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焦亚 付碧波 +4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章晖 贺文山 陈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密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 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 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 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深浅血流 黄斑区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被引量:28
4
作者 郑丹 庞东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黄斑区血流密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激光消融治疗对黄斑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谭娅 赵敏 匡毅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235,共4页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观察对比术后30 min、1周、1月、3月、6月以上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BCVA与非接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玻璃体腔内的混浊物经治疗后明显变小,未发现明显的黄斑拱环形态改变及微血管异常改变。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治疗能够安全有效改善玻璃体混浊症状,且对患眼视力、眼压和黄斑区微循环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激光消融术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 黄斑区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