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荧光技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吉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新近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已经较好的运用于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黄斑变性,尤其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治方面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其荧光的产生以及变化...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新近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已经较好的运用于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黄斑变性,尤其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治方面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其荧光的产生以及变化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同样,由于自发荧光技术在近视性黄斑变性时显像表现不同,因此,这种技术也为更好地诊治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变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 病理性近视 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黄斑变性眼的血流动力学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云瑞 徐韶林 +3 位作者 吕冬梅 王棉 于泓 张晓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19,共2页
目的 :评价老年黄斑变性 ( AMD)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 ,分别检测 AMD患者 40例 ( 4 0只眼 )、正常人 30例 ( 4 0只眼 )的视网膜中央动脉 ( CRA)、睫状后动脉 ( PCA)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 RI)。结果 :AM... 目的 :评价老年黄斑变性 ( AMD)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 ,分别检测 AMD患者 40例 ( 4 0只眼 )、正常人 30例 ( 4 0只眼 )的视网膜中央动脉 ( CRA)、睫状后动脉 ( PCA)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 RI)。结果 :AMD患者 CRA和 PCA的血流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 ( P<0 .0 1 ) ;RI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P<0 .0 1 )。结论 :AMD患者存在眼血流动力学异常 ,脉络膜血管床血液灌注减少 ,提示血管缺陷可能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病理生理学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糖尿病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雨生 李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因素诱发、发病机制复杂的变性性眼部疾病,目前已成为中国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最近的流行病学凋查结果表明,糖尿病可能是影响AM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为AM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下应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因素诱发、发病机制复杂的变性性眼部疾病,目前已成为中国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最近的流行病学凋查结果表明,糖尿病可能是影响AM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为AM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下应加强糖尿病在AMD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重视糖尿病患者AMD的进展趋势,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治疗途径,以期阻断或延缓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 危险因素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损伤因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玲 邹万忠 +2 位作者 张波 王盛兰 郭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 :观察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叶性细胞的表型转化 ,探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对象 ,分别用含低血清(0 .2mol·L-1小牛血清 )、... 目的 :观察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叶性细胞的表型转化 ,探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对象 ,分别用含低血清(0 .2mol·L-1小牛血清 )、高葡萄糖 (4.5 g·L-1)、高白蛋白 (15 g·L-1)的培养液培养 7d ,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变化 ;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表型改变 ,包括CK、Vimentin、α SMA、Ⅰ和Ⅲ型胶原 ,原位杂交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 ,同时检测细胞TGFβ1蛋白表达。 结果 :低血清、高糖、高蛋白直接刺激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 ,包括细胞变为长梭形 ;透射电镜下细胞内线粒体明显减少 ,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加 ,并出现actin样微丝。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blot显示CK表达明显减弱 ,Vimentin、Ⅰ、Ⅲ型胶原、α SMA和TGFβ1表达增强。原位杂交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强。结论 :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可直接引起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 病理生理学 上皮细胞 代谢 纤维变性 表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宇明 尹强 +5 位作者 袁妙贤 陈立健 刘金桥 高红强 盛新仪 谢惟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7例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1岁7个月至11岁11个月。患儿均经腹部超声及CT检查确...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7例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1岁7个月至11岁11个月。患儿均经腹部超声及CT检查确诊为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肝内外门静脉通畅情况,根据病变情况选取手术方式。结果27例患儿均实施手术。其中Rex手术19例,行Rex手术的患儿术后门静脉系统压力均明显下降;其中2例利用粗大肝外侧支静脉与门静脉矢状部行侧侧吻合,肝内门静脉获得满意灌注量;1例行巨脾切除后利用脾静脉行经典Rex手术;2例搭桥血管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后失败,血管闭塞。3例因严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和反复消化道出血实施肝移植手术,其中1例早期发生肝动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再通。3例实施远端脾肾分流手术,分流血管通畅。2例实施近端脾肾分流手术,其中1例出现脾静脉附壁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常常以门脉高压相关症状为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应根据肝内外门静脉发育和代偿情况综合分析后进行选择,搭桥血管可以根据患儿自身血管特点进行选择。首选Rex手术的原因在于其能够恢复门静脉系统正常解剖通道和生理作用,改善肝脏灌注和生长发育,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病理生理学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脾肾分流术 外科 门体分流术 外科 肝移植 外科手术/方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变性的发生及铁离子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邱霞 吴继敏 宋水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2-578,590,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迟发性神经元变性的发生,小胶质细胞和核因子-kappa B(NF-κB)的激活,探讨铁离子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及海马FeCl2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观察神经元变性(flu...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迟发性神经元变性的发生,小胶质细胞和核因子-kappa B(NF-κB)的激活,探讨铁离子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及海马FeCl2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观察神经元变性(fluoro-jade C staining,FJC染色)、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NF-κB(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在2组模型中,术后14 d均发现FJC染色阳性的变性神经元。术后1 d在注射侧血肿周围及海马区,即可清晰地观察到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NF-κB阳性细胞,且至少持续存在14 d,而非注射侧几乎无FJC阳性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NF-κB阳性细胞。结论:大鼠脑出血后存在迟发性神经元变性现象,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NF-κB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而铁离子的潴留可能是导致这一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 脑出血/病理 铁/药理学 NF-κB/代谢 迟发性神经元变性 小胶质细胞 FLUORO-JADE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帅(综述) 刘升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3-848,共6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基因转录、抗原递呈、细胞增生与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致病机制相关.近年来...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基因转录、抗原递呈、细胞增生与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致病机制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存在于视网膜中,一些视网膜损伤在退行性疾病人群中同步出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新生、神经损伤、信号转导等病理生理过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活性氧簇(ROS)等一些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其蛋白质的降解和合成失衡对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减轻网膜病变炎症等病理改变.本文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病理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及其受体在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8
作者 周全 肖琳 +5 位作者 徐景美 徐冰 Karen Wu 刘晶 卢艳 褚利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R2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wAMD小鼠模型,摘取眼球制作冷...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R2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wAMD小鼠模型,摘取眼球制作冷冻切片,使用MCP-1和CCR2单克隆抗体行免疫荧光检测。使用CD11b和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与CCR2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共表达研究以检测CCR2阳性细胞的来源。制备视网膜的总蛋白和总mRNA提取物,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MCP-1及其受体CC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无明显的MCP-1表达,wAMD小鼠模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下有显著的新生血管网形成,且RPE层连续性被破坏,其中RPE细胞有明显的MCP-1表达上调。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无明显的CCR2的表达,wAMD模型小鼠的视网膜中CCR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wAMD模型小鼠眼内MCP-1和CCR2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调。免疫荧光共表达结果显示CCR2与CD11b有显著的共表达,双阳性细胞集中在RPE层和视网膜外层;而CCR2与CD68无明显的共表达。结论 MCP-1及其受体可能与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及其炎症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MCP-1 CCR2 CNV 病理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