。结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根据黄斑改变分为 3类 :( 1)黄斑附着 2 9眼 ,表现为神经感觉层脱离未波及黄斑 ;( 2 )黄斑部分脱离 5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囊样水肿 2眼 ,伴玻璃体粘连 3眼 ;( 3)黄斑完全脱离2 8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水肿呈网状 18眼 ,视网膜劈裂 3眼 ,黄斑裂孔 5眼 ,以及伴视网膜前膜 2眼。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详细提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黄斑形态改变特征 ,这非常有助于对黄斑病变的检查和视力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孔源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18
作者 周吉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3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9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累及黄斑的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9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累及黄斑的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ERM形成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椭圆体带完整情况。结果:手术后6个月,两组ERM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个月,观察组ERM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BC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椭圆体带完整率高于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能有效预防ERM的形成,提高视网膜复位率,改善患者视力,降低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建议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 黄斑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聂玉红 陈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患者,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分析黄斑...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患者,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分析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409例(423眼),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者341眼,行巩膜扣带术者78眼,行巩膜环扎术者4眼。回顾性分析发现,423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共有3眼患者发生黄斑裂孔,发生率为0.71%;其中2眼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裂孔出现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1天和第30天,发生率为0.59%;1眼为巩膜扣带术后发生,发生时间为术后第5天,发生率为1.28%。所有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患者黄斑裂孔均愈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出现黄斑裂孔极其少见,除与视网膜前膜相关外,还与黄斑区视网膜脱离、黄斑区残留玻璃体皮质牵拉和气泡对黄斑区的牵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巩膜扣带术 黄斑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